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电生理疗法联合吞咽-摄食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就诊治疗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135例。依据治疗方法不同,按随机数表法将135例患者分为3组:康复训练组、电生理疗法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45例。康复训练组行单纯吞咽-摄食康复训练治疗,电生理疗法组行单纯电生理疗法,联合治疗组行电生理疗法联合吞咽-摄食训练进行治疗,均治疗4周。对比分析3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Gugging吞咽功能评估量表(GUSS)评分、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分级,并比较3组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依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显效率(53.3%vs 33.3%vs 35.6%)、总有效率(95.6%vs 73.3%vs 75.6%)均高于康复训练组和电生理疗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的GUSS评分[(14.26±2.59)vs(11.43±2.31)vs(11.98±2.40)]、FOIS评分[(4.02±1.27)vs(2.91±0.75)vs(3.52±0.74)]显著高于康复训练组及电生理疗法组(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4.4%)较康复训练组(44.4%)和电生理疗法组(26.7%)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生理疗法联合吞咽-摄食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显著,可有效提高吞咽功能,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临床表现及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明确脑卒中后吞咽异常的临床表现,对比临床评估的吞咽器官功能障碍与金标准的差异,判断临床评估的准确性。方法对56例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患者,用口面检查法及试验性吞咽法,明确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异常吞咽表现及吞咽器官功能,并完成电视透视检查评估,对比两种方法的结果。统计学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并计算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临床表现包括吞咽延迟等20余种。临床检查所明确的吞咽器官异常包括唇闭合无力、舌运动减弱、软腭麻痹、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喉上抬异常或消失、环咽肌打开不全的敏感度及阴性预测值普遍较高,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阴性预测值最好的临床指标分别是唇闭合无力(84.62%),环咽肌打开不全(80.96%),舌运动减弱(67.75%),唇闭合无力(90.91%)。结论临床评估对唇、舌及喉上抬的判断相对其他器官功能异常准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脑卒中后吞咽障碍(DAS)预后的因素,为优化DAS的管理提供指导。方法选择经标准吞咽评估(SSA)确诊的127例DAS患者,详细记录入院时的年龄,性别,咽反射,是否有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卒中史,是否为脑干或小脑卒中,面瘫症状,卒中病灶大小,卒中病灶是否多发,巴塞指数(BI),NIH卒中量表(NIH—SS)评分。6个月后,按洼田饮水试验量表评定标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与预后不良两组。对各因素与DAS预后的相关性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BI、NIHSS评分、病灶大小与DAS的预后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70岁、BI≤30与DAS预后密切相关(P〈0.05)。结论年龄≥70岁、BI≤30是DAS患者吞咽功能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自2011年6月到2012年6月收治的78例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Vitalstim 电刺激配合吞咽训练(康复治疗组)组及传统吞咽训练(常规训练组)组,每组各39例,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洼田氏饮水试验,观察比较治疗效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康复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训练组(92.3%比74.3%,χ2=4.191, P=0.041);康复治疗组的吞咽功能评分平均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常规训练组[(2.0±0.5)分比(1.1±0.6)分,t=5.284, P=0.032]。结论:综合康复训练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所导致的吞咽障碍。 相似文献
5.
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早期介入持续2个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根据日本学者才藤分级法,将吞咽障碍分级评定。分别于发病7天内,开始进行2个月的以吞咽康复训练为主的综合治疗,对两组患者在康复训练前,2、4周,2个月后进行评价,并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分级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2、4周,2个月后均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显效率及有效率4周内增高最明显,2个月后仍有增高。结论治疗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恢复,2周内效果明显,4周后进入缓升期,2个月后治疗组较对照组吞咽功能仍有恢复,故吞咽康复治疗应持续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家庭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3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16例和对照组14例。用才藤7级分类法作为评价标准,对干预组患者进行以吞咽功能训练为主的家庭康复护理。对照组采用神经科常规护理治疗。结果两组患者4周康复护理训练后评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治疗后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干预组和对照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50%、100%和0、64.3%。结论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进行以吞咽功能训练为主的家庭康复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吞咽障碍合并认知功能缺损的康复训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卒中吞咽障碍合并认知功能缺损康复训练的方法及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合并认知功能缺损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吞咽功能训练并行针灸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进行认知功能的评定、训练和心理疏导。结果:治疗组经认知功能训练后MMSE评分有显著提高(P<0.01),治疗后田洼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吞咽障碍合并认知功能缺损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时,积极进行认知功能的训练和心理疏导,更利于吞咽功能障碍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门德尔松手法及摄食训练对老年帕金森病合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月2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老年帕金森病合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104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常规干预组52例(对照组)及门德尔松手法及摄食训练组52例(观察组)。对比2组患者干预前后吞咽功能障碍和舒适度改善情况,干预过程中吸入性肺炎、流涎发生率及干预后帕金森病严重程度。