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80~2000年,我们共收治59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均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59例患者中,男1例,女58例;年龄20~66岁。临床表现:乳头溢液42例,其中血性18例,浆液性16例,浆液血性8例;乳房内肿块44例;局部疼痛、压痛8例。多发性乳头状瘤9例,5例癌变,确诊后行手术治疗均生存。  相似文献   

2.
王兆兰  张丽 《山东医药》2003,43(8):39-39
1995~1998年,我院共收治乳腺病患者229例,其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31例,我们因人、因证对患者实施辨证护理,收到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胰腺导管内乳头黏液瘤(IPMT)特点是导管上皮腺瘤样增生,可累及主胰管和(或)分支胰管,包括从增生、不典型增生到浸润性癌等不同程度的病变。IPMT术前诊断应尽可能准确,因为可能有必要做胰腺大部分甚至全部切除。影像学检查,如CT、超声内镜、内镜逆行胰管造影等检查方法联合应用的阳性诊断率为90%,其中恶性病变诊断率为75%。乳头增生伴黏液分泌对诊断IPMT具有高度特异性,但仅见于30%左右的患者。术前经内镜取材行细胞学或组织病理学诊断的价值尚不清楚。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和(或)活检术、及内镜逆行胰管造影诊断IPMT并判断病变恶性程度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自1994年5月以来,我们对60例良性乳头溢液患者采取向乳腺导管内注入生理盐水冲洗后注入抗生素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魏绪廷 《山东医药》2006,46(11):40-40
2000年3月~2005年3月,我们对68例结核病合并贫血患者进行骨髓穿刺细胞学检查。现分析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6.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s)为来源于胰腺导管上皮的分化程度多样的胰腺肿瘤,位于主胰管或其分支内,可分泌黏液,为胰腺癌的癌前病变.区分IPMNs的良恶性对制定治疗方案,预估患者预后意义重大.随影像学和内镜的发展,IPMNs发现率逐年提...  相似文献   

7.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是近年来被临床医师逐渐认识的一种胰腺囊性病变,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具有胃肠上皮分化倾向、由产生黏液的上皮乳头状增殖形成的肿瘤[1],是胰腺癌最主要的癌前病变之一[2]。  相似文献   

8.
大部分乳腺恶性肿瘤的发生起源于导管上皮,随着科学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导管上皮的早期病变已受到关注,本研究试图通过观察中老年人乳腺导管上皮以寻求早期诊断方法.通过对导管内视镜下导管上皮进行收集,行各种细胞学检查,认为液基细胞学检查更具有优势,对常见的乳腺疾病,如乳腺导管扩张症、乳管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前病变、乳腺癌等都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尤其对癌前病变在未形成肿块之前可通过细胞学检查确诊,可作为老年乳腺疾病普查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乳管镜辅助手术治疗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35例乳管内乳头状瘤患者在乳管镜辅助下行手术治疗。利用乳管镜冷光源的皮肤透照点定象限,定位导丝确定乳管走行方向及其肿瘤位置。35例均顺利找到病变乳管及肿瘤并切除,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切口愈合良好,瘢痕隐蔽,美容效果好。术后病理检查报告均为导管内乳头状瘤。认为乳管镜辅助导管内乳头状瘤切除术定位准确,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漏诊率低。  相似文献   

10.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3岁,因"中上腹胀痛9 h余"于2019年8月18日于当地卫生院就诊。患者因进食油腻食物后出现中上腹持续性胀痛,无恶心呕吐、畏寒寒战、头痛头晕、胸闷胸痛,于外院就诊查腹部CT提示:急性胰腺炎。血淀粉酶4188 U/L,尿淀粉酶38 508 U/L。外院诊断为急性胰腺炎,予抑酸、抑酶、补液、胃肠减压等治疗后患者腹痛未缓解,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苏北人民医院就诊。既往发作急性胰腺炎2次,慢性支气管炎病史11年。无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病史。入院查体:体温37℃,  相似文献   

