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三维经胆道超声造影对于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6例确诊为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比较常规超声和三维经胆道超声造影对于肝门部胆管癌分型的诊断符合率,以及对左右肝内胆管间的梗阻程度的诊断符合率,以X线胆道造影作为诊断金标准.[结果]三维经胆道超声造影对肝门部胆管癌的分型诊断符合率为93.8%(15/16),常规超声为43.8%(7/16),三维经胆道超声造影优于常规超声(P=0.037);三维经胆道超声造影对于左右肝管间梗阻程度诊断符合率为93.8%(15/16),常规超声的诊断符合率为68.8%(11/16),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72).[结论]三维经胆道超声造影可以提高超声对肝门部胆管癌的分型诊断符合率,同时判断左右肝内胆管间的梗阻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内外引流术(PTCD)及支架置入术对恶性阻黄的诊断及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在菲利普Allura Xper FD大型C臂DSA引导下对18例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实行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并置放内外引流管或同时放置支架.结果 共施行该型引流术18例,17例同时置入内外引流管,5例置入内外引流的同时置入支架,1例因胆总管完全阻塞导丝不能通过,置入外引流管.随访病人最长生存期3年.结论 经皮肝穿刺胆道内外引流术及胆道支架置入术对不能外科手术的恶性阻塞性黄疸是较好的选择,同时也可为其他胆道手术前的治疗或放疗创造机会.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胆道内外引流术对恶性阻黄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在 DSA引导下对39例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实行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并置放内外引流管或同时放置支架.结论 经皮肝穿刺胆道内外引流术及胆道支架置入术对不能外科手术的恶性阻塞性黄疸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切开U管引流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方法采用肝内胆管切开U管引流治疗13例肝门部恶性胆道梗阻,对手术效果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13例病人无手术死亡,2~3周内黄疸减退,生存时间延长.结论肝内胆管切开U管引流治疗肝门部恶性胆道梗阻,手术效果良好,是一种简便、安全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由于肝门部胆道的复杂结构,引起肝门区恶性胆道梗阻的病变常常难以通过外科手术方式切除,而经皮或经内窥镜进行胆道引流减轻黄疸常成为优选的方法.在许多情况下,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引流,依赖于胆管狭窄部位的精确定位,并明确其与肝管汇合部的关系,否则难以达到对大部分肝脏充分引流的目的.超声波及螺旋CT(computer tomography)在这方面的作用有限,而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y, PTC)及ERCP(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是评价胆道解剖最好的方法,但要对高度狭窄的胆道内注射造影剂或引流常可能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王龙  乔石钰  张超 《重庆医学》2008,37(20):2351-2352
目的 观察并分析婴儿阻塞性肝炎时胆道系统的病理改变.方法 通过手术证实的24例婴儿阻塞性肝炎,进行胆囊置管冲洗治疗,取肝组织活检,观察冲洗前后肝外胆管形态变化.结果 24例婴儿阻塞性肝炎皆有不同程度的肝外胆道阻塞表现,管腔狭小,9例可见丝状胆栓.结论 婴儿阻塞性肝炎伴有胆道受损,治疗肝炎的同时应做到输胆通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肝门胆管狭窄常见病因并评价影像学检查对肝门胆管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7年北京军区总医院143例资料完整的肝门胆管狭窄患者病因及超声(US)、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经皮肝穿胆道造影(PTC)、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诊断结果,评价各影像检查对肝门胆管狭窄适应证及诊断价值。结果肝门胆管狭窄中恶性肿瘤占84.62%,良性病占15.38%。肝门胆管癌占72.73%,胆囊癌占6.98%,肝细胞癌并发门静脉癌栓2.80%,大肠癌肝门转移2.10%。良性狭窄以损伤性胆管、胆管囊肿、硬化性胆管炎、胆管结石及Mirizzi综合征多见。US、ERCP、PTC及MRI+MRCP诊断肝门胆管狭窄的准确率分别为84.62%、92.71%、100.00%、100.00%。结论现代影像学检查在鉴别肝门胆管狭窄良恶性病变方面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对其良恶性病灶可切除性进行准确的术前判断。  相似文献   

8.
回顾了4年来18例胆道闭锁症的诊断与处理。指出以十二指肠引流液胆红素及胆酸测定鉴别胆道闭锁症与新生儿肝炎简便易行,可以缩短术前诊断时间。术中使用稀释美兰胆道造影代替X线胆道造影也可以了解肝外胆道的形态。作葛西手术时适当切断肝脏冠状和镰状韧带托出肝脏,在腹腔外解剖肝门可以降低手术的难度,便于完成肝门肠吻合操作。  相似文献   

9.
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并用低张胃肠造影诊断阻塞性黄疸,不但可明确阻塞部位而且能了解病变性质。1968年 Baum 等应用套针肝穿胆道造影并用低张12指肠造影,诊断四例因胰头癌所引起的阻塞性黄疸。国内1981年11月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中,谷文藻等曾提及经皮肝穿胆道造影并用低张胃肠造影对阻塞性黄疸的诊断价值,但未见资料全文1981年3月以来,我院经皮肝穿胆道造影并用低张胃肠造影诊断阻塞性黄疸7例,术前 X 线诊断均与手术所见相符,现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析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治疗不可切除肝外胆道恶性梗阻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我院81例不可切除肝外胆道恶性梗阻患者依据手术术式不同分组,对照组40例予以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术(PTCD),观察组41例予以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周肝功能指标、症状缓解情况、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血清胆红素等肝功能指标均低于对照组,黄疸消退时间、体温恢复时间、腹痛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治疗不可切除肝外胆道恶性梗阻效果显著,其能有效解除胆道梗阻,减轻胆汁淤积,快速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患者预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手术治疗的目的希望能达到准确止血和去除出血的病灶.术中首先要探查出血的部位,一般分为下列步骤:①鉴别上消化道出血是否来自胆道.如自胆总管内抽得鲜血,即可证实为胆道出血.②鉴别胆道出血来自肝内或肝外病灶.肝外胆道出血常因动脉瘤穿入胆道所致,于肝门处可扪及搏动性肿块.肝内胆道出血常来自肿瘤和/或感染.③肝内胆道出血灶的定位常需切开胆总管,取净血块,观察出血来自左或右侧肝管口.必要时可将塑料管插入冲洗.近年来采用术中B超、术中肝动脉造影,更有助于出血病灶的定位.  相似文献   

