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研究针刺对细胞信号转导的影响,是揭示针刺治疗脊髓损伤(SCI)作用机制的有效途径。笔者通过回顾和分析近10年来针刺治疗SCI的实验研究文献,发现针刺可通过调节胞间第一信使和环磷酸腺苷、环磷酸鸟苷、Ca~(2+)及一氧化氮等胞内第二信号分子的表达,干预细胞凋亡信号通路、Rho/Rock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及Notch信号通路等信号途径而发挥促进SCI再生修复的效应,认为今后的研究应重视细胞信号转导立体网络的探索,并注意研究不同配穴、刺激方法等对细胞信号转导影响的差异,这对揭示针刺的临床应用规律,优化临床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细胞信号转导理论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中具有调节细胞代谢、生长、增殖、应激、凋亡以及其他各种活动的信号转导系统,它们由能接收信号的特定受体(或其他具有接收信号能力的受体样结构)、受体后的信号转导途径,以及信号作用的终端所组成.每个信号转导通路由专一性信号转导蛋白组成,不同的信号通路间相互联系和作用,形成复杂的网络.各种细胞内外信号分子通过细胞内的信号转导过程,调节代谢酶、离子通道、转录因子等的活性,产生多种生物效应.细胞信号转导系统是一个新兴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研究内容几乎涉及到医学和生物学的所有学科.现笔者就细胞信号转导及其在中医药学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细胞信号转导与中药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纵观生命科学的发展趋势,最有代表意义的理论进展之一是越来越多地阐明细胞间、细胞内信号转导特征和机制。”细胞信号转导是生命科学迅速发展的前沿领域,自1991年~2000年间10个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项中,有6个奖项授与了细胞信号转导方面的工作。其概念已深入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成为解决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基本思路。本文将通过细胞信号转导知识的概括介绍,从配体(信号分子)与受体的结合,到G蛋白的转导,再到第二信使的产生,底物蛋白酶的生物效应及信号转导整合过程,剖析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多效应”的现代科学内涵,以期实现中药疗效本质的分子水平解释,实现中药研究现代科学意义上的继承和发展,为中药作用机理的深入系统研究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纵现生命科学的发展趋势,最有代表意义的理论进展之一是越来越多地阐明细胞间、细胞内信号转导特征和机制。”细胞信号转导是生命科学迅速发展的前沿领域,自1991年~2000年间10个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项中,有6个奖项授与了细胞信号转导方面的工作。其概念已深入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成为解决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基本思路。 本文将通过细胞信号转导知识的概括介绍,从配体(信号分子)与受体的结合,到G蛋白的转导,再到第二信使的产生,底物蛋白酶的生物效应及信号转导整合过程,剖析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多效应”的现代科学内涵,以期实现中药疗效本质的分子水平解释,实现中药研究现代科学意义上的继承和发展,为中药作用机理的深入系统研究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张赫  汲晨锋  高世勇  季宇彬 《中草药》2009,40(Z1):46-48
细胞信号转导的存在及其过程是近年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肿瘤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直接相关。综述与肿瘤发生相关的几条主要信号通路,阐明它们的作用机制对于探索肿瘤发病机制并最终攻克肿瘤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细胞信号转导通路(cellular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是指细胞接受外界信号,通过一整套特定的机制,将胞外信号转导为胞内信号,最终调节特定基因表达,并引起细胞的应答反应。许多研究表明,如果控制细胞增殖、分化的信息传递通路中某一环节的异常,可引起细胞生长失控,导致肿瘤的产生。中药对肿瘤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五脏应时"的实验研究成果出发,总结了实验提出的科学假说,并就实验方法的选择进行了探讨。细胞信号转导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细胞感受、转导环境刺激及调节代谢生理反应和基因表达的分子途径,其通过这种方式沟通机体内外环境,跟中医"时脏"理论存在某种共性,因此,从这角度阐述细胞信号转导与中医"时脏"理论的相似性、协调性,及将其引入中医实验的可行性。通过细胞信号转导的研究验证了"时脏"理论的科学内涵,最后提示中医学的研究需要借鉴,在求同存异中谋发展。  相似文献   

8.
细胞信号转导理论在脾虚证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多年来脾虚证与细胞信号转导相关性的研究概况加以评述 ,并就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趋向作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9.
