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戾气学说"本源于《黄帝内经》。历代医家以"非其时而有其气"的六淫邪气为致疫之由,虽未出《内经》之藩篱,但未免偏颇。而自清代医家吴有性创立了瘟疫病因学说—"戾气学说",诸多学者和医家皆认为"戾气学说"已经完全脱离了《内经》,是一种全新创造性的病源学说。诚如医家能伏案细研《瘟疫论》一书,即便以一己之见,亦能明了吴氏乃依据《内经》的理论,才有此振聋发聩之声。对中医病因学中的"戾气学说"溯本求源,以求同道斧正。  相似文献   

2.
“其实者,散而泻之”一语,出典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为指导临床治疗之重要原则,然对此经文之注释文献虽多,但因为历代医家对此经文认识不一,后学困惑难明之处仍多。本文愿结合《伤寒论》中有关条文,提出个人看法,不妥之处,务望教正。1历代医家认识摘选历代医家对此段经文注释颇多,于此仅就有代表性之大家见解摘选一二。1.1“其实者”认作“表实”“里实”说“阳实则发散,阴实则宜泻。”(宋·林亿《黄帝内经索问释》)“阳实者,宜散之;阴实者,直泻之。此言病之有表里阴阳,而治之亦有法也。”(明·张志聪《伤寒论集注…  相似文献   

3.
段妍君 《光明中医》2012,27(10):1955-1956
仲景于《伤寒论》中创承气汤三方,以苦寒攻下之剂治疗阳明腑实之证,开下法治病之先河。后世医家于此法应用方面多有发挥,如清代医家吴鞠通于《温病条辨》中又随证斟酌,或兼扶正,或兼养阴,或用导法,法活而机圆,实堪效法。今略做探讨,以期能明下法之纲目。  相似文献   

4.
目的:阐发《金匮》论治眩晕对后世医家的影响。方法:基于文献学研究方法,对《金匮》中有关眩晕之论述、后世医家在眩晕诊治中对《金匮》之继承与发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金匮》多从"痰""虚"两方面对眩晕的诊治进行认识。后世医家对《金匮》论治眩晕在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及方药运用等方面均有一定的继承与发展。结论:《金匮》对后世医家论治眩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5.
肾实证浅论     
在肾经证学说中、论肾虚证者甚多而肾实证却始终未成专论。然早在《内经》中就有肾实证的论述,后世医家亦有肾实证之记载,但受肾宜固毋泄之影响,特别是宋代医家钱乙说:“肾无实证”,  相似文献   

6.
吴仪洛是清代医家及藏书家,撰有医书10部,总名《吴氏医学述》,现存《成方切用》、《本草从新》、《伤寒分经》三部。吴氏取《医方考》、《医方集解》而增改之,编为《成方切用》,广撷《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方》、《三因方》等书,博采仲景、海藏、嘉言、东垣等医家之成方与论述。词旨明爽,注释精详,既知规范,又审时宜,通变适用而无拘执,充分体现出吴氏尊古不泥,明体辨用,博极医源,旁涉百家的学术特色。  相似文献   

7.
葛根竭胃汁自叶天士提出后,临床医家各抒己见,实验研究亦是颇多,但仍然争论不休,究其原因,因徐灵胎批阅《临证指南医案》而引起,因此本文通过《伤寒论》《临证指南医案》追源溯流,葛根有升津液之功,并无生津液之用,而是推陈布新之理;因此大量使用葛根却有竭胃汁之虞。  相似文献   

8.
孙思邈热证用灸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思邈是隋唐时期的著名医家,他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集唐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对中医各科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对灸法用于热证更有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眼科金镜》是清末著名眼科医家刘耀先撰写的一部中医眼科专著,是刘氏在继承《龙木论》《审视瑶函》等眼科专著主要学术成就的基础上,结合自己长期临床实践经验编著而成的。全书以内障、外障为纲,病症为目,系统详细地论述了91种常见眼病的证治,是一部有较高理论和实用价值的中医眼科专著。一、详究目病之因关于目病之因,从宋·陈无择创目病有三因之说以来,后世眼科医家都宗之。《眼科金镜》对于目病病  相似文献   

10.
痰饮,既是病因,又是病证。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及函授教材《中医学基础》、《中医内科学》,均根据“视之可见,触之能及或听之有声”和“看不到有排出来的或其他实质性的痰或饮”,而将其分为有形、无形两大类,笔者认为如此分类似乎欠妥。一、从历代医家的分类方法看历代医家对痰饮分类甚多,但并未见此种分类。仲景根据痰饮所在部位不同和症状,谓:其人素  相似文献   

