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肝损害患者血清mAST/AST比值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血清线粒体型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同工酶(m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比值在肝损害病程中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抑制法测定肝损害患者血清AST和mAST的活力,计算出mAST/AST比值,观察其在人院时与各治疗阶段的动态变化.结果 正常人mAST/AST比值为(0.101±0.009),重型肝炎、酒精性肝炎、急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肝炎性肝硬化、慢性肝炎、脂肪性肝病和原发性肝癌等人院时的mAST/AST分别为(0.482±0.096)、(0.393±0.036)、(0.332±0.046)、(0.311±0.040)、(0.289±0.032)、(0.275±0.021)、(0.301±0.047)和(0.382±0.041),均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从治疗开始后的第1周起,酒精性肝炎组、急性肝炎组和药物性肝炎组mAST/AST比值呈逐步持续下降趋势,治疗第4周后,其mAST/AST比值已基本恢复正常;原发性肝癌组在手术1周后,尽管其mAST/AST比值明显降低,但仍显著高于正常人,且此后几周一直维持在这一较高水平;其他组的mAST/AST比值则无明显变化.结论 动态监测血清mAST/AST比值的变化有助于对肝实质细胞损伤坏死程度进行评估,有利于急性肝炎、重型肝炎的预后判断和急性肝炎与慢性肝炎鉴别诊断,对酒精性肝炎和药物性肝炎的评估和诊断治疗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线粒体同工酶(m-AST)测定在肝脏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抑制法测定136例肝病患者m-AsT活性,其中40例急性肝炎,38例慢性肝炎,32例肝硬化代偿期和26例肝癌患者.并与65例正常对照组m-AsT活性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刚入院时136例肝病患者与65例正常对照组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3周后重新测定各组m-AST,结果均有不同程度改变,其中急性肝炎患者m-AST明显下降(P<0.05),其他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m-AST活力测定.有助于评估肝细胞坏死程度,鉴别急性肝脏疾病与其他肝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血清中可溶性Fas(sFas)、可溶性FasL(sFasL)、线粒体型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mAST)及m-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12例CHC患者及40例无偿献血者,测定血清sFass、FasL、AST及m-AST水平。结果 CHC患者sFass、FasLs、Fas/sFasL、m-AST及m-AST/AS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CHC患者血清sFas、sFasL及m-AST/AST值与病情呈正相关(=0.724、0.687、0.631,均〈0.05)s,Fas/sFasL值及m-AST/AST值与病情呈负相关(=-0.527、-0.6308,〈0.05)。结论检测并动态观察肝脏疾病患者的sFass、FasL及m-AST活性,对于鉴别CHC轻重,评价疗效及判断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金宇  胡宏章 《热带医学杂志》2011,11(10):1144-1146
目的通过观察健康对照组、慢性乙型肝炎(G0~3)、肝硬化患者的血清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丙氨酸转氨酶(ALT)比值变化,探讨AST/ALT比值与肝硬化的关系。方法应用奥林巴斯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健康对照组、慢性肝炎患者(G0~3)及肝硬化患者血清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丙氨酸转氨酶(ALT),并计算其比值。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慢性肝炎患者(G0~3)AST/ALT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肝炎患者(G0~3)各期AST/ALT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患者AST/ALT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Child-Pugh分级的升高而递增,各级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分析显示,肝硬化患者AST/ALT比值与Child-Pugh积分呈正相关(r=0.656,P<0.01)。