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19年ESC发布了老年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CCS)诊断和治疗指南,提出对高危的CCS患者可以延长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或进行双通道抗栓治疗[1].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CCS比例越来越高.老年患者既有高缺血风险,也有高出血风险.这主要是由老年患者的临床特点所决定,包括多病共存、复杂冠状动脉病变、衰弱、跌倒、营养不良...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CMB)患者后期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方法将10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CMB组38例和无CMB组71例,对其进行前瞻性研究,给予梯度回波T_2~*WI或磁敏感加权成像,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平均随访(9.5±3.7)个月。结果与无CMB组比较,CMB组脑梗死和脑出血两者兼有,单纯脑出血比例明显升高(7.9%vs 1.4%,P<0.05;10.5%vs 0,P<0.01)。CMB组共检出CMB 153个。在随访中,1 6例患者再发脑卒中,包括11例脑梗死,5例脑出血。5例脑出血患者中有3例服用阿司匹林,2例接受抗凝治疗。CMB组有2例脑出血患者的出血部位与CMB部位相同。结论 CMB是脑微小血管病变特征之一;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后期发生脑出血的危险因素之一;CMB对脑卒中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或者抗凝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抗栓治疗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和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主要集中在恢复缺血局部的脑血流和保护缺血性神经元上,对于已失去溶栓可能的患者,关键是如何最大限度地挽救缺血半暗带神经元。针对抗栓治疗中抗血小板聚集、降纤和抗凝疗法在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中的不同机制,提出了在急性期联合应用3种疗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营养不良与静脉溶栓(IVT)后出血转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选择接受IVT治疗的老年ACI患者370例,根据控制营养状况(CONUT)评分分为正常营养组(CONUT 0~1分)180例、轻度营养不良组(CONUT 2~4分)153例和中-重度营养不良组(CONUT 5~12分)37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的稀有事件Logistic回归评估营养不良与IVT治疗后出血转化的相关性。结果 3组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中-重度营养不良组SICH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营养组和轻度营养不良组(P<0.05)。多因素稀有事件Logistic回归校正混杂因素后,中-重度营养不良与SICH显著相关(OR=4.21,95%CI:1.35~13.07,P=0.013)。结论 中-重度营养不良(CONUT 5~12分)是老年ACI患者IVT治疗后SICH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正> 由于血栓在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及并发症发生中的重要地位,抗栓治疗已经成为冠心病治疗的基石。抗栓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治疗。针对冠心病不同临床类型,抗栓治疗的策略也不尽相同。1抗血小板药物抗血小板治疗贯穿了冠心病急性期和长期治疗的始终,目前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有3类。1.1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主要作用机制是使血小板内环氧化酶失活,抑制血栓素A_2生成,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相似文献   

6.
抗栓治疗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和评价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主要集中在恢复缺血局部的脑血流和保护缺血性神经元上,对于已失去溶栓可能的患者,关键是如何最大限度地挽救缺血半暗带神经元。针对抗栓治疗中抗血小板聚集、降纤和抗凝疗法在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中的不同机制,提出了在急性期联合应用3种疗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不同抗栓治疗方案的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心源性脑栓塞患者208例,按是否因本次脑卒中3个月内死亡分为死亡组33例及存活组175例,比较2组基线资料及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存活组中164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根据抗栓情况分为华法林组34例和抗血小板组130例,比较2组预后情况。结果死亡组双侧脑栓塞、单一大病灶梗死、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CHADS2、CHA2DS2-VASc、HAS-BLED评分明显高于存活组,左侧脑栓塞、小型分散病灶比例明显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双侧脑栓塞(OR=2.570,95%CI:1.207~5.472,P=0.014)、单一大病灶梗死(OR=0.433,95%CI:0.242~0.774,P=0.005)和入院较高NIHSS评分(OR=1.179,95%CI:1.082~1.284,P=0.000)是心源性脑栓塞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华法林组1年内颅外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抗血小板组(P=0.042)。结论心源性脑栓塞患者死亡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双侧脑栓塞、单一大病灶梗死和入院时较高NIHSS评分是心源性脑栓塞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前,心血管疾病仍然是全球最主要的死因,2017年已造成全球约1780万人死亡[1].该病最常见的死因是缺血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缺血性心脏病的主要类型.因其病程动态特性带来各异的临床表现,可被归类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或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相似文献   

9.
约20%~30%的心房颤动患者合并冠心病,其中至少5%~7%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治疗。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后需要同时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平衡血栓事件与出血风险是制定治疗方案的关键。多项临床研究提到,口服抗凝药联合一种抗血小板药将成为三联抗栓治疗的替代治疗方案,但由于样本量不足,尚不能支撑临床决策和个人抗栓方案的制定。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双盲、高质量的临床试验仍有待出现。  相似文献   

