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年骨质疏松症是全身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骨强度下降、骨易碎性增加的全身骨骼疾病,防治时应做到“五宜五不宜”。宜早不宜迟现代医学认为,骨量的丢失年龄段女性为35岁,男性为40岁,骨质疏松的防治也特别强调年龄段,宜越早越好。70岁以上的老人,“五脏皆衰,筋骨懈堕”,此时要想通过治疗来延缓骨量的丢失,就难上加难了。因此,中年以后应每年检查一次骨密度,以了解自己的骨峰值,防患于未然。宜动不宜静长期循序渐进的运动,不仅可减缓骨量的丢失,还可明显提高骨盐含量。运动还能  相似文献   

2.
所谓骨峰值是指人在一生中骨质最坚硬,骨矿含量最高的时期。骨峰值的高低可因人而异,男女也略有不同。骨峰值较高的人,能有效地对抗骨量的丢失,进而延缓骨质疏松的到来。因此,人类设法提高骨峰值,将会延缓甚至杜绝骨质疏松症。 一般来说,女性28岁,男性35岁左右骨峰值就基本形成。但是,女性从35岁,男性从42  相似文献   

3.
中老年人骨钙素含量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晓梅 《中国校医》2001,15(2):88-90
目的:进一步探讨中老年人骨钙素含量状况和影响峰值骨重,骨密度的因素,为预防骨质疏松寻找有效途径。方法:对451例45-84岁教职工血骨骨钙素检测资料及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结果:骨钙素降低者47例,其中伴有颈,腰椎病65.96%,发生过骨折21.28%,牙病48.94%,糖尿病31.91%,随年龄增加骨钙素降低率递增(P<0.001),女性骨钙素降低率高于男性11.09%(P<0.001),表明中老年人体内性激素水平降低是影响骨钙素含量和骨质疏松的重要因素,雌激素对骨骼的影响更明显。女性骨钙素降低年龄段比男性提前,骨钙素降低在女性55岁组及男性75岁组构成比最高,分别为86.96%,100%,提示女性55岁前后正值绝经期,骨吸收和骨形成速度发生显著变化,雌激素分泌锐减,骨更新加快,骨丢失更为明显,绝经后骨形成速率比绝经前增快,男性性腺也有衰退,但量微速缓,一般至70岁后才较明显。结论:青少年时期充分摄入钙质,加强体育锻炼及孕期补钙能有效提高高峰值骨量,保持适当体重和不抽烟,酗酒,注意蛋白,钙摄入和户外运动有利于预防中老年人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4.
尽管男性骨量于40岁后即呈现逐渐减少趋势,但至老年后,男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并不比女性为高,甚至其骨折发生率要低于女性。 女性在生育期,由于体内雌激素的保护作用,直至绝经期前,其骨量的减少并不明显。但绝经期后,女性骨量将迅速减少,可以每年超过5%的速率丢失,因而至老年期后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将达到或超过男性,骨折发生率亦偏高。 要降低女性老年期的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及骨折发生率,不能等到绝经期后才  相似文献   

5.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骨代谢障碍的疾病。发病机制一直还不十分明确,一般认为内分泌改变、钙摄人不足、缺乏锻炼和遗传是造成骨质疏松的重要因素。但是临床中发现仅仅靠补充雌激素和补钙是远远不够的,它的发生还与黄体酮和多种营养素有着密切关系。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特点是骨强度降低,骨强度取决于骨质量和骨密度(骨量)两个因素。获得理想的骨峰值和防止骨量的丢失是预防骨质疏松的两大关键。骨峰值为一生中最高的骨密度值,一般在25至40岁年龄段达到,它由遗传(70%~80%)和环境(20%~30%)两大因素决定。[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许海容 《现代医院》2013,13(3):143-144
目的了解本地区中老年妇女骨密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年龄的相关性,探讨骨质疏松流行现状。方法应用超声骨密度测定仪Achilles Insight对女性右跟骨骨密度进行测定,以测定中的骨密度T值>-1为骨质正常,T值-1~-2为骨量减少,T值>-2为骨质疏松进行分析评估。结果河源地区中老年妇女人群骨密度值随年龄增加而逐渐降低,各年龄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1),平均骨量减少率为22.96%,骨质疏松症平均患病率为25.63%。结论骨密度测量能较客观地反映骨量,是评价骨量和诊断骨质疏松症的主要手段;40~49岁年龄段的女性开始出现骨量丢失,60~69岁年龄段的女性处于骨量快速丢失期,应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做到早发现早干预,降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惠文  吴强 《健康》2014,(10):36-37
<正>目前全世界50岁以上的人群中,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远高于男性,预计未来骨质疏松症将占到骨折病因的一半以上。在10月20日世界骨质疏松日到来之际,让我们——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降低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代谢性骨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骨质疏松是一种正常的自然老化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成骨细胞的功能与活性缺陷导致骨形成不足和丢失,从而造成骨质量的整体下降,脆性增加,极易发生骨折。  相似文献   