12.
经皮肝胆道引流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经皮肝胆道引流(PTBD)术在不以手术根治的恶性胆道梗阻姑息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50例不能手术根治的恶性胆道梗阻患者行PTBD术,其中肝门部胆管阻塞(A组)35例,胆总管下段阻塞(B组)15例。外引流17例,内外引流33例。A组中10例合并右肝管阻塞者行前路+右路术式的左、右肝管双管外引流。结果:术后疗效评定,优:A组24例,B组11例;良:A组11例,B组4例,两组优良率为100%。两组外引流和内外引流两种引流术式间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经十二指肠砂的内外引流,术后胆管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不经十二指肠乳头的内外引流术。结论:PTDB术能有效地降低不能手术治疗的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的血胆红素。正确选择PTDB术式是保证疗铲和减少并发症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血管造影和胆道造影诊治肝移植术后血管及胆道并发症的价值。方法:46例原位肝移植术后B超提示血流速度不畅或频谱异常、下肢水肿或黄疸的患16例,进行腹腔动脉造影10例次,下腔静脉造影并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6例次,经皮肝穿门静脉造影并支。架置入2例次,经皮肝穿胆道造影并引流4例次。结果:肝动脉血栓形成2例,1例经性溶栓治疗后部分开通;肝动脉狭窄4例,1例球囊扩张后狭窄减轻;所有下腔静脉和门静脉阻塞或狭窄行球囊扩张及 置放支撑架后临床症状好转;4例胆道狭窄和吻合口瘘行经皮肝穿胆道造影引流(PTCD)治疗后黄疸减轻。结论:对肝移植术后出现的血管和胆道并发症,血管造影和胆道造影不仅可明确诊断,而且能同时进行处理并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4.
简易肝门定位法杨存让,孙福群,顾继生(无棣县人民医院,251900)关键词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诊断;胆道疾病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是目前诊断胆道疾患的主要方法。尤其对阻塞性黄疸的鉴别、诊断,肝内胆管结石和狭窄的定位,其正确性优于B超、经内窥锐逆...  相似文献   

15.
肝门淋巴结     
肝门淋巴结的正常情况如何?病理情况下肿大时能否造成胆道阻塞?有人认为可能,有人惑疑,近无定论。Cunning-ham氏在解剖专著中曾描述肝横裂内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术中胆道造影对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相对探查指征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经胆囊管插管造影或肝(胆)总管穿刺造影,对胆囊切除术中308例具有胆总管相对探查指征患者实施造影。结果:造影326例次,发现病变68例,阳性率22.1%,其中胆(肝)管结石56例,缩窄性乳头炎5例,肝(胆)管变异3例,肝门部肝管狭窄1例,Mirizzi综合征3例。结论:术中胆道造影可直接了解胆道系统解剖,避免不必要的胆总管切开探查,预防术后残余结石,降低术后并发症,在提高手术安全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梗阻性黄疸主要由肝外或肝内胆管部分或完全性阻塞引起,其病变范围涉及肝脏、胆管、胰腺、十二指肠及胆管周围等部位。梗阻性黄疸按病因可分为良性梗阻和恶性梗阻。其中良性梗阻主要是指肝内外胆管结石阻塞胆管致胆汁排出受阻;而恶性梗阻主要指恶性肿瘤直接侵及或压迫肝外胆道致胆汁排出受阻。  相似文献   

18.
PTCD的护理     
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是在X线电视或B超监视下,利用特制穿刺针经皮穿入肝内胆管,再将造影剂直接注入胆道而使肝内外胆管迅速显影的一种顺行性胆道直接造影方法.本法可清楚地显示肝内外胆管的情况,病变部位、范围、程度和性质等,有利于胆道疾病,特别是黄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本法操作简便,成功率高,有胆道扩张者更易成功,结果不受肝功能和血胆红素浓度的影响.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MRI和MRCP对肝门部恶性胆道梗阻的临床诊断价值。方矬收集43例经手术稿理及临床随访证实的肝门部恶性胆道梗阻的MRl资料,其中包括肝细胞癌和肝内转移癌20例,肝门部转移瘤12例,肝门胆管癌11例。所有患者常规接爱T1WI、T2WI、T2/SPIR(脂肪抑制T2WI)及冠状位B-FFE检查后行MRCP检查。MRI、MRCP表现与临床手术、病理进行对照。结果MRI平扫显示肝内肿块20例(4例为肝内多发肿块),肝门部转移瘤包括肿大淋巴结12例。11例肝门胆管癌中显示浸润型8例,肿块型2例。MRCP显示梗阻端的形态特征,锥状26例,截断状13例,乌嘴状4例。肝内胆管呈树枝状和软藤状扩张。结论常规MRI和MRCP结合有助于肝门自E恶性胆道梗阻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以及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0.
阻塞性黄疸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但要鉴别肝内或肝外阻塞,确定阻塞的部位和病因仍不容易。本文仅在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B型超声扫描、碘~(131)-玫瑰红肝扫描和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等方面来探讨阻塞性黄疸的诊断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