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异尖线虫和异尖线虫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异尖线虫的第3期幼虫寄生于某些海栖鱼类,人因摄食含有活幼虫的鱼肉或鱼内脏而感染,称为异尖线虫病。据Van Thiel等(1960)报告,Straub于1955年首次在荷兰发现本病,他从生吃鲱鱼后引起肠梗阻而作剖腹术患者的肠切除标本内,发现了钻入粘膜内的幼虫,后经鉴定为异尖线虫幼虫。异尖线虫虽不能在人体内发育为成虫,但它的幼虫引起的内脏幼虫移行症(V.L.M.),是  相似文献   

2.
海鱼传播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异尖线虫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异尖线虫病(anisakiasis)是寄生线虫异尖亚科中,某些属的幼虫侵入人的胃肠粘膜而引起的寄生虫病。异尖线虫成虫寄生于海栖哺乳动物,其幼虫寄生于某些海栖鱼类。人畜可因摄食含有活幼虫的海鱼而感染,因此属于人兽共患寄生虫病。1955年,Strauh首次在荷兰发现本病。他从生吃海鱼引起肠梗阻患者的肠切片中,发现粘膜内的虫体,经鉴定为异尖线虫  相似文献   

3.
异尖线虫,属蛔目异尖线虫科,全球报告近30属。成虫寄生在海豚、鲸、海豹等哺乳类(已发现海兽终宿主40余种)的胃壁,幼虫则寄生在海鱼的体内。人的感染是因生吃或未熟吃海鱼所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饮食方式的多样化,异尖线虫病在全球已呈扩散趋势。1989年,日本仅报告2000余例病人,1990年增至16090例,1996年再增至3万余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福建省沿海鱼类异尖线虫幼虫感染情况。方法于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福建省沿海3大渔场(闽东、闽中和闽南)随机采购海鱼,鉴定鱼种后,解剖镜下分离海鱼内脏和肌肉内的异尖线虫幼虫,光学显微镜下鉴定虫种。统计不同鱼种、不同脏器中异尖线虫幼虫分布情况。结果共解剖海鱼32种810尾,检出异尖线虫幼虫感染19种277尾,异尖线虫幼虫感染率为34.2%,平均感染度为11.2条/尾。带鱼、马鲛鱼、海鲫鱼和包公鱼等4个鱼种异尖线虫幼虫感染率较高,分别为85.6%(95/111)、 63.5%(47/74)、36.7%(67/162)和36.7%(18/49),平均感染度分别为23.1、 7.6、 4.5和4.2条/尾。不同鱼种体内异尖线虫幼虫的分布不同,多数寄生于海鱼的肠系膜及肠壁、体腔和胃壁,其次是肝、胰脏器、生殖器,肌肉中极少发现。检获的异尖线虫鉴定出4种异尖线虫幼虫,分别是异尖属Ⅰ型幼虫(Anisakis typeⅠ)、异尖属Ⅱ型幼虫(Anisakis typeⅡ)、厦门宫脂线虫(Hysterothylacium amoyense)幼虫和宫脂线虫(Hysterothylacium sp.)幼虫。结论福建省沿海海鱼类异尖线虫幼虫感染率较高,应加强防控。  相似文献   

5.
细粒棘球绦虫的体积非常小(虫体长4~6 mm)。成虫寄生在狗和少数几种食肉类动物(如山狗和狼)的小肠内。完全成熟的成虫可在这些食肉类动物体内产卵,卵随粪便排出体外。绵羊(包括其它食草类动物,如山羊、牛、骆驼、猪、马等)可食入被感染动物的粪便污染的草而感染。一旦虫卵被这些动物摄入(中间宿主),虫卵在十二指肠孵化,穿过肠粘膜表层,随血流被运到肝、肺这样的血液滤过器官,在这些器官里虫卵发育成为幼虫,称为细粒棘球绦虫包囊,这些包囊内充满着液体(包囊液)。  相似文献   

6.
刚刺颚口线虫(Gnathostoma hispidum)是狗、猫、虎、豺等食肉动物的寄生虫,偶可感染人体。成虫寄生于终宿主胃壁中,肿块破溃后虫卵入肠腔随粪便排出。迄今,我国已报告的病例有数十例,于2004年1月,在承德钢铁厂职工医院发现1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食蚊罗索线虫(Romanomermis culicivoraa Ross & Smith 1976)是蚊幼虫的体内寄生虫。雌雄成虫交配后雌虫产卵,虫卵沉于水底,卵渐发育为胚胎,其幼虫在卵内脱皮一次,卵期7天左右。幼虫自卵孵出后,在水中营自由生活,称寄生虫前期幼虫(pre-parasitic juvenile),为感染期。此期幼虫浮于水之表面,在孵化后1~2d内具有较强的感染能力,此间若不能钻入宿主体内,最多活3d便死亡。寄生前期幼虫钻入蚊幼虫体内后营寄生  相似文献   

