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东莨菪碱对吗啡依赖大鼠条件位置性偏爱激活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东莨菪碱(Scopolamine,Sco)对吗啡(Morphine,Mor)依赖大鼠条件位置性偏爱激活的抑制作用。方法:以剂量递增连续皮下(SC)给吗啡6天建立吗啡诱导大鼠条件位置性偏爱(CPP)模型,第7天用生理盐水替代吗啡训练大鼠10天,使形成的CPP逐渐消退,单次SC4mg/kg吗啡激发消退的CPP。部分大鼠在注射吗啡前30分钟分别腹腔注射(ip)Sco(1mg/kg、2mg/kg、3mg/kg)。观察东莨菪碱对吗啡依赖大鼠在伴药箱停留时间的变化。结果:与Mor依赖组相比在SC4mg/kgMor引燃刺激前30min应用Sco1mg/kg、2mg/kg、3mg/kg均可以使大鼠在伴药箱停留时间缩短(P<0.05)。结论:Sco一定程度上抑制Mor引燃的Mor依赖大鼠的条件位置性偏爱激活。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吗啡不同给药剂量及不同给药时程对建立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cPP)模型的影响,用于建立满意的CPP模型。方法:分别采用15mg/kg吗啡连续颈背部皮下注射(SC)6d,10mg/kg吗啡连续颈背部皮下注射(SC)6d、8d、10d进行CPP训练,测定大鼠在伴药箱停留的时间。结果:与对照组比较,15mg/kg吗啡6d组、10mg/kg吗啡8d组和10mg/kg吗啡10d组大鼠在伴药箱停留的时间均明显延长(P〈0.05),诱导大鼠CPP建立,三组大鼠在伴药箱停留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mg/kg吗啡训练大鼠6d后,与相应的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大鼠在伴药箱停留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能诱导CPP形成。结论:大鼠在用10mg/kg吗啡训练8d、10d及15mg/kg吗啡训练6d后,均可诱导大鼠CPP形成,但10mg/kg吗啡训练8d建立的CPP模型较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Glu-Con-G、Glu-Con-G[1-11]和Glu-Con-G[S16Y]抗吗啡精神依赖的药效,为进一步设计、筛选抗吗啡依赖的芋螺毒素类似物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清洁级♂昆明种小鼠,用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模型检测侧脑室给予3种芋螺毒素类似物对小鼠吗啡精神依赖效应及行为学的影响。结果:120、240、480、960 pmol Glu-Con-G,120、240、480 pmol Glu-Con-G[1-11]和480、960 pmol Glu-Con-G[S16Y]对吗啡诱导小鼠CPP的表达和复燃有抑制作用,且在最高受试剂量时均不影响小鼠的运动活性及探索行为。结论:Glu-Con-G、Glu-Con-G[1-11]、Glu-Con-G[S16Y]可拮抗吗啡诱导小鼠CPP的表达和复燃,具有抗吗啡依赖作用,且不影响其运动活性和探索行为,有望成为抗吗啡依赖的潜在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东莨菪碱(Scopolamine,Sco)对吗啡(Morphine,Mor)依赖大鼠条件位置性偏爱激活的抑制作用。方法:以剂量递增连续皮下(SC)给吗啡6天建立吗啡诱导大鼠条件位置性偏爱(CPP)模型,第7天用生理盐水替代吗啡训练大鼠10天,使形成的CPP逐渐消退,单次SC4mg/kg吗啡激发消退的CPP。部分大鼠在注射吗啡前30分钟分别腹腔注射(ip)Sco(1mg/kg、2mg/kg、3mg/kg)。观察东莨菪碱对吗啡依赖大鼠在伴药箱停留时间的变化。结果:与Mor依赖组相比在SC4mg/kgMor引燃刺激前30min应用Sco 1mg/kg、2mg/kg、3mg/kg均可以使大鼠在伴药箱停留时间缩短(P〈0.05)。结论:Sco一定程度上抑制Mor引燃的Mor依赖大鼠的条件位置性偏爱激活。  相似文献   

5.