心肌缺血预适应与细胞信号转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心肌缺血预适应是指心脏遭受短暂缺血后能耐受较长时间的缺血,对心肌具有早期和延迟保护作用。缺血预适应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主要涉及3个基本环节:触发物质(内源性活性物质)、中介物质(蛋白激酶)和效应物质(离子通道和保护蛋白)。在缺血预适应心脏保护中,内源性活性物质腺苷、一氧化氮、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具有重要作用,其细胞内中介信号转导主要涉及与蛋白激酶C,下游信号分子与ATP敏感性钾通道及核因子—kB有关。胞内细胞器膜KATP通道的信号转手亟待深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就近年针刺镇痛机制与体液调节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体液调节包括神经递质(5-羟色胺、八肽胆囊收缩素)调节和细胞信号(蛋白激酶、c-fos基因)调节,为针刺镇痛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刘月秋  刘辉 《光明中医》2016,(13):1854-1855
目的探讨针灸对脑卒中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双盲法将96例脑卒中患者分为2组,各48例,对照组采取神经内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中医针灸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ALD评分及细胞免疫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CD3+、CD4+、CD8+、CD4+/CD8+水平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Fugl-Meyer评分及ADL评分分别为(83.7±12.4)分、(78.9±12.2)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4±12.3)分、(64.8±1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促进其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大脑皮层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PKA)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疗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每组30只,每组大鼠再随机等分为3d、7d、14d组,共计9个亚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左侧大脑中动脉阻塞2h再灌注模型。针刺组大鼠行针刺"百会"水沟"及右侧"曲池"合谷"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穴,每日1次,每次30min。采用神经行为评分法评价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缺血侧皮层细胞凋亡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缺血侧大脑皮层PKA阳性细胞表达率。结果:与假手术组各时相点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严重受限,缺血侧皮层细胞凋亡率及PKA阳性细胞表达率明显升高(均P<0.05);针刺组各时相点的神经行为缺陷评分均低于模型组(P<0.05),缺血侧皮层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模型组,PKA阳性细胞表达率明显高于模型组(均P<0.05)。结论:针刺能够降低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缺血侧大脑皮层的细胞凋亡率,提高大脑皮层PKA阳性细胞表达率,促进神经修复与再生,从而降低神经行为缺损评分,改善受损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3.
针刺对突发性耳聋血液流变学及细胞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针刺对突发性耳聋患者血液流变学和细胞流变学的影响 ,探讨针刺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毫针平补平泻手法 ,针刺耳门、听宫、听会、翳风、中渚、三阴交、太溪 ,每天 1次 ,每次 3 0min ,6天为 1疗程。 4个疗程后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 ,比较针刺前后的血液流变、细胞流变学检测数据。结果 :突发性耳聋患者血液流变各项指标、细胞流变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参考值 ,红细胞变形指数较正常值低 ,经针刺后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纤维蛋白元含量、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均较针刺前下降明显 (P <0 .0 5) ,红细胞变形能力明显提高 (P <0 .0 5)。结论 :针刺可以降低突发性耳聋患者的高粘血状态 ,提高红细胞的变形能力。提示降低血粘度可能是针刺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4.
针刺的中枢调节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锦平  尹岭  朱克 《针刺研究》2003,28(2):151-156
针刺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来对针刺的镇痛作用及对功能性疾病的调节作用研究颇多 ,除应用传统电生理学方法外 ,还采用了分子生物学、免疫组织化学、脑功能成像等先进的技术来探讨针刺对脑的经典神经递质、神经激素、神经元代谢等的影响 ,为针刺的中枢调节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主要就针刺的中枢作用及方法学等方面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天枢"穴对正常大鼠空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各时相肠电、肠运动的影响,探讨针刺"天枢"穴调节肠运动功能的效应及机制。方法:健康SD大鼠16只,采用肠道平滑肌浆膜下电极埋植和浆膜表面高灵敏度应变片传感器缝合技术,对麻醉大鼠在体同步记录空肠平滑肌电活动及空肠机械运动,分别在MMCⅠ、Ⅱ、Ⅲ时相针刺"天枢"穴,观察对肠电快、慢波和肠运动频率和幅值的影响。结果:除Ⅰ相肠电快波针刺前后无明显变化外,大鼠MMC的Ⅰ相肠电慢波、肠运动的频率和幅值及Ⅱ、Ⅲ相肠电快、慢波及肠运动的频率和幅值与针刺前基础值相比,均有明显下降(P0.01)。结论:针刺"天枢"穴对大鼠空肠MMCⅠ、Ⅱ、Ⅲ时相肠电、肠运动均有明显的抑制,其机制可能与针刺"天枢"主要通过节段性的体表-交感反射通路抑制空肠运动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针刺耳甲区耳穴的降压作用及降压机制。