与慢性肝炎患者(G0~3)比较,肝硬化患者AST/ALT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肝硬化存活患者比较,肝硬化死亡患者AST/ALT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比较,肝硬化未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AST/ALT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T/ALT比值可以作为了解肝硬化患者病情的一个较易观测的指标,对治疗及判断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诊断酒精性肝病新方法-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线粒体同工酶(mAST)法。方法:采用免疫抑制法检测65例酒精性肝病患者(ALD组)和6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非酒精性肝病(NALD)组]治疗前(入院时)、治疗4周后及40例健康成人(对照组)血清mAST活性,同时测定血清r-谷氨酰转肽酶(GG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结果:ALD组、NALD组血清GGT、ALT、AST、mAST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ALD患者血清GGT、ALT、AST活性有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AFL患者血清mAST活性基本降至正常水平;酒精性肝炎(AH)患者血清mAST活性有显著下降;但酒精性肝硬化(AC)患者血清mAST活性下降不明显。结论:血清mAST是酒精性肝病治疗监测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免疫抑制法测定线粒体型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影响因素。方法:分别使用酶水解法与免疫酶抑制法对来我院就诊的肝炎与体检者各65例进行m-AST与AST的测定,同时计算出m-AST与AST的比值,利用外加c-AST实验,分析在免疫抑制法中存在抗c-AST抗不足的问题。结果:和健康对照组免疫抑制法相比较,酶水解法明显较低,P0.05,肝炎组显著低于酶水解法,(P0.05)。免疫抑制法得出的m-AST与AST比值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存在,酶水解法得出的比值证明肝炎组明显比对照组高,m-AST测定对着c-AST增加而下降。结论:在保证足够抗体含量和稳定剂质量优秀的情况下,对m-AST进行测定有着较高的临床价值,m-AST/AST是判断肝脏病变程度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7.
王秀丽  董解菊  邵丽丽  吴杰红  赵捷 《重庆医学》2006,35(17):1562-1563
目的 探讨心脏病患者血清中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线粒体同工酶(m—AST)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住院心脏病患者54例,其中先心病15例.风心病20例.冠心病19例.正常对照组30例。采用速率法测定血清中AST、m—AST含量并计算m-AST/AST比值。结果 冠心病组、风心病组、先心病组m—AST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风心病组、先心病组AST含量、m—AST/AST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冠心病组m-AST高于对照组(P〈0.05),冠心病组与风心病组相比较AS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AST、m-AST,AST值测定与心肌细胞损伤程度有关,可作为心脏疾病的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白芍总苷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模型大鼠肝脏保护作用的抗氧化机制。方法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2只)和模型组(42只)。正常组给予普通饲料,模型组给予高脂饮食结合饮10%果糖水,饲养6周时,分别随机抽取2只大鼠,取肝脏做HE染色,观察肝细胞病理组织变化。模型组根据体质量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二甲双胍组(200 mg·kg-1)、白芍总苷高、低剂量组(200、100 mg·kg-1)。连续灌胃给药4周后,测定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活性和肝脏指数;测定大鼠血清和肝脏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氧化亚氮合成酶(NOS)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丙二醛(MDA)和氧化亚氮(NO)含量的变化;测定大鼠血清果糖胺(FMN)和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ALT、AST和GST活性以及肝脏指数增高(P<0.01);SOD和GSH-PX活性降低(P<0.01),NOS活性增高(P<0.01),MDA、NO、FMN和AGEs含量升高(P<0.01)。药物治疗4周后,明显降低ALT、AST和GST活性以及肝脏指数(P<0.01,P<0.05),提高SOD和GSH-PX活性(P<0.01,P<0.05),并降低NOS活性(P<0.01,P<0.05)以及MDA、NO、FMN和AGEs含量(P<0.01或P<0.05)。结论白芍总苷具有保肝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强抗氧化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9.
