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突变型p53基因与肝细胞癌组织学分级、转移、肿块大小和包膜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41例肝细胞肝癌患者的癌和癌旁肝组织标本,SP法检测其p53蛋白表达,分析突变型p53基因与肝细胞癌组织学分级、转移、肿块大小和包膜形成的相关性。结果.p53在癌和癌旁肝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9%和6.67%,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p53蛋白阳性表达率,Ⅲ-Ⅳ级肝癌明显高于Ⅰ~Ⅱ级肝癌,发生转移(血道或淋巴道转移)肝癌明显高于未发生转移(血道或淋巴道转移)肝癌,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与肝癌组织大小和其是否有包膜无关(P〉0.05)。结论:突变型p53基因与肝细胞癌组织学分级、转移密切相关,但与肝癌组织大小和包膜形成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探讨非小细胞肺癌中p53蛋白表达与肺癌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级化技术(ABC法),以p53单克隆抗体检测53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53基因的表达,组织经微波抗原修复后进行免疫染色。结果采用X2检验。结果:p53蛋白在53例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阳性率为64.2%,p53蛋白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的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与肺鳞癌分化程度有关(P<0.01);肺腺癌中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p53基因的表达异常与不同类型的肺癌发生发展相关,提示P53基因在肺癌的形成、分化和转移过程中起不同的调节作用,p53蛋白过度表达则预后差,检测p53蛋白对判断非小细胞肺癌预后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5例大肠癌中抑癌基因p53蛋白的过度表达,以探讨大肠癌的发生与组织学的类型及分化程度的关系。结果显示:p53蛋白的过度表达在大肠癌中为53.8%,而在正常及良性肿瘤中为阴性。按Turbull氏分期,不同分期大肠癌中p53蛋白过度表达阳性率不同,早期癌(Ⅰ-Ⅱ)中为32.1%(9/28);晚期癌(Ⅲ-Ⅳ)中为48.1%(13/27),差异明显(P<0.015),p53蛋白过度表达在不同组织类型中阳性率不同,粘液腺癌中阳性率(41.6%)明显低于管状腺癌(66.6%)和乳头状腺癌(53.3%)的阳性率。其粘液腺癌与管状腺癌的差别较显著(P<0.05)。p53蛋白的过度表达在不同分化程度的大肠癌中阳性率不同,高分化癌中为37.5%,而低分化癌中为75.4%,差异显著(P<0.05)。提示:p53蛋白过度表达可能发生于大肠癌病理过程的较晚阶段,作为大肠癌的预后指标可能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p16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皮肤癌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抑癌基因p16蛋白及PCNA在53例皮肤癌组织中的表达,并与癌旁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对比,结合皮肤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皮肤癌组织中P16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P<0.05,P<0.01),p1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随着肿瘤浸润深度的加深而下降(P<0.05),PTNMI,MM期皮肤癌组织中p16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PTNMⅢ,Ⅳ期(P<0.05),PCNA指数随着肿瘤浸润深度的加深而增高(P<0.05),PTNMⅢ,Ⅳ期皮肤癌组织中PCNA指数明显高于PTNMI,II期(P<0.05),p16阴性组PCNA指数明显高于p16阳性组(P<0.05)。结论:p16及PCNA表达与皮肤癌临床病理指标有关,皮肤癌的发生与演进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两者的检测对估计皮肤癌的恶性度,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用抗p53单克隆抗体Do-7河检测68例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总阳性率44.1%16(30/68)。病理分级G_1p53阳性事28.6%(8/28).G_248%(12/25),G_366.7%(10/15)(P<0.05)。浸润型膀胱癌(T_2~T_4)的p53阳性率61.3%(19/31).显著高于钱表型膀胱癌(Ta~T1)的29.7%(11/37)(P<0.01)。随访材料(中位时间79个同)提示;p53阳性病例有很高的复发(P<0.05〕、转移(P<0.01)比例和较低的存活概率(P<0.01)、本研究表明:膀恍癌p53过度表达与肿瘤恶性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p53异常蛋白的检测可能是临床上有实用价值的客观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6.
甲状腺癌组织端粒酶激活与p16基因失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细胞增殖、分化与端粒酶激活及抑癌基因p16失活(缺失突变)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方法:应用TRAP、多重PCR、免疫组化法检测42例甲状腺癌与16例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p16基因外显子2缺失、p16蛋白表达。结果:甲状腺癌组端粒酶活性90.48%,高于癌旁组织(P(0.01);甲状腺癌p16基因外显子2纯合缺失率28.57%。相应癌旁组未检出(P〈0.01);甲状腺癌p16蛋白表达缺失率40.48%,高于癌旁组(P〈0.05);甲状腺癌p16蛋白表达缺失率高于p16基因外显子2缺失率。结论:端粒酶激活与p16基因失活以及p16蛋白表达下调可能是甲状腺癌变过程中的重要分子事件.甲状腺癌中p16基因失活可能是端粒酶激活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7.
