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总结慢性重型肝炎并发自发性腹膜炎(SBP)的诊疗要点.方法 回顾分析慢性重型肝炎SBPl44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与药物治疗.结果 144例慢性重型肝并发SBP患者中发热124例(86.1%),腹痛49例(34.0%),腹泻44例(30.6%),腹部压痛61例(42.4%),反跳痛58例(40.3%).腹水培养阳性率11.1%(16/144),其细菌培养的结果以G-杆菌占大多数.治疗用药以三代头孢菌素最常见,为72例,其中治愈36例(50.0%);其次为喹诺酮类治疗44例,治愈16例(36.4%);其它28例,治愈10例(35.7%).结论 慢性重型肝并发SBP患者多是在肝硬化或慢性病毒肝炎的基础上发生,临床症状多不典型,变化多样,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存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肝炎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502例确诊为肝炎肝硬化并发SB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02例患者临床表现为腹部膨隆、发热、腹痛、腹部压痛反跳痛,腹部移动性浊音(+),双下肢不同程度凹陷性水肿,其中412例(82.1%)腹水常规中腹水多形核白细胞(PMN)比值≥0.50,26例(5.2%)腹水细菌培养阳性,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其中大肠埃希菌为主要致病菌;药物敏感试验对三代头孢菌素和第三代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结论 肝炎肝硬化并发SBP临床表现大多数典型,腹水细菌培养阳性率低,腹水PMN比值是诊断SBP重要而可靠的指标;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抗菌药物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和第三代氟喹诺酮类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护理经验,方法:对118例肝硬化并发SBP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腹水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SBP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普通型66例(55.93%)、无症状型15例(12.71%)、肝性脑病型12例(10.17%),顽固性腹水21例(12.79%)、休克型4例(3.39%)。结论:SBP临床表现不典型,将其分为5型。根据每种临床分型有针对性的做好病情观察,积极预防并发症,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肝硬化腹水并发SBP患者的危险因素.结果 Child-pugh分级低,血清胆红素、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增高;血清白蛋白、腹水白蛋白量降低等是肝硬化腹水并发SBP的危险因素.结论 及早诊断及预防SBP对提高肝硬化腹水患者生存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腹水标本病原菌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选取漯河市中医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肝硬化并发SBP患者91例作为研究组,取其腹水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鉴定,并分析其对抗菌药物耐药性,另选择同期肝硬化未并发SBP患者91例作为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肝...  相似文献   

6.
肝硬化患者、腹水患者由于防御机制不足,表现出较高的细菌易感性.其中最常见且最严重的感染性并发症是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国外报道其发病率为25%[1].为了更准确、及时地诊断和治疗SBP,笔者对我院收治的48例肝硬化并发SBP患者的临床表现、腹水常规及病原学检查、药敏试验及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患者的病原菌及临床特点。方法选取雷州市人民医院90例肝硬化并发SB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硬化患者合并(SBP)的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约占(70.15)%,其中大肠埃希菌占(39.95)%。90例患者中腹水蛋白≤10g/L并发SBP患病率高于腹水蛋白>10g/L患者,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结论肝硬化并发SBP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行腹水细菌培养可有助于诊断,大肠杆菌为SBP的主要病原菌,对于腹水蛋白≤12g/L的患者应早期做腹水常规防止SBP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临床特点,腹水病原菌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合理有效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5年来54例肝硬化并发SBP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查,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54例肝肝硬化患者临床表现多样,腹水细菌培养阳性率低,革兰阴性菌占82,其中大肠埃希菌最高(46.2)。结论肝硬化患者并发SBP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早期诊断、及时足量地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疗是改善晚期肝病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观察广州市番禺区南村医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住院的63例肝硬化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肝功能、血常规、腹水培养及药敏试验、腹水常规检查、及治疗与转归的情况。结果肝硬化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症状、体征多不典型,以腹痛、腹胀、腹部压痛等症状及体征较为常见,典型的腹膜刺激征仅见于约半数的患者。腹水细菌培养以大肠杆菌和其他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要致病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是对第3代头孢菌素药物敏感。故早期选用第3代头孢菌素药物对63例肝硬化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治愈25例(39.7%),好转16例(25.4%),无效12例(19.0%),死亡10例(15.9%)。结论肝硬化并发SBP患者临床表现大多数不典型,常用的抗生素第三代头孢菌素对治疗肝硬化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有良好疗效。且肝硬化并SBP患者总体病情严重,预后差,病死率明显高于无SBP患者。早期诊断及合理的抗生素治疗是提高疗效和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李雄 《中国医药指南》2012,(24):105-106
目的分析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特点,为临床早期诊治和判定预后提供依据。方法记录肝硬化并发腹水患者临床表现,并对每位患者依据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Child Pugh分级,进行腹水常规、生化、细菌培养及肿瘤细胞检测。结果 263例患者中53例合并SBP,临床表现为发热、腹胀、腹部压痛及反跳痛。腹水WBC>0.5×109/L占39.8%;腹水细菌培养阳性率为15.1%。Child Pugh分级C级、病毒重叠感染等与高病死率有关。结论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且不典型,早期诊断必须结合临床表现及腹水检查进行综合判断,腹水细菌培养阳性率低。并发SBP的肝硬化患者预后与原有肝病程度、病毒重叠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延边地区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延边大学附属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198例肝硬化并发SBP患者临床资料,并统计肝硬化病因。结果近5年肝硬化住院患者增加,其中丙肝较乙肝多,而并发SBP患者中乙肝较丙肝多,但乙肝与丙肝肝硬化患者中SBP的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男性患者占57.1%,但男性与女性无统计学差异;男性患者平均年龄较女性患者小(P<0.001);朝鲜族占67.7%,但朝鲜族与汉族无统计学差异;SBP多见于肝功能失代偿期患者(C级占55.6%,B级占37.9%,A级占6.6%);发热77例(38.9%),腹膜刺激征101例(51.0%),压痛20例(10.1%),血白细胞高102例(51.5%),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高165例(83.3%);腹水培养结果为大肠埃希菌3例(60.0%),腹水细菌培养阳性率3.68%。结论近年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增加,但乙肝合并SBP较丙肝多,女性发病年龄较男性大;临床表现多不典型,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较多见,诊断需靠腹水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硬变腹水患者并发自发性腹膜炎(SBP)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98例肝硬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SBP组和非SBP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组患者在既往SBP病史、腹外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腹水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胆红素、血钠水平、血清总胆固醇、凝血酶原时间、Child-pugh分级、糖尿病史等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年龄、性别、肝硬变病因、血小板数、是否合并肝性脑病等因素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SBP病史、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胆红素是肝硬变腹水并发SBP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既往SBP病史、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胆红素3者可能是肝硬变腹水患者并发SBP的独立危险因素,需加以重视,并积极采取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在肝硬化失代偿期是较常见且较严重的并发症.本文通过对我院1997年1月~2003年1月85例肝硬化腹水住院患者回顾性分析,比较并发SBP前与未并发SBP患者临床、肝功能及腹水检查特点,探讨肝硬化腹水并发SBP的危险因素,以期早期预防,从而降低其患病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高原地区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腹水检查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拉萨地区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菌株种类、抗生素治疗和预后。方法对168例住院肝硬化并发SBP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2例患者多核白细胞(PMN)相对值≥0.50。39例腹水细菌培养阳性,共分离细菌42株,大肠埃希菌占42%,腹水蛋白≤10g/L者并发SBP的发生率高于腹水蛋白>10g/L病例者。两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肝硬化并发SBP时临床多不典型,腹水PMN值检测是诊断SBP较可信的参考数据,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腹水蛋白≤10g/L时SBP的发生率高,应及时早期反复行腹水常规检查,以提高SBP的诊治。  相似文献   

