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IL-6水平与不同性质斑块的关系。方法 146例冠心病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78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68例;另取健康志愿者62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hs-CRP和IL-6水平,冠脉内超声检查患者冠脉斑块情况。结果 SAP组和UAP组血清hs-CRP、IL-6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UAP组血清hs-CRP、IL-6水平均高于SAP组(P均<0.05);UAP组发生易损斑块比例高于SAP组(P<0.01);IL-6与脂质斑块呈正相关(r=0.238,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IL-6水平与脂质斑块密切相关,可作为脂质斑块的临床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D-D)水平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的变化。方法 116例CHD患者其中单支血管病变组39例,双支血管病变组46例,多支血管病变组3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4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7例,稳定性心绞痛(SAP)35例与对照组77例,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浆Fg、D-D水平,然后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浆Fg、D-D含量较非冠心病者明显升高(P0.01);且与冠脉病变程度及类型相关,3支病变者血浆Fg、D-D高于2支和单支病变者(P0.01)。急性心肌梗死(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血浆Fg、D-D水平较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及非冠心病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血浆Fg、D-D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病及病变程度密切相关。对预测心血管事件和判断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和脉搏波传导速度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对冠心病诊断及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114例冠脉造影阳性的心绞痛患者为冠心病组,50例冠脉造影阴性者为正常对照组。根据心绞痛类型冠心病组进一步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50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64例);又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24例)、双支病变组(26例)和三支病变组(64例),并计算冠脉病变积分。测定各组患者hs-CRP和PWV,并将其分别与冠脉病变支数及积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冠心病组的hs-CRP和PWV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UAP组的hs-CRP和PWV均显著高于SAP组[(6.86±1.36)mg/L:(3.75±1.03)mg/L,(11.59±1.32)m/s:(9.60±1.75)m/s,P均0.05];双支病变组的hs-CRP和PWV较单支病变组明显升高[(5.32±1.17)mg/L:(3.05±0.95)mg/L,(10.51±1.23)m/s:(9.84±1.62)m/s,P均0.05],三支病变组的hs-CRP和PWV较双支病变组明显升高[(7.21±1.13)mg/L:(5.32±1.17)mg/L,(11.30±2.65)m/s:(10.51±1.23)m/s,P均0.05]。hs-CRP水平与冠脉病变支数、冠脉病变积分呈正相关(r=0.56,0.32,P均0.01);PWV与冠脉病变支数、病变积分呈正相关(r=0.29,0.37,P均0.01)。结论:联合检测血清hs-CRP和PWV对诊断冠心病、评价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冠心病病人血浆脂联素、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冠心病151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健康体检者50名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血浆脂联素、PAI-1浓度.结果 ①血浆脂联素浓度:冠心病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P<0.01);②血浆PAI-1浓度:冠心病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稳定型心绞痛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P<0.01).③冠心病病人血浆脂联素浓度与血浆PAI-1浓度相关系数为(r=-0.750,P<0.01).结论 低脂联素水平可能是冠心病的发病因素之一,血浆脂联素水平可能有助于反映冠心病斑块的稳定性;低脂联素水平可能通过减低纤溶活性而参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5.
尹浩晔  马梅  周馨 《山东医药》2009,49(41):48-49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浆脑钠肽(BNP)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43例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采用Leaman积分法评价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同时测定患者血浆BNP、hs-CRP水平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析血浆BNP、hs-CRP水平与冠心病临床严重程度及冠脉造影Leaman积分之间的关系。结果ACS各组hs-CRP、BNP值、冠脉Leaman积分均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ACS各组LVEF低于SA组,AMI组hs-CRP、BNP显著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P〈0.01)。ACS组血浆BNP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r=-0.499 0,P〈0.01),与血管病变支数呈正相关(r=0.347 0,P〈0.05),与冠脉积分呈正相关(r=0.798 4,P〈0.01)。