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程式训练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防残,康复的作用。方法: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训练组和对照组各50例,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对训练组患者进行程式训练,对照组患者予以传统的精神康复干预,对两组患者随访1年,用BPRS量表评价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用SDSS量表评价病人的社会功能缺陷情况,并比较两组病人出院后的服药依从性,复发情况及(再)就业情况。结果:出院6个月、12个月训练组病人BP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服药依从性训练组明显好于对照组,训练组的病情复发率和再住院率低于对照组,训练组的再就业率高于对照组,1年后两组间SDSS第1、5、6、9、10项及总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程式训练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维持疗效,减少复发,有效延缓社会功能缺陷,尽早重返社会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住院治疗20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坚持长期的康复干预,对患者病情及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工娱治疗、督促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生活技能、定期做心理辅导、了解自身病情,对52例住院患者进行持续康复干预,作为对照组;对另外50例不同病区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仅进行药物干预和工娱治疗,作为研究组;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两组患者在基线及干预后第10年,第20年进行评定。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间BPRS分值比较,研究组患者的缺乏活力、焦虑抑郁、敌对猜疑、BPRS总分及ADL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持续康复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的稳定和生活能力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3.
程式训练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程式训练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防残,康复的作用.方法: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训练组和对照组各50例,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对训练组患者进行程式训练,对照组患者予以传统的精神康复干预,对两组患者随访1年,用BPRS量表评价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用SDSS量表评价病人的社会功能缺陷情况,并比较两组病人出院后的服药依从性,复发情况及(再)就业情况.结果:出院6个月、12个月训练组病人BP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服药依从性训练组明显好于对照组,训练组的病情复发率和再住院率低于对照组,训练组的再就业率高于对照组,1年后两组间SDSS第1、5、6、9、10项及总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程式训练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维持疗效,减少复发,有效延缓社会功能缺陷,尽早重返社会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护理干预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康复的疗效.方法 将80例恢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在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研究组给予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对照组按照常规干预,治疗12周.采用SCL-90、BPRS量表,分别对两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研究组干预前后SCL-90、BPRS量表评分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4.702~18.364,P<0.05).结论 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精神康复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治疗依从性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对临床痊愈的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于出院时进行评估,1年后随访时用该量表再次进行评估,同时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估其社会功能,按依从性良好和不良将其分为依从性好和依从性差两组.比较两组BPRS、SDSS和再住院率的差异.结果 出院时两组BP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年后随访时依从性差组BPRS和SDSS评分均高于依从性好组(P<0.05),其再住院率也显著高于依从性好组(P<0.05).结论 结果 显示治疗依从性差可导致病情控制不良和社会功能明显缺损,提示采取包括家庭支持和心理治疗在内的综合干预措施,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改善精神分裂症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认知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社会功能与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0月枣庄市立第二医院收治的90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常规干预组(对照组)和认知行为疗法组(观察组),每组45例。比较两组干预前后BPRS量表、社会功能(SSPI量表)、生存质量(WHOQOL-BREF)及干预方式满意度。结果:干预前,两组BPRS量表、SSPI量表及WHOQOL-BREF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1、3个月后BPRS量表、SSPI量表及WHOQOL-BREF量表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对干预方式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行为疗法可显著改善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社会功能与生存质量,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精神分裂病人使用团体心理干预,观察疗效并分析讨论其对病人康复状况和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来我院治疗的100名精神分裂病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50人(常规药物及辅助治疗),实验组50人(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精神康复治疗师和心理咨询师的团体干预治疗)。接受心理干预的时间为一个月,10名病人为1组,每周对每组病人进行两次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一个月的自尊量表(SES)、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后实验组SES、GSES总与对照组相比总分提高(P0.05),与治疗前相比总分升高(P0.05);治疗后两组BPRS、SDSS 4项因子评分减低(P0.05)。治疗后实验组BPRS总分及SDSS 4项因子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使用团体心理干预能够有效控制精神分裂病人症状,并能够降低复发概率,帮助病人恢复社会生活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出院指导对治疗康复的影响。方法对出院精神分裂症病人进行出院指导,并用BPRS、SDSS量表评定病人症状及疗效。结果实验组病人BPRS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疗效也明显好于对照组(P&lt;0.05)。结论对精神分裂症病人进行出院指导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病人病情复发,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马文华  胡雪峰  王兆琴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1):441-441,443
目的:观察认知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方法:取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各30例,观察6个月,以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定疗效。结果:两组BPRS有明显差异。结论:认知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病人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过程中,运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干预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3月-2016年6月收治精神分裂症首次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84例患者,按照床号先后顺序将其划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由护士予常规心理治疗干预,研究组由心理治疗师应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半年,采用BPRS评分量表评估患者干预后治疗情况,使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观察患者焦虑改善情况,采用QLQ-C30生存质量评估量表总结患者出院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BP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及出院半年后研究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病情改善较好,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两组患者焦虑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干预后、出院半年后再次测评,研究组焦虑情绪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生活自理行为、情绪稳定、社交活动、家庭成员相处等方面指标评分均较低,研究组均较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同时应用贝克认知干预理念加以指导,可有效改善患者焦虑情绪,提高治疗效果与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应激量表在精神分裂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测应激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方法:采用Wheatley应激量表(WSP)对42例精神分裂症病人进行评定。同时对精神分裂症病人治疗前后进行BPRS与WSP相关测定。且与60例抑郁症、30例正常人之间进行对照。结果:精神分裂症就激总分明显高于正常人低于抑郁症,但社会习惯、社会交往应激因子分却明显高于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经治疗后应激评分明显下降,且BPRS与WSP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结论:心理社会因素在精神分裂症发生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病人病情的稳定和提高陪护者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方法:将治疗痊愈后出院的精神分裂症病人253例分为研究组(127例)和对照组(126例),对病人进行每3个月1次的家庭随访,为期1年;对照组采用家庭干预和自我调适的方法.