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红外鼓膜测温计与水银柱式体温计测量新生儿体温值的差异,研究红外鼓膜测温计应用于新生儿体温测量的准确性及稳定性。方法对50例新生儿应用2种不同温度计进行体温测量,观察2种方法检测结果、双耳温度差异以及多次测温结果可重复性。结果红外鼓膜测温计与水银柱式体温计所测得新生儿体温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红外鼓膜测温计所测左右耳鼓膜温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红外鼓膜测温计3次测量结果相符,测量可重复性较高。结论红外鼓膜测温计安全、方便、快捷,具有很好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适于新生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MP-1微视野计与自动静态阈值视野计(Humphrey750型)在青光眼中的应用,探讨两种检查手段的关系及二者的优缺点。方法将原发性青光眼患者56例(56眼),分别进行MP-1微视野计(意大利Nidek技术)检查及自动静态阈值视野计(Humphrey750型)检查,将检查结果分为上、下、鼻、颞、中心五个区域并相互对应,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视野的平均光敏感度值(MS1)均比相应的微视野的平均光敏感度值(MS,)高,差值10.34±7.89d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二者的平均光敏感度值具有显著的直线相关性(P〈0.01)。青光眼患者均为中心注视,相对稳定者占43%,相对不稳定者占57%。在7例Humphrey750型自动静态阈值视野计检查结果正常的患者中,有6例患者MP-1微视野计检查显示盲点扩大及上方或下方弓形区敏感度下降。在4例晚期青光眼患者中,用Humphrey750型自动静态阈值视野计未检查出视野范围,而在MP-1微视野计中可查出中心管状视野和/或颞侧视岛。结论MP-1微视野计的检查结果与自动静态阈值视野计检查结果一致;其可以作为青光眼患者的检查手段,准确评价患者视功能;亦可以更早地发现青光眼病理改变,所以在青光眼的诊断及视功能评价中,它将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鼓膜穿刺术与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对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 选择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6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对其进行分组,所有患者被均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对照组采用鼓膜穿刺术治疗,将两组的治疗效果、两组患者的完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自体脂肪鼓膜修补与颞肌筋膜鼓膜修补的临床疗效,总结:分析两种移植材料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08年6月间127例(139耳)行自体脂肪鼓膜修补与颞肌筋膜鼓膜修补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不同大小鼓膜穿孔的愈合情况。结果全部患者随访时间超过6个月,总愈合率为90.6%(126/139),其中较大穿孔(直径〉3mm)颞肌筋膜修补的愈合率明显高于自体脂肪修补,小穿孔(直径〈3mm)两者的愈合率相当。结论:自体脂肪鼓膜修补术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对鼓膜小穿孔患者有较好的疗效。颞肌筋膜鼓膜修补尤适用于大穿孔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自体脂肪鼓膜修补与颞肌筋膜鼓膜修补的临床疗效,总结:分析两种移植材料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08年6月间127例(139耳)行自体脂肪鼓膜修补与颞肌筋膜鼓膜修补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不同大小鼓膜穿孔的愈合情况.结果全部患者随访时间超过6个月,总愈合率为90.6%(126/139),其中较大穿孔(直径>3mm)颞肌筋膜修补的愈合率明显高于自体脂肪修补,小穿孔(直径<3mm)两者的愈合率相当.结论:自体脂肪鼓膜修补术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对鼓膜小穿孔患者有较好的疗效.颞肌筋膜鼓膜修补尤适用于大穿孔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诊发热输液病人体温测量的最佳时间与方法。方法:将发热输液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0人。实施降温措施后30min由护士测量体温为对照组。输液时、巡视时和接液体时告知病人和家属第二或第三瓶液体余1/3时通知护士测量体温为观察组。结果:观察组病人体温测量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两组病人降温效果和所需的降温时间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病人和护士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输液时、巡视时和接液体时告知病人体温测量的最佳时间和方法,让护士、病人和家属有计划地选择在药物作用最佳效果时测量体温,降温效果显著,明显提高护患双方的满意度,特别适合发热输液高峰时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侧卧位与仰卧位有创血压测量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侧卧位与仰卧位有创血压测量结果有否不同.