结论ACS患者血浆BNP、hs-CRP与冠脉病变程度存在相关性,BNP、hs-CRP水平可反映心肌受损的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 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与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S)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86例因胸痛行冠脉造影患者,其中有165例为ACS(ACS组),73例为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组);48例冠脉造影正常的非冠心病者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浆Lp-PLA2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Lp-PLA2水平在ACS组、稳定型心绞痛组及对照组的水平分别为(115.01±80.74)ng/ml、(90.82±61.58)ng/ml及(82.53±30.89)ng/ml,其中ACS组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对照组(P0.05)。Hs-CRP水平在ACS组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及对照组,Lp-PLA2及hs-CRP水平之间无明显相关性。ACS患者血浆Lp-PLA2水平多支冠脉病变组高于单支冠脉病变组(P0.01),双支冠脉病变组高于单支冠脉病变组(P0.05)。结论:Lp-PLA2血浆水平可用于间接评估粥样斑块的稳定性及冠脉病变范围。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mptom,ACS)病人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C reactive protein,hs-CRP)和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浓度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ACS组ACS病人60例,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组病人40例,对照组为40名健康人,检测血清IL-6、hs-CRP水平.结果 ACS组血清IL-6、hs-CRP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1);ACS组中,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又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P<0.05);SAP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6和hs-CRP水平呈正相关(r=0.5942,P<0.01).结论 ACS病人血清IL-6和hs-CRP升高,其水平变化反映ACS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64排螺旋CT检测冠状动脉(冠脉)病变与血浆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以胸痛为主要症状的患者254例,根据冠脉CT造影结果,分为正常对照(NC)组89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9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67例。所有患者均测定血糖、血脂、血压等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所有入选者血浆MPO浓度,用Gensini积分评价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比较组间血浆MPO浓度水平差异及血浆MPO浓度与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结果 ACS组血浆MPO平均浓度高于SAP组,SAP组血浆MPO平均浓度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在冠心病患者中,血浆MPO水平随着Gensini积分增加而升高(P0.01),MPO浓度与Gensini积分呈显著正相关(r=0.51,P0.01)。结论 64排螺旋CT冠脉检查进行Gensini积分与血浆MPO水平密切相关,两者联合评估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134例怀疑为冠心病的住院患者,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113例,至少有1支冠脉狭窄≥50%)和对照组(21例,所有冠脉分支狭窄均<50%)。冠心病组按照冠脉病变支数进一步分为4个亚组(1支病变26例,2支病变26例,3支病变53例,4支病变8例);按照发病症状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5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22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40例)。血浆OxLDL水平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其他冠心病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血脂等数据也一并收集。结果在冠心病组和对照组之间,除了高血压病史有显著升高外(46%vs19%,P<0.05),其他指标没有显著差别。冠心病患者血浆OxLD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15±0.32)μkat/m lvs(0.68±0.30)μkat/m l,P<0.01)。14支病变冠心病患者,其血浆OxLDL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10±0.32)μkat/m l、(1.12±0.27)μkat/m l、(1.17±0.32)μkat/m l和(1.33±0.37)μkat/m lvs(0.68±0.30)μkat/m l,P<0.01);但不同支数病变患者亚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OxLDL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13±0.30)μkat/m l,(1.23±0.33)μkat/m l和(1.15±0.32)μkat/m lvs(0.68±0.30)μkat/m l,P<0.01);但是各分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以血浆OxLDL水平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冠脉病变支数是血浆OxLDL水平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血浆OxLDL水平是冠心病严重程度独立预报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CHD)与C反应蛋白(CRP)之间的关系.方法 测定50例正常对照人群和8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CHD患者血浆的CRP水平,其中单支病变30例、双支病变25例、三支病变25例;稳定型心绞痛3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5例,急性心肌梗死24例.