经过1年的护理干预,采用SCL - 90量表,个人与社会功能量表PSP,社会功能缺陷筛查量表SDSS,以及病人服药依从性量表,分别对病人和家庭陪护者入组时3、6个月,1年后进行评定.结果:入组时,SCL - 90量表,PSP量表、SDSS量表评定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1年后,研究组SCL- 90和PSP、SD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对稳定精神分裂症病人病情、提高病人社会功能的恢复能力、降低复发率,改善家庭陪护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对病人的全面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头部电针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临床疗效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讨电针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治疗效果及护理措施。方法:用电针治疗40例病人,并根据取穴位的不同随机把病人分为A、B两组,运用SANS、SAPS、BPRS量表,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第二、第四、第八周末进行盲法评定。结果:各量表总分在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无显性,两组间对比差异也无显性,但所有病人治疗前后在BPRS量表对比差异有显性。其在SANS量表中情感平淡或迟钝因子分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均有显性。结论:头部电针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是有效的,尤其对情感平淡方面,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精神康复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状态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10月驻马店市精神病医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90例,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n=45)和精神康复护理组(n=45),采用简明精神量表(BPRS)评定精神病性症状严重程度;采用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评定患者病情。结果治疗前,两组BPRS评分和NOSI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PRS评分低于治疗前,NOSIE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康复护理组BPRS评分低于常规护理组,NOSIE评分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康复护理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可提高精神康复治疗效果,降低致残率,改善预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障碍的情况。方法:对99例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和38例正常人实施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WCST),并对其中28例经过8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对比,观察BPRS评分与WCST变化情况。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WCST的总测验次数,持续错误数和随机错误数与年龄、BPRS总分正相关(P〈0.01),正确数和分类数与年龄、BPRS评分成负相关(P〈0.05);WCST两组间在性别及文化程度上差异无显著性,对28例患者治疗前后比较,显示WCST随病情的好转而改善。而治疗前后WCST的总测验次数,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的减分率与BPRS减分率正相关(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对其自知力的恢复、用药依从性及病情复发率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3月-2012年4月我院收治的20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随机抽取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为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药物治疗,为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自知力恢复的情况、用药的依从性及病情的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的BPRS量表评分相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其入院时的ITAQ量表评分相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出院时的ITAQ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入院时用药的依从性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在在出院时的用药的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后发现,在对照组患者中有51例患者的病情复发,在观察组患者中有30例患者的病情复发,两组患者病情的复发率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可帮助其在短时间内恢复自知力,提高其对用药的依从性,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及处理与判断治疗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能力,取得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刘桃芳  蔡效红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5):223-223,225
目的:研究家庭干预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方法:随机抽取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分两组,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干预组采用药物治疗与家庭干预相结合,对照组为单纯药物治疗。结果:干预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家庭干预能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依从性,降低其复发。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氯氮平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80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以针灸联合氯氮平治疗,对照组仅以氯氮平治疗,两组于干预前后分别使用国际通用的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及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疗效,采用药物副反应量表(TESS)评价安全性。结果:(1)干预前两组BPRS和PAN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后两组BPRS和PAN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3)干预前后干预组两量表评分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针刺治疗后一些精神症状有改善,特别对妄想、幻觉行为、猜疑、联想散漫等阳性症状及情感交流障碍、被动、淡漠社交退缩等阴性症状改善明显,且干预组药物不良反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灸联合氯氮平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肯定,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9.
吴明  田国强  吴景竹 《浙江医学》2018,(10):1084-1087
目的探讨绍兴市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6至9月结合精神病防治管理网络分层抽样现况调查选取绍兴市社区服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00例。采用自制的《病人基本情况调查表》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自制的《病人治疗依从性调查表》调查统计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情况,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的病程、职业、文化程度、医疗费用、住院时间、服药知识的掌握情况、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分、复诊情况、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分等因素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并分析患者治疗依从性差的原因。结果6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治疗依从性好的312例,占52%,治疗依从性差的288例,占4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病程、职业、文化程度、医疗费用、住院时间、服药知识的掌握情况、TESS评分、复诊情况、BPRS评分等因素对绍兴市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有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服药知识的掌握情况、TESS评分、复诊情况和BPRS评分是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依从性的危险因素。患者治疗依从性差的原因主要是认为已经痊愈,不需服药;长期服药,没有信心以及认为药物的疗效不佳。结论影响绍兴市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因素主要有服药知识的掌握情况、TESS评分和BPRS评分,应加强患者健康知识的教育,完善患者的随访制度,简化患者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居家康复措施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改善的效果.方法 筛选符合入组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78例,随机平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患者实施入户康复指导干预,每周2次;对照组患者不提供康复指导.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及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分别于干预前、后对两组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并统计其再住院率.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BPRS、SDSS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BPRS、SDSS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BPRS、SDSS总分明显低于干预前(P<0.05),对照组BPRS、SDSS总分均有升高趋势;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再住院率分别为7.69%和28.21%.结论 居家康复措施可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促进其病情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