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平面极性分化诱导剂六亚甲基双乙酰胺(HMBA)联合5FU对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的分化诱导作用。方法采用“5FU→HMBA”用药方案联合用药。结果HMBA对涎腺粘液表皮样癌有较强的分化诱导作用,当联合用药时HMBA的分化诱导作用被增强,另一方面,HMBA也明显增强了5FU的抗癌作用,两者显示出协同抗癌作用。结论将5FU与HMBA合用,对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的治疗可能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粘液表皮样癌是涎腺癌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现将我们口腔颌面外科住院手术并经病理确诊为粘液表皮样癌的60例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 一般情况 性别60例中男24例40%女36例60%男∶女为1∶1.5年龄最小4岁最大70岁平均年龄36.5岁其中20~50岁占71%2 原发部位 腮腺22例腭部21例其... 相似文献
3.
26例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26例涎腺粘液表皮样癌(MEC),均经病理证实.本院首治病例20例,外院转入6例;腮腺13例,腭部9例,颊部2例,牙龈和颌下腺各1例;病程2个月~7年;高分化型21例,低分化型5例.26例病例中术前误诊19例,包括误诊为混合瘤17例,上腭粘膜肉芽肿、牙龈纤维瘤各1例.19例术前误诊中接受2次扩大根治术的16例,3例转院放疗.文中讨论了MEC术前误诊的原因,术前误诊导致的不良后果,以及MEC诊治中的注意问题 相似文献
4.
5.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中的核仁组织导体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 AgNOR 技术及电镜技术对不同分化程度的粘液表皮样癌中的核仁组织导体区(NORs)的数目、大小及分布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光镜下,高分化肿瘤细胞核内具有少数较大的 NORs,分布较集中,而低分化肿瘤中 NORs 数目增多且较小,其分布趋于更加散在,中分化肿瘤中 NORs 变化的特点则介于前两者之间。在超微结构水平上,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核仁内纤丝中心变小且数量增多。因此,作者认为,AgNOR 技术在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的组织学分级判断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7.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常有复发。本组111例中,有20例(18%)术后复发。复发的时间差异很大,可在术后1个月至13年之间。有12例(60%)手术不彻底者,术后一半内复发。复发的原因除与肿瘤的发病部位、临床分期、病理分型等有关外,还与首次不适当的手术方法更有密切关系。防止复发的关键是首次手术局部彻底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8.
粘液表皮样癌来源于涎腺导管上皮 ,在涎腺恶性肿瘤中比较多见 ,约占所有涎腺肿瘤的 10 % ,涎腺恶性肿瘤的30 %。病理上可分为高度恶性及低度恶性二类。组织学上以含有粘液细胞、表皮样细胞和中间型细胞为特征 ,有时还可见到透明细胞及嗜酸细胞。高分化者粘液细胞及表皮样细胞较多 ,中间细胞少 ;低分化者主要为表皮样细胞和中间细胞 ,而粘液细胞少。许多文献报道 ,粘液表皮样癌的预后与肿瘤的病理学分型密切相关 ,低分化型粘液表皮样癌侵袭性强 ,转移率高 ,并可发生远处转移[1] 。粘液表皮样癌的治疗目前仍主要以传统的手术、放疗和化疗为主 …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的诊断、治疗及疗效。方法:收集2001~2008年收治的20例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0例黏液表皮样癌中腮腺13例(65%),副腮腺1例(5%),腭部2例(10%),颌骨2例(10%),颌下腺1例(5%),颊黏膜1例(5%)。其中11例为高分化,4例为中分化,1例为低分化,其余未分级。20例患者均行手术切除(切除范围视肿瘤部位及分级而定),其中4例行同侧颈部选择性淋巴清扫术,17例行术后放疗。3例因面神经受累同时切除面神经,其中1例行面神经吻合术,1例行耳大神经移植术,手术半年后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良好。随访1~5年,失访2例,平均随访时间2.44年。获随访的18例均无复发。结论:手术切除时应重视原发灶切除的彻底性,在疑有颈部淋巴结转移时应同期进行选择性颈部淋巴清扫术;对于术中切除不彻底,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病理结果显示为中低分化病例应进行术后放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P53基因在涎腺粘液表皮样癌发生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40例涎腺粘液表皮样癌中的表达进行观察。结果 低分化粘液表皮样癌过度表达P53基因,阳性表达率为42.1%,高分化粘液表皮样癌不表达P53。经统计学分析表明,高、低分化肿瘤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高、低分化的粘液表皮样癌发生时在癌基因激活方面存在差异。P53基因突变可能在低分化粘液表皮样癌的发生中具有重要意义。P 相似文献
11.
12.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预后因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 ,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对涎腺MEC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不断地被纳入对其预后的预测中。本文对影响涎腺MEC预后的分子生物学因素研究现状综述如下。1 DNA倍体状态及增殖分数 (DNAploidyandproliferativefraction) 肿瘤细胞DNA异倍体是恶性肿瘤的特征性标示之一 ,瘤细胞的增殖分数决定肿瘤的恶性程度 ,采用流式细胞术 (flowcytometry ,FCM )对癌细胞DNA倍体状态及其增殖分数进行分析 ,可为预测患者的预后提供客观的信息[1] 。Batsak… 相似文献
13.
