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其抑制物的变化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纤溶活性的变化及其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双抗夹心(ELISA)法测定58例冠心病患者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抗原含量,反映纤溶-抗纤溶活性的变化,并对冠心病患者组与对照组纤溶指标进行不同性别间的比较。结果: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患者PM-1的含量、PAI-1/t—PA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M-1的含量较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显著为高。但t—PA在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均无显著降低。患者组及对照组不同性别间纤溶及抗纤溶水平均未见有显著差异。结论:血栓性疾病与纤溶系统的异常有密切关系。纤溶系统活性的变化及纤溶-抗纤溶的平衡失调在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22例重型流行性出血热(EHF)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其抑制物(PAL)活性、血浆纤溶酶(PL)活性在病程中的活动变化。结果EHF患者在发热期、少尿期七一PA与PL活性显著上升(P<0.01),PAL活性低于正常,t-PA/PAL比值显著升高(P<0.01)多尿期与恢复期t—PA与PAL的活性有所下降,PAL活性增强,t—PA与PAL比值低于发热期和少尿期(P<0.01),由此可见,EHF患者出血症状可能与t—PA活性增强,PAL活性下降,纤溶系统功能亢进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血液纤溶活性与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的变化及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98例颈AS患者与94例无颈AS的对照组,分别采用产色法测定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活性,荧光偏振光法测定Hcy含量。结果:颈AS患者血PAI1活性和Hcy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t PA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高血压、PAI-1活性升高、t-PA活性降低、Hcy含量升高、高胆固醇与颈AS相关。结论:血液纤溶活性降低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能是颈AS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测定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患者血浆VWF含量、以发色底物比色法测定患者血浆的t—PA和PAI活性。结果表明:高血压病患者血浆VWF量增高、t—PA活性下降、PAI活性增高;有并发症的高血压患者的上述指标变化比单纯高血压病患者更显著。本资料提示高血压病患者血液促凝活性增强,纤溶活性减弱,有并发症者变化更加明显。这将有助于探讨高血压病的发病机理,为临床上防治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病提供临床资料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血液纤溶酶原激活剂与抑制剂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检测185例恶性肿瘤患者血液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抑制剂(PAI-1)活性变化,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同类型的恶性肿瘤患者与正常对照组t—PA及PAI-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全自动血凝仪底物发光法检测恶性肿瘤患者纤溶活性变化具有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高的优点。结论:检测t—PA及PAI-1活性变化,从而判断恶性肿瘤细胞侵润、增殖、转移及出血、血栓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血瘀证与血小板颗粒膜蛋白和纤溶功能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血小板颗粒膜蛋白 (GMP—1 4 0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PAI—1 )与冠心病血瘀证的关系。方法选择 48例血瘀型、5 2例非血瘀型冠心病 (CHD)患者和 5 4例健康人 ,对其血浆GMP—1 4 0含量、t—PA、PAI—1活性进行检测。结果CHD血瘀证患者血浆GMP—1 4 0明显高于非血瘀证和健康对照组 (P <0 .0 5或P <0 .0 1 ) ,CHD患者血瘀证PAI—1活性明显升高 ,t—PA活性明显降低 ,与非血瘀组和健康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或P <0 .0 1 ) ,进一步分析表明 ,t—PA/PAI—1比值各组相比均具有显著差异 (均P <0 .0 1 ) ,以血瘀证组最低。结论GMP—1 4 0、t—PA、PAI—1可作为冠心病血瘀证的微观辨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血浆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改变。方法 采用定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发色底物法 ,对 5 7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 (肿瘤组 )、30例非恶性肿瘤者 (对照组 )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止物 (PAI 1)和D 二聚体 (D D)含量及t PA和PAI 1活性进行测定。结果 肿瘤组血浆t PA含量与活性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AI 1活性明显下降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D D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5 )。结论 血浆纤溶系统在妇科恶性肿瘤中有明显改变 ,这种改变可能与妇科恶性肿瘤的发展相关 ,进一步研究纤溶系统与妇科恶性肿瘤转移的关系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儿综合治疗前后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住院SIRS患儿35例,按是否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分为单纯SIRS组(17例)和合并MODS组(18例)。入院24h内(初期)、综合治疗3天后(恢复期)各收集血液标本1次,测定血浆t—PA(发色底物法)、PAI-1(发色底物法)等指标。正常对照组20例。