11.
三焦学说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焦之名 ,始见《内经》。《内经》中三焦所指有二 :一为六腑之一 ;一为人体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三焦学说自古争论甚多 ,近年的研究又取得了不少进展 ,现介绍如下。1 三焦的形态自《难经》提出三焦“有名而无形”之后 ,历代医家围绕三焦之有形、无形、何形展开了广泛的争论。目前 ,多数医家认为三焦有形。既然有形 ,其形何状 ?由此又有了孤府与部位之争。倡孤府者 ,如张友泰谓三焦为一位居膈下 ,功能协同心肺宣发诸气之有形脏器 ,而杨一工等更直指为“胰腺”[1 ] 。然而多数医家都认为 ,三焦是对人体上、中、下三部的划分。2 三焦的…  相似文献   

12.
“养生”,古代称为“摄生”或“道生”。“摄生”之词,最早见于杨上善编著的《黄帝内经太素》,他把《素问》、《灵枢》两个八十一篇,各归其类,其中之一就是有摄生类。其后明代著名医家张介宾所著《类经》和清代医家薜生白所著《医经原旨》都沿用了“摄生”一词。明代医家李  相似文献   

13.
柯琴,字韵伯,号似蜂,浙江慈溪人。清代著名医家,其所著的《伤寒来苏集》是研究《伤寒论》较好的参考书,历来受到医家的重视。柯氏对《伤寒论》颇有发挥,笔者仅就柯氏对《伤寒论》合并病理论的阐述和发挥初步探讨如下。一、病有合并当互参之疾病的发展过程,是邪正抗衡力量对比过程。正盛邪衰,病情常较稳定而单纯;邪盛正衰,病情常较多变而复杂。《伤寒论》六经是一个整体,各经之间并不是分割而孤立存在,  相似文献   

14.
苦寒泻下法是中医的八大治法之一,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中满者,泻之於内"、"其实者,教而泻之"、"留者,攻之"等一系列理论原则。这对于后世医家在治疗疾病中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而《伤寒论》不仅进一步发挥了《内经》理论,而且把下法理论与临床实践融为一体,应用下法针对各种应下之证,将理、法、方、药有机的贯穿,并有它独到的见解,具体而实用,用于临床救治危重病人而屡见奇效。所以《伤寒论》中的下法一直被历代医家重视和沿用,并且总结发展。下法分七种:攻逐瘀血法、温下逐饮  相似文献   

15.
正周之干(1508—1586),号慎斋,安徽宣城人,明末著名医家。其精通脉诊,重视调治脾胃,擅长内伤杂病的治疗,著有《慎斋三书》《脉法解》。有门人整理《慎斋医案》《慎斋遗书》《医家秘奥》等著作。本文对《医家秘奥》中的一些辨证思想做简要探析。1阴阳并重,以阳为要周氏精研《黄帝内经》,善于吸取各家之长,认为必先明阴阳,阴阳并重,不可偏废。《医家秘奥》云:"一分阳气未绝,不至于死,一分阴气未尽,亦不至于死。盖孤  相似文献   

16.
《灵枢·五色篇》雷公曰:“人不病卒死,何以知之?”黄帝曰:“大气入于脏腑者,不病而卒死”。历代医家对此经文有两种不同的解析:关键在对入于脏腑之大气指何而言?附合王冰的医家认为,此大气即为大邪之气,其根据是遵《素问·热论篇》“大气皆去,病日已矣”至其大邪之气为何?未予阐明,顺其意即为:大邪之气入于脏腑是不  相似文献   

17.
翻阅《中医函授通讯》,见有不少有关《伤寒论》方面的文章,读后颇有感想。《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之名作,其对中医学的发展影响巨大,是我国历代医书中的巨著。历代医家凡可称得上名医、医学家者,无不读过《伤寒论》,并深受其影响。历代注解伤寒者何止百家,故后世医家尊仲景为医圣。明、清时代出现的温病学派及诸医家,亦无例外地对仲景学说有较深的造诣,渊源于仲景。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18.
清代名医徐大椿有一篇著名的《用药如用兵论》云:"是故兵之设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其道同也。"明代医家张景岳更是按照兵法的模式,把中医药方排出了《古方八阵》和《新方八阵》,摆出了一副领兵打仗的阵式。兵法云"知己知彼,  相似文献   

19.
正膀胱咳的记载首见于《黄帝内经》,以"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阐发其发病机理。历代医家根据自身经验各有发挥:沈金鳌、林佩琴等运用茯苓甘草汤加减有所收效;程钟龄主张用止嗽散加茯芩、半夏治疗;清·周笙在《医林口谱》中云"咳而遗溺,午前甚者,气虚也";方隅在《医林绳墨》云:"妇人咳嗽,而溺出者,宜生脉散加归、术、柴、黄芩……";先贤朱进忠先生独创咳嗽遗尿方,临证中用此方加减常获佳效。笔者依《黄帝内经》之义,聚诸医家之智慧,  相似文献   

20.
《黄帝内经》被历代医家奉为"医家之宗",是中医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理论渊薮和方法指导.通过研读《黄帝内经》有关"寒"的论述,分析寒邪致病机理、寒性疾病及治疗方法,结合古代医案、现代报道及本团队研究实践,探讨"寒者热之""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理论在治疗寒性疾病中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