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端粒酶活性检测与膀胱移行上皮癌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膀胱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对早期诊断两类膀胱移行上皮癌及其在术后随访中的意义.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高效液相色谱方法(PCR-HPLC)检测膀胱癌组织及正常上皮组织标本细胞中端粒酶活性.结果:12例膀胱移行上皮癌组织标本(Ⅰ类癌7例,Ⅱ类癌5例)均表达不同程度的端粒酶活性,3例正常膀胱上皮组织均无端粒酶活性表达.Ⅱ类膀胱移行上皮癌端粒酶活性高于Ⅰ类膀胱移行上皮癌(P<0.01).结论:膀胱肿瘤端粒覆盖活性检测为膀胱癌辅助诊断及恶性度鉴别的方法,并可为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测定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端粒酶的活性,了解端粒酶与口腔鳞状细胞癌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端粒酶PCR,ELISA法对55例口腔鳞癌与20例正常口腔粘膜,18例口腔鳞癌及其癌旁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 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端粒酶的活性明显高于正常粘膜组,而自身对照组癌组织的端粒酶活性也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结论 端粒酶的活性检测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口腔恶性肿瘤标记物用于口腔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3.
人食管鳞癌端粒酶活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与食管癌临床生物学行为关系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端粒重复扩增-酶免疫吸附法检测人食管鳞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食粘膜上皮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35例食管组织中端粒酶阳性者占86.6%(31/35),癌旁组织中阳性率为17.1%(6/35),正常食管组织端粒酶活性均为阴性。当癌侵及肌层及外侵后,其阳性表达率高于局限于粘膜及粘膜下层者(P<0.01)。伴淋巴结转移标本中其阳性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端粒酶活性与肿瘤组织类型,分化程度等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端粒酶活性在人食鳞癌的发生、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端粒酶有可能成为食管癌诊断和判断预后的生要生物标志物和治疗新靶点。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与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采用原位杂交和原位末端DNA片段标记技术对60例胃癌组织中端粒酶和细胞凋亡指数(AI)进行检测。结果,60例中49例端粒酶阳性,占81.67%;55例可观察到凋亡细胞。32例有淋巴结转移胃癌组中端粒酶阳性率为93.75%,明显高于28例无淋巴结转移组的67.86%(P<0.05);淋巴结转移组的AI为(5.51±2.70)个,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的(8.82±3.17)个(P<0.05);淋巴结转移组胃癌中的端粒酶活性与AI呈负相关(P<0.05)。提示,端粒酶活性和细胞凋亡可作为胃癌临床治疗和预后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5.
李道兵  罗旭 《贵州医药》2004,28(10):873-875
目的探讨膀胱癌患者手术前后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微孔板杂交法对 2 4例膀胱癌患者术前尿、2 0例术后尿和 10例正常人尿进行定量端粒酶活性的检测。结果 2 4例膀胱癌患者术前自排尿端粒酶阳性率 83 3% (2 0 / 2 4 ) ,端粒酶活性OD值 0 4 4 8± 0 2 32 ;术后 2 0例膀胱癌患者自排尿端粒酶阳性率 10 0 % (2 / 2 0 ) ,端粒酶活性OD值0 2 16± 0 16 3;10例正常健康人的尿沉渣标本端粒酶活性检测均阴性 ,端粒酶阳性率为 0 0 % (0 /10 ) ,端粒酶活性OD值 0 0 84± 0 0 5 8;膀胱癌患者术前自排尿脱落细胞端粒酶阳性率和端粒酶活性OD值明显高于术后患者尿及正常人尿的端粒酶阳性率和OD值 (P <0 0 0 1)。结论检测尿标本中的端粒酶活性可以作为一种无创伤性的膀胱癌早期诊断和术后随访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胃癌患者外周血中端粒酶活性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环球  何晓松 《江苏医药》2003,29(8):569-570
目的 检测胃癌患外周血中癌细胞端粒酶活性,以探讨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用PCR-TRAP-ELISA法检测52例胃癌患外周血端粒酶的活性,按照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有无转移来分析端粒酶与胃癌的关系。结果 外周血中检测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53.8%,低于相应的胃癌组织阳性率(81.3%),胃癌患外周血中肿瘤细胞端粒酶相对活性的升高与患的淋巴结转移和肿瘤的分化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对患判断肿瘤是否转移复发,检测患外周血中端粒酶活性要优于检测肿瘤组织的端粒酶活性。  相似文献   

7.
