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安氏Ⅲ类错(牙合)正畸前后颞下颌关节形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骨性和功能性Ⅲ类错(牙合)在正畸前、后颞下颌关节形态变化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矫正薛氏位X线片在正畸前后对Ⅲ类骨性错(牙合)正畸前19例和正畸后11例、功能性错(牙合)正畸前20例和正畸后18例的双侧颞下颌关节的髁突居关节窝中的位置(前移、居中、后移),从上述两类错(牙合)患者中各选5例做双侧颞下颌关节矢状位核磁共振扫描,观察正畸前、后关节盘的位置及形态变化.结果正畸前Ⅲ类功能性和骨性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前位;正畸后Ⅲ类功能性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中位,Ⅲ类骨性错(牙合)髁突仍居关节窝前位.正畸前、后功能性Ⅲ类错(牙合)关节盘位置及形态均基本正常;Ⅲ类骨性错(牙合)正畸后有少部分患者髁突明显前移,关节盘形态异常.结论正畸前后功能性Ⅲ类错(牙合)颞下颌关节结构基本正常,与TMD关系不密切;骨性Ⅲ类错(牙合)正畸后关节结构表现出异常,提示与TMD有关,对于已过生长期的Ⅲ类骨性错(牙合)不能单纯考虑正畸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骨性和功能性Ⅲ类错牙合在正畸前、后颞下颌关节形态变化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TMD)之间的关系。方法 利用矫正薛氏位X线片在正畸前后对Ⅲ类骨性错牙合正畸前 19例和正畸后 11例、功能性错牙合正畸前 2 0例和正畸后 18例的双侧颞下颌关节的髁突居关节窝中的位置 (前移、居中、后移 ) ,从上述两类错牙合患者中各选 5例做双侧颞下颌关节矢状位核磁共振扫描 ,观察正畸前、后关节盘的位置及形态变化。结果 正畸前Ⅲ类功能性和骨性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前位 ;正畸后Ⅲ类功能性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中位 ,Ⅲ类骨性错牙合髁突仍居关节窝前位。正畸前、后功能性Ⅲ类错牙合关节盘位置及形态均基本正常 ;Ⅲ类骨性错牙合正畸后有少部分患者髁突明显前移 ,关节盘形态异常。结论 正畸前后功能性Ⅲ类错牙合颞下颌关节结构基本正常 ,与TMD关系不密切 ;骨性Ⅲ类错牙合正畸后关节结构表现出异常 ,提示与TMD有关 ,对于已过生长期的Ⅲ类骨性错牙合不能单纯考虑正畸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探讨安氏Ⅱ1、Ⅱ2错(牙合)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矫正薛氏位X线片对Ⅱ1错(牙合)16人,Ⅱ2错(牙合)17人的双侧颞下颌关节的髁突居关节窝的位置进行评价,并依据髁突居关节窝中的位置(前移、居中、后移),从上述两类错(牙合)中各选5人做双侧颞下颌关节矢状位核磁共振扫描,观察关节盘的位置及形态变化.结果:每一类型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中的位置并不一致:Ⅱ1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中位,但轻度前移;Ⅱ2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后位.当髁突居前位及中位时:关节盘位置在正常范围且形态表现为正常的双凹形;髁突居关节窝后位时:部分关节盘位置明显前移,且形态也表现出异常的前带增厚.结论:大多数Ⅱ1错(牙合)颞下颌关节结构基本正常;而Ⅱ2错(牙合)部分患者表现出颞下颌关节结构异常,提示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下颌偏斜患者颞下颌关节形态、位置的变化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关系.方法:拍摄21例下颌偏斜患者和20例个别正常(牙合)志愿者的颞下颌关节中位断层片,选择描述髁突位置及髁突和关节窝形态的17个指标进行测量及统计分析,将有变化的指标与Frict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CM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成人下颌偏斜患者偏斜侧关节前间隙(A)、关节前后间隙面积比(X/Y)及对侧关节上间隙(S)、髁突高度(TCH)的变化与Frict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CMI)有相关性.结论:成人下颌偏斜患者偏斜侧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后移,对侧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向前下移位,对侧髁突高度增高与其出现的关节症状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口腔医学》2017,(1):72-74
目的应用CBCT测量分析替牙期骨性Ⅲ类高角错牙合颞下颌关节的骨性结构,探讨替牙期骨性Ⅲ类高角错牙合与正常牙合颞下颌关节的形态结构差异。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替牙期骨性Ⅲ类高角错牙合与正常牙合患者各20例,在牙尖交错位拍摄CBCT,使用Invivo 5软件进行图像重建,选取所要研究的颞下颌关节区域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替牙期骨性Ⅲ类高角组髁突长轴径、关节窝宽度、髁状突长度大于正常组,而髁突前后径、关节窝深度、关节结节后斜面倾斜角和髁状突高度小于正常组(P<0.05)。结论替牙期骨性Ⅲ类高角错牙合颞下颌关节的髁状突和关节窝形态结构与正常牙合不同。  相似文献   

6.