采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吞咽功能障碍Ⅱ、Ⅲ、Ⅳ级分别占53.85%(28例)、32.69%(17例)及13.46%(7例),对照组比例依次为32.69%(17例)、36.54%(19例)及30.77%(16例),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吞咽功能障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79,P=0.013)。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舒适度Ⅰ、Ⅱ、Ⅲ、Ⅳ级分别占42.31%(22例)、28.85%(15例)、23.08%(12例)及5.77%(3例),优于对照组的21.15%(11例)、23.08%(12例)、34.62%(18例)及21.15%(1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57,P=0.002)。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吸入性肺炎[5.77%(3例)和25.00%(13例),χ~2=5.983,P=0.005]、流涎[7.69%(4例)和28.85%(15例),χ~2=7.792,P=0.000]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帕金森病严重程度1.0、1.5、2.0、2.5、3.0、4.0期分别有22、23、4、2、1及0例,对照组依次为12、25、8、4、2、1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32,P=0.015)。结论门德尔松手法及摄食训练应用于老年帕金森病合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有利于改善吞咽功能,降低吸入性肺炎、流涎发生率,提高患者舒适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合并症,发生率达30-65%。在早期的吞咽训练期间,若进食方法不当,容易造成脱水、营养不良及吸入性肺炎、窒息,对患者预后造成很大影响,同时易引起患者悲观失望的心理,影响整个治疗护理过程,增加脑卒中的病死及致残率。我科自2007年成立卒中单元加强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指导,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对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纳入经视频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确诊的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3例,均给予鼻胃管鼻饲等基础治疗。根据是否进行吞咽功能训练,随机分成训练组(31例)及对照组(32例)。训练组患者接受吞咽功能训练4周。入组前、入组后1、3、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Hb)、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健侧肱三头肌皮褶厚度、健侧上臂围,评估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结果①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训练组的ALB、TP、Hb、健侧肱三头肌皮褶厚度及上臂围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训练组患者在治疗各阶段的ALB、TP、Hb、健侧肱三头肌皮褶厚度及上臂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1个月最低,此后逐渐升高。③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各阶段的ALB、TP、上臂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均呈下降趋势。结论经过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可改善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分析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216例,对照组196例。对照组采用一般临床治疗,治疗组加用咽障碍康复训练。以洼田氏饮水试验及腾岛一郎吞咽障碍疗效评价作为标准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吞咽障碍明显改善(P<0.01),且较对照组明显好转(P<0.05)。结论:脑卒中吞咽障碍训练疗效肯定,方法简单易行,应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13.
栗映泉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12):1534-1535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的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营养状况、神经功能恢复、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79例脑急性卒中伴吞咽障碍的患者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7例),治疗组患者早期给予积极的肠内营养,对照组患者给予肠外营养为主,辅助肠内营养治疗。4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营养状况、神经功能恢复、并发症的发生率等评估。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营养状况、神经功能恢复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卒中伴吞咽障碍的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治疗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神经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并比较脑卒中患者在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选择69例脑卒中患者,分为恢复期组和后遗症组,两组患者均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8周。采用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法,分别于入院初,入院后4周、8周进行评定,将两组患者的3次BI值进行配对分析;另配合功能独立性评定(FI M)评分法,于入院时及治疗后8周进行FI M评分对比。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的BI值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4周、8周两组均有显著改善(P<0.05),治疗4周时两组BI值无显著性差异,治疗8周后恢复期组较后遗症期组有显著改善(P<0.05);两组FI M分级均有提高,但恢复期组的改善率明显高于后遗症期的(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后进行康复治疗均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但应尽早进行,恢复期康复治疗效果优于后遗症期。 相似文献
15.
针刺配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3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短时间使用针刺疗法配合基础吞咽功能训练和进食训练对脑卒中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影响。方法62例脑卒中伴有吞咽障碍病人分入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采用针刺翳风、完骨、风池、廉采、天突穴位,配合基础吞咽功能训练和进食训练。对照组除了不进行针刺疗法外,其他康复训练方法同治疗组。疗程为两周,每周治疗5d。治疗前后各行1次洼田氏饮水试验评价。结果两组病人的吞咽功能均得到改善,治疗组有效率达96.77%。对照组有效率为87.10%,治疗组效果更明显。结论针刺疗法配合基础吞咽功能训练和进食训练短时间即可明显改善脑率中假性球麻痹的吞咽障碍。 相似文献
16.
17.
魏玉华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7):808-809
目的研究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对75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分为3组,1组予针灸治疗;2组中频治疗加针灸;3组吞咽训练加针灸。结果经3周治疗后,3组中,吞咽训练加针灸组疗效优于针灸组和中频加针灸组(P<0.05或P<0.01),而中频加针灸组与针灸组之间疗效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吞咽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肩痛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后肩痛的108例患者分为康复组(47例)和对照组(61例),对两组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的肩关节活动度、肩痛发生率及上肢运动功能分别进行评价。结果康复组的肩关节活动度、上肢运动功能优于对照组,肩痛的发生率低(P〈0.01)。结论脑卒中后早期康复治疗可以降低肩痛的发病率,有利于上肢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