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颅颌面牵引成骨术的研究与应用最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牵引成骨术是源于矫形外科的一种全新的治疗观念,近年来引人颅颌面外科领域,本文介绍了牵引成骨术的生物学基础、牵引成骨术治疗颅颌面畸形和节段性颌骨缺损的最新进展。以及种植技术在牵引成骨术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1992年,McCarthy[1]首次应用牵引成骨(distractionoste-ogenesis,DO)技术成功延长了4例颅面发育不足患儿的下颌骨。由于其具有创伤小、避免植骨、周围软组织同步得以延长等优点,已成为矫治先天性或获得性颅颌面发育不足及骨缺损畸形的一项新技术。现阶段牵引成骨技术临床应用绝大多数是直线牵引,牵引装置只能在单一方向调整,  相似文献   

3.
牵引成骨术纠正下颌骨骨折错位愈合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年McCaahy报道骨牵引成骨技术治疗颅颌面先天畸形经验。王兴等在颅颌面畸形整复、种植骨床预备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作者在颅面骨牵引延长动物实验研究基础上,行陈旧性下颌骨骨折伴错位愈合病例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快速原型个体化牵引成骨在颌骨畸形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颅颌快速原型制作在颅颌面畸形牵引成骨治疗中应用的方法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6例平均年龄16.8岁的下颌骨畸形病例,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制作颅颌三维原型,分析颌骨畸形的类型并在模型上进行个性化牵引成骨设计,选择牵引器及模拟牵引过程以指导实际手术操作。结果:16例均进行了术前模拟,术中按术前设计顺利进行了骨切开及牵引器的固定安置,所有16例病例术后牵引均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牵引长度15~23mm(平均18.5mm)。结论:通过计算机辅助的头颅三维原型制作及分析,可以大大增加牵引成骨的合理性及可靠性,有助于降低手术难度并获得良好的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5.
牵引成骨术作为一种日趋成熟的技术,在颅颌面外科中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虽然有关牵引成骨的组织学与超微结构研究已广泛开展,但其分子机制仍未得到满意的阐明。近年来,学者们对细胞因子在牵引成骨过程中的作用做了广泛的研究,发现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在牵引成骨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就bFGF在牵引成骨术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Ilizarov首先将牵引成骨术用于延长上下肢长骨,Snyder于1973年将牵引成骨术用于延长狗的下颌骨,McCarthy等应用牵引成骨术矫正儿童的下颌骨发育不良。由于牵引器在口外操作形成疤痕而影响美观,使牵引器口内操作得到发展。口内牵引系统仅能朝一个方向牵引成骨,但口外操作系统经简单改良后就能改变牵引向量。因此周密的截骨计划和牵引装置的应用在牵引成骨术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加快正畸牙移动速度,缩短正畸疗程是正畸学者所追求的方向之一。随着牵引成骨技术广泛应用于颅面部骨骼,上下颌骨的延长和牙槽骨垂直距离的增高等各个领域,并取得了较大进展,牵引成骨技术在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就牵引成骨技术在正畸牙移动中的应用形式和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牵开扩张骨生成技术在延长颅颌面骨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牵张成骨术应用于颅颌面骨畸形矫治只有7年之久。1992~1996年应用口外牵张器主要矫正下颌骨畸形;1997年以来口内牵张装置逐步出现,使口内进路牵张成骨术得以实现;并由矫正下颌骨畸形逐渐发展至延长上颌骨、部分颅面骨及牙槽骨。它的应用开辟了矫治颅颌面畸形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牵引成骨术(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用于颅颌面骨牵引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直到90年代后,随着新材料的运用以及牵引成骨装置(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device,DOD)和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DO在颌面外科实验与临床的应用范围才日益扩大。  相似文献   

10.
<正>牵引成骨术(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最早由 Codivilla于 1905年提出[1],直到 50年代,苏联Ilizarov通过一系列实验和临床研究[2~4],形成了一套有关牵引成骨术的理论和方法,牵引成骨术才开始在矫形外科逐渐应用起来。最初主要用于延长四  相似文献   

