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考察灯盏花素缓释微丸的制备工艺和最优处方,并对释药机制进行探讨。方法 利用挤出滚圆法制备骨架型微丸,采用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设计筛选最优处方,通过方程拟合探讨释药机制。结果 所得微丸的制备工艺简单,微丸大小均匀,载药量大且药物含量均匀,能达到缓释12h的试验设计要求;释药机制以药物扩散为主,兼有骨架溶蚀。结论 利用挤出滚圆法制备灯盏花素缓释微丸方法简单,适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制备黄藤素微丸,并对其制备工艺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筛选出黄藤素微丸的最佳制备工艺,并优化微丸的包衣工艺,增强制剂稳定性。结果:筛选出的最佳工艺条件为A3B3C3,即蒸馏水用量215g/1 000粒、滚圆速度32Hz、微晶纤维素用量33%,成功地制备了黄藤素微丸;包衣最佳工艺条件如下:采用爱勒易包衣粉、包衣液浓度14%、包衣增重4%,黄藤素微丸经薄膜包衣后,增强了微丸的抗湿性。结论:本工艺科学合理,制剂稳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 优选三七总皂苷缓释微丸制备工艺, 完成相关体外评价研究.方法 使用单因素筛选和L9 (34) 正交试验, 确立最佳的成丸条件;单因素试验考察包衣条件;体外释放度考察包衣增重对释放的影响.结果丸心制备方法为:三七总皂苷 (PNG) :微晶纤维素 (MCC) =1:3混匀, 以45%乙醇为润湿剂, 使用挤出-滚圆法制备, 挤出速度为45 r/min, 滚圆速度35 HZ (1 505 r/min) , 滚圆6 min, 60℃减压干燥4 h.正交试验结果为影响因素顺序为滚圆速度>滚圆时间>挤出速度, 其中滚圆速度有显著性差异.包衣条件为:以15%苏丽丝E-7-19050水分散体于40℃包衣, 喷雾压力0.4 MPa, 喷液速度为1.0 m L/min, 包衣1.5 h.体外释放度表明包衣增重17%有较好的缓释效果.药物释放动力学模型拟合表明符合Higuchi模型.结论 三七总皂苷缓释微丸的制备方法稳定、可行, 可用于进一步研发, 并为其释放进行深入探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格列吡嗪缓释微丸胶囊的处方和工艺进行考察,并考察其体外释放行为。方法:以微丸成球性和释放度作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设计试验优化处方和工艺。结果:格列吡嗪缓释微丸胶囊的最优处方为格列吡嗪5 g,微晶纤维素(MCC)4.5 g,乙基纤维素(EC)5 g,羟丙甲纤维素K4M 7 g,最佳工艺以50%乙醇溶液作为黏合剂,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微丸,35 r/min滚圆10 min,200 r/min高速剪切5 min;所制微丸圆整度好,平面临界角12.4°,收率93.8%;释药行为符合一级释药方程,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结论:格列吡嗪缓释微丸胶囊具有良好的体外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Eudragit NE 30D为包衣材料,制备丹皮酚缓释微丸.方法:应用挤出滚圆机制备丹皮酚素丸和多功能制粒包衣机进行包衣制备缓释微丸,采用单因素法考察缓释微丸的制备工艺参数和包衣工艺参数.结果:体外释放度试验结果显示,所制丹皮酚缓释微丸具有明显的缓释特性.结论:制备的丹皮酚缓释微丸基本符合12 h缓释要求.  相似文献   

6.
目的制备去甲基斑蝥素骨架型缓释微丸,并对其体外释药情况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挤出-滚圆技术制备去甲基斑蝥素骨架型缓释微丸,研究了机器及处方因素对去甲基斑蝥素骨架型缓释微丸的制备和释放度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通过综合打分法,多元回归分析确定最优处方。结果以微晶纤维素(MCC)9.877%、乙基纤维素(EC):硬脂酸(Stearicacid)=1:1.5、润湿剂1%羟丙甲纤维素(HPMC)13ml、80℃烘干制得的去甲基斑蝥素骨架型缓释微丸具有较好的缓释效果。结论采用挤出-滚圆技术,通过缓释材料制备的去甲基斑蝥素骨架型缓释微丸,其体外释药缓慢、持续、平稳。  相似文献   

7.