奥丹西隆对小鼠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 5 -HT3 型受体特异性拮抗剂奥丹西隆对吗啡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 (CPP)效应的影响。方法 :建立小鼠吗啡CPP模型 ,观察奥丹西隆对CPP的影响。结果 :吗啡 (5mg·kg-1,sc)可诱导小鼠对伴药箱产生显著的CPP ;测试前 30min注射奥丹西隆 (0 0 1- 1mg·kg-1,sc)不影响小鼠已形成的对吗啡的位置偏爱 ;而训练阶段于每次注射吗啡同时注射奥丹西隆 (0 0 1- 0 1mg·kg-1,ip)可拮抗小鼠对吗啡的CPP效应 ,但较大剂量奥丹西隆 (1mg·kg-1,ip)则不影响其效应 ,而且此剂量单独给药亦表现出自身的CPP潜力。结论 :一定剂量的奥丹西隆可拮抗小鼠对吗啡的偏爱效应的获得 ,但不影响其表达 ,提示该类药物有治疗阿片类依赖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尾静脉给予芋螺毒素类似物Glu-Con-G、Glu-Con-G[1-11]和Glu-Con-G[1-13]对小鼠吗啡依赖的影响,验证静脉给药的可行性。方法:建立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模型,观察静脉给予3种芋螺毒素类似物对小鼠吗啡依赖的作用。结果:(1)50、100、200μg.kg-1 Glu-Con-G、Glu-Con-G[1-11]和Glu-Con-G[1-13]对吗啡成瘾小鼠CPP表达有抑制作用;(2)100、200μg.kg-1Glu-Con-G及50、100、200μg.kg-1 Glu-Con-G[1-11]、Glu-Con-G[1-13]对吗啡成瘾小鼠CPP复燃有拮抗作用;(3)200μg.kg-1Glu-Con-G、Glu-Con-G[1-11]和Glu-Con-G[1-13]均不影响小鼠的运动活性及探索行为。结论:静脉给予3种芋螺毒素类似物对吗啡诱导的CPP表达、复燃均具有抑制作用;Glu-Con-G[1-11]抗吗啡依赖的作用优于Glu-Con-G,且分子量小于Glu-Con-G[1-13],有望成为一种潜在的抗成瘾药物。  相似文献   

7.
褪黑素对吗啡依赖大鼠复吸行为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褪黑素对吗啡依赖大鼠复吸行为的抑制作用。方法 :以剂量递增法连续皮下注射 (sc)吗啡 6d建立吗啡诱导的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 (CPP)模型 ,d7用生理盐水替代吗啡训练大鼠 10d ,以使形成的CPP逐渐消退。单次sc 4mg·kg- 1 吗啡以唤起消退的CPP的恢复。部分大鼠在注射吗啡前 30min分别腹腔注射 (ip)褪黑素 2 0、4 0和 80mg·kg- 1 进行治疗。结果 :与吗啡依赖组相比 ,在sc 4mg·kg- 1 吗啡引燃刺激前 30min应用褪黑素 4 0和 80mg·kg- 1 急性治疗 ,可以使大鼠在伴药箱的停留时间明显缩短 ,(P <0 0 5、P <0 0 1) ;而褪黑素 2 0mg·kg- 1 急性治疗亦使大鼠在伴药箱的停留时间缩短 ,但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结论 :褪黑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吗啡引燃的吗啡依赖大鼠的复吸行为  相似文献   

8.