11.
牵引成骨术用于颅凳面畸形矫正已越来越受到欢迎。牵引新骨的形成受多种骨生长因子的调控。作者综述了牵引成骨术中各种生长因素的表达及外源性因子对骨再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使用颅外固定牵引装置矫治儿童患者小下颌畸形伴发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方法6例均为双侧颞下颌关节强直伴重度小下颌畸形及OSAHS患者。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1.5~14岁。全麻下颌下手术入路,下颌骨体部截骨并在远心骨段小型钛板固定,然后安置颅外固定牵引装置并与下颌骨上的钛板连接。同内置式牵引成骨方案。结果6例手术前后面型、后气道间隙和多道睡眠监测结果均有明显改变,患者术后睡眠及日间状态恢复正常,未发生术后不良反应。4个月后拆除牵引装置及固定钛板,牵引区新骨生长良好。结论治疗重度小下颌畸形伴OSAHS时颅外固定牵引装置具有手术简便、成骨质量好、牵引幅度大、牵引方向精确并可调等优点,特别适于下颌骨体积过小、无法安放较长内置式下颌骨牵引器的儿童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牵引成骨技术在颞下颌关节强直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应用内置式牵引器治疗8例单侧颞下颌关节强直患者,患侧升支区制备一个1.5~2.0cm颊舌向等宽的骨间隙,并去除喙突,恢复开口度,升支后缘方块截骨,截骨块保留翼内肌附着,与下颌骨间安装牵引器,术后采用升支牵引成骨术,每日牵引1mm,分2次完成,重建颞下颌关节结构及恢复颞下颌关节功能,并坚持开口训练18个月以上。结果经牵引成骨后,患者牵引间隙成骨良好,新形成的关节形态得到改建,升支高度延长1.2~2.1cm,开口度达到正常。结论牵引成骨是治疗颞下颌关节强直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牵张成骨术应用于颅颌面骨畸形矫治只有7年之久。1992~1996年应用口外牵张器主要矫正下颌骨畸形;1997年以来口内牵张装置逐步出现,使口内进路牵张成骨术得以实现;并由矫正下颌骨畸形逐渐发展至延长上颌骨、部分颅面骨及牙槽骨。它的应用开辟了矫治颅颌面畸形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缝牵引成骨术H前已成为矫治牙弓狭窄、面中份发育不足,以及颅骨早闭等颅颌面畸形的有效手段,在骨缝新骨形成过程中,许多细胞生长因子都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生长因子在缝牵引成骨中的表达,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牵引成骨过程骨生长因子表达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牵引成骨过程骨生长因子的变化与牵引成骨机制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放射免疫等方法定量分析骨痂内各种细胞生长因子的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生长因子在骨组织内的分布。结果 牵引成骨过程BMP-2、TGF-81、IGF-Ⅱ以及BGP的表达均增强;牵引成骨区、骨吸收区均有TGF—β1分布;术后早期BMP-2在截骨区分布相对较少,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BMP-2的分布趋于密集,特别是成骨细胞聚集的部位;而随着骨的成熟,TGF—β1、BMP-2的分布减少。结论 牵引成骨过程有较多骨组织形成的机制可能与骨生长因子的高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牵引成骨是上个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矫形外科技术.它根据Ilizarov提出的著名张力拉力法则.通过牵张性机械刺激诱导切开骨断段间的骨形成.从而达到延伸骨长度或增加骨高度的目的。由于颅颌面骨胚胎起源及血液供应的特点,牵引成骨技术更适用于口腔颅颌面外科领域,但该过程持续时间长.且可能出现骨不连等并发症。通过对其成骨机理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深入理解和研究.将生物细胞因子应用到牵引成骨中,从而对其进行干预和调控是牵引成骨技术更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基础。本文就生物学细胞因子在牵引成骨中的作用及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牵张成骨术作为一种有效颌骨延长手术被越来越多应用于严重的颅颌面畸形治疗中。相比传统的颌骨延长术(如下颌矢状劈开术),牵张成骨术具有更强的颌骨延长能力和更理想的术后稳定性。由于牵张成骨术中受神经肌肉作用和咬合干扰等因素的影响,颌骨牵张效果与预期可能存在一定偏差。为实现面型改善和理想咬合的统一,需要对颌骨牵引方向进行正畸辅助调控和术后精细咬合调整。本文通过介绍1例牵张成骨术治疗安氏Ⅱ类单侧颜面不对称畸形患者的矫治过程,探讨牵张成骨术联合正畸治疗单侧颜面不对称畸形的应用要点,为今后临床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牵开成骨术已广泛地应用于颅面骨发育不全矫治的动物实验,国内外90年代开始临床应用这项技术成功地延长了人下颌骨。本文对牵开成骨技术、新骨生成方式及过程等基础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下颌骨牵引成骨与直接延长术的组织学比较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通过对下颌骨牵引成骨与直接延长术组织学变化的对比研究分析,探讨牵引成骨的成骨机制。方法:24只狗随机分为牵引成骨组和直接延长组各12只,用HE染色光镜组织学检查方法分别观察牵引第6天、牵引后固定2、8周不同时期的两组组织学变化。结果:牵引组在牵引后固定第8周,牵引区几乎完全由新生的骨组织连接修复,成骨方式是以膜内成骨为主,伴有少量的软骨内成骨;而直接延长组仅早期在两骨断端附近可见活跃的膜内成骨,两周以后则以软骨内成骨为丰,中间区域仍为大量的纤维结缔组织,8周以后成骨量增加.但中央仍为软骨组织和纤维组织间隔。结论:牵引成骨以膜内成骨为主,达到良好的骨愈合,直接延长成骨效果不稳定,容易导致成骨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