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水平正常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血脂水平正常、首次发生脑梗死患者1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88例和对照组9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次,1次/d,口服,疗程均为12个月。2组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彩超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不同斑块类型,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12个月后,观察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较对照组降低(P<0.05);脂质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较入院时减少,而纤维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较入院时增加(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提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相似文献   

2.
王蕾  于维雅  邵芳 《临床医学》2010,30(9):39-41
目的比较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应用对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联用组43例和单用组40例,单用组使用氨氯地平5~10 mg,1次/d;联用组在单用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10 mg,每晚1次,比较治疗前后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水平、血压、脉压及血脂情况。结果两组的降压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单用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平均斑块数及检出率均有显著降低(P〈0.05);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无显著改变(P〉0.05)。联用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平均斑块数、检出率及TC、TG、LDL、HDL-C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氨氯地平与阿托伐他汀联合应用在更好地降低血压的同时,能更为有利地逆转颈动脉斑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钙干预后对脑梗死患者血脂和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96例脑梗死合并高脂血症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7例。分别予以瑞舒伐他汀钙、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用药6周后检测血清脂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显著降低(P<0.05),从而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结论瑞舒伐他汀钙可降低脑梗死患者的血脂及hs-CRP水平,对预防脑血管疾病具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及血脂的影响。方法56例脑梗死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口服,1次/d,疗程4周,观察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及血脂浓度的变化。结果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后,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明显上升。结论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具有良好的调脂、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5.
氯吡格雷在冠心病患者中对阿托伐他汀降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研究氯吡格雷在冠心痛中对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降低血脂幅度方面的影响。方法:126位冠心痛患者,入院后随机服用阿托伐他汀10mg/d和20mg/d,其中入院后行PCI治疗者同时服用氯吡格雷,稳定型心绞痛未行PCI治疗者不服用氯吡格雷,按服用阿托伐他汀剂量和氯吡格雷分为四组,A组为阿托伐他汀10mg/d+氯吡格雷,共43例,B组为阿托伐他汀20mg/d+氯吡格雷,共29例,C组为单用阿托伐他汀10mg/d,共37例,D组为单用阿托伐他汀20mg/d,共17例,分别在入院24h内和服用氯吡格雷后1个月测定患者血脂,比较A组和C组,B组和D组患者血脂变化幅度。结果:治疗1个月后A组和C组、B组和D组血脂,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脂,LDL-C,HDL-C,ApoA。ApoB,Lpa下降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1个月后氯吡格雷对阿托伐他汀在降脂方面的作用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消退作用及降脂疗效.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出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者126例,予以阿托伐他汀20mg/d,于治疗12周及24周时,检测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血脂变化.结果 阿托伐他汀治疗24周后,颈动脉IMT变薄(P〈0.05),血总胆同醇(TC)、甘油三酯(TG)、低度密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明显下降(P〈0.05),但在12周时,虽然TC、LDL-C明显下降,但IMT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中小剂量阿托伐他汀长期服用可在降低血脂的同时有效消退颈动脉粥样斑块.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脑梗塞患者7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2.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80%...  相似文献   

8.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血脂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红辉 《临床医学》2009,29(8):11-1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脂及颈动脉宽块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用阿托伐他汀20mg、对照组用阿托伐他汀10mg进行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6、12、24周监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层厚度(IMT),观察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6周后TC、TG、LDL—C下降、颈动脉IMT减小,但以12、2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20mg较10mg更有效降低TC、TDL—c水平、稳定和缩小颈动脉斑块。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4):2587-2588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选取我院脑梗死住院患者80例,按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分别检测患者血脂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TC、TG、HDL、LDL和颈动脉IMT比较,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脂TC、TG、LDL和颈动脉IMT显著低于治疗前,HDL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阿托伐他汀可显著降低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机体机体功能。  相似文献   

10.
庞潇丽 《中国临床研究》2014,(12):1482-1484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以及hs-CRP水平与ACI病情程度的关系。方法将2012年7月至2013年1月神经内科住院的64例ACI患者按照有无接受阿托伐他汀治疗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32例和常规治疗组32例,另选3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比较ACI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hs-CRP水平,并比较不同病情程度的ACI患者hs-CRP水平,观察阿托伐他汀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变化。结果 ACI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血清hs-CRP含量越高(P〈0.05);治疗1个月后,阿托伐他汀组和常规治疗组血清hs-CRP水平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降低,阿托伐他汀组降低更明显(P均〈0.05)。结论 ACI的发生和病情程度与血清hs-CRP水平有关,阿托伐他汀能降低ACI患者血清hs-CRP水平,改善神经功能,可作为ACI发生及其严重程度、预后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阿托他汀对老年人颈动脉斑块和血脂的影响.方法 选择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存在斑块的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住院患者57例,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口服,连用3个月,测定治疗前后患者颈动脉内径、流速及斑块大小的改变及对患者血脂的影响.结果 治疗后患者颈动脉内径[左侧(0.99±0.11)cm、右侧(0.98±0.08)cm]与治疗前[左侧(0.94±0.09)cm、右侧(0.95±0.07)cm]比较有所扩大(P<0.05),血流动力学得到改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左侧(0.57±0.20)cm2、右侧(0.54±0.18)cm2]减小,与治疗前[左侧(0.86±0.17)cm2、右侧(0.82±0.16)cm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降低血清TC、TG、LDL-C和升高HDL-C的作用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在减小颈动脉斑块及调节血脂、改善血流动力学上有较为肯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研究显示,血管内皮损伤所致的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他汀类降脂药物除了降脂作用外,还有非调脂作用,如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反应、影响平滑肌细胞增殖、干扰血小板聚集、抗氧化、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与阿托伐他汀相比,瑞舒伐他汀上市晚,  相似文献   