李桂兰  黄静  方琴  王季石 《贵州医药》2011,35(8):680-682
目的 建立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CPP)模型,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即早基因c-fos在大鼠吗啡精神依赖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大鼠连续6d腹腔注射吗啡mg/kg·d-1,诱导吗啡CPP形成.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皮质内BDNF和C-fos的表达.结果 经6d吗啡训练后,吗啡组在伴药侧的停留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给药时间间隔的实验方案对大鼠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CPP)的影响。方法:采用三箱式非平衡设计的CPP装置,在实验方案1中,吗啡组大鼠注射吗啡(10 mg.kg-1.d-1,ip)后放入伴药箱50 min,间隔6 h后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后放入非伴药箱50 min,共12 d,检测期检测13 d。实验方案2中,奇数天给吗啡组大鼠注射吗啡(10 mg.kg-1,ip),偶数天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共8 d,在检测期不定期地把大鼠放入到CPP箱中进行检测。结果:两种实验方案的吗啡组大鼠在伴药箱停留的时间均明显多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1,P<0.01);自然戒断后,实验方案1和实验方案2中吗啡组大鼠的CPP维持分别为5 d和42 d。结论:两种实验方案均能有效建立大鼠吗啡CPP模型,而实验方案2更经济、省时,可提高实验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延胡索和左旋延胡索乙素(l-THP)是否具有精神依赖性。方法:80只大鼠随机分为延胡索高、中、低剂量组,l-THP高、中、低剂量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吗啡组。前6组大鼠每天分别灌胃(ig)延胡索生药0.5、1.0、2.0g·kg-1,l-THP1.0、2.0、4.0mg·kg-1,吗啡组每天皮下注射(sc)吗啡(10mg·kg-1),生理盐水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进行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训练,时间10d。结果:高、中、低剂量延胡索和l-THP组大鼠在伴药箱中的停留时间均无明显延长,且同一组大鼠在伴药箱中的停留时间与训练前比,差异也无显著性,未形成CPP;而吗啡组对伴药箱明显形成CPP。结论:延胡索和l-THP不具有精神依赖性,无成瘾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杜鹃素下调Cx43保护尼古丁致C57BL/6J小鼠大脑中动脉损伤的机制。方法 4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空白对照组、尼古丁干预组(0.3 mg/kg·bw·d尼古丁,腹腔注射)、杜鹃素低剂量组(0.3 mg/kg·bw·d尼古丁,腹腔注射+12.5 mg/kg·bw·d杜鹃素,灌胃)、杜鹃素中剂量组(0.3 mg/kg·bw·d尼古丁,腹腔注射+25 mg/kg·bw·d杜鹃素,灌胃)和杜鹃素高剂量组(0.3 mg/kg·bw·d尼古丁,腹腔注射+50 mg/kg·bw·d杜鹃素,灌胃),造模24周;利用DMT急性离体肌张力测定法,检测并比较血管收缩剂TXA2类似物(9,11-dideoxy-9α,11α-methanoepoxy prostaglandin F2α,U46619)和苯肾上腺素(Phenylephrine, PE)对各组小鼠离体大脑中动脉的收缩反应;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比较各组小鼠大脑中动脉形态学变化;急性分离各组小鼠大脑中动脉平滑肌细胞,全细胞膜片钳记录大脑中动脉平滑肌细胞的L-型电压依赖性钙电流(L-type voltag...  相似文献   

12.
眼镜蛇毒粗毒毒素Ⅳ对小鼠吗啡行为敏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维高  崔跃  孔天翰 《河北医药》2012,34(2):172-174