用人涎腺粘液表皮样癌MEC—1细胞在体内外研究了5—氟脲嘧啶(5—FU)与分化诱导剂六亚甲基双乙酰胺(HMBA)的联合抗癌作用。体外MTT法检测结果表明短时间、低剂量应用5—FU,随后应用HMBA可显著加强5—FU对MEC—1细胞的毒性作用,同时5—FU亦加强HMBA对MEC—1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二者表现为协同作用。裸鼠体内抑癌实验亦证实了体外实验结果,联合用药的抑瘤率、生命延长率均高于单独用药组。结果提示HMBA联合5—FU对粘液表皮样癌的临床治疗可能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六亚甲基双乙酰胺对MEC—1细胞裸鼠移植瘤的诱导分化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涎腺粘液表皮样癌治疗的新途径,作者以粘液表皮样癌MEC-1细胞裸鼠移植癌为模型研究了六亚甲基双乙酰胺(HMBA)的诱导分化作用。通过抑瘤率、荷瘤后生命延长率、肿瘤细胞形态学改变及嗜银颗粒计数等指标判定了HMBA的效果,结果:抑瘤率为71.7%,生命延长率29.6%,HMBA治疗组裸鼠肿瘤细胞形态有向良性方向分化的趋势;嗜银颗粒染色结果也证实治疗组裸鼠肿瘤恶性程度降低。提示HMBA对人粘液表皮 相似文献
15.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中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中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及意义刁桂香,胡永升,张学斌,袁红民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在某些乳腺癌及前列腺癌中发现,并且相应的激素已应用于治疗中,涎腺癌约占头颈部恶性肿瘤的5%,局部浸润、转移和术后复发罕见能用化疗治... 相似文献
16.
人粘液表皮样癌MEC—1细胞HMBA诱导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粘液表皮样癌是最多发的涎腺恶性肿瘤。本实验以六亚甲基二乙酰胺(Hexamethylenebisacetamide,HMBA)作分化诱导剂,对人粘液表皮样癌细胞系MEC-1细胞进行诱导。经对细胞生长动力学、细胞形态学、DNA含量等指标观察,结果显示,在HMBA作用下MEC-1细胞有向成熟细胞分化的趋势,表明HMBA具有体外诱导MEC-1细胞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Docetaxel对涎腺粘液表皮样癌高转移细胞增殖及转移力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研究Docetaxel对涎腺粘液表皮样癌高转移细胞M3 SP4 增殖及转移力的抑制作用。方法 :用细胞计数法、克隆形成法、流式细胞术、癌细胞裸鼠尾静脉注射法、癌细胞裸鼠颌下腺原位接种法研究Docetaxel对M3 SP4 细胞增殖及转移力的抑制作用。结果 :Docetaxel对M3 SP4 细胞具有浓度及时间依赖性生长抑制作用 ,作用 72h后 ,IC3 0 和IC50 分别为 0 .34nmol/L和 0 .6 3nmol/L ;IC3 0 浓度的药物作用于M3 SP4 细胞 ,对照组及处理组细胞群体倍增时间分别为 32 .7h和 43h ;对照组及药物作用浓度分别为 0 .0 5nmol/L及 0 .1nmol/L时 ,克隆形成率为 ( 2 9.2± 1.4) %和 ( 2 0 .2± 0 .8) % ,( 2 .8± 0 .4) % ;在裸鼠体内实验中对照组及治疗组〔30mg/(kg·周 )〕肺表面的转移结节数为 11± 3.4和 0 ;裸鼠颌下腺重量 ( g)为 1.2 0± 0 .2 3和 0 .31±0 .0 5。结论 :Docetaxel可明显抑制M3 SP4 细胞的增殖及转移力。 相似文献
18.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术后转移的临床与病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涎腺粘液表皮样癌患者术后发生转移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对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 院首次手术治疗5年以上以及不足5年而发生转移的59例涎腺粘液表皮样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各项临床、 病理指标通过SPSS软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本组涎腺粘液表皮样癌术后转移率为23.73%。 单因素分析发现术前是否出现症状、肿瘤大小、临床分期、骨有无侵犯及分化程度均与术后是否发生转移相关。多 因素分析表明,分化程度以及骨有无侵犯是影响涎腺粘液表皮样癌患者术后转移的主要因素。结论:涎腺粘液表 皮样癌分化程度、骨有无侵犯是影响患者术后转移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粘液表皮样癌DNA分型与分化程度对比研究汪济广司徒镇强吴军正粘液表皮样癌恶性程度的判定对该瘤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探讨DNA含量与倍体分布及粘液表皮样癌的分化程度是否相关。一、材料和方法1.细胞培养:人粘液表皮样癌细胞系MEC-1(由我院...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六亚甲基双乙酰胺(HMBA)对涎腺粘兴高采烈有皮样癌细胞Mc3恶性表型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细胞计数法、克隆形成法流式细胞术及癌细胞裸鼠尾静脉注射法(每只鼠10^6个细胞)研究HM-BA对Mc3细胞生长以及转移力的抑制作用。结果:HMBA在1mmol/L时对Mc3细胞生长抑制率为36%,作用于Mc3细胞5d后对照组和处理组细胞倍增时间(h)分别为20.8和23.5,S细胞比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