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尼莫地平和腰穿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内科常见的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占脑血管疾病的10%~15%[1],其病情凶险,隐性期易并发脑积水和脑血管痉挛(CVS),死亡率高.本文对我院自2003年1月-2006年1月收治入院时神志清醒的30例SAH患者,采用尼莫地平和腰穿脑脊液(CSF)置换治疗取得显著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陆云燕 《微创医学》2003,22(5):783-784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蛛网膜的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其再出血的发生率为11%~15%,再出血是引起患者死亡最危险的因素[1~2].因此,再出血的预防是SAH护理的重要环节,1994年6月~2002年10月,我科共收治SAH患者28例,其中再出血3例,再出血率为10.7%.现将预防SAH再出血的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首次发病的病死率为30%。再次发病的病死率为65%,但致残率最低,通过有效的治疗几乎不留明显的后遗症。我院自1997年12月-2001年12月对3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进行脑脊液置换治疗。并与传统的治疗方法20例进行比较,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伊丽瑾 《北京医学》2005,27(5):292-292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科常见的疾病,为了观察脑脊液(CSF)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我科对1999年1月至2004年6月收治的58例SAH患者进行了对照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原则与护理措施(附4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冠昭 《九江医学》2007,22(4):48-49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多种原因所致的脑底或脊髓表面血管破裂出血进入蛛网膜下腔引起,它并非一种疾病,而是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其中70%~80%属于外科范畴。临床将蛛网膜下腔出血分为自发性和外伤性两类。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原因有先天性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发病前多有情绪激动、咳嗽等诱因,各年龄均可发病,好发于30~60岁,女性多于男性。我科自2005年1月~2006年1月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40例,经一系列综合治疗及护理,取得良好的疗效。现将治疗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30例,女10例,年龄35~6…  相似文献   

6.
运用护理对策预防蛛网膜下腔再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多种病因所致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又称原发性SAH[1].SAH起病急骤,国内报道约占出血性脑血管病的30%左右,且有20%-45%的SAH患者于首次出血后发生再出血,本病的预后与病因、病情及是否及时得到适当的治疗、护理有关.其中,再出血是引起患者死亡的最危险的因素[2].因此,再出血的预防是SAH护理的重要环节.我科于2000-2002年共收治64例SAH患者,现将再出血原因及护理对策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急,病死率高,及时地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并发的脑血管痉挛成为抢救SAH成功的关键。1997年5月-1999年3月,我们应用脑脊液置换术治疗SAH,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50例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笃霖  宋秀銮 《上海医学》1993,16(5):284-284,252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发病占脑卒中的5%~10%左右。损伤性 SAH 由颅脑外伤引起,非损伤性 SAH 又称自发性 SAH。近十年来,老年人 SAH 的发病呈上升趋势,临床上常易误诊。  相似文献   

9.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出血性卒中较为常见的临床类型,其主要指脑表面血管破裂出血,血液进入了蛛网膜下腔,占脑血管病的第三位,常反复发作,死亡率为25%[1].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致残与死亡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复杂.我们对1998年7月~2005年7月,70例SAH住院患者临床、CT、脑水化验、脑循环分析进行了回顾性研究与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疗法治疗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疗法治疗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52例(治疗组)和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6例,间隔2~3天置换一次.可置换2~4次.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2.3%)与对照组总有效率(91.3%)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两组均未见脑疝及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疗法治疗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各种原因出血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蛛网膜下腔,它主要是因软脑膜血管破裂流入蛛网膜下腔的原发性SAH。最常见的原因是先天性动脉瘤,其次是脑血管畸形和高血压动脉硬化,另外还包括脑实质出血穿破软脑膜流入SA的继发性SAH及外伤性SAH, 为了提高本病的护理水平,我们收集了1998年7月-2002年 7月28例SAH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各种原因出血流入蛛网膜下腔的一种综合征[1].临床上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所谓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占急性脑血管病15%.  相似文献   

13.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科常见的疾病,约占卒中的10-15%.起病前并无先兆,因症状多样,易被误诊,现将3例不典型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蔡国成 《中原医刊》2006,33(5):66-66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颅内或脊髓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发病年龄以中青年为主,较脑实质出血和脑血栓出现年龄早,占出血性脑血管病的20%左右。动静脉畸形(AVM)、脑底异常血管网(Moyamoya)病是青少年发病的主要原因;动脉瘤破裂、脑实质出血破入蛛网膜下腔是老年人发病  相似文献   

15.
刘全生  黄祖春 《重庆医学》2007,36(5):478-480
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高达30%~90%,它是造成SAH患者致死、致残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对其发病机理及治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内皮素(endothelin,ET)在SAH后CVS有着重要作用,现将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科常见的一种急症、重症,起病急、病死率高,需紧急处理。其发病亦较常见,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0%,出血脑卒中的20%[1]。我院2005~2010年对44例SAH患者采用人工冬眠疗法治疗,旨在探索SAH更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突然破裂,血液流至蛛网膜下腔的统称[1]。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的原因为脑底部动脉瘤或脑动静脉畸形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约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70%[1]。SAH为临床常见的危重脑血管病,年发病率  相似文献   

18.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之一,症状重,并发症多,如:再出血,脑血管痉挛,脑梗死,脑积水等:单一药物治疗,疗效欠佳,我科于1999年1月-2004年1月收治的6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采用脑脊液置换术配合药物治疗,临床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一种临床急危重病症,常见的病因有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硬化、烟雾病、海绵状血管瘤等.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占脑血管疾病的12%~22%,多数情况下通过脑血管造影即可获得明确的病因诊断,但在自发的SAH中有15%~20%首次脑血管造影未能发现病变,这些患者一般比动脉瘤性的SAH预后好,但这部分患者中仍有20%可出现再出血、脑缺血、急性脑积水等并发症,10%~30%的患者生活质量较出血前差[1].因此,应该重视全脑血管造影阴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学检查,以提高其临床诊疗水平.本研究通过对49例首次全脑血管造影阴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进行分析,探讨临床诊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各种原因颅内出血。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统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临床上可分自发性与外伤性两类,自发性又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由各种原因引起软脑膜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因脑实质内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自发性SAH,约占脑血管病的1096左右。是神经内科急症之一,病死率高。对我院近3年收治的200例SAH患者。现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