13.
研究显示,血管内皮损伤所致的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他汀类降脂药物除了降脂作用外,还有非调脂作用,如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反应、影响平滑肌细胞增殖、干扰血小板聚集、抗氧化、抗动脉粥样硬化等[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急性脑梗死采取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6年4月~2018年4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与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Barthel评分与治疗总有效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神经功能,增强日常生活能力,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低剂量、负荷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及负荷剂量的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三种治疗方案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脂及C-反应蛋白(CRP)和乳酸脱氢酶(LDH)的影响。方法将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17例分为低剂量组(20 mg/d)、负荷剂量组(40 mg/d)及负荷剂量联合组(40 mg/d)+氯吡格雷组,各39例,治疗后4周比较三组患者的血脂、CRP、LDH和载脂蛋白A(Apo-A)水平。结果负荷剂量组患者血脂、CRP、LDH水平降低明显优于低剂量组(P0.05),联合用药组患者血脂、CRP、LDH水平降低明显优于负荷剂量组(P0.05),Apo-A则呈升高趋势,联合用药组升高幅度最大。结论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可优先选择负荷剂量(40 mg/d)的阿托伐他汀;若条件允许,可在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的基础上联合使用氯吡格雷,以改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influence of atorvastatin on the arteria carotis atheromatous plaque and blood lipid in old people. Methods 57 hospitalized patients who had cerebral infarction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 were examined for atheromatous plaque by the color Doppler. They were administered atorvastatin 20 mg/d for three months. The changes of diameter of arteria carotis, rate of flow and size of plaque were measur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The diameter of arteria carotis was expanded [left ( 0.99 ± 0. 11 ) era, right (0.98 ± 0.08 ) cm vs left (0.94 ± 0.09 ) cm, right ( 0.95 ± 0.07 ) cm, P < 0.05], the hemorrheology was improved, the size of plaque was diminished[left(0.57±0.20)cm2, right (0.54± 0.18 )cm2 vs left (0.86±0. 17 ) cm2 and right (0.82 ±0. 16 )cm2, P < 0. 05], TC, TG, LDL-C were lowered and HDL-C was elevated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 P < 0. 05). Conclusions The atorvastatin has positive therapeutical effect in diminishing the size of plaque, adjusting blood lipid and improving hemorrheology.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疗效及其对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标准的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96例患者按照单双号分为两组,每组各48例,即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氨氯地平片5 mg,每日1次。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10 mg,每日1次。两组疗程均为12周。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脂指标[(甘油三酯(TG)、血清胆固醇(TC)、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变化和hs-CRP变化。结果 1两组治疗后血压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研究组降低更明显,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水平无显著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TG、TC、LDL-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HDL-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研究组治疗后hs-CRP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在氨氯地平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时,在降压、降脂方面效果更显著,hs-CRP显著降低,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在治疗脑梗塞疾病中应用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方案治疗的最终效果.方法 选择该院在2017年4月—2019年6月收治的70例脑梗塞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其中单一组患者(n=35)行氯吡格雷治疗,联合组患者(n=35)行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最终治疗效果.结果 联合组患者用药后脑部斑块面积和厚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的降脂疗效及对老年脑梗死伴高血脂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采取治疗前后自身对照比较的方法,选择50例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qn总疗程1年,分别测定治疗前及治疗后6~12个月的血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面积的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6~12个月后,TC、LDL-C、TG降低(P〈0.05),HDL-C升高(P〈0.01);颈动脉的内径有所扩大,颈动脉斑块缩小,尤以12个月后改变显著(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降脂疗效确切,减少并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瑞舒伐他汀降脂、拉西地平达标降压对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筛选60例高血压病合并高脂血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和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和对照组(B组),给予阿司匹林(拜阿司匹林)0.1 g,1次/d,在此基础上,A组给予瑞舒伐他汀(托妥)10 mg,每晚1次,拉西地平(乐息平)4 mg,1次/d口服;B组给予普伐他汀(美百乐镇)20 mg,每晚1次,拉西地平4 mg,1次/d口服。血压不达标者拉西地平加至8 mg,1次/d,再加用氢氯噻嗪12.5~25.0 mg,1次/d。12个月后观察CIMT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结果 A、B两组均可降低CIMT和消退颈动脉斑块,但A组较B组CIMT降低更明显(P<0.01),颈动脉斑块消退更明显(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瑞舒伐他汀与拉西地平联合应用,可以发挥降压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