刘潇湘 《中外医疗》2010,29(28):118-118
目的回顾性分析丙烯酸树脂包衣材料制备pH依赖型新雪缓释微丸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包衣锅滚制法,水为粘合剂,以蔗糖型空白丸芯制备含药微丸,分别用一种胃溶型包衣材料(丙烯酸树脂Ⅳ号)和2种肠溶型包衣材料(丙烯酸树脂Ⅱ号、Ⅲ号和聚丙烯酸树脂乳胶液)对微丸进行包衣,将上述3种微丸按l∶l∶1比例装袋,制备成pH依赖型缓释微丸剂。并以栀子苷为指标进行体外释放度的研究。结果释放度测定结果表明,释放曲线呈现出pH依赖型的梯度释药特征。结论用丙烯酸树脂包衣材料制备pH依赖型新雪缓释微丸工艺可行,质量可靠,可达到较好的梯度释药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制备头孢氨苄缓释微丸并对其体外释放度进行考察。方法运用挤出滚圆法制备载药丸芯,熔融包衣法对素丸进行隔离包衣,隔离衣材料选用十八醇,流化床包衣法包覆胃溶型丙烯酸树脂NE30D薄膜衣,制备不同隔离及包衣增重的头孢氨苄缓释微丸,对药物释放进行考察。结果 HPMC(K4M)、MCC为丸芯材料,十八醇为隔离层,Eudragit N E30D为包衣材料,SDS作为致孔剂。分别选用Eudragit N E30D、十八醇及SDS增重为7%8、%4、%时的包衣微丸,pH 6.8的PBS中呈现良好的缓释效果。结论该处方工艺基本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9.
制备5-氨基水杨酸结肠定位黏附微丸。以CP 940和HPC为黏附性材料,挤出滚圆工艺制备载药丸芯。考察丸芯最大载药量、赋形剂以及挤出滚圆工艺对成型性的影响。采用体外黏附性实验考察两种黏附性材料的比例对黏附性的影响。制备好的黏附性丸芯采用流化床包衣,乙基纤维素作为缓释防水内层,Eudragit® S100作为pH敏感外层,在不同pH释放介质中进行溶出研究,评价微丸在结肠环境的释药性能。实验表明:丸芯最大载药量为70%,使用PH301作为赋形剂,CP 940与HPC质量比为1∶1时,黏附效果最佳;EC增重为16%~20%,S100增重为28%时,在盐酸溶液中有良好的耐酸性,在pH 6.0磷酸盐缓冲液中5 h的释放量小于10%,而在pH 7.4结肠液中迅速释放药物和发挥黏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5-氨基水杨结肠定位黏附微丸是一种良好的结肠定位黏附给药系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筛选中药复方腰腿痛宁微丸的最佳制备工艺.方法: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中药复方腰腿痛宁微丸,以体外释放度为主要考察指标.结果:用挤出滚圆法制备的腰腿痛宁微丸在30min内体外释放完全.结论:制得的微丸质量好,收率高,体外释药迅速;优选工艺微丸的特性符合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钩藤总碱缓释滴丸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反应并与钩藤总碱进行比较。方法小鼠一次性分别灌胃钩藤总碱及钩藤总碱缓释滴丸,观察14天内的毒性反应和死亡情况,计算其LD50。结果小鼠灌胃钩藤总碱的LD50为649.85mg/kg,95%的可信区间为549.45—768.59mg/kg;钩藤总碱缓释滴丸的LD50为1900.7mg/kg,95%的可信区间为1651.8~2167.9mg/kg。结论钩藤总碱缓释滴丸按临床常用剂量给药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万古霉素的多层海藻酸盐壳聚糖缓释微球对人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HPMSCs)增殖与成骨分化的影响,为其在组织工程修复骨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根据 前期基础制备缓释微球,将从人胎盘组织中分离培养的一部分HPMSCs分为载药微球组(载药微球+ HPMSCs)、空载微球组(空载微球+HPMSCs)和无球组(仅HPMSCs)。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HPMSCs增殖率。取另一部分HPMSCs分为载药微球诱导组(载药微球+HPMSCs+成骨诱导液)、空载微球诱导组(空载微球+HPMSCs+成骨诱导液)、无球诱导组(HPMSCs+成骨诱导液)和非诱导组(HPMSCs+PBS)。孵育21d后分别采用茜素红染色及碱性磷酸酶(ALP)试剂盒检测HPMSCs钙盐沉积与ALP活性。结果:与无球组比较,载药微球组和空载微球组共培养后HPMSCs增殖率均无明显改变(P>0.05)。成骨诱导后茜素红染色,载药微球诱导组钙盐沉积明显多于空载微球诱导组和无球诱导组;载药微球诱导组细胞内ALP活性明显高于空载微球诱导组和无球诱导组(P<0.05),空载微球诱导组细胞ALP活性高于无球诱导组(P<0.05)。结论:载VEGF/万古霉素的多层海藻酸盐壳聚糖缓释微球对HPMSCs增殖活性无明显影响,且能提高HPMSCs的成骨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13.