结果 CRP 水平在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依次增高;稳定型心绞痛组(F=1.826,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F=4.232,P<0.01)及急性心肌梗死组(F=6.745,P<0.01)的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冠心病组中,双支病变组(F=7.925,P<0.01)以及三支病变组(F=9.467,P<0.01)中CRP 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CRP水平与冠心病和冠脉病变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凝血功能紊乱、炎症因子表达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关系,为冠心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选择2007年10月至2008年8月于心内科行冠脉造影或冠脉CT患者195例,入院前均未行调脂治疗,按冠脉造影或冠脉CT结果分为健康对照组4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109例.分别于入院当时检测血清脂蛋白、纤维蛋白原(FIB)、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高敏C反应蛋白(hs-CBP)水平.结果 冠心病患者的FIB、血清炎症因子MCP-1、hs-CRP、血脂水平明显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患者存在炎症反应、脂代谢和凝血功能紊乱.与SAP组患者相比,ACS患者hs-CRP、FIB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s-CBP水平与FIB正相关,表明二者主要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相关.MCP-1与冠脉积分正相关,表明血清MCP-1水平可能反应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结论 ACS患者血清hs-CRP、FIB较稳定型冠心病患者明显升高,二者呈相关关系,表明hs-CBP、FIB水平与冠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相关,炎症反应和凝血异常可能相互促进,共同诱发斑块破裂,引起ACS.MCP-1与冠脉积分正相关,可能反映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对ACS患者联合进行上述指标的检测有利于判断病情,尽早治疗,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联素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可疑冠心病患者83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患者65例,分为稳定性心绞痛组(SAP组,21例)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ACS组,44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作为对照组(18例)。测定各组患者血清脂联素和hs-CRP水平。结果ACS组患者血清脂联素对数水平较对照组和SAP组明显降低(P<0.05);ACS组患者hs-CRP水平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5)。线性相关分析表明,血清脂联素对数与hs-CRP水平呈负相关(r=-0.25,P<0.05)。结论血清脂联素与hs-CRP相互作用可能共同参与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外周静脉及冠状动脉血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水平及及临床意义.方法 连续入选150例冠心病(CHD)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60例、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50例,另外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受试者2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受试者外周静脉及冠状动脉血hs-CRP、MMP-9及PAPP-A水平,进行组间及不同外周静脉及冠状动脉血间指标差异比较.结果 UAP组、AMI组外周静脉血及冠状动脉血hs-CRP、MMP-9和PAPP-A水平显著增高,与对照组及SAP组比较,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0.01);AMI组与UAP组比较,血hs-CRP、MMP-9和PAPP-A水平亦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但SAP组与对照组比较,血hs-CRP、MMP-9和PAPP-A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外周静脉血及冠状动脉血hs-CRP、MMP-9、PAPP-A相互间呈显著正相关性(P均<0.05).结论 hs-CRP、MMP-9及PAPP-A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病密切相关,其测定有助于ACS的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受损(IFG)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与血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对经冠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据结果用1999年WHO标准选取冠心病合并IFG组69例,另设糖代谢正常冠心病组64例(对照组)。测定两组体重、血压、血脂、血肌酐、血hs-CRP,记录其年龄、冠心病危险因素(性别、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吸烟)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并计算冠脉病变积分。结果血hs-CRP水平、冠脉病变积分在IFG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相关分析显示,在冠心病合并IFG患者中,空腹血糖水平、血hs-CRP水平与冠脉病变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分别=0.2685,0.5232均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IFG患者冠脉病变严重,多支冠脉病变发生率高,病变呈弥漫性狭窄。冠心病合并IFG患者存在炎症反应,血hs-CRP水平与冠脉狭窄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结合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C—reactionprotein,hs.CRP),探讨血清内皮脂肪酶(endotheliallipase,EL)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对入选对象行冠状动脉造影,同步进行心电图、外周血EL、hs—CRP、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肌钙蛋白I参数检测和常规身体检查后设正常对照组(30例)和冠心病组(85例);再将冠心病组分为稳定型心绞痛亚组(39例)、急性冠脉综合征亚组(46例);同时也将85例冠心病患者分为冠状动脉单支病变(34例)亚组与多支病变(51例)亚组。