15.
肝硬化患者、腹水患者由于防御机制不足,表现出较高的细菌易感性。其中最常见且最严重的感染性并发症是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国外报道其发病率为25%[1]。为了更准确、及时地诊断和治疗SBP,笔者对我院收治的48例肝硬化并发SBP患者的临床表现、腹水常规及病原学检查、药敏试验及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毒素(LPS)、一氧化氮(NO)、白细胞介素-6(IL-6)对肝损伤、肝硬化并原发性腹膜炎(SBP)的致病作用.方法检测34例SBP患者、30例腹水患者、33例无腹水患者的LPS、N0、IL-6水平,对比治疗前后的变化,并相互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SBP患者的血清和腹水中上述三项指标水平显著高于腹水患者(P<0.01),治疗后二组的血清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腹水患者血清中上述指标显著高于无腹水患者(P<0.05),各组三项指标之间呈正相关(P<0.01).结论 LPS、NO、IL-6参与了SBP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姚希辉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4):2080-2081
目的:探讨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确诊为肝硬化腹水并发SB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肝硬化腹水并发SBP的发病率为22.3%,腹水细菌阳性率为27.9%,致病菌以革兰阴杆菌为主,多数患者缺乏腹膜炎的症状及体征。结论:及时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谢颖  赵勇娜 《淮海医药》2023,(6):580-584
目的:观察肝硬化腹水患者肠道菌群变化预测自发性腹膜炎(SBP)的效能。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2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肝硬化腹水患者112例,根据是否并发SBP将患者分为SBP组(n=42)和非SBP组(n=70),收集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SBP的危险因素,Spearman相关性系数分析肠道菌群参数与SBP组患者SBP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肠道菌群参数对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SBP的预测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SBP组吸烟饮酒、IL-6≥7 pg/mL、PCT≥5 mg/L、SAA≥35 mg/L、Chao指数≤339.0、Shannon指数≤3.0、OTUs≤271.0、拟杆菌科浓度≤1%、普雷沃氏菌科浓度≤1%、毛螺菌科浓度≤1%、盐单胞菌科浓度≥10%、肠杆菌科浓度≥10%比例高于非SBP组,长期抗病毒治疗比例低于非SB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L-6≥7 pg/mL、PCT≥5 mg/L、SAA≥35 mg/L、Cha...  相似文献   

19.
肝硬化腹水并发低钠血症9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肝硬化腹水并发低钠血症的原因、低血钠与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顽固性腹水的关系.方法对2001年1月~2004年1月辽宁抚顺矿物局总医院92例肝硬化腹水并发低钠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2例肝硬化并发腹水患者中,Child-Pugh改良分级法B级56例,C级36例.其中,并发肝性脑病26例(28.3%)、肝肾综合征17例(18.5%)、顽固性腹水24例(26.1%).结论低血钠程度与肝功能分级及病死率均显著相关(P<0.05).严重低血钠与肝性脑病及肝肾综合征等肝硬化并发症的发生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分析肝硬化腹水并发低钠血症的危害。方法收集了2000年4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肝硬化腹水并发低钠血症患者47例,回顾分析该病与肝功能以及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顽固性腹水的关系及其转归。结果Child-Pugh改良分级法B级30例,病死率6.67%,C级17例,病死率14.89%;47例中,并发肝性脑病13例(27.66%),肝肾综合征9例(19.55%),顽固性腹水15例(31.91%)。结论低钠血症是肝硬化腹水常见的并发症,低血钠程度与肝功能分级及病死率显著相关(P<0.05),与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顽固性腹水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