方法:对30例有创血压监测的患者,选用右侧股动脉有创血压测压法,分别测量仰卧位、右侧卧位、左侧卧位的血压.结果:仰卧位时收缩压平均135.63mmHg±21.47mmHg,右侧卧位时收缩压平均133.67mmHg±26.18mmHg;与仰卧位时比较(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左侧卧位时收缩压平均123.33mmHg±26.67mmHg,与仰卧位时比较(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仰卧位时舒张压平均76.23mmHg±13.94mmHg,右侧卧位时舒张压平均76.16mmHg±13.04mmHg,与仰卧位时比较(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左侧卧位时舒张压平均65.80mmHg±12.89mmHg,与仰卧位时比较(P<0.01),差别有高度统计学意义.结论:选用右侧股动脉测量有创血压时,右侧卧位与仰卧位有创血压测量无明显变化,左侧卧位时有创血压测量结果显著低于仰卧位时有创血压的测量结果,收缩压平均低12.30mmHg,舒张压平均低10.43mmHg.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侧卧位与仰卧位无创血压测量有否不同.方法:对150例无创血压监测的患者,选用右上肢肱动脉测压法,分别测量仰卧位、右侧卧位、左侧卧位时的血压.结果:仰卧位时收缩压平均128.13±18.97mmHg,右侧卧位时收缩压平均127.31±19.60mmHg,与仰卧位时比较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左侧卧位时收缩压平均113.66±17.69mmHg,与仰卧位时比较P《0.01,差别有高度统计学意义.仰卧位时舒张压平均76.02±12.30mmHg,右侧卧位时舒张压平均77.67±12.15mmHg,与仰卧位时比较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左侧卧位时舒张压平均61.85±12.21mmHg,与仰卧位时比较P《0.01,差别有高度统计学意义.结论:选用右上肢肱动脉测压时,右侧卧位与仰卧位无创血压测量无明显变化,左侧卧位时无创血压测量的结果显著低于仰卧位时无创血压测量的结果,收缩压平均低14.47mmHg,舒张压平均低14.17mmHg.  相似文献   

9.
用半导体体温计,对人体及动物模型的体温进行测量。结果表明:阴虚、阳虚、瘀血三种证型肿瘤患者的体温,在正常范围时,一日内的变化是有差异的,阴虚组每日不同时刻体温波动明显,并高于正常组,瘀血组每日平均体温偏高,以上两组最高体温出现在18点,阳虚组体温变化相对平稳,并低于正常组,最高体温出现在14点,五心烦热的患者手心温度低于腋温。此项观察结果为临床测量体温的时间及诊断证型提供了新的客现根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在红外测温的基础上,观察火针疗法对HSP60蛋白的影响,探讨火针疗法“温通”效应改善脊髓损伤(SCI)的作用靶点。[方法] 将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毫针组、艾灸组、火针组,每组分为1、3、7和14 d共4个时点。采用改良的Allen’s法制备SCI模型,对毫针组、艾灸组和火针组分别采用相应的干预方法,相应时点进行Basso Beattie Bresnahan (BBB)行为功能评分、红外测温、免疫组化检测及TUNEL染色检测。[结果] 1)行为学评分显示,与模型组相比,火针组在3、7和14 d时评分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毫针组和艾灸组相比,火针组在14 d时评分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红外测温结果显示,火针组在火针干预5 min后温度呈缓慢上升趋势,升高0.5℃左右,且升温过程持续至90 min。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在各个时点HSP60的阳性表达相对稳定;而模型组在1 d时HSP60的阳性表达低于假手术组;与模型组各个时点相比,毫针组、艾灸组的HSP60阳性表达均增高;与毫针组和艾灸组相比,火针组HSP60阳性表达升高,且在7 d和14 d时升高最明显。4)TUNEL染色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在各个时点均无或存在少量神经细胞凋亡情况;模型组在1 d时凋亡细胞明显增多;3 d时毫针组、艾灸组和火针组神经细胞凋亡情况少于模型组,持续至7 d和14 d,其中火针组在14 d时仅可见少量神经细胞凋亡。[结论] 火针疗法可升高SCI大鼠脊髓损伤局部温度,减轻神经元凋亡,进而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而其“温通”效应的作用靶点可能与HSP60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传统术式和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2例腹股沟疝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平片法传统修补术,治疗组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结果:治疗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疼痛时间,复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学意义(P〈0.05)。两组在切口皮肤红肿及对行走的影响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一种更符合腹股沟解剖和生理的手术方式,是治疗腹股沟复发疝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2.
