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女性卵巢源性盆腔巨大肿块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源性盆腔巨大肿块的cT表现。CT征象包括肿块的形态、成分、增强特点及有无腹水、钙化等。结景42例中,良性24例(粘液性囊腺瘤5例,浆液性囊腺瘤、混合性囊腺瘤及囊性畸胎瘤各4例,囊肿5例,卵泡膜细胞瘤及卵泡膜纤维瘤各1例);恶性18例(浆液性囊腺癌7例,内膜样癌3例,透明细胞癌及转移瘤各2例,颗粒细胞瘤、无性细胞瘤、不成熟畸胎瘤及低分化腺癌各1例)。良、恶性肿块的形态、最大径、成分密度、实质部分强化程度及与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肿块大多数表现为均匀或含纤细分隔的椭圆形囊性肿块,而恶性肿块则多表现为含壁结节的囊性、囊实性或实性肿块。结论卵巢源性巨大肿块组织来源、生物学行为各异,其CT表现有一定特异性,CT对肿块定位及观察肿块内部成分及肿块周围结构改变等方面能发挥较大作用,为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前列腺基底细胞增生和基底细胞癌的组织形态学特征,提高前列腺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前列腺基底细胞增生和1例前列腺基底细胞癌病例特征,观察其形态学特征,并做基底细胞特异性标记高分子角蛋白抗体(34βΕ12)、P63蛋白及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基底细胞增生镜下表现为基底细胞密度增加,层次增多,可环绕腺腔增生多层,或在腺泡一侧呈小灶状、片状增生,增生也可呈实性巢或筛状结构,几种形态常混合存在。增生的基底细胞无异型性及核分裂像,核仁不易见。基底细胞癌镜下呈不规则实性团片状,在纤维结缔组织中呈浸润性生长,细胞核染色深,细胞核浆比大,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像易见。结论基底细胞增生镜下形态多样,与基底细胞癌鉴别主要依赖组织形态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可以辅助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探讨卵巢恶性非性腺母细胞型生殖细胞-性索-间质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1例卵巢恶性非性腺母细胞型生殖细胞-性索-间质肿瘤进行光镜、组织化学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1)光镜观察:瘤细胞呈巢状或蜂窝状分布,个别区域有囊性滤泡状结构.瘤细胞主要向生殖细胞、间质细胞和粒层细胞分化,并以生殖细胞分化占优势.(2) 组织化学染色:向生殖细胞分化的部分细胞PAS染色阳性.(3)免疫组化染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细胞角蛋白(CK)合体滋养细胞阳性;波形蛋白(vimentin)间质细胞、粒层细胞阳性;孕激素受体(PR)、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以及c-erbB-2、bcl-2 部分生殖细胞及间质细胞阳性;甲胎蛋白(AFP)少数生殖细胞阳性;白细胞共同抗原(LCA)、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雌激素受体(ER)、转移抑制因子(nm23)、癌胚抗原(CEA)、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均阴性.结论:非性腺母细胞型生殖细胞-性索-间质肿瘤,组织学起源尚未明了 ,组织学形态须与性腺母细胞瘤、两性母细胞瘤、无性细胞瘤、性索-间质肿瘤及非特殊类型类固醇细胞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例卵巢非特异性类固醇细胞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治经验和诊治过程。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卵巢非特异性类固醇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该例患者表现为闭经和男性化等特征;妇科超声提示,右卵巢内见53 mm×39 mm实性光团回声,见点状血流,考虑为右侧卵巢恶性肿瘤,行剖腹探查术。术后病理见圆形、多角形肿瘤细胞呈巢状(器官样)排列,胞浆空亮或嗜酸性颗粒样,间质稀少,核呈圆形或卵圆形,可见核仁。核分裂相少见,未见出血、坏死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nhibin、calretinin和vimentin阳性。确诊为卵巢非特异性类固醇细胞肿瘤。术后随访3个月,无复发。结论:卵巢非特异性类固醇细胞肿瘤确诊需结合临床表现及术后病理,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卵巢类固醇细胞瘤是卵巢性索-间质肿瘤中少见类型,其来源于卵巢黄素化的卵巢间质细胞、卵巢门细胞或肾上腺皮质残迹的肿瘤,是一类全部或绝大部分由分泌类固醇激素的细胞构成的卵巢肿瘤。本文报道2021年10月14日丽水市中心医院1例有多毛男性化特征临床表现的青年未婚未孕女性,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临床罕见卵巢非特异性类固醇细胞瘤。