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消息,乌鲁木齐市20多个被学校和家长放弃的“坏孩子”自动照顾一个流浪儿童,这让家长在震撼之余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寻找新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2.
小学生家长对儿童性虐待的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小学生家长有关预防儿童性虐待的知识、态度和与子女交流的情况。方法:用自填式问卷,对某学校以班级为单位整群抽取1—5年级5个班的271名小学生家长就其对儿童性虐待问题的认识及与孩子交流的情况进行不记名调查。结果:在被调查的家长中,93.6%的家长赞成学校进行预防儿童性虐待的教育,但同时有41.5%的家长担心这种教育可能会导致儿童对“性”知道得太多。有半数左右的家长在儿童性虐待问题认识上尚存在明显差距,与孩子交流不够,只有1.8%的家长给孩子看过有关预防儿童性虐待内容的书刊或音像制品。未成年时父母与其谈论过如何预防性虐待话题的家长其知识、态度及与自己子女交流的得分均明显好于父母没有与其谈论过如何预防性虐待话题的家长的得分。结论:应重视对小学生进行预防儿童性虐待教育的研究,尽快出版相关书籍和音像制品,提高家长对儿童性虐待问题的意识。  相似文献   

3.
学历社会的就业竞争使家长们对高考的成败越来越看重。环顾四周,我们很容易发现许多家长对孩子操心过重,对孩子的未来具有超前的危机意识,以至从小就担心孩子将来的命运,总埋怨孩子“不知道着急”“不努力”“不争气”,怕将来考不上大学。学校里老师也有意无意地增加了紧张气氛,学生出点问题比如考试成绩下降了,就向家长大大描述一番严重后果,吓得家长连觉也睡不着了。每临考试,家长诚惶诚恐,对孩子倍加关心。却不  相似文献   

4.
在美国有一个有趣的词,叫“六小时智障儿童”。这些孩子在学校被看做智力落后、学习能力差,是没有希望的,可他们一出校门却什么都好了——和家长、同伴在一起表现得很正常,甚至十分优秀。  相似文献   

5.
家庭是儿童学习的第一个“课堂”。家长则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儿童的不少知识和技能、个性品质、兴趣爱好、习惯等,首先是在家庭中习得而来的。幼儿的主导活动是玩耍,游戏便是儿童玩耍的最佳方式。 但是,有的家长忽视或限制了儿童游戏,主观地让幼儿象成人一样生活,不准孩子出去与小  相似文献   

6.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自古以来就是每个家长的普遍心态。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人们更强烈地意识到,未来社会,优胜劣汰,竞争会更加激烈。小家庭的重心,便自然集中到孩子身上。于是,孩子上学有人送,放学有人接;家长为孩子“陪读”、“侍读”、“请家教”;有的家长甚至“提前退休,在家专门料理孩子的‘后勘’”。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爱子之心,人皆  相似文献   

7.
读到这个题目就会令一些家长感到莫名其妙:怎么?还要培养孩子胆小怕事么?这实在是一种误解,我们当然要培养孩子勇敢坚强的精神,也确需时时向孩子倾注一颗爱心,但有时过分的溺爱也容易导致一些孩子家里家外“不怕人”,什么事都不在话下,事事“独断专行”。这不是一种好的品格,要纠正这种现象,使孩子成为心理健全的人,必须有意识从小培养孩子的“惧怕感”。 现代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在儿童健全人格的塑造中,应当惯之以一定的适度的惧怕感,这样才能使儿童具有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纠正的意识和能力。比如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父母期待孩子初次的“语言”,老师训练孩子“讲话”,不但盼望孩子的语言迅速建立,更希望他们的语言通达而流利。可是,有少数儿童虽然学会了讲话,但却有“口吃”。儿童“口吃”的形成,一般从2至5周岁幼儿学语开始。在这一时期,幼儿不断地演习家长或别人的“口吃”语言,就会形成“口吃”的坏习惯。进入学龄期的儿童,以顽皮好奇的行为,经常用“口吃”语言讽刺别的同学“口吃”,或者经常演习电影和戏剧中人物的“口吃”语言,都极易染上“口吃”的坏习惯。幼儿之所以容易养成“口吃”的坏习贯,是因为幼…  相似文献   

9.
童“尿床”,专业上又叫儿童遗尿症。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尿床有两种不同的心态,一种是不以为然型,理由是:孩子尿床太正常了,谁家孩子小时候没在床上画过“地图”?孩子长大后自然就好了。另一种是羞于启齿型。这类家长认为孩子尿床属于“家丑”,不敢跟外人讲,更不敢带孩子看医生。这两种心态,都会延误孩子的病情。实际上,如果5岁(或5岁以上)的孩子还经常尿床,就应该引起父母的重视了。  相似文献   