结果:各组患儿在发病初期,血浆PAI—1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血浆t—PA水平下降,合并MODS组与单纯SIRS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及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恢复期各观察指标均明显好转(P〈0.01)。结论:SIRS患儿存在血管内皮系统的损伤及凝血纤溶系统的紊乱,且这些分子标志物的变化以合并MODS组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浆抗凝血酶 活性 (AT- :α)、纤维蛋白原 (Fbg)、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 (t- PA:α)及其抑制物活性(PAI- 1:α)在脑梗死和糖尿病伴血管病变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对 4 0例脑梗死和 5 2例糖尿病患者血浆 AT- 、t- PA、PAI- 1的活性及 Fbg含量进行测定 ,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及糖尿病伴血管病变组较正常对照组 AT- :α、t- PA:α水平明显降低 (P <0 .0 1) ,Fbg、PAI- 1:α水平明显升高 (P <0 .0 1) ;糖尿病伴血管病变组与无血管病变组比较 t- PA:α水平显著降低 ,Fbg,PAI- 1:α水平明显升高 (P <0 .0 1) ;糖尿病无血管病变组与对照组比较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脑梗死、糖尿病伴血管病变患者抗凝及纤溶活性的变化可能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调肝止血中药柴胡止血液对置含铜宫内节育器(Cu—IUD)大鼠子宫局部及外周血清纤溶状态的影响,探讨调肝止血中药治疗置Cu—IUD后子宫异常出血的机理。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了柴胡止血液对置Cu-IUD大鼠子宫组织及外周血清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剂(PAI)活性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对照比较,置Cu—IUD后大鼠子宫组织t—PA活性明显升高,PAI活性也代偿性小幅度升高,t—PA,PAI比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使用柴胡止血液治疗后,t—PA活性及t-PA,PAI比值较模型对照组明显降低。同时,模型组t—PA活及t—PA,PAI比值较正常对照组有所升高,而PAI活性无明显变化,经柴胡止血液治疗后,t—PA、PAI活性及t—PA,PAI比值恢复正常一结论:置Cu—IUD大鼠子宫局部纤维系统功能亢进,其全身纤溶系统功能也有一定升高,调肝止血中药柴胡止血液对置Cu—IUD后大鼠子宫组织及外周血清纤溶状态有一定调整作用,能明显降低t—PA活性及t—PA,PAI比值,这是其有效治疗置Cu—IUD后子宫异常出血的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1.
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指标变化。方法 :收集 4 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 ,39例同时采集脑脊液 ,测定脑脊液及血液部分凝血纤溶指标 ,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脑脊液及血液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及其抑制物 (PAI 1)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脑脊液及血液中t PA及PAI 1水平 ;且脑脊液和血液中t PA与PAI 1的含量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4 5 2 (P <0 .0 1)和 0 .4 2 9(P <0 .0 5 ) ;脑脊液与血液中t PA含量也呈正相关 ,r =0 .348(P <0 .0 5 )。结论 :血栓形成和纤溶功能异常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起重要作用 ,对血栓性疾病测定t PA及PAI 1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纤溶活性与甘油三酯的关系,探讨其协同对ACS病情进展及预后评估价值。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AMI)伴有甘油三酯(TG)升高组34例,伴TG正常组20例;不稳定心绞痛(UA)伴TG升高组21例,伴TG正常组13例,正常对照组16例。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各组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的活性,比较PAI-1、tPA活性,分析其活性与TG的相关程度,观察ACS患者6周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①ACS患者PAI-1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tPA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其中AMI、UA伴TG升高组的PlAI一1活性较TG正常组屁著升高(P〈0.001),tPA活性显著降低(P〈0.001);PA1-1活性与’rG正相关(r=0.442,P〈0.001),tPA活性与TG负相关(r=-0.430,P〈0.001).②ACS患者6周内共发生32例心血管事件,发生心血管事件组较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组血浆PAI-1活性升高(P〈0.001),tPA活性降低(P=0.003),ACS患者中以PAI-1活性伴TG同时升高者发生心血管事件显著增多(X^2=14.695,P〈0.001)。结论 ACS患者纤溶活性下降,其中伴TG升高者纤溶活性下降更为明显。纤溶功能与甘油三酯相关。PAI-1活性伴TG升高的ACS患者近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居多。PAI-1、TG水平对预测ACS患者病情进展及近期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电针对脑血栓急性期纤溶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对脑血栓形成急性期纤溶功能的影响及其与临床转归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头、针体结合电针进行治疗。用发色底物法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快速抑制物(PAI-1)的活性。于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与一般治疗方法作对照。结果: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电针治疗后血浆t-PA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AI-1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脑血栓形成急性期头、体穴位结合电针治疗能明显提高血浆t-PA活性,降低PAI-1水平,促进纤溶功能,从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状态与血粘度的改变及意义。