此例患者与以往文献报道的患者血清睾酮异常不同,激素水平正常,本文分析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征象,旨在帮助临床医师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早期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的MRI表现特点及病理特点。方法对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细胞瘤患者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中,6例位于侧脑室内,1例位于三脑室内;6例侧脑室肿块为混杂信号,均表现为囊实性,病变实性部份有不同程度的强化。2例除囊实性表现外尚可见低信号线条影。1例三脑室肿块呈均匀实性肿块。2例伴出血,其中一例为肿瘤内出血,一例为肿瘤出血致脑室内积血。1例行DWI,肿瘤强化部分弥散受限。7例均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突触素(SYN)均阳性。结论对于患侧脑室肿瘤年轻患者,若肿块呈混杂信号,有强化,边界清楚,应考虑中枢神经细胞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中枢神经细胞瘤的MRI表现及病理特点。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12例发生在不同部位的中枢神经细胞瘤MRI资料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例位于侧脑室,1例位于中脑,2例位于丘脑。12例CNC中,MRI均表现为T1WI、T2WI混杂信号,其内可见不同程度的大小不等囊变区,部分可见"索条征"、出血及钙化等征象,边界清晰,增强实性部分明显强纤维性基质形成的无核岛区。免疫组化Syn和Neu N高表达。结论侧脑室为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好发部位,结合肿瘤容易囊变、"索条征"及发病年龄特点,术前多能够做出正确诊断;脑室外发生较少且MRI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免疫标记Syn和Neu N在CNC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pseudopapillary tumors of pancreas,SPT)是一种较少见的、好发于青年女性的胰腺肿瘤,1959年由Frantz[1]首先报道,该肿瘤又称为实性囊性或乳头状囊性肿瘤、实性和乳头状上皮性肿瘤和Frantz瘤等,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肿瘤病理学分类中将其列为胰腺外分泌源性肿瘤,统一命名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由形态比较一致的细胞形成实性巢状和乳头状结构的上皮性肿瘤,常有出血、坏死及囊性变,常表现为良性过程,偶尔可为恶性,本研究收集了5例经过病理明确诊断的SPT,并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表现、免疫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以提高对SPT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硬化性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学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硬化性纤维母细胞瘤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肿瘤细胞的Vimentin、肌特异性肌动蛋白(MSA)及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结果:硬化性纤维母细胞瘤镜下肿瘤组织主要由稀疏的梭形或星形细胞构成,分布相对均匀,细胞间有致密的胶原纤维,瘤细胞核肥胖,染色质细致淡染,可见清晰的小核仁,细胞无异型性,类似反应性纤维母细胞;瘤细胞强阳性表达Vimentin,部分表达SMA及MSA。结论:硬化性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种具有独特临床病理学特征的良性纤维母细胞性肿瘤,免疫组织化学标记Vimenin、SMA及MSA对诊断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0.
曾斌  孙柯  李燕园  王艳丽  任国平 《现代实用医学》2012,24(9):973-975,1081
目的探讨蛛网膜囊肿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HE染色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7例蛛网膜囊肿的组织学特征和免疫表型,结合临床资料和文献进行分析。结果组织学特征为囊壁内衬上皮为单层扁平上皮、部分区域上皮增生,囊肿内横贯小梁缺失,囊壁纤维组织增生。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囊壁内衬上皮EMA或CK呈阳性表达,S-100、GFAP、CD34、CD31和FVIII均为阴性。结论蛛网膜囊肿是颅内罕见的囊性占位病变,是上皮源性囊肿,病理诊断易误诊为血管源性囊肿或神经源性囊肿,其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病理组织学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  相似文献   

11.
