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明末清初张卿子版《仲景全书》成书于1624年,包括张卿子《集注伤寒论》十卷、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三卷、宋云公《伤寒类证》三卷三书,后传入日本.清末民初该版本经一日本医家由上海返传入我国,再经我国中医学界先后二次修订,最终形成五书汇集本张卿子版《仲景全书》(除明末清初版三书外,另加上《运气掌诀录》、《伤寒明理论·附药方论》),因其临床指导意义较大并有一定文献参考价值,兹就此版本流变过程考列于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2.
《经方实验录》是伤寒大家曹颖甫先生的临床医案汇编,曹氏专宗仲景,善用经方,注重实践,精于变通,难症顽症均能应手而愈。其活用小方治难症,擅用峻剂起沉疴,不被世俗成见所拘泥,重视辨证,用药寒热不拘,个性鲜明,在继承仲景学说的同时,对仲景学说又多有发扬,值得我辈深入学习。  相似文献   

3.
《中华医藏》编纂项目正在进行中,伤寒金匮类古籍的编纂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入选《中华医藏》的244部伤寒金匮类古籍的版本进行调研,可以清晰地看出版本分布的特点,包括地域特点和机构特点。对这些版本分布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有助于推动仲景学术研究与仲景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相似文献   

4.
明末清初张卿子版《仲景全书》成书于1624年,包括张卿子《集注伤寒论》十卷、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三卷、宋云公《伤寒类证》三卷三书,后传入日本。清末民初该版本经一日本医家由上海返传入我国,再经我国中医学界先后二次修订,最终形成五书汇集本张卿子版《仲景全书》(除明末清初版三书外,另加上《运气掌诀录》、《伤寒明理论·附药方论》),因其临床指导意义较大并有一定文献参考价值,兹就此版本流变过程考列于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5.
从《金匮》方后注看仲景重视脾胃的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6.
仲景学术研究需要返朴归真、正本清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仲景学术研究由简至繁的发展过程,指出目前的研究存在强调注释、曲解其说的弊端,主张仲景学术研究应返朴归真,正本清源。提出淡化崇圣遵经意识,以探讨药证关系、方证关系为主要研究目的,以原文明言之病理、治法、治则为研究准则,参入逻辑学方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仲景运用麻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仲景书麻黄的运用,从使用范围、功用主治、炮制、煮服、调护、配伍剂型、剂量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探析,特别是对功用的剖析从发汗、宣肺、通阳、活血等四大方面又绎生出各个更细更具体的功用。论述了分析问题既尊重仲景原文,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中医学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如何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办出特色,笔者提出了用仲景文化培育真正的仲景传人的思路,以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根基,突出以仲景精神为导向的人文教育,同时通过校院合作加强实训,从而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基本形式的配伍,了解六味地黄、金匮肾气方相使、相须的配伍特点,以及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另外,提示对复方配伍的研究方向和内容,逐步达到最终揭示复方药理作用的目的。方法;围绕基本形式的配伍,研究两味中药的相使、相须的作用,进一步探讨六味地黄、金匮肾气组方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结果:六味地黄、金匮肾气组方均按君、臣、佐、使的原则组成,既有补和泄的特点,又是滋阴温阳的代表方。全方组方严谨,方义明确。结论:通过若干个基本形式的配伍,剖析了六味地黄、金匮肾气方的组成特色,以及在治疗方面的特点,并拓宽了中药复方方剂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0.
仲景学说是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及其人文思想为核心的数代医家研究成果的汇集和经验结晶,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财富。作为仲景学说核心的《伤寒杂病论》,无疑是张仲景对人类社会的最伟大贡献。《伤寒杂病论》原书16卷,兼论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可惜原本在战乱中散失。魏晋时著名医家王叔和加以搜集编次,  相似文献   

11.
目的:验证经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竹皮大丸治产后呕逆、射干麻黄汤治表邪寒饮、泽泻汤治支饮眩冒、甘姜苓术汤治肾著、风引汤治癜痫等验案各举一则,以察其效。结果:经方临床疗效良好。结论:《金匮要略》方剂于临床用药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金匮要略》对胃痛的诊治方法颇具特色,其在病机方面注重脾胃虚寒,兼顾痰饮、气滞、邪风、实结、瘀血,治疗以辛温散寒、甘温健脾为大法,可概括为 6 种证型治法,用药方面擅长桂枝止痛。通过研究《金匮要略》诊疗胃痛方法,可以提高胃痛的诊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陆士谔(1878~1944年),名守先,字云翔,号士谔.世居江苏省青浦县.其一生"精于医,负文名".因其良好的医术与医德曾被誉为"上海十大名医之一".他自小从朱家角名医唐纯斋学医,"先后共五年".这一段经历,对于他今后的自学及其在医学上的杰出成就,乃至其中医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的医著写于1919~1938年间,多由神州医学社编,上海世界书局出版.其医学论文则皆发表在<金刚钻>报、<小金刚钻>报与<金刚钻月刊>上.陆士谔另著有<医界镜>等几部医界小说.书中亦传达了自己的医学思想及其主张.  相似文献   

