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综述药代动力学在中药研究中的概况。选择具有较大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内容。按照其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方法等加以介绍。血药浓度法,药理效应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研究较多。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应用现代分析技术,现代药理技术,确定其体内变化规律,采用数学方法计算,对药品的应用研制、生产的许可和估计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比较当归的不同配伍药对当归-川芎和当归-白芍中阿魏酸在兔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结果显示不同复方配伍后药物作用的改变同药物体内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变化有直接关系.提示中药药代动力学可作为研究中药复方配伍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探讨中医复方用药的内在规律,揭示中医传统用药理论原则科学性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比较当归的不同配伍药对当归-川芎和当归-白芍中阿魏酸在兔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结果显示:不同复方配伍后药物作用的改变同药物体内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变化有直接关系,提示中药代动力学可作为研究中药复方配伍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探讨中医复方用药的内在规律,揭示中医传统用药理论原则科学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对近年来关于中药复方配伍研究的文献进行检索、整理分析和归纳总结。针对中药配伍饮片、组分层次研究模式及药效比较、体外成分分析、药动学研究等研究方法的特点和不足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中药复方配伍释药单元层次及系统研究方法进行了思考,从制剂学角度进行中药复方配伍优化及将中药复方配伍化学成分变化与体内过程、药效相结合的系统复方配伍研究,对丰富中药复方配伍及科学内涵的阐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对阐明中药复方配伍药理机制、促进中药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综述了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途径和方法,即利用拆方、血清药理学、血清药物化学、指纹图谱、药物动力学和代谢物组学等方法,对单体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进行研究,为探讨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药对配伍对其成分药动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对"又称对药,是指在临床上由相对固定的两味中药组成的方剂,是中药复方配伍中最基本、最简单和最常见的用药组方形式。药对研究一直是复方配伍研究中最基础和最重要的切入点。本文结合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就中药药对配伍对其化学成分体外溶出等理化性质变化以及有效成分在动物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药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f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是利用动力学原理与处理方法,定量地描述中药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单味中药和复方中药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机体后地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中药药代动力学对阐明中药作用机制及其科学内涵;设计及优选给药方案;促进新药研发和剂型改进等方面起着重大作用。自1963年开始有中药代谢动力学研究报告以来,中药药代动力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8.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研究中药活性成分、组分、单味药和复方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毒性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体内时-量、时-效关系,并用数学函数加以定量描述的一门新兴学科。开展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对阐明和揭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设计及优选中药给药方案,促进中药新药研发、剂型改进及质量控制,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比较中药复方与单味五指毛桃根提取物中补骨脂素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差别,探讨中药复方对药效成分体内过程的影响。方法:实验大鼠分别灌胃中药复方、五指毛桃根提取物后,测定不同时间点大鼠血浆中补骨脂素浓度,采用药动学程序3P97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进行药动学模型拟合并计算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复方及五指毛桃根中补骨脂素在大鼠体内均呈一室模型,复方中补骨脂素的吸收滞后时间(Lag time)长于单味药材,其吸收速率常数(Ka)小,吸收半衰期t1/2(ka)长,吸收速度较慢,使得复方两次达峰时间较晚;两者消除速率常数(Ke)、消除半衰期t1/2(ke)比较表明复方排泄较慢,在体内的作用时间稍长;曲线下面积复方大于五指毛桃根,吸收多于后者,生物利用度相对高,两者在Lag time、Tmax(1)及Tmax(2)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中药复方与单味药材体内药动学之间存在差异,其产生的原因可能与复方间的相互配伍,复方成型工艺或其中添加辅料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金银花提取物抗茵成分在SD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建立一种液质联用方法(LC-MS)定量测定大鼠血浆中的绿原酸.结果:此方法快速、灵敏、准确,并且与以抗茵活性为指标的微生物效应法有相关性.结论:此方法成功应用金银花主要抗菌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为合理阐述金银花抗茵成分的体内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黄酮类化合物药代动力学有诸多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由于中药的化学成分非常复杂,以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化学成分为检测指标,导致测得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不能代表整个体内过程。需要建立合适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模型,凸显中药"多组分,多靶点"的特点,形成全面科学的研究体系。其次,黄酮类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主要针对部分单体成分,且不同实验对象、不同给药途径等均会影响活性成分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需要注意活性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随着中药成分分析技术的发展以及对种属差异、药物代谢酶、药物代谢基因多态性等认识的不断增加,为中药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相似文献   