肝细胞癌临床病理学特征与p53蛋白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29例肝细胞癌(肝癌)和23例肝硬化标本中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并探讨后者与肝癌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肝癌突变型p53蛋白表达阳性率为70%(20/29),癌旁组织阳性率为60%(18/29),肝硬化组织阳性率为30%(7/23),有血管侵犯的12例肝癌变变型p53蛋白表达均为阳性,而无血管侵犯的17例中仅8例为阳性(P<0.05);突变型p53蛋白阳性组血清甲胎蛋白(AFP)明显高于阴性组(8370±4764ng/ml比98.7±64.3ng/ml,P<0.05)。提示:P53蛋白表达在肝硬化时即发生了异常;p53蛋白异常可能是AFP基因被激活的原因之一;p53蛋白异常有利于肝癌向门静脉转移。  相似文献   

8.
p53,ras,nm23在原发性胃癌中的联合表达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应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78例原发性胃癌组织P53、p21(ras基因表达产物)和nm23基因蛋白的表达,探讨其与肿瘤发展、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等胄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结果p53在中晚期胄癌(57%)、低分化胃癌(76%)、伴淋巴结转移胃癌(62%)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其在早期(1%)、高分化(4%)反不伴淋巴结转移胄癌(20%)中的表达率(P<0.05);p21蛋白表达与胃癌分期和有无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也显示了类似趋势,但其与分化程度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nm23表达主要与癌细胞侵袭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5),不同分化程度胄癌中的表达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胃癌的发生、发展可能与多基因异常有关,p53、p21高表达与nm23低表达在癌细胞增殖及肿瘤浸润中起重要作用,胃癌淋巴结转移是一个多基因作用且较为复杂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癌组织中MDM2、p53 mRNA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Doko Envision^TM二步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分别检测52例肺癌组织中MDM2、p53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在52例肺癌组织中有23例(44.2%)MDM2蛋白表达阳性,其中3例小细胞肺癌全部阳性,在非小细胞肺癌中MDM2蛋白呈过表达,低分化癌明显高于高、中分化肺癌(P<0.01)。有27例(51.9%)肺癌组织p53 mRNA表达阳性,其中I期肺癌占82.3%(14例),Ⅱ期肺癌占71.4%(10例),明显高于Ⅲ期肺癌的14.3%(3例)。高中分化肺癌的p53 mRNA表达显著高于低分化肺癌(P<0.05)。结论 MDM2蛋白在低分化肺癌中呈过表达,p53 mRNA在早期和高中分化肺癌中呈高表达,它们分别是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同的2个基因事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癌中MTS1/p16和nm3基因产物的表达意义。[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62例肺癌组织中p16蛋白和nm2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62例肺癌组织中p16蛋白和nm23蛋白阳性率分别为58 1 %和48 4%。腺癌p16蛋白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小细胞癌(P<0 05) ;淋巴结转移阳性组p16蛋白的表达显著低于阴性组(P<0 05 ,r=0 27)。不同组织类型肺癌中nm23蛋白的表达未见明显差异 ,淋巴结转移阳性组nm23蛋白的表达低于阴性组(P<0 01 ,r=0 52)。p16蛋白和nm23蛋白的表达之间未见明显相关。[结论]提示p16蛋白的表达与肺癌的组织学类型有关 ,nm23蛋白低表达对肺癌细胞的淋巴结转移起重要作用。检测nm23蛋白的表达可作为判断肺癌淋巴结转移的一项新指标。  相似文献   

11.