8.
深圳市市售海鱼异尖线虫幼虫感染调查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异尖线虫幼虫的致病性及其海鱼的感染率、进食海鱼与异尖线虫病的研究已日益引起关注^[1~3]。深圳市海产品丰富,居民有生食或食未熟透鱼类的习俗。为了解当地市场所售海鱼的异尖线虫感染情况,为评估人群感染的危险性提供依据。我们于1999年1~12月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异尖线虫Ⅲ期幼虫(L3)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方法观察异尖线虫L3在不同的溶液、温度下的生存时间及感染大鼠后引起的病理变化。结果L3在-20 ℃10 h后被杀死,在4~10 ℃能生存8个月以上。37 ℃时幼虫非常活跃,40 ℃以上可在短时间内死亡。腌制鱼生的配料不能杀死虫体。异尖线虫L3感染大鼠试验证实:约15%~25%的L32 d 内可能钻入消化道壁或腹腔,3 d后不再构成危险,7~10 d自行死亡,不能发育为成虫。动物空腹时易感染。病理学研究显示,初次感染以异物反应为特征,再次感染以过敏反应为特征。结论 异尖线虫L3对外界环境有较强抵抗力,感染陆地哺乳动物后能在体内移行,但不能继续发育。  相似文献   

10.
索科线虫是节肢动物体内常见的一种寄生虫,寄生于蚋科的已知有67种。感染前期幼虫钻入生活于溪流中的蚋幼虫体内,在那里获取生活史所必需的全部营养,发育至成虫大小。当该虫从蚋幼虫或成虫的腹部钻出时,导致宿主的死亡。钻出宿主的虫体在水中蜕皮,发育成不食的成虫,交配产卵。各地的蚋幼虫都有很高的索虫感染率,这表明它有可能成为一种生物防治剂。因而,作者在加拿大纽芬兰岛靠近圣约翰的Avalon Peninsula东部地区作了十多年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掌握东台市市售海鱼中异尖线虫感染现状,为评估人群异尖线虫感染风险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8年采集东台市海域捕捞且在当地销售的未经加工的新鲜海鱼,称重后解剖检测异尖线虫(含包囊)。计算海鱼异尖线虫感染率和感染度,分析异尖线虫感染海鱼质量和异尖线虫感染度间的相关性。结果 采集的5种海鱼中有4种(带鱼、马鲛鱼、鲐鱼、小黄鱼)检出异尖线虫。累计采集的149尾海鱼样本中,78尾感染异尖线虫,总感染率为52.35%,带鱼、马鲛鱼、墨鱼、鲐鱼、小黄鱼感染率分别为100.00%(28/28)、30.00%(9/30)、0(0/30)、53.33%(16/30)、80.65%(25/31)。共检出异尖线虫1 049条,总感染强度为13.45条/尾。Spearman秩相关检验显示,带鱼质量与异尖线虫感染度成正相关(rs = 0.38,P = 0.047);其他鱼类质量和异尖线虫感染度无相关性。结论 东台市近海海域鱼类存在较高异尖线虫感染率,应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倡导市民养成健康安全的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台湾海峡异尖线虫病潜在病原线虫的rDNA序列,为建立病原分子生物学鉴别提供依据。方法剖检台湾海峡常见鱼类的寄生线虫幼虫,镜检分类。提取虫体DNA、用通用引物对rDNA进行PCR扩增、克隆、双向测序及BLAST比对。结果获得6条来自6种线虫幼虫的rDNA序列,其中的3种在GenBank数据库中没有发现匹配的序列;证实在台湾海峡分布的灰海鳗对盲囊线虫成虫和疑似其第三期幼虫实属同种;构建了基于ITS-2的序列间内部相似性程度关系树。结论异尖线虫病原幼虫所具有的分子生物学鉴别信息位点主要集中在ITS-2间隔区。  相似文献   