宋红美  陈春华  赵义刚 《海南医学》2009,20(11):123-124
目的探讨m-AST、AST的水平变化及m-AST与AST的比值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治意义。方法选择83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分别测定血清AST、m-AST水平及m-AST/AST比值。结果冠心病组血清m-AST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m-AST与AST比值除高心病组高于对照组(P〈0.05)外,其它组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m-AST、AST的水平变化与冠心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美味猕猴桃提取物对D-半乳糖胺诱导的肝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美味猕猴桃根提取物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以D-半乳糖胺为化学毒物制成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采用赖氏法测定各组动物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活性,并测定肝匀浆MDA含量.结果 模型组小鼠的血清ALT和AST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 MDA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表明D-半乳糖胺造模成功.血清AST美味猕猴桃根提取物中剂量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肝脏MDA含量(P<0.01和P<0.05),ALT、AST活性和MDA含量低剂量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 美味猕猴桃根提取物对小鼠急性肝损伤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检测AST与ALT比值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17年1月至12月前来我院接受治疗的98例肝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并且选择健康体检人员98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研究对象的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并计算AST和ALT的比值。结果在计算AST和ALT比值中,研究组中的AST和ALT数值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其AST和ALT比值要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炎患者进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对诊断急性、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疾病患者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葡萄籽原花青素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抗氧化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分别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原花青素预处理组.各实验组肝缺血30 min再灌120 min时采血和收集肝脏标本,分别检测血清、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含量.结果 (1)缺血/再灌注组血清、肝组织MDA高于假手术组(P<0.01)、SOD低于假手术组(P<0.01);缺血/再灌注组与原花青素预处理组比较,MDA升高(P<0.05),SOD降低(P<0.01);(2)缺血/再灌注组与假手术组比较AST、ALT含量升高(P<0.01);缺血/再灌注组与原花青素预处理组比较AST、ALT含量升高(P<0.05).结论 原花青素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通过降低氧自由基水平、拮抗脂质过氧化有关.从而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天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黄疸型慢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48例黄疸型慢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4周的天门冬氨酸鸟氨酸、天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并检测治疗前后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结果 天门冬氨酸鸟氨酸组降低血清TBIL的有效率为74.3%,天门冬氨酸钾镁组为3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注射用天门冬氨酸鸟氨酸粉针剂能有效降低黄疸型慢性肝炎患者的血清TBIL、ALT及AST.  相似文献   

14.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广泛存在于多种器官中,按含量多少顺序为心脏、肝、骨骼肌和肾,还有少量存在于胰腺、脾、肺及红细胞中。AST有两种受不同基因控制的同工酶分别存在于细胞质(s-AST)和线粒体(m-AST)中。AST属非特异性酶,它的升高对诊断具体疾病无特异性,但对这些器官损伤的评估有重要价值。在肝细胞内有高浓度的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前者的80%存在于m-AST内,其余分布在细胞浆内,而ALT只存在于细胞浆内。通常情况下,轻症肝病时血清ALT超AST,这可能是由于细胞膜虽有损伤而m-AST仍保持完整,因而释放出来的主要是ALT和少量s-AST。如果肝细胞损伤严重及致坏死时,则m-AST内的酶也释放。在肝脏病中,m-AST测定可用于评价肝细胞坏死和判定预后,诊断患者有无活动性酒精性肝病;在心脏疾病中可判定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1肝病1.1急性肝炎线粒体严重破坏,m-AST释放入血,血清中m-AST明显升高,但与总AST及ALT平行。由于m-AST在血清中半寿期短,如损伤不继续加重,m-AST迅速下降,这时预后较好,反之说明肝细胞仍在继续坏死。在急性肝炎中m-AST与AST比值明显较...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刺五加注射液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昆明种雄性小鼠60只(18~22 g),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硫普罗宁阳性药对照组和刺五加高、中、低剂量组(200 mg/kg、100 mg/kg、50 mg/kg ),每组各10只。采用50%乙醇12 ml·kg-1·d-1连续灌胃10 d,制备小鼠酒精性肝损伤模型。测定血清中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三酰甘油( TG)水平;肝组织丙二醛、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计算肝脏指数,并观察肝脏病理变化。结果:小鼠酒精性肝损伤模型构建成功。除刺五加低剂量组TG水平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与模型组比较,刺五加注射液均能够降低血清中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TG水平(P<0.05~P<0.01);抑制小鼠肝脏组织丙二醛含量的升高,提高肝脏中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P<0.05~P<0.01);减轻肝脏病理组织损伤;刺五加高、中剂量组均能降低小鼠肝脏指数(P<0.05和P<0.01)。结论:刺五加注射液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氧化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16.