比较组间外周血EL、hs.CRP浓度差异,评价两者在冠心病患者中的相关性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血清EL、hs—CRP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L:(762.91±72.62)μg/Lvs(368.23+42.14)μg/L,P〈0.05:hs—CRP:(12.76±3.08)mg/Lvs(2.34±1.53)mg/L,P〈0.05]。急性冠脉综合征组血清EL及hs.CRP浓度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56.44±36.85)μg/Lvs(478.26±24.53)μg/L,P〈0.05;(21.89±4.36)mg/Lvs(5.76±6.21)mg/L,P〈0.05]。冠心病组中,51例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血清EL浓度明显高于34例单支病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17.98±51.53)μg/Lvs(705.42±34.61)μg/L,P〈0.05]。所有患者血清EL浓度与hs.CRP浓度呈正相关(r=0.327,P=0.02)。结论EL在预测冠心病中有重要价值,它们在冠心病外周血中浓度的升高可以提示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且在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方面也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病变与代谢综合征、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2003年4月至2004年4月期间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227例临床怀疑冠心病的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将其中冠状动脉狭窄大于50%的170例患者按照中国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分为代谢综合征组和非代谢综合征组。对两组同时进行hs—CRP水平的测定。两组的冠状动脉造影和hs—CRP结果进行组内及组间统计学分析。结果 不同hs—CRP水平下冠状动脉病变类型的比较表明,随着hs—CRP水平的升高,代谢综合征组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加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特别是在hs-CRP〉3.5μg/ml时,这种差异尤其明显。结论 hs—CRP可以作为预测代谢综合征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冠心病患者性激素水平变化与年龄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正常绝经时间≥1年的无性激素替代治疗的女性患者362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127例和对照组235例。其中年龄≤60岁患者107例;61~70岁患者113例;70岁患者142例。检测血浆雌二醇、睾酮、血脂和hs-CRP水平,分析不同年龄段冠心病患者性激素水平与hs-CRP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同年龄段比较,冠心病组≤60岁患者雌二醇、雌二醇/睾酮明显降低,睾酮明显升高(P0.05,P0.01),年龄61~70岁和70岁患者hs-CRP明显升高(P0.01)。性激素水平与年龄呈负相关,与体重指数呈正相关(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雌二醇是冠心病的重要保护因子(P0.01)。结论绝经后初期,女性冠心病患者性激素水平失衡明显,而年龄60岁患者血脂及炎症水平明显升高,绝经后不同年龄段女性防治策略应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动脉扩张性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尿酸(UA)水平的相关性。方法124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90例)和非冠心病组(34例),应用自动脉搏波速度(PWV)测量系统测定颈动脉-桡动脉PWV(C-RPWV)和颈动脉-股动脉PWV(C-FPWV)作为动脉扩张性的指标,测量所有患者的血hs-CRP和UA水平。结果冠心病组患者的hs-CRP(3.87±3.35)mg/L、C-RPWV(10.86±2.51)m/s和C-FPWV(12.75±2.67)m/s高于非冠心病组患者hs-CRP(1.99±2.51)mg/L、C-RPWV(8.56±1.03)m/s和C-FPWV(8.77±1.35)m/s,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C-RPWV与hs-CRP水平独立相关,与C-RPWV和C-FPWV相关因素有hs-CRP和UA。结论冠心病患者动脉扩张性降低,PWV和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程度和稳定性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血管内超声技术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不稳定性斑块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的关系.方法 38例拟诊为冠心病患者行血管内超声检查,其中8例患者经血管内超声检查未发现冠状动脉有明显狭窄病变为对照组;30例经血管内超声检查发现冠状动脉有明显狭窄病变为冠心病组,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18例,稳定型心绞痛组12例.检测所有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结果 3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内膜增厚;8例对照组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30例冠心病患者有不同类型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不稳定性斑块组高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高于稳定性斑块组.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明显增高,提示高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慢血流(SCF)与血清脂联素(AN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显示冠状动脉无明显病变的患者70例,通过校正TIMI血流计帧法(cTFC)计算各支冠状动脉的血流帧数。冠状动脉血流平均帧数≥27定义为SCF,将患者分为SCF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检测ANP和hs-CRP水平。结果:SCF组血清的APN水平低于对照组[(4.88±0.34)μg/ml∶(7.34±0.48)μg/ml,P<0.05],而其血清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2.13±1.07)μg/ml∶(1.29±0.69)μg/ml,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hs-CRP是影响SCF的危险因素(OR=2.44,P=0.04),APN是SCF的保护性因素(OR=0.94,P=0.03)。结论:血清hs-CRP水平升高、APN水平降低与SCF相关,炎症反应在SCF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