红外光谱与计算机对比软件对不同生地黄的快速鉴别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白雁  孙素琴  樊克锋  李军  王东  娄玉霞 《中药材》2005,28(4):281-284
目的:对野生和栽培生地黄及不同贮藏年限的生地黄(2000、2002年采收)以及"道地(河南)和非道地(其他省份)"生地黄药材进行快速鉴别研究.方法: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FT-IR)结合对比软件,并借助计算机运用归一化图谱辅助处理技术.结果:野生和栽培生地黄红外吸收光谱有明显的差异;对不同贮藏年限生地黄的识别率为100%;"道地和非道地"生地黄既有整体差异,又有个体交叉,识别率高于90%.结论:该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不同产地野菊花中蒙花苷含量与红外光谱的对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建立测定野菊花中蒙花苷含量的方法,并且与其红外光谱进行对比研究。方法:以不同产地的供试品为载体,采用HPLC法测定含量,Diamonsil C18色谱柱(4.6mm×250 mm,5μm);流动相A相为0.5%磷酸水溶液,B相为乙腈,进行梯度洗脱,在0~10 min,B相从10%线性改变至20%,10~30 min,B相从20%线性改变至30%;30~40 min,B相从30%线性改变至40%;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326 nm;柱温35℃。IR光谱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获得野菊花的红外谱,二阶导数谱和二维相关红外谱。结果:蒙花苷的线性范围为0.262~5.24μg(r=0.999 91),回收率为98.75%,RSD为1.02%。不同产地野菊花由于其中所含蒙花苷含量的差异,在IR二阶导数谱上1 700~1 400 cm-1及二维红外光谱在1 800~800 cm-1波段均有明显区别。结论:建立的HPLC方法测定蒙花苷含量准确、快速、重复性好,适合于测定野菊花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野菊花中蒙花苷含量的不同在IR光谱上可以看出差异,可以作为鉴别其质量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灸感法与红外法检测心气虚患者内关穴热敏态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腧穴热敏态红外客观显示的可能性。方法:共纳入心气虚患者74例。在自然状态下采用热断层扫描成像系统(TTM)拍摄双前臂内侧红外热像图,图像采集完毕,接受灸感法热敏检测(艾条悬灸内关穴10min)。悬灸结束后记录患者内关穴产生扩热、透热的例数,然后再进行第2次红外辐射测量,记录艾灸后前臂内侧红外图像变化,比较两种检测法对心气虚患者内关穴热敏态的检测差异。结果:艾灸前患者内关穴区红外辐射强度多数显示高温特征,与患者灸感比较,其敏感性为66.7%,特异性为76.9%,准确性为70.3%。艾灸内关穴区后,发生热敏化的内关穴区产生明显的沿前臂内侧纵向扩散的红外辐射增强区域,与患者灸感比较,其敏感性为87.5%,特异性为92.3%,准确性为89.2%。结论:(1)心气虚患者内关穴区热敏态在一定程度上可被红外成像客观显示。(2)艾灸热敏腧穴产生的腧穴扩热、传热的热敏现象,受试者的主观感觉与红外成像有明显的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传统术式和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2例腹股沟疝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平片法传统修补术,治疗组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结果:治疗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疼痛时间,复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学意义(P<0.05).两组在切口皮肤红肿及对行走的影响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一种更符合腹股沟解剖和生理的手术方式,是治疗腹股沟复发疝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灸感法与红外法对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命门穴热敏态进行检测对比研究,探讨腧穴热敏态红外客观显示的可能性.方法:共纳入慢性前列腺炎患者62例.在自然状态下采用热断层扫描成像系统(TTM)拍摄腰部红外热像图,图像采集完毕,接受灸感法热敏检测(艾条悬灸命门穴10分钟).悬灸结束后记录命门穴产生扩热、透热的例数,后进行第2次红外辐射测量,记录艾灸后腰部红外图像变化,比较两种检测法对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命门穴热敏态的检测差异.结果: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命门穴区发生热敏化时,其红外辐射强度多数显示高温特征,与灸感法比较,其敏感性(真阳性率)为69.2%,特异性(真阴性率)为73.9%,准确性为71.0%;艾灸热敏态命门穴区后,产生明显的沿腰部正中纵向扩散(督脉)或横向扩散的红外辐射增强区域,与灸感法比较,其敏感性(真阳性率)为88.1%,特异性(真阴性率)为80.0%,准确性为85.5%.结论:(1)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命门穴区热敏态在一定程度上可被红外成像客观显示.(2) 艾灸热敏腧穴产生的腧穴热敏现象(如扩热、传热),除了受试者的主观感觉,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被红外成像客观显示.  相似文献   

17.