方法:22只正常SD大鼠和15只自发高血压大鼠,氨基甲酸乙酯腹腔注射麻醉(1.0 g/kg),观察迷走神经完整和颈部切断迷走神经干后耳甲区电针(75~100 Hz,疏密波)和手针(约2次/s)刺激对动脉血压和心率的影响,同时记录左侧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放电的变化。选取“内关”穴作对照。此外,在正常大鼠沿动脉插管推注1%阿托品(0.05 mg/kg)后刺激耳穴以及电刺激正常大鼠迷走神经时,记录血压和心率及神经放电指标。结果:在自发高血压大鼠和正常大鼠,电针和手针刺激耳甲区能有效降低动脉压(P<0.001),抑制心率(P<0.001),同时在个例动物观察到迷走神经放电增加而交感神经放电抑制。平补平泻手法针刺“内关”穴也有降压效果(P<0.05),但与耳甲区针刺结果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1)。正常动物的降压效果在动脉注射阿托品和迷走神经切断术后消失,而电刺激迷走神经产生类似耳针的降压和减缓心率的效果。结论:耳甲区针刺能有效降低动物的血压,这种降压作用与迷走神经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前有关针刺对效应靶细胞跨膜信号转导通路及机制的研究涉及多个层次和多个靶点,如:(1)针刺对G蛋白耦联的效应器酶-第二信使物质-蛋白激酶的影响;(2)针刺通过激活各种生长因子等启动酪氨酸蛋白激酶和非受体酪氨酸激活的胞内信号转导途径;(3)针灸激活配体作用于核内受体引起靶基因核转录因子转导途径等。本文收集近年来针灸对跨膜信号转导过程影响的研究文献,从针灸的镇痛效应、对脑及脊髓神经细胞损伤修复和重塑的影响、抗炎免疫、抑制肿瘤、对内脏器官调节等过程中相关靶细胞内信号转导蛋白质磷酸化及转录因子活性改变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从多靶点、多途径、多层次揭示针灸对效应靶细胞调节作用的原理。  相似文献   

18.
针刺对缺血再灌注后心脑组织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震虹  王祥瑞 《针刺研究》2003,28(3):230-233,229
随着人口老龄化 ,心脑血管疾患日益增多 ,心脑等脏器疾病是造成临床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目前仍采用综合防治方法。针刺对心脑缺血再灌注有防治作用 ,但其作用机制还不完全清楚。本文汇总了近几年从基因水平研究针刺对缺血再灌注的作用的文献 ,主要描述了针刺对缺血再灌注后心脑组织细胞的基因变化的影响 ,包括热休克蛋白、原癌基因、细胞因子、Bcl 2等 ,并描述了作用机制 ,从而概括地说明针刺在缺血再灌注后损伤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PNF配合电针疗法对格林-巴利综合征运动功能改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PNF配合电针疗法对格林-巴利综合征(GBS)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GBS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0例,均给予内科治疗、电针治疗、神经肌肉电刺激、运动疗法。实验组加用PNF技术训练。结果2组患者肌力和ADL方面较未训练时明显提高(P均<0.01)。接受PNF训练的患者肌力和ADL提高更明显。结论PNF配合电针疗法可以减少GBS患者残疾程度,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whether acupuncture stimulation at the Baihui(GV20) improves memory defects caused by administration of scopolamine(SCO) to the rats.The effects of acupuncture stimulation at the GV20 on the cholinergic system as well as the expression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 and cAMP-response element-binding protein(CREB) in the hippocampus were also investigated.Methods: Male rats were administered with SCO(2 mg/kg, i.p.) once daily for 14 days.Acupuncture stimulation at GV20 was performed for 5 min before SCO injection.Results: Acupuncture stimulation at GV20 improved memory impairment as measured by the passive avoidance test(PAT) and reduced the escape latency for finding the platform in the Morris water maze(MWM) test.Acupuncture stimulation at the GV20 significantly alleviated memory-associated decreases in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choline acetyltransferase(ChAT), BDNF and CREB proteins in the hippocampus.Additionally, acupuncture stimulation at the GV20 significantly restored the expression of choline transporter 1(CHT1), vesicular acetylcholine transporter(VAChT), BDNF and CREB mRNAs in the hippocampus.Conclusion: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acupuncture stimulation at the GV20 has significant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against neuronal impairment and memory dysfunction caused by SCO in rats.Thus, these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acupuncture stimulation at the GV20 might be a useful therapy in various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cognitive functioning via stimulating cholinergic enzyme activities and regulating BDNF and CREB expression in the bra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