目的 探讨眼镜蛇毒毒素Ⅳ对吗啡行为敏化的影响.方法 测定小鼠自主活动,观察毒素Ⅳ对小鼠自主活动影响.昆明种小鼠慢性吗啡处理,建立吗啡诱导行为敏化模型,观察毒素Ⅳ对吗啡行为敏化影响.结果 毒素Ⅳ(0.027、0.04、0.08 mg/kg)腹腔注射后,均能减少小鼠自主活动,降低吗啡诱导的高活动性,抑制小鼠吗啡行为敏化的获得,阻断小鼠吗啡行为敏化表达,其中中、高剂量毒素Ⅳ作用较显著.结论 毒素Ⅳ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可以阻止吗啡成瘾行为形成,对吗啡诱导的敏化行为具有抑制作用,提示毒素Ⅳ对吗啡精神依赖性可能具有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戒断对吗啡成瘾大鼠活动性的影响。方法2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吗啡组,每组10只。用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CPP)检测大鼠成瘾及活动性的变化。结果经皮下注射吗啡7 d 建立大鼠CPP模型,与对照组比较,吗啡组在伴药箱停留时间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然戒断7 d 后,与对照组比较,吗啡组穿梭次数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吗啡诱导大鼠CPP模型建立成功,自然戒断7 d后活动性增强,提示吗啡及其运动效应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大鼠觅药行为的具体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隐丹参酮单体对吗啡诱导的小鼠条件性位置偏爱(CPP)效应形成的影响及成瘾过程中一氧化氮(NO)递质水平改变与小鼠精神依赖的相关联系。方法:利用CPP实验方法,建立吗啡精神依赖模型。侧脑室注射(icv)隐丹参酮单体,观察其对吗啡诱导的CPP效应形成的影响。实验结束后用NO试剂盒测定小鼠全脑NO含量。结果:生理盐水组与吗啡组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与吗啡组比较,隐丹参酮低、中、高剂量组(20ug.kg-1,40ug.kg-1,80ug.kg-1,icv)均能降低吗啡诱导的CPP得分,其中,中剂量组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给药剂量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生理盐水组与吗啡组小鼠全脑NO含量比较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隐丹参酮低、中、高剂量组均能提高小鼠全脑NO含量,其中,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与吗啡组比较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与生理盐水组和吗啡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隐丹参酮能抑制吗啡诱导的小鼠CPP效应形成,可能与抑制CPP效应形成过程中小鼠全脑NO递质含量的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虎门合剂对吗啡诱导的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CPP)效应及伏核内BDNF表达水平的调节作用。方法:使用盐酸吗啡建立大鼠CPP模型,采用Obersiver5.0行为学软件分析大鼠的CPP效应:使用高中低剂量虎门合剂干预CPP形成;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伏核内BDNF的蛋白含量。结果:吗啡模型组大鼠在伴药箱中停留的时间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P<0.001),同时伏核中的BDNF蛋白表达水平亦显著升高(P<0.001)。而虎门合剂中高剂量干预组大鼠较吗啡模型组在伴药箱中停留的时间和伏核内BDNF含量则显著下降(P<0.01)。结论:中高剂量虎门合剂能显著抑制吗啡诱导的CPP效应,其作用机制与降低伏核内BDNF蛋白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黄芪总皂苷对吗啡诱导的小鼠条件性位置偏爱(CPP)效应的影响及其与中枢NO水平的关系。方法:建立小鼠吗啡CPP模型,观察黄芪总皂苷对CPP的影响,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小鼠脑中NO含量。结果:吗啡(6mg/kg,SC)可诱导小鼠对伴药箱产生显的CPP(P〈0.01),小鼠脑组织NO水平亦显升高(P〈0.01);训练阶段于每次给予吗啡前30min给予黄芪总皂苷(40~160mg/kg)可拮抗小鼠对吗啡的CPP效应的(P〈0.05,P〈0.01,P〈0.01),并能降低脑内NO含量(P〈0.05,P〈0.01,P〈0.01);仅在测试前30min一次给予黄芪总皂苷160mg/kg可抑制小鼠已形成的CPP(P〈0.01),并降低脑内NO含量(P〈0.05),而黄芪总皂苷40和80mg/kg组则不影响其效应(P〉0.05)。结论:黄芪总皂苷可抑制吗啡诱导的小鼠CPP效应的形成和表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中枢NO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7.
