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5月收治的110例急性脑梗死(发病时间均在24h内)患者为观察组(不稳定斑块组48例,稳定斑块组39例,无斑块组23例),110例非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检测所有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组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及血脂不同成分进行分析,探讨上述指标与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纤维蛋白原用Thrombotimer 4自动血凝仪测定,用Olimpus-AU5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血脂相关成分的分析,共检测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216例,对照组210例.结果:无症状性脑梗死组高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和脂蛋白(α)的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1),而栽脂蛋白A1水平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栽脂蛋白B 2组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高教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和脂蛋白(α)升高及栽脂蛋白A1降低均是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的高危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对急性脑梗死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2~8月在安康市人民医院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150例设为实验组,选择同期进行体检且合格者150例设为健康对照组,测定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同时测定急性脑梗死相关血清化学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总胆固醇含量,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急性脑梗死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总胆固醇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轻、中、重型患者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后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急性脑梗死的诱发相关,同型半胱氨酸可作为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及血脂的影响.方法81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27例.对照组给予血小板抑制剂、脑保护剂及改善脑循环药物等常规治疗.强化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次,1次/d,口服;常规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d,1次/d,口服;于治疗前及治疗第4周后检测3组血清C-反应蛋白及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C反应蛋白及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组、常规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组治疗后C反应蛋白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较常规剂量治疗可降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C-反应蛋白,对急性缺血的脑细胞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以促进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防治。方法将326例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156例和慢性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组170例。收集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史、饮酒史以及入院后次日清晨空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酐、尿素氮、空腹血糖、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 2组性别、吸烟史、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有显著差异(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吸烟史、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P 0.05)。2组血脂正常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白细胞计数水平、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吸烟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吸烟史、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早期针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进行干预,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黄虎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10):2312-2313
选取我院2011年7月2013年2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6例,作为观察组,同时以86例正常健康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和血脂系列等生化指标,分析比较两组各项指标的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R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这几项生化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对照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冠心病患者联合检测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和血脂,对于冠心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及其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选择112例冠心病患者按照斑块性质分为易损斑块组(A组)46例和稳定斑块组(B组)66例,按照疾病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52例为ACS组,稳定性冠心病60例为sCAD组,对比A组和B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分析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危险因素,对比ACS组和sCAD组IVUS参数及与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及吸烟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形成有关,A组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是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 ACS组易损斑块率显著高于CAD组(P<0.05)。 ACS患者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均与血管重塑指数呈正相关(r=0.354,0.369,0.329,0.324),与纤维帽厚度呈负相关(r=-0.392,-0.401,-0.362,-0.384),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与斑块负荷呈正相关(r=0.294,0.384)(P均<0.05)。结论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形成及ACS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疗效及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7月收治的112例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保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平均动脉压、24 h尿蛋白、24 h尿量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较治疗前升高,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高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平均动脉压、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24 h尿量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平均动脉压、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低于对照组,24 h尿量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可显著改善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有效降低平均动脉压及24 h尿蛋白水平,增加尿量,降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冠心病诊断及分期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2月就诊的98例冠心病患者为试验组,根据疾病类型分为SAP组31例,AMI组38例,UAP组29例;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集受检者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比并分析各组间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差异及相关性。结果:SAP组、AMI组、UAP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低于AMI组,同型半胱氨酸低于AMI组、U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U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UAP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AP组、SAP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同型半胱氨酸无相关性(P0.05);AMI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同型半胱氨酸呈正相关(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明显增高,两者可反映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在预测冠心病患病风险及临床诊断与分期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伍俊  罗国刚 《中国康复》2017,32(4):271-274
目的:研究脑卒中发病1个月后卒中后抑郁(PSD)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共纳入160例脑卒中住院康复患者,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分为PSD组和非PSD组。收集一般资料、临床变量和血液生化检查(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血同型半胱氨酸等),入院时评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发病1个月时评估NIHSS、Barthel指数(B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分析对比2组间差异,多因素回归分析PS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恢复期PSD的发生率为38.1%,轻度、中度和重度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为12.5%、16.9%、8.7%。与非PSD组比较,PSD组患者病灶数目多(P0.05),血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较高(P0.05),入院时及发病1个月后的NIHSS评分高(P0.05),发病1个月后ADL及FMA评分低(P0.05),手功能及步行能力差(P0.05),发生肩手并发症多(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发病时的NIHSS程度、缺血性卒中病灶数目、肩手并发症、步行能力为恢复期发生PSD的相关因素。结论:血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发病时NIHSS评分、缺血性卒中病灶数目、肩手并发症、步行能力为脑卒中恢复期PS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