食管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及PCNA的表达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晓彬  曹友清  成静 《天津医药》2003,31(4):195-197
目的:探讨食管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一杂交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端粒酶活性,PCNA在30例食管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食管癌组织中端粒酶mRNA的阳性表达率为93.3%(28/30),明显高于癌旁组织(距肿瘤3cm处),正常黏膜组织(距肿瘤8cm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01);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强度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与性别、年龄无相关性。(2)PCNA阳性表达率为93.3%(28/30),其表达强度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显著相关(P<0.05),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3)端粒酶活性表达与PCNA密切相关(P<0.05)。结论:端粒酶的激活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中有一定作用,检测端粒酶活性和PCNA的表达强度对食管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二者联合检测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端粒酶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1例前列腺癌组织、18例前列腺增生组织和11例正常前列腺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并与肿瘤的临床分期、分级及淋巴结或骨转移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41例前列腺癌组织中湍粒酶的阳性表达率为82.9%,明显高于良性前列腺增生(5.6%)及正常前列腺组织,而且表达率随肿瘤的临床分期、分级升高而增加,有淋巴结或骨转移者表达率高。结论端粒酶活性在前列腺癌组织中表达率高,在浸润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前列腺癌早期诊断及估计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Bcl-2在膀胱移行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分析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及意义,为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4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及对应的45例癌旁组织及10例正常膀胱黏膜移行上皮组织中的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 癌旁组织组Bcl-2阳性率高于正常膀胱组和膀胱移行细胞癌组,膀胱移行细胞癌组表达阳性率高于正常膀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组织学分级关系密切(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淋巴转移情况及肿瘤临床分期等均无相关性(P>0.05).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Bcl-2蛋白表达阳性的凋亡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P<0.05).结论 Bcl-2在正常膀胱组织中低表达.Bcl-2随着膀胱癌病理分级的增加阳性率逐渐增加,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Bcl-2发挥重要作用,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Survivin基因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与端粒酶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survivin基因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与端粒酶活性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端区重复扩增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TRAP—ELISA)方法检测大肠癌及其癌旁组织survivin mR—NA表达和端粒酶活性情况。结果:(1)65%大肠癌组织表达survivin mRNA,而癌旁组织25%表达。Survivin基因表达与肿瘤大小、侵袭深度、淋巴结转移及分化程度无明显关系。(2)大肠癌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90%,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5%,端粒酶表达阳性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分化不良程度显著相关。(3)Survivin mRNA表达与端粒酶活性明显相关。结论:Survivin基因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可能起作用。端粒酶可作为诊断大肠癌的标志物。Survivin表达上调和端粒酶激活可能通过各自不同的信号途径在大肠癌变中发挥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联合检测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蛋白的表达,旨在探索以上生物学指标与胃癌的生物学行为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TRAP银染法、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分别检测40例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MMP2蛋白的表达.同时收集每一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将上述标记物与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兔抗入iNOS多克隆抗体对 6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和 10名正常人膀胱粘膜进行免疫组化染色 ,观察iNOS的表达情况。结果 膀胱移行细胞癌中阳性表达率为 63 .3 % ( 3 8/ 60 ) ,10名正常人膀胱粘膜中无阳性表达。