10.
<正>近10余年来,大量循证医学证据显示,抗栓治疗可使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明显获益。2010年ESC房颤治疗指南中,已将房颤的抗栓治疗摆在了房颤三大治疗之首,这足以显示抗栓治疗的重要性[1]。但是,老年房颤患者抗栓治疗获益的同时,有较高的出血风险。此外,老年人往往罹患多种疾病而服多种药物,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影响抗栓药物的代谢和疗效。老年患者的各种高危因素,使抗栓治疗复  相似文献   

11.
抗栓治疗在显著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同时,也增加了出血的风险。大出血往往增加患者死亡率及再发缺血事件,影响临床预后。肾功能不全、低体重等是出血的危险因素,针对患者情况进行个性化抗栓治疗或引进应用新型抗栓药物,可能会减少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急性冠脉综合征抗栓治疗出血情况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抗栓治疗在显著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同时,也增加了出血的风险。大出血往往增加患者死亡率及再发缺血事件,影响临床预后。肾功能不全、低体重等是出血的危险因素,针对患者情况进行个性化抗栓治疗或引进应用新型抗栓药物,可能会减少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raction,ACI)患者行溶栓治疗后出现脑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梧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40例急性脑梗死行溶栓治疗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史、发病至开始溶栓治疗的时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头颅脑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表现、溶栓药物、溶栓方式等一般资料,按溶栓治疗后是否发生HT分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分析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发生脑HT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既往(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酗酒)病史阳性率、溶栓药物及溶栓方式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患者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病史及脑梗死病史阳性率、溶栓前NIHSS评分、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大于未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Af及发病至溶栓开始时间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发生脑HT的危险因素。结论 Af及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是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现脑HT的危险因素,临床医师需对存在这些情况的患者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出血转化(H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2011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6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HT,将其分为HT组(90例)及非HT组(870例)。观察两组患者入院24 h内的血压、餐后及空腹血糖、胆固醇水平,影像学监测到的梗死面积,心房颤动,溶栓治疗,入院前、后的抗凝治疗,既往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史。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确定HT的危险因素,并对比类肝素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试验(TOAST)分型中各类型脑梗死HT的发生率。结果①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大面积脑梗死(P=0.000,OR=10.519,95%CI:6.600~16.766)、心房颤动(P=0.006,OR=1.913,95%CI:1.206~3.003)、溶栓治疗(P=0.033,OR=2.502,95%CI:1.078~5.805)、抗凝治疗(P=0.000,OR=7.877,95%CI:2.491~25.911)、餐后血糖≥10 mmol/L或空腹血糖≥7.0 mmol/L(P=0.011,OR=0.822,95%CI:1.146~2.897)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收缩压≥180 mm Hg和(或)舒张压≥110 mm Hg、高胆固醇(5.98 mmol/L)以及抗血小板聚集史不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②TOAST分型中,心源性栓塞型脑梗死患者的HT发生率最高(21.4%,34/159),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患者的HT发生率最低(1.1%,2/181),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HT的发生率为8.6%(51/593)。结论大面积脑梗死、心房颤动、溶栓、抗凝、高血糖等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心源性栓塞型脑梗死是发生HT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82岁.因"发作性胸痛6个月,发热2d,突发咯血、呼吸困难1 d"于2012年6月4日入院.患者6个月前因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下壁)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三支病变,并置入支架(Medtronic Resolute)两枚,术后规律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及氯吡格雷75 mg/d.2d前患者中午进餐后(较油腻)突发寒战、发热、恶心、呕吐(有胆管结石病史),来急诊时血压140/100 mm Hg,心率135次/min,血红蛋白141 g/L,白细胞15.46×109/L,中性粒细胞87.3%,心电图检查见V2~ V6导联T波高尖,查心肌肌钙蛋白Ⅰ(TnI) 21.17 μg/L,诊断急性心肌梗死、胆道感染.  相似文献   

