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索他洛尔联合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荣成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心律失常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胺碘酮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索他洛尔治疗。 结果对照组治疗12个月后转复率为42.0%(21/50),观察组治疗12个月后转复率为54.0%(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率、舒张压和收缩压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心率、舒张压和收缩压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索他洛尔联合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胺碘酮在快速心律失常中的急诊救治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140例快速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对照组,干预组予胺碘酮静脉推注,对照组予索他洛尔静脉推注,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干预组治疗效果及12导联心电图、心功能好转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胺碘酮在快速心律失常中的急诊救治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发生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胺碘酮和索他洛尔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CBM、CNKI、VIP等数据库,并辅以Google Scholar等检索,收集有关胺碘酮和索他洛尔对比治疗房颤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名参与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质量、提取资料,对两药房颤转复率、复发率及不良反应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4个RCT(1 50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胺碘酮与索他洛尔房颤转复率及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胺碘酮防止房颤复发作用优于索他洛尔(比数比=0.49,95%可信区间为0.31~0.75,P=0.001).结论 胺碘酮与索他洛尔在小剂量范围内均较为安全,前者降低房颤复发率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9-2012年在我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联合治疗组给予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治疗,对照组单用胺碘酮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9%,高于对照组的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且皮疹、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的患者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显著,明显提高了治愈率,且不良反应少,患者满意度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胺碘酮对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并发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rhythmia,VA)的疗效,并分析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功能级别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选择心内科住院治疗的病人58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胺碘酮组和对照组.结果 ①心功能越差,复杂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越高.②胺碘酮组对心律失常治疗的有效率为93%,对照组为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55,P=0.006);两组病人心功能参数各指标的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胺碘酮组与对照组对心力衰竭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047,P=0.132).结论 胺碘酮对CHF并VA病人疗效好且安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6.
心脏外科手术后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脏手术后需要防治的心律失常。术前使用具有β受体阻滞活性的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和索他洛尔可预防房颤的发生。对于心功能不全或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术后房颤而不急需电复律者可选择胺碘酮转复和维持;对没有心力衰竭者,可选胺碘酮、索他洛尔或伊布利特,亦可选择IA类抗心律失常药转复。对房颤心室率控制的一线用药是β受体阻滞剂,也可选择胺碘酮或地尔硫卓。对于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一般选择静脉注射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有心功能损害者,宜使用胺碘酮。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性心律失常首选电复律;稳定者,药物复律首选胺碘酮,其次是利多卡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86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口服普罗帕酮;观察组口服胺碘酮,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逐渐停止用药,至少坚持服药2个月.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3%,高于对照组的7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有显著的疗效,有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研究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从我院2013-2014年的快速心律失常的患者中随机选取72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再将这72名患者随机的分成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单纯的胺碘酮治疗,观察组采用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率、血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和转复率)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平均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明显的下降(P0.05),而观察组下降的幅度比对照组明显要多,也更趋于正常(P0.05)。治疗后对照组转复率为75.00%,总有效率为77.78%,观察组转复率为88.89%,总有效率为91.67%,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和转复率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对照组治疗后平均起效时间为(6.79±0.84)h,观察组治疗后平均起效时间为(0.87±0.46)h,观察组的起效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P0.05)。两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出现,在不良反应上两组患者无差异(P0.05)。