实验观察乙胺嗪对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的影响,结果表明:乙胺嗪组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936.8±428.3 nmol·s~(-1)/L)明显低于模型组(2 104.9±546.8 nmol·s/L,P<0.05),乙胺嗪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4 349.2±1 178.6 nmol·s~(-1)/L)显著低于模型组(9 768.6±2 760.6 nmol·s~(-1)/L,P<0.01),反映肝脂质过氧化物水平的丙二醛MDA(1.89±0.62nmol/mg 蛋白)显著低于模型组(3.87±1.70 umol/mg 蛋白,P<0.05),同时肝病理损伤也有明显减轻。认为乙胺嗪通过抑制白三烯合成、减少白细胞数量和抑制多核白细胞炎性浸润,降低氧自由基水平而有护肝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血清心肌酶谱测定在精神分裂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血清心肌酶谱检测,包括肌酸激酶同工酶(CK-MS)、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α-HBDH)、肌酸激酶(CK)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比较两组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入院时、治疗2周后CK-MS、LDH、α-HBDH、CK和AS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治疗2周后各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入院时(P<0.05)。结论:血清心肌酶谱测定可作为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判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脏疾病血清ɑ-L-岩澡糖苷酶(AFU)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移酶(GGT)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65例肝脏疾病患者血清,根据临床诊断不同,分为肝炎组、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组,每组55例,正常对照组60例;同时分别检测AFU、ALT、AST、GGT,对其结果进行分析;AFU、ALT、AST和GGT检测采用速率法。结果:各肝脏疾病组AFU、ALT、AST、GGT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统计结果分别为AFU(F=76.995,P<0.05)、ALT(F=171.800 0,P<0.05)、AST(F=197.821,P<0.05)和GGT(F=188.304,P<0.05);肝炎组AFU与ALT、AST、GGT之间均存在正相关性(r=0.388,r=0.392,r=-0.429,P﹤0.05);肝硬化组AFU与ALT、AST、GGT之间均存在正相关性(r=0.531,r=0.533,r=0.382,P﹤0.05);但肝癌组AFU与ALT、AST、GGT之间均无相关性(r=0.203,r=0.145,r=0.206,P>0.05)。结论:肝脏疾病患者同时检测AFU、ALT、AST和GGT,更有助于观察肝脏的损害程度及预测病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芝麻素对高脂血症家兔血脂、脂肪肝及肝组织学损伤的影响。方法:高脂饮食10周诱导高脂模型家兔15只,于第5周每天灌服芝麻素(225、25 mg/kg)1次,连续6周。检测家兔血脂、肝功能、肝指数及肝脏病理学变化。结果:芝麻素能显著降低模型组家兔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P<0.01),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P<0.01);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含量(P<0.01);减轻肝脏湿重及其脏器系数(P<0.05或P<0.01);减少肝脏细胞中脂滴空泡的数目,并使脂肪肝的炎症程度得到改善。结论:芝麻素具有调脂和保肝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半夏与乌头配伍对小鼠毒性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十八反药物半夏反乌头应用时对小鼠的毒性作用。方法:连续15 d给予小鼠乌头半夏水煎剂,与末次给药后30 min取血清,测定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换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换酶(AST)、尿素氮(BUN)、肌酐(Cr)、乳酸脱氢酶(LDH)等变化。结果:单独用乌头组ALT、AST值升高(P<0.05);单用半夏组AST升高(P<0.05);2药合用组ALT、AST、LDH均升高(P<0.01或P<0.05);其余各组各项指标的变化均在正常值范围内波动。脏器系数检查结果表明:单用乌头组肝脏系数增加(P<0.05),2药合用组肝、肾脏器系数均增加(P<0.01或P<0.05)。结论:十八反药物乌头与半夏合用时对小鼠毒性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