16.
真实世界研究证实,抗栓治疗相关各种出血并发症是临床老年患者抗栓策略的最大忧患.因此规范老年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抗栓治疗中的出血防治是心血管专家以及老年医学专家的共同目的[1].1抗栓治疗出血程度的识别及处理原则1.1出血程度的识别 有关出血定义或分级历来存在诸多标准.为规范和便于比较,2011年欧美出血学术研究会制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抗血小板治疗后血小板高反应性(HTPR)与急性非心源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关系。方法入选急性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215例,根据入院72h内神经功能有无恶化分为END组55例和非END组160例。全部患者入院当日开始口服阿司匹林300 mg后6~24h空腹取血,检测血脂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并以二磷酸腺苷为诱导剂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PAGT),比较2组HTPR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ND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估PAGT对END的预测价值。结果 END组LDL[(3.23±0.75)mmol/L vs(3.02±0.63)mmol/L]、HbA1c[(6.75±0.65)%vs(6.70±0.54)%]明显高于非END组(P0.01)。END组HTPR发生率明显高于非EN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3.34%vs 43.75%,P=0.01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DL、HbA1c和HTPR是急性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END的独立危险因素(OR=9.023,95%CI:3.085~26.387,P=0.000,OR=11.344,95%CI:3.882~33.152,P=0.000,OR=34.364,95%CI:4.422~267.029,P=0.001,),PAGT判断急性非心源性脑梗死END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4(95%CI:0.806~0.922,P=0.000)。结论 HTPR与急性非心源性脑梗死END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某军队干休所高龄冠心病(CHD)和心房颤动(AF)患者抗栓治疗的现状,为制定针对该人群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募集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生活于某军队干休所的高龄(≥80岁)患者190例,男性167例,女性23例,年龄81~98(87.8±3.6)岁,通过收集临床病历资料,了解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和房颤患者抗栓治疗情况。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190例患者中CHD患者占41.05%(78/190),AF患者占14.74%(28/190),AF合并CHD患者占4.21%(8/190)。CHD患者中91.02%(71/78)接受了抗栓治疗,其中69.23%(54/78)患者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方案,17.95%(14/78)患者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治疗,1.28%(1/78)患者使用华法林治疗,2.56%(2/78)患者使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8.97%(7/78)患者未使用任何抗栓药物,无1例患者使用新型强效抗血小板药替格瑞洛。AF患者中28.57%(8/28)接受抗凝治疗,其中21.43%(6/28)使用华法林,7.14%(2/28)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60.71%(17/28)接受抗血小板治疗,其中21.43%(6/28)患者接受DAPT方案,7.14%(2/28)的患者使用氯吡格雷,32.14%(9/28)患者使用阿司匹林。10.71%(3/28)患者未接受任何抗栓治疗。8例AF合并CHD患者中,2例使用华法林或肝素联合DAPT方案,4例使用DAPT方案,2例仅使用阿司匹林治疗。3组不同冠心病类型患者抗栓治疗比较结果表明,稳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中单用阿司匹林者占25.00%(9/36),明显高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1年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PCI术后1年患者中使用DAPT方案占92.86%(26/28),明显高于SCAD和ACS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尽管军队干休所医疗条件好,高龄CHD和AF患者抗栓治疗仍不够规范,新型口服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应用经验不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微出血(CMB)发生部位和负荷对脑梗死抗血小板治疗风险及获益的影响。方法选择伴CMB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14例,根据CMB发生部位分为单纯脑叶组39例,深部/幕下组62例,混合部位组113例,随访各组新发脑梗死、脑出血情况,并比较各组治疗前及治疗1年后CMB的变化。结果深部/幕下组既往脑梗死、高血压和糖尿病比例明显高于单纯脑叶组和混合部位组(P<0.05)。混合部位组基线CMB数高于单纯脑叶组和深部/幕下组[(8.69±2.75)个vs(6.65±2.47)个、(6.58±3.17)个,P<0.05]。单纯脑叶组脑出血比例明显高于深部/幕下组和混合部位组(12.8%vs 3.2%、2.7%,P<0.05),且发生脑出血患者中4例基线CMB数>5个。深部/幕下组再发脑梗死比例明显高于单纯脑叶组和混合部位组(24.2%vs 7.7%、9.7%,P<0.05)。3组治疗1年后仅部分患者复查头颅MRI,其中单纯脑叶组28例,深部/幕下组40例,混合部位组56例。单纯脑叶组CMB进展比例明显高于深部/幕下组和混合部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7%vs 12.5%、10.7%,P<0.05),且病灶以脑叶为主。结论抗血小板治疗风险与CMB部位和负荷相关,单纯脑叶CMB抗血小板治疗的脑出血风险增加,治疗后CMB更易进展。深部/幕下CMB患者脑梗死复发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血清血小板微颗粒(platelet microparticle,PMP)和血小板聚集率(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PAG)与脑梗死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2例患者,其中男性56例,女性46例,平均年龄(67.81±5.68)岁。AIS组62例,对照组为40例。结果 AIS组PMP[(6.11±1.54)%vs(2.31±0.83)%,P=0.000]和PAG[(81.66±7.15)%vs(57.36±7.98)%,P=0.000]水平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AIS组治疗2周后PMP[(4.28±1.31)%vs(6.11±1.54)%,P=0.000]和PAG[(68.78±7.49)%vs(81.66±7.15)%,P=0.000]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AIS组患者PMP与PAG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263,P=0.037)。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PMP、PAG、TC、空腹血糖与AIS预后相关。结论 PMP和PAG可作为检测判断AIS治疗效果及脑梗死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