芋螺毒素(conotoxin,conopeptide,CTX)是热带海洋软体动物芋螺分泌的一类用于麻醉猎物的神经毒素肽,是当今国际生物药物研究的热点,被誉为海洋药物宝库,已跃居动物神经毒素研究的首位。其结构新颖,多样性高,活性强,选择性高,能区分各种离子通道的不同亚型,广泛应用于神经药理学的研究、及作为诊断试剂与治疗药物。不同芋螺种类的毒素互不相同,且同一种类不同个体之间的毒素成份及其活性也差异很大,特别是对神经系统疾病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与诊断治疗作用。在我国,芋螺是海南特有的药用海洋生物资源,其毒素具有特异结合动物体内各种离子通道受体的特殊功能,在镇痛和戒烟戒毒,以及治疗帕金森症、精神病等重大疾病方面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芋螺毒素大多是由7~5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富含半胱氨酸(Cys)的神经肽毒素。芋螺毒素按其前体蛋白的内质网信号肽序列的相似性,以及半胱氨酸模式,分为不同的基因家族,至今,所有已知的芋螺毒素可分为17个超家族,分别为A,C,D,S,M,I1,I2,I3,J,L,O1,O2,O3,P,T,V,Y。按其受体靶位可分为α,ω,μ,δ等多种药理学家族。每个超家族根据受体靶类型,又可分为α,αA,κA(A-超家族),ω,δ,κ,μO(O-超家族),μ,ψ,κM(M-超家族)等家族(亚型)。其中的α-家族类芋螺毒素(α*-CTX)特异阻断哺乳动物的烟碱乙酰胆碱受体(nAChRs)。nAChRs是动物界普遍存在的具有重要生理作用和临床研究意义的离子通道型受体,其介导众多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包括学习、记忆、应答、镇痛和运动控制等。nAChRs激活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五羟色胺、γ-氨基丁酸等多种神经递质的释放。已证实nAChRs是筛选诊断和治疗一大类重要疾病药物的关键靶点,这些疾病包括成瘾、疼痛、癌症、智障、帕金森症、精神病、抑郁、重症肌无力等疑难杂症。至今对于上述疾病还没有对症治疗的药物。常用的非选择性的nAChRs激动剂如烟碱,虽然可以缓解上述神经疾病的症状,但它们对心脏和胃肠道产生强烈的副作用,且有成瘾性。因此,开发针对nAChRs各种亚型具有高选择性的配体药物是治疗上述疾病的关键所在。研究表明,α9α10 nAChR是治疗神经痛、癌症化疗、乳腺癌、肺癌、伤口愈合等的新靶点;阻断脊髓神经上的α3β2nAChR,通过抑制C-纤维释放谷氨酸进行疼痛信号的传递,可产生镇痛效应。α9α10 nAChR阻断剂具有治疗神经痛和加速受伤神经恢复的功能。角化细胞上的α9α10 nAChR在伤口愈合的病理生理学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α9nAChR亚基在乳腺癌组织中过表达。α9亚基变体影响支气管细胞的转化与增殖,该亚基在乳腺癌与肺癌的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表达在多巴胺能神经元上的α6β2*-nAChRs能被内源乙酰胆碱(Ach)或外源烟碱(尼古丁)及其类似物激活,也就是说,α6β2*-nAChRs的激活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胆碱能信息传递通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运动行为以及药物成瘾的调节。阻断含有α6β2*的nAChRs可有效防止烟瘾、可卡因和吗啡毒瘾的发作,显著抑制吸烟和吸毒的欲望,预示α-芋螺毒素在戒烟、戒毒新药的研发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能治疗成瘾的α-芋螺毒素的预期经济和社会效益无可限量。已证实α6/α3β2β3 nAChR是烟碱和其他药物,如可卡因和吗啡等成瘾治疗的新靶点。另外,阻断α3β4 nAChRs可有效减少鸦片与其他刺激物的自身给药欲望和行为。α3β4 nAChR基因敲除的小鼠明显减少烟瘾的发作。因此,α6/α3β2β3与α3β4 nAChRs阻断剂在戒烟戒毒新药的研发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我们从海南产芋螺中研究发现了5个特异阻断nAChRs的新颖芋螺毒素及其突变体,分别是αB-CTX VxⅩⅩⅢA,αO-CTX GeⅩⅣA,3个α-CTXs LvⅠA,Txd4和TxIC突变体。其中,αB-CTX VxⅩⅩⅢA来自菖蒲芋螺(Conus vexil-lum),是我们首次发现的一个新超家族芋螺毒素,其半胱氨酸模式和信号肽、以及前肽的组成区域均与以往发现的芋螺毒素完全不同,我们将之定名为B-超家族芋螺毒素,第23种(ⅩⅩⅢ)半胱氨酸模式(4个Cys)的第一个毒素肽。含有40个氨基酸的αB-CTX VxⅩⅩⅢA的前体肽只含有信号肽和成熟肽,而没有其他已知超家族普遍含有的前肽区部分。