成人下颌偏斜患者颞下颌关节形态及位置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下颌偏斜患者颞下颌关节形态及其位置的变化.方法:对21例下颌偏斜患者和20例个别理想[牙合]志愿者拍摄颞下颌关节中位断层片,选择描述髁突位置及髁突和关节窝形态的15个指标进行测量及统计分析.结果:下颌偏斜患者双侧关节结节高度、关节窝指数增大,髁突后斜面与水平基准线的夹角减小;偏斜侧的关节前间隙、关节前后间隙面积比,髁突高度、髁突上部高度减小;对侧的关节上间隙、髁突高度、髁突上部高度、髁突前斜面与水平基准线的夹角、关节窝后斜面与水平基准线的夹角增大.结论:下颌偏斜患者的双侧髁突和关节窝形态及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都发生了改变,尤其以非偏斜侧髁突变化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探讨骨性和功能性Ⅲ类错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矫正薛氏位片对Ⅲ类骨性错19人,功能性错20人的双侧颞下颌关节的髁突居关节窝的位置进行评价,并依据髁突居关节窝中的位置(前移、居中、后移),从上述两类错中各选5人做双侧颞下颌关节矢状位核磁共振扫描,观察关节盘的位置及形态变化。结果每一类型错髁突居关节窝中的位置并不一致,但位置分布比较集中,Ⅲ类骨性和功能性错髁突明星居关节窝前位,当髁突居前位或中位时,关节盘位置在正常范围且形态为正常的双凹形,髁突居后位时,关节盘位置在正常范围或轻度前移,形态也都表现正常。结论Ⅲ类骨性和功能性错颞下颌关节结构基本正常,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颞下颌关节矢状位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外1/3层面图像与许勒位片关节间隙及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探讨许勒位片是否可以准确地反映颞下颌关节外1/3层面关节间隙及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方法对经严格筛选、符合试验设计的30名健康成人的60侧颞下颌关节同时进行CBCT和许勒位片检查,使用AutoCAD计算机软件,采用两种线距定量测量方法对60侧颞下颌关节矢状位CBCT外1/3层面图像和许勒位片影像进行关节间隙测量,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种测量方法均表明颞下颌关节许勒位片和矢状位CBCT关节外1/3层面图像左侧和右侧关节前、上、后间隙分别对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大于0.05);且许勒位片与CBCT关节外1/3层面图像loge(P/A)值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大于0.05)。结论许勒位片可以较准确地反映颞下颌关节外1/3层面关节间隙及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目前许勒位片检查仍可做为颞下颌关节间隙和髁突位置判断的一种有参考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测量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与健康成人许勒位片上的关节间隙,分析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探讨髁突后移位在关节盘前移位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120例(120侧)关节盘前移位患者和30例健康成人,拍摄许勒位片,使用AutoCAD计算机软件,采用2种线距测量方法(张震康法和Kamelchuk法)在许勒位片上测量关节间隙,并计算ln(P/A)值,比较关节盘前移位患者与健康成人(对照组)关节间隙的差异。结果2种测量方法的测量结果均显示:关节盘前移位组的关节上间隙和后间隙均小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关节前间隙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盘前移位组ln(P/A)值均小于对照组相应ln(P/A)值,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许勒位片上显示的颞下颌关节髁突后移位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有关节盘前移位的存在;但正常髁突位置也存在变异,单纯的许勒位片尚不能作为关节盘前移位的确切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青少年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的关节窝形态、髁突形态、髁突位置及关节间隙的锥形束CT(CBCT)表现,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8年6月—2019年12月来苏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青少年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患者30例为实验组,青少年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30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关节长轴、关节短轴、髁突外嵴最突点到矢状中线距离、髁突水平角、关节内间隙、关节中间隙、关节外间隙、关节前间隙、关节上间隙、关节后间隙、髁突垂直高度、关节窝宽度、关节窝深度、关节结节后壁倾斜角及双侧髁突到水平线垂直距离差。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患者中性侧与远中侧关节后间隙、髁突水平角、髁突垂直高度、关节窝宽度、关节窝深度、关节结节后壁倾斜角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对照组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左右两侧关节窝形态、髁突形态及髁突位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患者可能在髁突位置、髁突形态及关节窝形态上与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存在差异,正畸治疗中需对此类患者提高警惕,在临床初诊检查时应多关注颞下颌关节区的检查。  相似文献   

11.