结论单纯胺碘酮治疗与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在临床上的安全性均良好,不良反应少;但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而且起效时间短。在临床上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患者时可以优先考虑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胺碘酮、普罗帕酮、索他洛尔治疗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 82例年龄85岁及以上高龄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 (39例)、普罗帕酮组 (21例) 和索他洛尔 (22 例) 组,分别选用胺碘酮、普罗帕酮、索他洛尔进行复律治疗.结果 3组患者服药后48h内有效率分别为 96%、35%、1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年随访有效率分别为 86%、25%、1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 26%、15%、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胺碘酮严重不良反应多见.结论 3种药物中胺碘酮治疗高龄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最佳,但不良反应明显,其他两种药物有一定疗效,但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抗心律失常药物对肺静脉传导恢复相关心房扑动(房扑)二次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心房颤动(房颤)消融术后新发房扑、于我院行二次消融术,术中明确房扑为肺静脉传导恢复相关且达消融终点的患者261例。根据二次消融术后早期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分为索他洛尔组(n=78)、胺碘酮组(n=39)、普罗帕酮组(n=42)和空白组(n=102)。比较各组患者术后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复发率。结果:各组患者年龄、性别、房颤类型、合并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随访(3.7±1.2)个月,索他洛尔组术后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复发率(6.4%)低于胺碘酮组(10.3%)、普罗帕酮组(23.8%)及空白组(20.6%),与普罗帕酮组及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胺碘酮组、普罗帕酮组及空白组组间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口服索他洛尔能更好地预防房颤消融术后新发肺静脉传导恢复相关房扑二次消融术后的复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艾司洛尔治疗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解放军252医院心内科住院的49例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年龄(61.72±3.32)岁.分为两组:单纯艾司洛尔组为电复律或电除颤+艾司洛尔(26例);联合艾司洛尔组为电复律或电除颤+盐酸胺碘酮+艾司洛尔(23例).结果 联合电复律或电除颤治疗,单纯艾司洛尔组有效率96% (25/26),在胺碘酮无效的基础上或同时加用静脉艾司洛尔,有效率69.5% (16/23),单纯艾司洛尔组终止交感风暴的成功率显著高于胺碘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司洛尔给药后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复发次数明显减少,相应除颤次数较常规组少;未发生不能维持的低血压状态和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结论 及时的电复律或电除颤和使用β受体阻断药艾司洛尔,可有效控制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糖浓度对普罗帕酮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住院患者中的阵发性房颤(房颤持续时间<24 h)108例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就诊时的血糖浓度分为3组:Ⅰ组(血糖浓度<7.0 mmol/L)52例;Ⅱ组(血糖浓度7.0~11.0 mmol/L) 33例;Ⅲ组(血糖浓度≥11.1 mmol/L)23例.所有患者转复前完成糖化血红蛋白检测、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盐酸普罗帕酮药物转复.结果 Ⅰ、Ⅱ两组转复率分别为94.2%(49/52)、84.8%(28/33),与Ⅲ组69.6%(16/2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两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低于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左心房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糖浓度≥11.1 mmol/L的阵发性房颤患者使用普罗帕酮的转复率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hepatic cell carcinoma,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收集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收治的66例HCC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治疗组和经导管动脉化疗检塞术(TACE)治疗组。联合治疗组采用TACE联合门静脉化疗(PVC)治疗,TACE治疗组采用单独TACE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半年后联合治疗组治疗的有效率和PVTT缩小率分别为72.73%和78.79%,显著高于TACE治疗组的63.64%和51.52%(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及半年、1年、2年生存率均较TACE治疗组高(P0.05)。1个月后联合治疗组的毒副反应发生率为36.36%,显著低于TACE治疗组的81.82%(P0.05)。治疗半年后联合治疗组和TACE治疗组的AFP分别为(425.36±113.32)IU/ml和(725.32±113.32)IU/ml(P0.05)。结论 TACE联合PVC治疗HCC合并PVTT可提高中、晚期HCC患者治疗的有效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还可降低抗癌药所产生的毒副反应和AFP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内镜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EGP)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100例EGP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行APC治疗,合并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者服用兰索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治疗7d,无H.pylori感染者口服兰索拉唑治疗,治疗8周后患者复查胃镜评价疗效.结果 手术过程顺利,未发生灼伤、穿孔等严重并发症;观察组患者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症状治疗总有效率(98.00%)明显高于对照组(84.00%)(P<0.05),观察组患者内镜下观察病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内镜下治疗总有效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66.00%)(P<0.05),观察组隆起糜烂病灶减少率(91.14%)高于对照组(42.27%)(P<0.05),H.pylori阳性患者治疗转阴率为81.58%,对照组为74.