14.
从上海图书馆馆藏吴迁抄写《金匮要略方》(简称“吴迁本”)的跋语、印记、纸背文献等角度对吴迁的形象进行推测,在《明代小字本〈金匮要略〉抄写者吴迁生平考》一文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史料检索,于《复初斋诗集》和《古书画过眼要录》中找到了新的线索,将这些线索与之前的推测进行验证,最终得到新的结论:吴迁为嘉兴檇李人,后为避战乱迁居苏州之洪里,他同父亲吴子才皆为隐士,能诗善画,与元末明初李升、崔永汶等多位名士大夫为友。  相似文献   

15.
金代佚名氏《针经》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雪苔 《中国针灸》2002,22(5):20-28
本文通过对金代佚名氏《针经》的考证,指出其内容特点主要集中在九针式,经络,腧穴,刺灸法,刺灸禁忌,按时取穴,证治7个方面,并指出其撰写者可能为全真道的“丘长生真人”,但其学术渊源部分出于北宋著名针灸学家许希。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金匮要略》内涵的研究,总结提炼出了《金匮要略》杂病辨治的基本思维模式、思维原则,杂病治略思维方法,杂病辨证的思维方法,杂病制方思维、用药思维,药物制剂、炮制与煎服法思维及护理思维。这对构建内伤杂病临床思维方法体系,指导临床实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仲景舌诊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从张仲景运用舌诊的一般规律、舌诊的目的,舌诊临床评价三个方面,对张仲景舌诊规律进行了探讨,希望能较全面地反映张仲景舌诊的内容及其学术成就。张仲景舌诊的一般规律:三阳经、六腑病症,重在察舌苔;三阴经、五脏病症,主要审舌质。舌诊目的:主要用来推求鉴别病证。临床评价:舌诊不能取代其他诊法,同一舌象,机理不同,治疗各异。同一病证,舌象不同,治法有别。  相似文献   

18.
白术古今产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术为常用补益类中药,俗有“十方九术”之说。《神农本草经》载:“术,一名山蓟,生山谷。”现代白术商品来源于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干燥根茎,目前全国很多地区均有引种栽培,而习以浙江所产质量为最佳,为有名的“浙八味”之一。安徽大别山区、皖南山区和淮北等地均有野生和栽培,但业界普遍认为质量不如浙江产白术,  相似文献   

19.
林昌松 《浙江中医杂志》2000,35(12):509-511
《金匮要略》是一部治疗杂病理法方药俱备的专著。汗法通常用于外感热病的治疗,在《伤寒论》一文中论述最详,然其在杂病中的运用亦颇为详尽,可资临床借鉴以启迪思维。1发汗解表法在杂病中的适应病证 《金匮要略》论治杂病达45种之多,运用发汗解表法治疗的病证有:痉病、湿病、疟病、历节病、血痹病、虚劳病、咳嗽上气病、腹满、痰饮病、水气病、黄疸病、下利、妇人产后病、妇人杂病等。其中运用汗法最多的是湿病及水气病,其它则为杂病兼外感证。具有发汗的方药,仲景多在条文中出现“发其汗”、“发汗则愈”、“脉浮者”,或在方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白蔹商品药材来源进行本草考证。方法:从我国唐代以前及唐代以后所使用的白蔹及《图经本草》的记载进行考证。结果;葡萄科乌蔹莓cayratia japonica(Thunb.)Gagn.的根为我国唐代以前所使用的白蔹,自唐以后,主要以葡萄科白蔹Ampelopsis japonica(Thunb.)Makino的块根作白蔹入药;《图经本草》记载的赤蔹其原植物和葡萄科三裂叶蛇葡萄Ampelopsis delavayana Planch.相符。本草中所记载的黑蔹的原植物为葡萄科白蔹Ampelopsisjaponica(Thunb,)Makino.土白蔹为葫芦科马(瓜交)儿Melothria indica Lour.及茅瓜Melothria heterophylla(Lour.)Cogn.的块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