以野生型p53cDNA片段作探针,采用DNA分子印迹杂交(Southernblot)技术检测20例原发性肺癌和10例肺良性病变p53基因缺失与重排。肺癌组阳性率为30%;肺良性病变组均为阴性。同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检测20例原发性肺癌,2例肺转移癌以及它们相应的非癌肺组织p53基因248位密码子点突变。结果发现,4例原发性肺癌和2例肺转移癌有p53基因248位密码子点突变,非癌肺组织均为阴性。P53基因缺失和突变与肿瘤大小、分期、非小细胞肺癌病理分型无关(P>0.05),与肿瘤转移有关(P<0.05)。提示:p53基因缺失和突变与肺癌的发生和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肠癌的发生与组织学的类型及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常规病理学方法检测55例大肠癌中抑癌基因p53蛋白的过度表达。结果:p53蛋白的过度表达在大肠癌中为8%,而在正常组织及良性肿瘤中为无表达,按Turbull分期,不同分期大肠癌中p53蛋白过度表达阳性率不同,早期癌(Ⅰ-Ⅱ期)中为32.1%。(9/28),晚期癌(Ⅲ-Ⅳ期)中为48.1%(13/27)(P<0.015),p53蛋白过度表达在不同组织类型中阳性率不同,如粘液腺癌为41.6%,明显低于管状腺癌的66.6%和乳头状腺癌的53.3%的阳性率。其粘液腺癌与管状腺癌的差异显(P<0.05),p53蛋白的过度表达在不同分化程度的大肠癌中阳性率亦不同,高分化癌为37.5%;而低分化癌为75.4%,(P<0.05)。结论:p53蛋白过度表达可能发生于大肠癌病理过程的晚期阶段,可作为大肠癌有参考价值的预后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p53基因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端粒酶与临床病理特点及p53,PCNA蛋白之间的关系。方法 TRAP法检测59例肺癌和35例癌旁正常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4例肺癌组织和35例癌旁正常组织中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的表达,并对端粒酶活性与临床病理特征以及p53PCNA蛋白表达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p53和PCNA蛋白阳性率分别为81.3%(48/59)、77.2%(34/44)、79.5%(35/44);癌旁正常组织端粒酶活性,p53和PCNA蛋白阳性率分别为20.0%(7/35)、8.6%(3/35)、14.3(5/35),肺癌组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肺癌组织不同的病理类型之间、TNM各期之间以及不同的细胞分化程度之间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未发现明显的差异(P>0.05);端粒酶活性与p53,PCNA蛋白表达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端粒酶活化参与各型、各期和不同分化程度肺癌的发生发展;端粒酶在肺癌组织高表达和正常肺组织低表达的特性,有望使端粒酶成为肺癌诊断的1种标志物;p53和PCNA均参与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端粒酶与p53和PCNA无明显相关性,提示肺癌是由多基因参与的疾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p53、bcl-2蛋白表达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组(内异症组,22例)、卵巢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不典型增生组(不典型增生组,14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癌变组(癌变组,22例)的p53、bcl-2蛋白表达。结果 癌变组bcl-2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内异组(P<0.05),不典型增生组bcl-2 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内异组(P<0.01);癌变组p53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不典型增生组(P<0.01)及内异组(P<0.01),癌变组癌变区p53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内异区(P<0.05);癌变组内异区bcl-2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内异组(P<0.05),不典型增生组内异区bcl-2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内异组(P<0.01)。bcl-2、p53蛋白表达与绝经与否、肿瘤期别、生存期无明显相关性(P>0.05);癌变组癌变区p53、bcl-2蛋白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p53、bcl-2的过度表达可能参与了内异症癌变的过程,p53蛋白阳性或bcl-2蛋白阳性的内异症可能是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p53Arg72Pro多态性与HPV相关宫颈癌发生机制的关系。[方法]采用PCR技术检测210例宫颈癌和95例正常宫颈组织的HPV16DNA.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及TUNEL检测p53Arg72Pro三种基因型中p53、p21、Bax、Ki-67蛋白(P1)表达以及细胞凋亡(AI)。[结果]宫颈癌HPV16阳性率为70.5%,与正常宫颈组织(7.4%)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16阳性的宫颈癌中:①p53蛋白阴性和弱阳性表达率(73.6%)高于强阳性率(26.4%),其中p53Arg的阴性表达率(39.2%)高于p53Pro(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p21蛋白阴性和弱阳性组中,p53Pro型中PI高于p53Arg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Bax蛋白阴性和弱阳性组中,p53Pro型中AI低于p53Arg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53蛋白可被HPV16E6蛋白降解,其中p53Arg蛋白更易被降解;p53Arg和p53Pro蛋白被降解后,两者抑制细胞增殖能力的降低和诱导细胞凋亡能力的降低程度不同.其中p53Pro蛋白转录激活p21和Bax基因的功能及细胞周期阻滞作用的降低更明显。  相似文献   

16.