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内镜APC治疗疗效确切,明显高于单纯药物治疗,手术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伊布利特和胺碘酮转复持续性心房颤动(PAF)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12年3月至2014年5月选取郑州市第十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72例PAF患者,随机分为2组.伊布利特组(33例)采用伊布利特静脉注射转复窦性心律,用量:体质量≥60kg的患者,首次剂量1 mg,体质量<60kg的患者,首次剂量0.01 mg/kg.胺碘酮组(39例)采用胺碘酮静脉注射转复窦性心律,用量:体质量≥60 kg的患者,首次剂量300 mg,体质量<60 kg的患者,首次剂量5 mg/kg.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30 min内、3h内、12 h内、24h内的转复率,并记录两组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 伊布利特组患者用药后30 min内、3h内、12h内、24h内转复率均明显高于胺碘酮组(x2=10.7330,10.6500,8.4538,5.1932,P<0.01或P<0.05);伊布利特组患者的平均转复时间明显短于胺碘酮组(t=7.9009,P<0.01);伊布利特QTc平均恢复时间短于胺碘酮(t=15.783,P<0.0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690,P>0.05),但伊布利特组的不良反应持续时间较胺碘酮组更短[(0.38±0.10)h比(16.75±8.39)h,t=11.195,P<0.01].结论 与胺碘酮相比,伊布利特对持续性房颤的转复率高,转复时间短,不良反应消失快.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缬沙坦联合胺碘酮对持续性心房颤动复律及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9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9例,给予缬沙坦及胺碘酮治疗,对照组47例给予安慰剂及胺碘酮治疗。随访1年,观察两组心房颤动转复率和转复后3、12个月时心房颤动复发率,以及转复时及转复后12个月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结果心房颤动转复率治疗组(87.8%)与对照组(8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房颤动复发率转复后3个月及12个月治疗组(14.0%、2312%)均小于对照组(32.5%、54.5%)(P〈0.05或0.01),转律后12个月LAD治疗组[(44.3±065)mm)]较对照组[(469±0.54)mm]变小(P〈0+05),LVEF治疗组[(56.8±8.64)%]较对照组[(52.3±908)%]升高(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在减少心房颤动的复发率以及改善心功能方面优于单独使用胺碘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 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将186例接受急诊PCI治疗的STEMI患者分为2组:A组为实验组,为早期应用替罗非班的患者共95例,均于PCI治疗前使用;B组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未使用替罗非班的患者共91例.分析两组PCI治疗前、后的临床状况、造影血流情况[心肌梗死溶栓(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TIMI myocardial perfusion,TMP)]及出血事件.记录住院期间及随访6个月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行急诊PCI治疗.两组间的基础临床情况及术前造影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A组PCI治疗后TIMIⅢ级血流的比例(96.5% vs.81.2%,P<0.05)、TMPⅡ级以上血流的比例(96.8% vs.84.2%,P<0.05)均明显增高,发生无复流现象的比例(5.6% vs.13.2%,P<0.05)则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随访的6个月期间内,A组主要心血管事件较B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STEMI急诊PCI治疗患者中,早期应用替罗非班能有效预防无复流现象的发生,改善靶血管前向血流,挽救更多存活心肌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祛湿化瘀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分为对照组44例和治疗组36例,对照组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2粒/次,3次/d;治疗组给予祛湿化瘀方,1剂/d.2个月后统计疗效,检测患者的肝功能和血脂水平,并记录患者的症状评分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明显优于对照组(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LT、AST、TC和TG均有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症状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的改善更佳,其中胁肋疼痛和便溏两症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结论]祛湿化瘀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能够明显降低血脂,其症状改善优于多烯磷脂酰胆碱,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索拉非尼对不能手术切除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疗效。方法选取海军总医院2008年10月-2010年10月收治的不能手术切除的HCC患者,共16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联合组及TACE组,各81例,分别接受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及单纯TACE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联合组部分缓解11例,稳定65例,有效率93.8%,TACE组部分缓解7例,稳定42例,有效率60.5%,联合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TACE组(P0.05);联合组生存质量改善36例,稳定26例,稳定及改善率76.5%,TACE组改善19例,稳定23例,稳定及改善率51.9%,联合组生存质量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均显著升高,血清白蛋白(ALB)均无明显变化,两组患者治疗后ALT、TBIL及AL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0.2%、8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6个月、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77.8%、69.1%,TACE组分别为59.3%、50.6%,联合组生存率显著高于TACE组(P0.05)。结论 TACE联合索拉非尼较单纯TACE治疗具有更好的疗效,能够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保证其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耐受性好,为不能手术切除HCC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经皮射频消融(RFA)治疗老年中晚期原发性肝癌(HCC)的疗效,为HCC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患者分为TACE联合RFA治疗组(观察组)和RFA治疗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肿瘤瘤体缩小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胎蛋白下降超过50%者,观察组(85.7%)与对照组(55.6%)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个月随访,观察组生存率27例(67.5%),对照组生存率17例(42.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C患者对TACE联合RFA治疗的耐受性较好,联合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