李涛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2):1434-1435,1438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的MR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细胞瘤的临床资料、MR表现,总结诊断经验。结果:8例肿瘤中7例位于侧脑室前部孟氏孔周围,1例位于第三脑室内。8例肿瘤均呈囊实性,肿瘤实性成分呈T1WI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囊性成分T1WI呈低信号,T2WI囊性成分呈高信号。多发的囊性部分常被分隔成"蜂窝"状改变。增强扫描病变实性部分呈明显或中度强化。结论:结合患者的发病年龄、特征性的发病部位、MR平扫及增强特点,MR可对中枢神经细胞瘤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腮腺腺泡细胞癌的临床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腮腺腺泡细胞癌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切片做相应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患者平均年龄46岁,男性2例,女性1例.肿瘤平均大小为1cm×1cm×0.5cm,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切面质中等偏硬,实性,灰白灰粉色.镜检肿瘤细胞排列呈腺泡状、透明状,实性排列.细胞核较小,似浆液腺泡;部分圆形核居中,胞浆透明,细胞界清,似粘液腺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3例均弥漫表达抗胰蛋白酶和淀粉酶,CK、S-100( ),Ki-67<1%.结论腺泡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结合组织形态、免疫组化和临床资料可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膀胱节细胞性副神经节瘤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琼  甘怀勇  谢群  吴强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35(12):1228-1230
目的:了解节细胞性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膀胱节细胞性副神经节瘤进行光镜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肿瘤组织由3种细胞组成,即上皮样细胞、梭形神经鞘细胞样细胞和成熟的神经节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标记上皮样细胞表达嗜铬素、突触素、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梭形细胞表达一抗波形蛋白、神经纤维细丝蛋白、S-100蛋白;神经节细胞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纤维细丝蛋白。结论:节细胞性副神经节瘤非常罕见,好发于十二指肠,也可发生于膀胱,大多为良性肿瘤,根据其病理形态学特点结合免疫表型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5,(5):437-440
目的:探讨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遗传学改变、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例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复习相关文献,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荧光原位杂交方法分别观察其免疫表型和EWSR1基因重排情况。结果:2位患者年龄为9岁和24岁,分别表现为左上臂和颈前区包块。大体上,肿瘤界限清楚、直径1.5~2.0 cm。镜下,瘤组织周边见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带,并被一层较厚的纤维性假包膜包绕;瘤细胞梭形和胖梭形,异型性轻到重度,可见多核巨细胞,核分裂像可见。其中1例瘤细胞巢内含有出血性囊腔,另一例为实体型。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瘤细胞均弥漫表达vimentin,部分细胞表达CD68、CD99,少量细胞表达SMA、EMA;Ki-67增殖指数为3%~10%;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结果显示2例均存在EWSR1基因重排。2例均经手术完整切除肿块,随访54个月未见复发和转移。结论: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是少见的交界性肿瘤,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好发于四肢,其次位于躯干和头颈部,易与其他肿瘤混淆。熟悉这一病变的临床、病理形态特点,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遗传学检测能够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肾脏混合性上皮和间质肿瘤(MESTK)、囊性肾癌(CRCC)多层螺旋CT(MSCT)影像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选取本院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8例MESTK和16例CR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MESTK、CRCC的MSCT表现及MSCT检查鉴别诊断MESTK、CRCC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结果 MSCT检查诊断MESTK、CRCC的灵敏性为75.00%,特异性为81.25%,准确性为79.17%。