12.
陈毅文  刘华钢 《医学综述》2009,15(22):3489-3491
大多数生物碱具有抗菌消炎、镇痛、强心、降血压、抗肿瘤等作用,是中草药中重要的有效成分之一,其药效的发挥与药代动力学密切相关。本文就生物碱体液浓度的测定方法、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生物碱在动物及人体内的吸收、分布、消除过程)、生物利用度三方面因素进行综述,这将有助于了解生物碱的作用过程,为进一步研究生物碱类药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述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药代动力学以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为目的,所得参数可以增强临床用药可控程度,提高有效性,增加安全性,减少毒副作用.了解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是现代药物的基本要求之一,但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却一直是个难点.主要原因在于中药多为复方粗制剂,开展药代研究缺乏适宜的方法学.近20年来,许多学者对中药的药代做了一些探索性研究,现对此作一简要回顾.  相似文献   

14.
中西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中药(单味、复方制剂、中成药或汤剂)与西药合用或先后序贯使用时,所引起的药物(中药、西药或两者)作用与药效的变化.由于中药成分复杂,与西药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问题,药物之间可能因为配伍禁忌、药理协同或拮抗、药代动力学改变、相关代谢酶的被诱导或抑制,导致疗效的改变、增加或减少不良反应,甚至发生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15.
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研究方法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有效成分明确的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研究为例,从测定指标的选择、动物模型的选择、给药方案的制定、测定方法的建立及评价、模型的确定及药物动力学参数的计算,对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实验、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中药分析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中药物质基础、中药药效物质及其作用机制、中药质量控制、中药体内过程及药代动力学、中药制药过程质量控制等领域的创新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7.
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研究方法的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有效成分明确的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研究为例,从测定指标的选择、动物模型的选择、给药方案的制定、测定方法的建立及评价、模型的确定及药物动力学参数的计算,对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实验、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中药复方的配伍规律和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中药方剂的组方原理、各种化学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从系统分析三元论设计思想到有效部位、有效成分组学,分子中药组学理论的提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来认识中医理论和中药复方多成分、多靶点的治疗模式。通过拆方、药对和化学物质研究来对传统方剂的配伍理论进行验证和解释。通过研究中药有效成分、单方及复方体内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中药化学成分肠内菌代谢过程,来阐明中药复方配伍的科学内涵和作用机制。这对中药新药研制、创新药物研发以及指导临床应用都有重要意义。提出目前中药复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研究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在综论现代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基础上,对研究现状作了全面的评价,并结合自己的研究经验,对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作了阐述,认为只有建立中医复方药效动力学的临床研究方法及相应的学科--中医复方临床药效动力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医临床复方给药的量化问题。  相似文献   

20.
杨义芳  萧伟 《医学教育探索》2013,44(12):1521-1528
针对多成分、多靶点的中药药动/药效(PK/PD)相关性研究进行研读与解析,通过示范性的研究方案,提出创新策略。中药PK/PD相关性研究要求在机体病理状态下,同一含药血清平行进行,内容主要包括多成分PK参数测定;血清/靶组织动态指纹图谱和多靶/生物标志物药效动力学模型的建立;研究PK/PD结合模型,选择分析程序,表征有效成分群浓度-时间-效应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开展指纹谱-PD相关性分析,从化学指纹和代谢指纹追踪药效变化规律;构建能表征保留时间和效应相关的特征效应峰指纹谱和能表征峰面积消长和效应相关的量效指纹谱;将成分群指纹-药效指纹(特征效应峰指纹谱和量效指纹谱)-药代指纹谱图中的多维特征信息整合;加工与编辑,构建有效成分群的“活性整合指纹图谱”的多维图像。基于多成分、多靶点的中药PK/PD相关性研究为中药PK/PD结合模型研究及阐明真正起作用的物质基础,弄清有效成分群的体内相互作用等开拓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