方法 选择30例患者和33例正常人进行凝血因子Ⅷ相关抗原(vWF:Ag)、抗凝血酶Ⅲ(AT-Ⅲ)含量、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的活性及血粘度的测定。结果 患者组vWF:Ag含量,t—PA、PAI-1活性及血粘度结果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AT-Ⅲ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液处于高凝与高粘状态,且诸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对本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纤溶系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将2006年-12月住院的70例患者依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颈AS组40例和对照组30例进行t-PA及PAI-1含量检查,行t检验,并对研究组的纤溶因子指标分别与颈动脉IMT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颈AS组的血液PAI-1、t-PA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研究组PAI-1、t-PA含量与IMT均呈正相关。结论:血浆纤溶活性降低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且颈AS患者的PAI-1及t-PA含量与IMT有直线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纤溶活性改变与脑梗死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对38例脑梗死患者及31例健康对照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和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进行检测,并观察梗死体积对这些指标的影响。结果:脑梗死组急性期血浆PAI-1和PA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t-PA水平比对照组降低;梗死体积较大的患者PAP水平明显高于腔隙性梗死者,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浆t-PA、PAI-1的水平异常,既提示了脑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又可能是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血浆PAP的升高则反映了纤溶系统被激活的程度,其临床检测有助于及时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溶栓和抗凝等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在血压控制(苯磺酸氨氯地平)良好基础上小剂量阿司匹林对其纤溶活性的进一步影响.方法将40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处理组(治疗后4周加服ASA,100 mg,qn,)和对照组(不加服ASA).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抑制剂(PAI-1)的抗原含量,比较组间、组内的差别.结果处理组和对照组组内前后两两进行比较,t-PA和PAI-1抗原含量下降程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同一时间点比较,处理组在治疗后4周,t-PA抗原含量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处理组在加服ASA 4周后,t-PA抗原含量虽有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PAI-1抗原含量有进一步下降,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存在纤溶及抗纤溶系统的失衡;苯磺酸氨氯地平可改善纤溶功能;阿司匹林通过影响PAI-1来进一步改善纤溶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 (HCH)患者血浆 t-PA和 PAI-1动态变化 ,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发色底物法对 41例 HCH患者血浆 t-PA和 PAI-1活性动态监测 ,并与健康人相比较。结果  HCH患者发病第 1d,t-PA活性较健康人明显低 ,以后开始升高 ,第 10 d达高峰 ,达健康人水平 ,而后又呈降低倾向。至 2 1d时明显低于健康人 ;PAI-1活性与之大致相反。结论 HCH患者发病后血浆纤溶活性呈规律性变化 ,2周后其活性呈降低倾向 ,为促进血肿吸收 ,可考虑使用缓和的纤溶激活剂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患者行为类型与纤溶激活系统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研究不同行为类型冠心病患者之间纤溶激活系统的变化。方法 用A型行为问卷评定 81名冠心病患者和 59名健康人群,用发色底物法测定他们血浆的纤溶激活系统中PAI 1、t PA活性。结果 冠心病患者(1. 04±0. 18)比正常人群(0. 52±0. 07)的PAI 1活性上升,t PA活性下降(分别这 0. 35±0. 09, 0. 38±0. 04) (P<0. 05);这种改变在不同行为类型之间比较,A型行为类型比非A型行为类型的冠心病患者PAI 1的活性升高而t PA活性降低,两者差异都有显著意义 (P<0. 01)。结论 冠心病患者随着A型行为的增加,血浆中PAI 1活性上升,t PA活性下降,导致凝血功能亢进,纤溶功能下降,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促进血栓形成和发展,从而导致并加重冠心病。  相似文献   

20.
t-PA,PAI-1在脑梗死、脑出血病患者中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纤溶指标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激活物抑制物-1(PAI-1)抗原含量在脑梗死(CI)、脑出血(CH)患者血浆中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分别检测30例CI、20例CH患者血浆t—PAPAI—1的抗原含量水平治疗前后的含量变化。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CI患者组t-PA.PAI—1抗原含量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CH组t—PA高于对照组(P〈0.05),PAI-1低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的比较:血浆t-PA水平在CI和CH两组治疗前、后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PAI-1抗原含量在CI组患者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而在CH组患者治疗后是增高的(P〈0.05),治疗后两组的PAI-1抗原含量水平均与对照组无差异。结论t-PA抗原含量水平在脑梗死组、脑出血组患者均升高。PAI-1抗原含量水平在脑梗死组患者升高,在脑出血组降低,可作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预后与复发及判断病程、病期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