8例MESTK患者均为单侧病变,均为囊实性病变,Bosniak分型:Ⅲ型6例,Ⅳ型2例。增强扫描显示分隔及壁延迟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实性部分呈轻或中度强化。16例CRCC患者中,7例透明细胞癌囊变,边缘毛躁,Bosniak分型均为ⅡF型;增强扫描,囊壁及间隔呈轻中度强化;9例多房性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Bosniak分型:Ⅲ型8例,Ⅳ型1例;增强扫描呈不同程度强化,实质期强化减弱。结论 MSCT可有效显示MESTK、CRCC的影像学特点,通过分析肿瘤实性成分多少、间隔形态及增强方式可为有效鉴别MESTK、CRCC,为临床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卵巢颗粒细胞瘤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卵巢颗粒细胞瘤CT影像特点。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卵巢颗粒细胞瘤影像特征。结果病变发生于左侧3例,右侧3例,肿瘤均呈圆形、卵圆形,表面光滑,边界清晰,其中1例为实性病变,5例囊实性病变,最大直径15cm,最小直径2.5cm,平均9.1cm。增强后囊性部分未见强化,实性部分明显强化。结论卵巢颗粒细胞瘤虽有一定的CT表现特点,但特异性尚不足,最后诊断常需要依赖病理证实。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婴儿促纤维增生型节细胞胶质瘤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对1例婴儿促纤维增生型节细胞胶质瘤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和组织学、免疫组化标记观察。【结果】本例患儿以失明为主要症状;M RI表现鞍上巨大囊实性肿块伴脑室扩张积水;镜下见肿瘤由纤维母细胞为主的结缔组织及神经上皮混杂构成,后者为星形细胞和神经元成分。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星形细胞胶质酸性蛋白(GFAP)和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神经元成分神经突触蛋白(Syn)和神经元核抗原(Neun)阳性。【结论】婴儿促纤维增生型节细胞胶质瘤是一种罕见的发生于婴儿中枢系统肿瘤,根据其临床特点及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可以进行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卵巢甲状腺肿类癌(POS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应用光镜、免疫组织化学、特殊染色技术对4例POSC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患者临床表现为腹痛及盆腔肿块,无便秘、类癌综合征表现,其中2例以卵巢囊状肿块蒂扭转为首发症状。组织学上甲状腺肿与类癌相移行,部分类癌细胞排列成岛状或梁状,1例伴有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成分,3例伴有成熟性畸胎瘤。免疫表型:类癌细胞神经细胞黏附分子、突触素、嗜铬素、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均阳性。结论:POSC是一种罕见的生殖细胞肿瘤,形态学上需要与卵巢粒层细胞瘤、Sertoli—Leydig细胞瘤等相鉴别,HE切片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可以有效地帮助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卵巢颗粒细胞瘤(GCT)的CT诊断.方法搜集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颗粒细胞瘤,分析其CT平扫和增强表现特点.结果本组病例中2例子宫附件区囊实性肿瘤术前诊断为粘液性囊腺瘤或囊腺癌,2例合并子宫体积增大者第一诊断为颗粒细胞瘤,1例囊性肿块诊断为浆液性囊腺瘤.结论卵巢颗粒细胞瘤与卵巢囊腺肿瘤易混淆,须结合特征性临床表现和子宫合并症仔细分析其CT表现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提高对卵巢幼年型颗粒细胞瘤的认识。方法:通过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对幼年型颗粒细胞瘤进行观察,总结其病理特点,并结合以往文献加以复习。结果:大体所见不整形标本4.5 cm×3 cm×1.5 cm,切面囊实性,囊性区域内壁光滑,厚0.2 cm,实性区域切面灰白色,质地软。镜检肿瘤细胞为弥漫性或结节性分布,其中有大小、形态不一的滤泡结构,部分滤泡内有粘液物质;核无核沟,呈中度异型,核分裂象不多;间质中有多少不等的卵泡膜细胞和纤维母细胞成分,黄素化明显。免疫组化CKpan(+)、Syn(-)、CGA(-)、KI-67约25%、Inhibin散在少数(+)、CD99(+)、ER(+)、CK7(-)。结论:足月妊娠合并幼年型颗粒细胞瘤比较少见,应与成人型颗粒细胞瘤相鉴别,两者治疗、预后均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