虚寒证主观感觉与客观温度变化的研究初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研究虚寒型骨关节炎的主观寒热症状感觉与客观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 ,讨论人文与科学方法结合的必要性、主观与客观评价的可行性。方法 筛选出 10例虚寒型骨关节炎患者 ,温针治疗 15d ,同期设正常对照组10例 ,在治疗前后进行虚寒证量表评分 ,并分别测量身体 2 3处体温。结果 虚寒型骨关节炎患者治疗前后与正常人比较 ,四肢怕冷等 7项主观症状感受有显著性差异 ;涌泉穴等 7处温度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通过客观体温测试与主观感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证实虚寒证患者主观怕冷与客观温度下降之间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付勇  章海凤  李芳  熊俊  张波  李林  陈日新 《中国针灸》2013,33(5):411-414
目的:探讨腧穴热敏态红外客观显示的可能性.方法:共纳入合格受试者54例.在自然状态下采用热断层扫描成像(TTM)拍摄面部红外热像图,图像采集完毕,进行灸感法热敏检测,即用艾条悬灸下关穴(患侧)10 min,悬灸结束后记录患者下关穴产生扩热、传热的例数.然后进行第2次红外辐射检测,记录艾灸前后面部红外图像变化,比较两种检测法对受试者下关穴(患侧)热敏态的检测差异.结果:艾灸前红外检测患者下关穴区(患侧)的红外辐射强度多数显示低温特征,其敏感性(真阳性率)为65.6%,特异性(真阴性率)为68.2%,准确性为66.7%.艾灸下关穴区(患侧)后,沿面颊部产生明显片状扩散的红外辐射增量区,其敏感性(真阳性率)为81.8%,特异性(真阴性率)为81.0%,准确性为81.5%.结论:(1)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下关穴(患侧)区热敏态在一定程度上可被红外成像客观显示.(2)艾灸热敏腧穴产生的腧穴热敏现象,不仅是受试者的主观感觉,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被红外成像客观显示.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25名不同阴阳体质的男青年为对象,按Moog's法于夜班前及连续夜班期的不同阶段,在地下隔离室内进行昼夜高频次地体温和脑电监测,分析体温与睡眠的昼夜节律,结果显示:1.夜班后,代表体温相位转移的体温最低值时刻点的转移速度,阳不足组日均后移32.78min,大于阴不足组的17.36min/日(经t检验P<0.05)。2.两组人自由睡眠的起止时间夜班后均发生了近似程度的后移,夜班前后均无差异。3.夜班后阳不足组体温节律与睡眠节律分离,阴不足组体温与睡眠节律同步。研究提示:阴不足组体温节律稳定性较好,阳不足组则易于调整,夜班后体温与睡眠节律失同步。  相似文献   

20.
药动学与药效学模型的结合是现代药物研究方法的一个热点,也是评价中药作用的一个重要手段.该文以内毒素复制大鼠发热炎症模型,灌胃大黄水煎液(1.54 g·kg-1)后不同时间点采血,测量体温及血浆NO浓度,同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HPLC-FLD)进行大黄酸血药浓度测定.以Kinetica 5.0.11软件,分别对治疗组大黄酸平均血药浓度与治疗组体温及NO降低值进行PK-PD模型拟合,评价大黄作用特点及可能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大黄能够抑制LPS大鼠体温及血浆NO浓度的升高;最终PK-PD模型均以效应室联结的无滞后时间二房室-Sigmod Emax拟合较优;大黄酸在LPS大鼠体内的t1/2,Cmax,AUC与正常大鼠比较显著增大;大黄解热及降低血浆NO浓度的EC50分别为114.1,90.80 μg·L-1,两者较为接近;解热作用Emax约为造模后体温升高最大值的111.0%,对NO影响的Emax约为造模后血浆NO升高最大值的8.399%,两者有显著差异;两药效指标的药效动力学曲线均较为陡峭.大黄在正常及LPS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过程存在差异;解热及降低血浆NO浓度的作用靶点可能处于同一部位;大黄解热作用机制除通过降低血浆NO浓度外,应具有其他微观作用机制;大黄解热和降低血浆NO浓度作用的量效关系范围较窄,效能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