我们成功合成了αB-CTX VxⅩⅩⅢA的3种可能的异构体,经活性检测发现,αB-CTX VxⅩⅩⅢA是α9α10 nAChR的特异阻断剂。来自将军芋螺(C.generalis)的新芋螺毒素αO-CTX GeⅪⅤA,与O-超家族芋螺毒素前体蛋白信号肽具有很高的同源性,αO-CTX GeⅪⅤA前体由信号肽、前肽和成熟肽3部分组成,推导的含有28个氨基酸的成熟肽含有与J-超家族芋螺毒素相同的半胱氨酸模式。高浓度的αO-CTX GeⅪⅤA既是nAChRs的阻断剂,也是NMDA受体〔N-methyl-D-aspar-tic acid receptor(NMDAR)〕的阻断剂,低浓度的αO-CTX GeⅪⅤA对α9α10 nAChR具有很好的选择性和最强的生物活性,其半阻断剂量(IC50)仅为4.6 nmol·L-1。系统研究了αO-CTX GeⅪⅤA对18个α9α10 nAChR与配体结合界面的关键氨基酸突变型的阻断活性,以及确定结合部位的竞争性试验。3个新的α-芋螺毒素(α-CTX)属于A-超家族芋螺毒素成员,分别是来自疣缟芋螺(Conus lividus)的LvIA,来自织锦芋螺(C.textile)的Txd4与TxIC突变体。它们对相应的nAChRs亚型具有极好的选择性和很强的生物活性。α-CTXLvIA特异阻断α3β4 nAChR,其半阻断剂量(IC50)为12.5nmol·L-1;α-CTX Txd4特异阻断α6/α3β2β3 nAChR,其半阻断剂量(IC50)为28 nmol·L-1;α-CTX TxIC突变体特异阻断α3β2 nAChR,其半阻断剂量为14.5 nmol·L-1。这些新的海南产α-家族类芋螺毒素的作用靶点清楚,活性强,选择性高,是开发镇痛和戒烟戒毒等新药的原创先导药物,蕴涵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丹参、黄芪小复方抑制吗啡依赖小鼠复吸行为的药理作用。方法:利用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的方法,建立吗啡精神依赖小鼠复吸模型,给予丹参、黄芪小复方,研究其对吗啡依赖小鼠复吸行为的作用。结果:与吗啡对照组比较,在sc小剂量(3mg·kg-1)吗啡引燃刺激前30min应用丹参、黄芪小复方60、120mg·kg-1急性治疗,可以使小鼠在伴药箱停留时间显著缩短(P<0.05);而丹参、黄芪小复方30mg·kg-1急性治疗使小鼠在伴药箱停留时间有一定程度缩短,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黄芪小复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吗啡引燃的吗啡依赖小鼠的复吸行为。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转轮运动对小鼠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的建立、消退及重建的影响。方法:每次吗啡CPP训练之后,均将动物置于特制的带有转轮的饲养笼内6 h;在CPP测试之后,动物每天在训练箱中自由穿梭,进行CPP消退训练;待CPP消退之后,皮下注射(sc)10 mg.kg-1吗啡点燃。结果:非转轮运动组和转轮运动组的小鼠经过吗啡CPP训练后,在伴药箱的时间较训练前均显著增加(P<0.001),但两组间没有明显差异;两组小鼠的吗啡CPP消退过程也没有明显差异(P>0.05)。sc吗啡点燃后,非转轮运动组CPP能够重建,而转轮运动组CPP未能重建;结论:转轮运动对吗啡CPP的建立及消退均没有影响,但可以抑制吗啡CPP的重建。  相似文献   

20.
孕酮对大鼠吗啡位置偏爱相关脑区中β-内啡肽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孕酮对吗啡所致奖赏效应及相关脑区中β-内啡肽(β-E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NS)组、吗啡组、孕酮组和孕酮 吗啡组,上午NS组和孕酮组皮下给予环糊精和孕酮15mg/kg,10min后腹腔给予生理盐水5mg/kg,吗啡组和孕酮 吗啡组皮下给予环糊精和孕酮15mg/kg,10min后腹腔给予吗啡5mg/kg,放入白室训练。下午各组动物均皮下和腹腔给予等量的环糊精和生理盐水,放入黑室训练。建立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CPP)模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不同脑区中β-EP含量。结果:与NS组比较,吗啡组产生稳定的CPP效应(P<0.01),孕酮和孕酮 吗啡组均未产生CPP效应。与NS组比较,CPP形成时,吗啡组大鼠下丘脑、海马和额叶皮质中β-EP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和P<0.05)。与吗啡组比较,孕酮 吗啡组大鼠下丘脑中β-EP水平显著升高(P<0.01),而其他脑区内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孕酮可有效抑制吗啡CPP效应,其机制可能与逆转吗啡诱导的下丘脑中β-EP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