10.
父母都很看重和孩子的交流,但往往忽视了对孩子“饶舌”的聆听。有的家长不让孩子把话说完:有的家长还会对孩子的“无稽之谈”嘲笑一通:有的家长喜欢开口就教训,耍家长威风;还有的家长在孩子报喜时,将孩子与更优秀的人比较,变相打击。就这样,孩子与家长交谈的欲望就一点点地被掐灭了。  相似文献   

11.
智力是感觉、知觉、思维、注意、记忆与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能力的基础。智力水平的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但是,儿童的早期智力开发是极为重要的。我院从1995~1996年对41例儿童进行智力测验,给予必要的护理干预,收到较好的效果。1对象与方注1.1对象儿童年龄4~15岁,平均8.49±3.44岁;男34例,女7例;学前9例,小学生24例,中学生8例;父母在部队工作的儿童13例、在地方工作的28例。来心理科做智力测验的原因:家长认为孩子很聪明,想了解智力情况;发现孩子智力上存在问题或学习困难者。检查:一般状况良好,头颅、躯体发育正常,心…  相似文献   

12.
很多家长发现,孩子小小的年纪就有了很多关于性的问题,什么“妈妈为什么要和爸爸一起睡?”“我是从哪里生出来的?”大一点的孩子会问:“为什么妈妈的乳房现在不让我摸了?”“为什么不能和爸爸妈妈一起洗澡?”“我为什么不能摸其他小朋友的隐私部位?”面对孩子的疑问,家长总是避而不谈。 但回避并不能解决问题。孩子在电视里,在户外游玩时,也常常说出一些让家长汗颜的话,什么交尾,交配,发情,谈情说爱……  相似文献   

13.
在一次家长会上,与会家长个个西装革履,衣饰精美,如赴大型宴会。一了解,才知道现在的孩子对父母在学校老师和同学面前的“亮相”越来越重视,生怕父母在人前“跌了份儿”。父母们便应孩子的要求纷纷穿起西装、套装,于是家长会变成了时装表演会。还有一个学生甚至对要去学校的母亲说:“我们班同学的爸爸妈妈层次都比较高,你是个工人,文化水平低,没气质,长得又不好看,别上我们学校去。”  相似文献   

14.
有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往往会有“望子成龙”的期望和“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常常会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学习自觉、成绩优异。这也是做父母的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有些家长却不知自己该怎样做,个别家长甚至恨不得让自己的孩子“一口吃成个胖子”,一下子给自己那“不争气”的孩子订下很多、很高的标准,结果却常常是事与愿违,造成孩子对学习的畏惧甚至厌恶。  相似文献   

15.
心理学表明,惩罚也是调动孩子积极性的一种策略。惩罚作为一种外部动因,使用得当,可以使孩子明辨是非善恶,能使孩子对错误行为产生羞耻感和负疚感,把惩罚看作是前进的鞭策力和进步的新起点。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使用惩罚不当,简单粗暴的惩罚对孩子有百害而无一益。 有些家长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都是贱骨头,不打不成才”的旧训,孩子不听话或犯了错,不问青红皂白,动辄对孩子破口大骂或拳脚相加。有些家长片面理解“玉不琢,不成器;子不教,  相似文献   

16.
资讯     
莫学“孟母三迁” 如今,“孟母三迁”的故事屡见不鲜。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上个好幼儿园、好学校,屡次搬家,不惜花重金买房。但美国的一项心理学研究却不支持这种做法。  相似文献   

17.
孩子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总会发生一些碰撞和摩擦,出现“吃亏”和“占便宜”的现象,那么,家长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吃亏昵?  相似文献   

18.
正从教至今,带班已经六年。形形色色的学生背后,是各种不同类型的家长。我校多借读生源,孩子的父母大多是周边打工或做生意的商贩,普遍学历不高,关注孩子较少。很多家长以为,孩子交给学校,那么教育孩子的责任也在学校,家长就可以抽身而退了。常常听到家长说:"老师,您说他还听,在家根本不听我的。""老师,孩子就交给您了。"更有甚者,家在咫尺却连学校开家长会都不肯参加,理  相似文献   

19.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为孩子的模仿天性,家长的行为对孩子个性、人格、习惯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行为不恰当,必将影响到孩子个性、人格、习惯的健康形成,其消极后果,是今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难以弥补的。 时下,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譬如,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轻德重智,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智力水平高,将来就能在  相似文献   

20.
剥豆     
“怎样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家长们在困惑。教育寓于孩子成长的全过程,细微之处见成效。下面两文中,家长以不同事例教育和理解孩子的体会,将给大家以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