舒林酸在防治小鼠大肠癌中对p53和 p21WAF1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细胞凋亡受到抑制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密切联系。近年来发现长期应用舒林酸等非甾体抗炎药(NSAID)对人的结肠癌、直肠癌和癌前病变的发生发展有预防作用。本实验试图通过对凋亡调控基因的观察,初步探讨舒林酸抗肿瘤作用可能存在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二甲肼诱发的小鼠实验性大肠癌动物模型,采用TUNEL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分别标记细胞凋亡、p53、p21阳性细胞,多阶段地动态观察诱癌过程中蛋白表达的变化和舒林酸对它们的影响。结果:p53蛋白表达阳性细胞密度随着病变加重而增加,p21阳性细胞密度升高趋势不明显,预防组、治疗组的p53和p21阳性率都与模型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预防组和治疗组中p53低于模型组(P<0.05),p21表达则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舒林酸可以通过上调p21的表达,抑制突变型p53的表达,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肿瘤形成和进展。  相似文献   

17.
Li Y  Che G  Zhou Q  Xu J 《中国肺癌杂志》2001,4(5):371-374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突变型p53(rhtp53)基因表达水平与肺癌病理生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LSAB法),检测120例肺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40例肺良性病变组织中的VEGF、mtp53表达水平。结果 肺癌组织中VEGF、mtp53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肺组织和肺良性病变组织(P<0.01)。VEGF、mtp53基因表达水平与肺癌患者在性别、年龄、吸烟史、组织学类型均无明显关系(P>0.05),与原发肿瘤大小、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状态、P-TNM分期均有密切关系(P<0.01)。mtp53基因表达水平与VEGF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VEGF、mtp53基因可能参与了肺癌的发生、发展进程,可以作为肺癌生物学行为恶化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8.
p16和bcl—2基因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16抑癌基因和 bcl-2凋亡抑制基因与膀胱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核酸原位杂交等方法检测67例膀胱癌中p16和bcl-2基因的表达。结果:67例膀胱癌p16蛋白表达阳性率52.23%(35/67),失表达率47.76(32/67),其中Ⅰ,级,Ⅱ级,Ⅲ级的肿瘤p16蛋白失表达率各为14.55%,60.53%,71.43%(P<0.05),p 16 mRNA失表达率分别为20%,40%,80%,40%,60%,100%(P<0.05),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结果一致(P>0.05),结论:p16基因表达与细胞分化呈负相关,bcl-2基因表达与细胞分化呈正相关,提示p16基因的缺失,突变和高甲基化,bcl-2基因的异常表达在膀胱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的推动作用。两者均可作为判断膀胱癌生物学行为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胃癌组织中p53基因突变及p53和mdm2蛋白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mdm2和p53基因异常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两者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58例胃癌组织以及相应癌旁组织中mdm2和p53蛋白的表达;PCR-SSCP银染技术检测p53基因exon5~8突变情况。结果:胃癌组p53和mdm2蛋白阳性率分别为86.21%(50/58)和29.31%(17/58),癌旁组织组p53和mdm2蛋白均为阴性,胃癌组p53和mdm2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组,两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P=0.0001。胃癌组织中p53和mdm2蛋白表达率与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以及患者年龄等无显著相关性,P〉0.05。mdm2蛋白阳性表达与p53蛋白过表达呈显著正相关,X^2=11.1839,P=0.0008,r=0.4391。2例胃癌组织检测到p53基因突变,突变均位于exon5,58例相应癌旁组织均禾检测到p53基因突变。结论:mdm2和p53蛋白异常表达与胃癌发生有关,p53基因突变可能并非胃癌组织中p53蛋白异常累积的主要原因,mdm2蛋白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可能与p53蛋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p53、C-erbB-2和nm23基因表达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p53.C-erbB-2和nm23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组织学或细胞学证实的NSCLC89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53、C-erbB-2和nm23蛋白表达,并取癌旁正常肺组织87例作为对照。结果:肺癌组织p53和C-erbB-2蛋白表达率分别为60%和67%,均高于正常肺组织5%和3%(P〈0.05);nm23蛋白表达为67%,则显著低于正常肺组织93%(P〈0.05):p53蛋白表达与肺癌组织的病理类型、原发肿瘤范围(T)和肿瘤分化程度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分期(TNM)、淋巴结受侵范围(N)和远处转移状况(M)没有明显的相关性。C-erbB-2蛋白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原发肿瘤大小(T)、淋巴结受侵范围(N)和远处转移状况(M)、疾病分期(TNM)及肿瘤分化程度均没有明显的相关性。nm23蛋白表达与肿瘤的淋巴结受侵范围(N)、远处转移状况(M)和疾病分期(TNM)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原发肿瘤大小(T)及分化程度没有显著相关性。结论:p53基因编码的蛋白在NSCLC表达增高及nm23基冈编码的蛋白表达降低,提示p53和nm23基因在NSCLC的发生发展、病理特征和转移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