13.
近海鱼类异尖线虫幼虫感染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我国东海和黄海近海海域所捕获的33种食用海鱼和2种软体动物,作了异尖线虫幼虫感染情况的初步调查.其中检出幼虫者计有鱼类23种207尾(合计检出率达84%)和乌贼2只,总计检出幼虫数为5864。从不同宿主检出虫体中取61条,分别测量了体长、体宽、尾长和食道及其肌性、腺性部长度。幼虫的形态学特征符合异尖线虫I型第3期幼虫.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福建省闽东渔场海洋鱼类异尖线虫感染情况,为制定异尖线虫病控制策略、保障食品安全提供依据。方法 2021年9—12月在福建省闽东渔场沿海蕉城区、福鼎市、霞浦县随机收集海鱼样本,解剖获取鱼腹腔内容物,在体视显微镜下挑取寄生虫,并在镜下根据异尖线虫形态特征鉴定虫种,计算异尖线虫感染率和感染度。结果 共解剖海鱼24种177尾,其中16种73尾海鱼检出异尖线虫,鱼种检出率为66.7%、海鱼总感染率为41.2%;感染度为1~148条/尾,平均感染度为14.3条/尾。异尖线虫感染率较高的鱼种为鳓鱼(5/5)、鮸鱼(3/3)、包公鱼(2/2)、马鲛鱼(12/13)、带鱼(19/23)、白姑鱼(6/11)、海鲫鱼(14/27),平均感染度依次为9.2、2.7、4.5、10.9、39.2、4.5、2.1条/尾。检出的异尖线虫幼虫经鉴定为异尖线虫属和宫脂线虫属。结论 福建省闽东渔场海洋鱼类异尖线虫感染率较高,应加强饮食健康宣传,防止人群异尖线虫病发生。  相似文献   

15.
广州管圆线虫成虫寄生于鼠类肺部血管,幼虫侵染人体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和脑膜炎。人主要是食用含有广州管圆线虫第Ⅲ期幼虫的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而受到感染。福寿螺是广州管圆线虫重要的中间宿主,也是引起广州管圆线虫病暴发流行的重要生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作者在1969~1984年,治疗了178例异尖线虫幼虫入侵胃粘膜所致的急性胃异尖线虫病患者。患者均在食生鱼后12小时内急性发病,出现剧烈腹痛,可被误诊为急腹症而手术。本病在内窥镜下可见胃粘膜中有异尖线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上海市市售海鱼异尖线虫幼虫感染情况,2022年在上海市农贸市场、超市和海鲜市场中采集自东海海域捕捞的新鲜海鱼,解剖后分别在内脏和鱼肉中查找疑似异尖线虫的虫体,分别置于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分析海鱼的异尖线虫感染情况。共采集海鱼16种338尾,从6种116尾体内检出异尖线虫1 065条,总感染率为34.3%(116/338),平均感染度为9.2条/尾。其中鮟鱇鱼的感染率最高(11/12),小黄鱼的感染度最高(13.0条/尾)。海鱼异尖线虫感染率从春季到冬季逐渐升高,冬季的感染率和感染度最高,分别为51.1%(46/90)和12.3条/尾。异尖线虫寄生的主要部位是海鱼的肠道和腹腔,分别占检出异尖线虫总数的54.6%(582/1 065)和40.7%(433/1 065)。本研究结果提示,上海市市售海鱼存在异尖线虫幼虫感染,感染率较高的鱼种有鮟鱇鱼、小黄鱼等常见食用海鱼。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了1977~1980年间发生于北加利福尼亚的4例及发生于南加利福尼亚的5例异尖线虫病(anisakiasis)。 4例患者均有食生鱼史,除例3为日本男性,经口排出海豹线虫(Phocanema)第4期幼虫(L_4)外,余3例均为妇女。例1生于汤加的波里尼西亚妇女,经口排出海豹线虫L_4,例4是住在加州的一位高加索妇女,经口排出2条异尖线虫Ⅰ型幼虫(L_3和L_4),例2是一位生于冲绳的日本妇女,在加州住了2年,经口排出一条新蜕皮的海豹线虫成虫  相似文献   

19.
异尖线虫病(Anisakiasis)是由于生食被异尖线虫(Anisakis)幼虫所感染的竹筴鱼和青花鱼等鱼类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幼虫侵入胃肠等组织器官,在局部形成嗜酸性蜂窝织炎或嗜酸性肉芽肿。本文系将久留米大学病理教研室和中央临床检验部病理室,自1963至1979年5月所收检的,由异尖线虫  相似文献   

20.
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是复殖目(Digenea)裂体科(Schistosomatidae)裂体属的吸虫,它与曼氏血吸虫(S.mansoni)和埃及血吸虫(S.haernatobium)均为主要的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及畜牧业发展的寄生虫。日本血吸虫的发育要经过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童虫至成虫等阶段,中间宿主为钉螺。其尾蚴通过其穿刺腺分泌的蛋白酶溶解宿主皮肤组织,钻入终末宿主(人或哺乳动物)的皮肤变为童虫。成虫则寄生在终末宿主的门静脉、肠系膜静脉。雌雄虫合抱后.雌虫产下的卵有一些会依次穿过静脉的内皮细胞和基底膜、中间组织、肠的基底膜和上皮细胞到达管腔,随粪便排出体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