8.
骨量流失有规律可循 正常骨组织的骨形成与骨吸收相互平衡。骨质疏松时,骨吸收速率超过成骨速率,故骨量减少。朱汉民教授解释,正常骨量高峰出现在35岁左右,达到1500克至2000克,是出生时的60倍至80倍。这期间,骨转化是平衡的,即骨形成与骨吸收基本相等。以后以每年0.3%-0.5%的速度丢失。女性绝经后5-7年内,骨量丢失加速,每年3%-5%,为绝经前10倍。  相似文献   

9.
骨质疏松症在代谢性骨病中最为常见,是一种重要的老年性疾病。近5年中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人数逐年增加,其严重性不容忽视。在2000年我国已有11%的人口进入老龄期,超过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1.3亿,30%的人患有骨质疏松症的骨痛病,而女性发病较早且数倍于男性,其中60岁以上女性骨质疏松症发病率60%~70%。  相似文献   

10.
2018年,首个中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数据出炉: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为19.2%,其中女性为32.1%,同龄男性仅为6.0%,绝经后女性的骨质疏松患病率是男性的5倍!骨质疏松症偏爱女性?当然,骨质疏松症不是老年人的专利,我国50岁以下人群的低骨量率也高达32.9%.  相似文献   

11.
《药物与人》2005,(6):25-25
统计资料显示,人在40岁以后会逐渐出现骨密度减少及骨质萎缩,以致骨质疏松。70岁的人骨密度仅相当于青年时期的50%左右,而骨质疏松的发病率可达到60%以上。女性进八更年期后,由于卵巢功能减退,骨质丢失更快,女性大于男子。据统计,这一时期的女性,丢失骨量是同龄男性的数倍。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中国成年居民的超声骨速及骨质疏松患病情况,探讨骨质疏松症评估和预防策略。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抽取全国各地≥20岁的城镇居民14 229人,采用超声骨强度仪测量桡骨远端1/3处骨骼内传导的声波速度(SOS),计算T值和骨质疏松率。结果男性SOS平均值为(4 069.3±149.1)m/s,骨峰值出现在40~44岁,T值平均为-0.21;女性SOS平均值为(4052.7±181.3)m/s,骨峰值出现在45~49岁,T值平均为-0.10;无论男性和女性,其峰值骨量均低于0(均P<0.05)。受检人群骨质疏松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50岁以后,男性、女性骨质疏松检出率分别为7.9%和32.1%。东北居民的骨质疏松率(男性20.5%,女性37.7%)、华北居民的骨质疏松率(男性11.4%,女性35.3%)均明显高于同性别平均水平(均P<0.05)。结论我国城镇居民骨质情况不容乐观,老年男性和更年期后女性是重点防范人群,华北和东北是骨质疏松高发地区,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展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3.
何丽 《大众医学》2012,(9):38-39
人到中年,骨钙便逐渐开始丢失。尤其是女性进入更年期及绝经期后,骨钙丢失进一步加速,女性65岁以后可能丢失骨钙达30%~50%,男性丢失的骨钙也在30%左右。缺钙的结果使骨密度下降,骨质疏松、动脉硬化等疾病接踵而来。对于老年人来说.补钙是保持健康生活的重要元素。而生活中有些老年人连续补充钙剂好多年,可在医院检查骨密度后,医生仍诊断为骨密度低下,严重的甚至患有骨质疏松症。因此很多人认为,人老了补钙也没用。  相似文献   