11.
张新平 《山东医药》2005,45(23):81-81
近期,我们对1996~2004年冶疗的64例乳腺导管扩张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64例乳腺导管扩张症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8~47岁;病变为单侧63例,双侧1例;病程3个月~11a。其中乳房肿块型22例,乳头溢液型19例,急性脓肿型13例.慢性瘘管型10例。  相似文献   

12.
胰腺分裂症合并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52岁.因"反复上腹部疼痛不适近3年零8个月"于2008-05-28入院.外院多次查血淀粉酶200~300 μmol/L,曾经行胰腺假性囊肿切开引流术.术后反复出现上腹部疼痛不适,上腹部CT提示:慢性胰腺炎,胰腺萎缩.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提示:慢性胰腺炎,胰管扩张,开口变异并炎性狭窄.入院后查体:中上腹部深压痛,无其他阳性体征.淀粉酶:160μmol/L,癌抗原19-9(CA19-9):23.78 kU/L.初步诊断:慢性胰腺炎.分别于2008-05-30和2008-06-03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胰管内超声及胰管内子母镜检查.  相似文献   

13.
宫颈细胞学检查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琳  张晓菁 《山东医药》2010,50(15):101-102
目前宫颈癌筛查国内外普遍遵循三阶梯技术,即首先宫颈脱落细胞学初筛,结果异常者行阴道镜检查并在阴道镜指导下活检,最后通过组织学检查确诊。其中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是CIN首选的初筛工具和病情监测的基本方法。该法具有简单易行、准确率高、经济有效且可多次重复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周志强 《山东医药》2003,43(26):54-54
CT是临床诊断脓肿的主要手段,可确定病变的位置、范围、大小和数目,现对我院自1994年以来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0例脓肿的CT表现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食管乳头状瘤的内镜表现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管乳头状瘤(EP)是一种少见的食管良性病变,其病因、发病机制及预后目前仍不明确。总结我院2004年1月至2006年5月内镜下诊断及病理证实的13例EP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内镜表现,以利于提高该病的诊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18岁。因发现右腹股沟肿物3个月,于2010年6月22日入院。查体:右腹股沟区触及2cm×1.5cm肿物,质韧,无压痛。临床诊断为右腹股沟肿物待查,行肿物切除术。病理检查:大体观察可见灰红色肿物1个,大小3cm×1.5cm×1.2cm,切面灰红色,质软,有不完整包膜。  相似文献   

17.
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tumor of the bile ducts,BPMT)和胰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tumor of the pancrease,IPMT)临床少见[1-3],不易早期诊断。解放军第四〇一医院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诊治BPMT和IPMT患者各2例,发现两病有共同的特点。本研究拟结合文献进行分析,探讨其规律。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了1例胰腺分裂症(PD)合并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伴发胰腺炎病例,采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联合胰管腔内超声检查术进行诊断和治疗,并对PD的造影图像特征和IPMN的超声图像特征进行了总结和讨论。  相似文献   

19.
滕华  于玲  赵传武 《山东医药》2009,49(6):89-89
2007年5月~2008年6月,我们对35例女性乳腺肿块患者先行超声检查,然后进行了彩色多普勒血流检查,诊断效果较好。现分析其超声及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以提高女性乳腺肿块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本中心根据福冈指南进行不同危险度分层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患者的恶性潜能、预后及危险因素。 方法 对2009年至2016年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诊断为IPMN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及预后,根据危险度分层,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纳入94例IPMN,高危组46例,中危组30例,低危组18例。外科手术组中,高危和中危组分别有19.2%(5/26)和12.5%(2/16)患者术后病理为恶性(P=0.690),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73.9%和77.0%(P=0.830)。未行外科手术组中,高、中和低危组5年内分别有33.3%(6/18)、16.7%(2/12)和0.0%(0/18)进展为胰腺癌(P<0.05),3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49.5%、85.7%和100.0%(P=0.025)。黄疸与预后显著相关(P<0.01),风险比为8.883(95%CI:2.953~26.721)。 结论 黄疸是影响IPMN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关于IPMN的治疗,高危组推荐外科手术治疗,低危组可随访,而对于中危组,应结合个体化原则,综合考虑多项危险因素,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外科手术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