以羧甲基壳聚糖接枝聚己内酯(CMCS-g-PCL)作为阿帕替尼的载体,制备了载药胶束以降低阿帕替尼的副作用。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分别研究了采用乳化-挥发法、透析法以及薄膜水化法所制得载药胶束的包封率及载药量,并对胶束的稳定性、缓释性以及细胞毒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乳化-挥发法最适合用于制备载药胶束,制得的胶束平均粒径在100~150 nm,在水溶液中能够稳定维持21 d以上,而在PBS溶液中仅能维持7 d左右。该载药胶束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且释放率随着载体接枝率的上升而下降。细胞增殖抑制实验证明,载药胶束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抑制效果随着培养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大,有利于实现长效治疗。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0):46-48+52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与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联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用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治疗,研究组用麝香保心丸与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联合治疗,治疗2个月后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心电图总有效率为88.89%,高于对照组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心绞痛情况均明显改善,研究组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心绞痛积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麝香保心丸与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使发作时间缩短,降低心绞痛积分,明显优于单独应用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治疗。  相似文献   

15.
高丹  朱传华 《黑龙江医学》2005,29(7):504-504
目的探讨灯盏花素注射液与吡拉西坦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及两药同时使用的安全性。方法使用比色法和pH值对照对两者不同配伍比例时溶液的澄明度进行检查。结果两者无配伍禁忌。结论灯盏花素注射液与吡拉西坦注射液可以直接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16.
药物转运蛋白对灯盏花素小肠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药物转运蛋白P-糖蛋白(P-gp)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2)对灯盏花素小肠吸收的影响。方法:HPLC法测定大鼠肠液中灯盏花素的浓度,以大鼠在体单向灌流实验(SPIP)研究药物的小肠吸收,计算不含抑制剂药物组和含抑制剂药物组的小肠表观渗透系数(Papp)。结果:含P-gp抑制剂药物组与原药组相比,Papp没有显著变化;含MRP2抑制剂药物组与原药组相比,Papp显著增加。结论:P-gp对灯盏花素的小肠吸收基本没有影响,而MRP2可将吸收的灯盏花素从肠上皮细胞内又转运回肠腔,从而降低灯盏花素的吸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灯盏花素预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灯盏花素预处理Ⅰ组和Ⅱ组。灯盏花素预处理组大鼠于术前1周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灯盏花素(25、50mg/kg/d);采用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室间支的方法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结扎30min,再灌注2h;采用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心肌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灯盏花素预处理可明显降低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细胞的凋亡率(P〈0.05,P〈0.01)。结论:灯盏花素预处理可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林运强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12):1383-1385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灯盏花素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选择135例发病在12h~48h,病情呈进行性加重的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接受低分子肝素治疗、灯盏花素治疗、低分子肝素和灯盏花素联合治疗。一疗程后的作为疗效判定,并监测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一疗程后低分子肝素组总有效率80.0%、联合用药组总有效率88.9%,明显高于灯盏花素组的71.1%,而且治疗前后血流变学的变化亦有显著性的差异,特别以联合用药组的总有效率最高和血流变学变化最明显,同时未发现出血倾向等不良反应。结论:低分子肝素能有效的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与灯盏花素联合使用具有协同作用,临床疗效确切、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氯苯甘油氨酯缓释片的体外考察方法,并对其稳定性进行初步考察。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氯苯甘油氨酯缓释片体外释放度;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氯苯甘油氨酯缓释片的药物含量和有关物质。结果:该制剂在各影响因素的实验条件下,样品的外观、重量、硬度、含量、有关物质、释放度没有明显变化;以铝塑包装袋为包装材料,进行加速、长期实验,制剂的稳定性良好。结论:氯苯甘油氨酯缓释片耐光照、高温,但在高湿条件下不稳定,选用防潮铝塑包装袋包装后,在加速实验和长期实验条件下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灯盏花素对肿瘤诱导的小鼠免疫抑制的影响。方法:小鼠脾脏细胞体外培养观察灯盏花素对淋巴细胞增殖和淋巴细胞因子分泌的的影响;lewis肺癌荷瘤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血清淋巴细胞因子水平及CD8+T细胞对lewis肺癌的细胞毒作用检测灯盏花素对小鼠免疫抑制的逆转作用。结果:灯盏花素体外对刀豆蛋白(ConA)诱导的小鼠脾脏细胞增殖有增强作用,能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白细胞介素4(IL-4),促进的干扰素λ(IFN-λ)和白细胞介素2(IL-2)。体内灯盏花素能逆转荷瘤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血清淋巴细胞因子水平及CD8+T细胞对lewis肺癌的无能作用,并一定程度抑制肿瘤生长。结论:灯盏花素作为TGF-β1抑制剂对肿瘤诱导的小鼠免疫抑制有逆转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