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的临床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Osteoradionecrosis of jaws,ORNJ)治疗和外形重建的方案。方法23例因鼻咽癌放疗后引发的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采用局部刮治加高压氧治疗和下颌骨切除后钛板加皮瓣修复两种方法治疗。结果 局部刮治加高压氧对ORNJ治疗无效,有9例症状复发;而切除下颌坏死骨用钛板做支架利用胸大肌皮瓣修复治疗16例,全部有效,随访时间3个月~1年,除1例因排斥反应伤口未愈外,其余15例皆有效。结论 钛板和局部皮瓣或胸大肌皮瓣修复是治疗ORNJ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在口腔粘膜上皮癌变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 ( PCNA)在口腔粘膜上皮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及其在癌变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 S-P法对正常口腔粘膜、轻中重度粘膜上皮异常增生和高分化鳞癌共 85例标本进行 PCNA检测。结果 正常口腔粘膜基底细胞层可有少量 PCNA阳性细胞 ;而上皮异常增生和鳞癌时 ,随着病变程度加重 ,PCNA阳性表达也相应提高 ,且阳性反应出现在基层以上部位 ;尤其是重度异常增生 ,其 PCNA阳性表达率较中度异常增生明显增强 ( P=0 .0 0 0 8) ,而重度异常增生与鳞癌间 ,PCNA表达无显著性差异 ( P=0 .72 15 )。结论  PCNA表达在口腔粘膜上皮癌变诊断中有重要参考价值 ,可作为监测其恶性变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3.
14.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3,13(3):225-228
目的观察经放射前后的转基因细胞Tca8113/TNF-α的TNF-α的分泌情况,为转基因细胞经致死剂量的放射线灭活作为"瘤苗"应用于临床前TNF-α基因的有效表达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基因转染技术,用逆转录病毒载体将肿瘤坏死因子基因(TNF-α基因)转导入人舌癌Tca8113细胞,并获得表达;在此基础上,通过ELISA法分析转基因细胞Tca8113/TNF-α在60Co放射组及未放射组的TNF-α分泌量的变化以及经液氮储存48h、一周复苏后的TNF-α分泌量的变化.结果 (1)60Co放射组转基因细胞Tca8113/TNF-α的TNF-α的分泌量(x±s)(pg/ml/106细胞/24h)平均高达(110±5.62),而未转基因的Tca8113细胞的上清液中未检测到TNF-α,统计学上有明显的差异性(P<0.01);(2)经频率为439.5cGy/min,总剂量为10 000cGy的60Co放射后TNF-α分泌量降低,但在4~6d时有一分泌高峰;(3)转基因细胞Tca8113/TNF-α经60Co放射后在经48h及一周的液氮内储存后TNF-α能够分泌,其分泌量的变化趋势同储存前.48h组和一周组之间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性.结论转基因细胞Tca8113/TNF-α作为"瘤苗"应用时,目的基因的表达可初步评价为有效.  相似文献   

15.
关节重建结合软组织松解术治疗颞颌关节严重器质病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所造成的严重器质病变,常由于关节及其外周软组织的反复遭受急性创伤和慢性劳损所引起的颌肌痉挛、挛缩和功能失衡既对关节结构产生素乱也对骨关节及其外周组织产生由微至重的创伤、破坏和粘连。其主要症状为关节区、颌面部皇自觉痛及压痛和咀嚼食物时关节疼痛,因痛致痉,由痉增痛,互为因果,以至难治。颞颌关节重建及软组织松解术即从全面解决上述问题所采取的一种新疗法,以其因果兼治亦可简称根治术。本文总结1986.9-1990.12期间按本文治疗的方法治疗本症20例的经验,曾作过多次远期随诊,最短1年,最长7年,平均3.6年,未见术前症状复发及后遗症,关节及咀嚼功能恢复均良好。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评价腭裂患者术后软腭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腭裂术后患者腭咽闭合功能的恢复,是检查手术疗效的关键。而软腭的运动,又是腭咽闭合活动中的重要部分。本研究采用腭咽闭合图像处理定量检测系统和鼻咽腔钡剂造影X线摄片的方法,检测了90例不同手术年龄及手术方法腭裂患者的软腭功能。结果如下:采用传统性腭成形术的小年龄手术组(小于3岁)都能获得较为理想的软腭活动功能,而大年龄手术组(大于6岁)无论采用传统性腭成形术或Furlow's反向双Z瓣修复术,均无理想的软腭活动,证实了腭裂的手术年龄越小,软腭活动效果越理想的结论。作者并提出腭成形术宜早期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