iNOS在肿瘤中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分级无关 (P >0 .0 5 ) ;但浸润型肿瘤iNOS表达显著高于表浅型 ( P <0 .0 1) ,有淋巴结转移的肿瘤组iNOS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 ( P<0 .0 5 )。结论 iNOS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可能促进了肿瘤的浸润和转移 ,iNOS对膀胱移行细胞癌预后判断和基因治疗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特点,探讨其与间质微血管密度及肿瘤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10例癌旁正常组织VEGF的表达,并在CD34染色切片上检测间质微血管密度(MVD)。结果膀胱癌组织中VEGF表达(45.6%)明显高于癌旁组织(20%),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VEGF阳性组MVD均值(47.63±14.81)高于VEGF阴性组(28.54±13.93),VEGF表达与MVD呈正相关(P<0.01)。此外,膀胱癌VEGF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而与患者年龄及肿瘤大小无关(P>0.05)。结论VEGF促进膀胱癌间质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有可能成为判断膀胱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表达情况与肿瘤淋巴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NSCLC肿瘤组织中VEGF-C阳性表达情况和微血管、微淋巴管的密度,分析VEGF-C阳性表达与肿瘤分化情况、淋巴结转移情况、病理类型的关系,比较有、无淋巴结转移和VEGF-C阳性、阴性表达的不同肿瘤组织中微血管和微淋巴管的密度.结果 有淋巴结转移肿瘤组织VEGF-C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肿瘤组织(x2=15.461,P<0.05);不同分化程度和不同病理类型的NSCLC组织中VEGF-C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C阳性表达的NSCLC组织微淋巴管计数高于VEGF-C阴性NSCLC组织(t=22.080,P<0.05);有淋巴结转移NSCLC组织微淋巴管和微血管计数高于无淋巴结转移NSCLC组织(t分别为37.312、20.847,P<0.05).结论 VEGF-C可能通过调节微淋巴管生成的数目促进NSCLC的淋巴转移.  相似文献   

15.
绵毛胡桐内酯对人口腔上皮癌KB细胞端粒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宏捷  谢文利  朱江 《天津医药》2008,36(3):182-184
目的:探讨绵毛胡桐内酯(Calanolide)对KB细胞生长抑制作用及其对端粒酶活性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Calanolide对体外培养的KB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TRAP-PCR-ELISA方法检测在Calanolide作用后KB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变化,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的改变。结果:Calanolide在10~50mg/L剂量范围内对KB细胞有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关系(P<0.05);Calanolide作用后端粒酶活性出现抑制,且各给药组随Calanolide浓度增加抑制作用显著增强(P<0.01),同一浓度随作用时间延长,抑制作用逐渐增强(P<0.05);KB细胞的G2/M期细胞含量明显增高(P<0.01)。结论:Calanolide对肿瘤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胶质瘤端粒酶活性的测定和Ki-67核抗原免疫组化染色,了解端粒酶活性与胶质瘤预后的增殖潜能之间的关系。方法:对42例胶质瘤组织标本,用端粒酶PCR ELISA盒进行端粒酶活性半定量一,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Ki-67抗原。比较各组肿瘤端粒酶活性,Ki-67表达的差异,结果:正常人脑血组织无端粒酶活性。胶质细胞瘤Ⅱ级组1/15例(6.7%),Ⅲ级组5/13(38.5%)、Ⅳ级组10/14例(71.4%)端粒酶阳性,各组之间阳性率有显著差异,Ki-67阳性细胞表达指数则随肿瘤恶性程度增高而增加结论:端粒酶在胶质瘤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它是脑肿瘤发展过程中,晚期细胞分裂旺盛的分子标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FHIT基因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异常甲基化及其表达,探讨其与膀胱移行细胞癌临床病理学的关系。方法收集膀胱移行细胞癌新鲜组织标本共49例和10例正常膀胱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S-P法)检测FHIT蛋白表达,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PCR(MS-PCR)方法研究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正常膀胱组织中FHIT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结果FHIT蛋白在正常膀胱组织均为阳性;FHIT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阳性表达率为47%(23/49),肿瘤不同分级中随恶性程度的增高,表达减少,Ⅰ级与Ⅲ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临床分期中随分期的增高,表达减少,Tis~T1期与T2~T4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9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有8例发生了甲基化,阳性率为16%(8/49)。FHIT基因的异常甲基化和蛋白表达无相关性。正常膀胱组织FHI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频率0(0/10)。结论FHIT基因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FHIT蛋白异常表达可作为膀胱移行细胞癌肿瘤标志物。FHIT基因甲基化及表达缺失参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且与其临床病理有一定关系,可能是影响膀胱移行细胞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