14.
腰椎和股骨颈骨质疏松症检出率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测量部位对骨质疏松症诊断的影响。方法:测量50岁以上人群1087人(男性525例,女性562例)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以本次流调骨峰值减去2.5标准差为诊断骨质疏松症标准,分别进行统计,并比较不同测量部位骨质疏松检出率;同时摄T4—L4例位片筛选出压缩性骨折患者,比较不同测量部位骨质疏松检出率。结果:两性随年龄增加,两部位BMD逐渐降低,同年龄组女性骨密度低于男性;男性股骨颈骨密度比腰椎骨密度诊断骨质疏松阳性检出率高,女性腰椎BMD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检出率高于股骨颈BMD的检出率。结论:女性腰椎BMD诊断骨质疏松敏感性优于股骨颈BMD。  相似文献   

15.
张健 《职业与健康》2003,19(11):84-85
目的 测量分析骨质疏松发病率与年龄、性别的关系,探索如何有效防治骨质疏松。方法 测量40岁以上健康中老年男性和女性非优势手前臂中下1/3处桡骨密度,统计近6a来3234例受测人群中不同年龄段及不同性别的骨质疏松患病率。结果 4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骨密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随年龄增长骨形成与骨丢失平衡被打破,骨钙含量下降,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女性由于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而使骨质疏松发病率在中老年以后各年龄段中均高于男性。结论 骨质疏松是由于骨钙含量下降引起的,与年龄及性别因素密切相关,在骨钙的摄人、吸收沉积及丢失3个环节中任何1个出现问题均可导致骨质疏松出现。在防治方面,因其是多原因造成的,应以预防为主,明确原因,多方面多角度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贵州省磷矿区健康女性骨密度分布情况,为本地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防治效果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抽取贵州省磷矿区居住>10年16~90岁健康女性762名,采用法国超声骨密度仪检测非优势侧手指骨密度(bone minearal density,BMD)、足长和左侧跟骨宽波短超声衰减(broadband ultrasound attenuation,BUA),使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各年龄组健康女性指骨BMD值和跟骨BUA值在36~40岁年龄段达到峰值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P<0.05),进入46~50年龄段女性骨丢失量速度明显加快;骨质疏松症患病率31~35岁年龄段为5.8%,随着年龄增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增高(X2=26.75,P<0.01).结论 贵州省磷矿区健康女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7.
钙与人体的健康关系十分密切,缺钙同一些重要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如: 1.骨质疏松:这是一种威胁着年人健康的常见病。老年人由于消化功能的减弱,体内生成1.25—双羟维生素D_3的量减少(其主要作用是促进肠道吸收钙,调节机体的钙磷代谢),致使钙的摄入量明显减少,使骨钙丢失。据统计,男性40~45岁以后,每10年骨钙丢失3~5%,女性则从35岁以后就开始骨钙丢失,停经后,骨钙丢失加速,每10年,骨钙丢失9%。所以老年人如不注意钙的摄入,是很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的。  相似文献   

18.
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以骨矿量低下和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质量降低,脆性增加,在无明显外力作用下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疾病,被称之为“悄无声息的流行病”。据调查推算:我国OP患者约有8400万,4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16.1%。随年龄增加,骨质疏松发生递增,60岁以上人群22.6%,超过80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人群骨质疏松状况,使用单光子骨矿分析仪,于1993年对广州两所高校676名教工的桡骨骨度,骨密度及40岁以上者OP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两性均在30-39岁获得骨量峰值;同年龄组男性比女性的骨宽,骨矿含量高;40岁以上男女性骨密度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相似文献   

20.
任鹏 《家庭健康》2008,(5):25-25
误区1 缺钙是女性的事情 分析骨质疏松的发生与年轻时骨质达到的最大数量有密切关系。35岁左右人体骨质达到高峰,高峰情况越好,越可以避免骨质疏松。高峰期后,男性骨质以每年0.3%、女性骨质以每年0.5%的速度递减。绝经期后骨质丢失率为每年2%~3%,6~10年后,骨质丢失率变为每年0.5%。因此,女性一生中丢失的骨质可占到全身骨质的30%-50%,而男性一生中只丢失骨质的四分之一。虽然女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远高于男性,但并不意味着只有女性才容易患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