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阅读、学习李东垣和孙一奎的相关医著,并结合《内经》《伤寒论》的学术思想,从“外感内伤,分论臂痛”“三阴三阳,分论臂痛”两方面总结李东垣对孙一奎辨治臂痛思想的影响。李东垣治病尊仲景之旨,将“外感内伤”“三阴三阳辨证”理论应用于臂痛的治疗之中,为臂痛的临证分型论治开拓了思路,广泛影响了孙一奎等后世医家。孙一奎在辨病之时常引东垣之述,尤其在《赤水玄珠·臂痛》中主张从外感内伤、三阴三阳分论臂痛,确立了明确的理法方药,增加了臂痛论治方法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2.
祖国医药认为本类病为“气滞血瘀”、“不通则痛”、对此应采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方法治疗.笔者采用自拟“化瘀止痛汤”治疗.方药:红花10g.桃仁12g、川芎10g、白芍20g、当归20g、枳实12g、  相似文献   

3.
笔者自拟“三叉镇痛汤”治疗三叉神经痛,多年来验证,获得满意疗效。方药防风10克细辛6克地龙10克川芎12克白芷12克当归15克天麻9克元胡12克全蝎9克蜈蚣9克僵蚕12克甘草10克。加减若后脑痛加羌活,两侧痛加白芍,巅顶痛加藁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近30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医治疗癌痛文献中的证型和方药进行分析,以探讨癌痛的中医辨证论治规律.方法:对所选文献的中医证型、方荆和药物出现的频次及所占比例进行统计分析,根据频次高低确定常见证型和常用方药.结果:瘀血阻滞、热毒蕴结、肝郁气滞、气滞血瘀、痰湿凝聚、气血亏虚、阳虚寒凝和阴虚内热为癌痛主要证型.结论:对中医药治疗癌痛特点和方药规律的分析可为目前癌痛辨证论治提供参考依据.癌痛从多虚、瘀、毒、痰等方面进行辨证.扶正回本、活血化瘀、疏肝理气、清热解毒、祛痰利湿为常用的治法.内服并外治能够更好改善癌痛症状.  相似文献   

5.
对小柴胡汤治疗痛证的机理进行了探讨,对运用小柴胡汤辨治真心痛、胁痛、少阳经头痛、少阳经腰腿痛,外伤引起的头晕痛、胸肋骨痹和半身疼痛麻木的方药逐一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对小柴胡汤治疗痛证的机理进行了探讨,对运用小柴胡汤辨治真心痛、胁痛、少阳经头痛、少阳经腰腿痛、外伤引起的头晕痛、胸肋骨痹和半身疼痛麻木的方药逐一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痛证是临床常见病征之一,祖国医学对其机理论述多从“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两方面考虑。虽有叶天士提出的“久痛必入络”理论,似在说久痛在络而致络痛,然而新病疼痛就不在络脉了吗,导致络痛的病因病机又是什么,以及治疗络痛用药情况现就这一系列问题,笔者就络脉与痛证关系、络痛症的病因病机、用药特点进行论述,以期对临床治疗络痛有所启发。1络痛的含义痛证是祖国医学以疼痛为主症的多科病征的统称。疼痛是常见的临床症状,可由很多疾病引起是患者就诊时的主诉,当损伤因子侵及机体均可以伤及体表的阳络和脏腑的阴络,导致络脉损伤或脏腑…  相似文献   

8.
历代中医典籍中关于腰椎退行性病变出现了许多相关的中医病名,如腰痛、腰腿痛、腰脚痛、腰脊痛、腰膝痛、腰背痛、腰重等等,该文拟从有关腰椎退行性病变的症状描述以及病因病机、方药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病症特点,进而溯源腰椎退行性病变的中医病名、症状、病因病机、理法方药,为深入挖掘整理中医药防治腰椎退行性病变的传统理论和有效方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心绞痛辨证治疗规律研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绞痛属于中医“厥心痛、真心痛、胸脾”等范畴。多年来,中医中药在防治心绞痛方面,立法配伍不断更新的汤剂、速效长效制剂、静脉制剂已形成了三为一体防治这一急症的特色治疗体系。 中药汤剂治疗经济而易行,也取得满意的疗效。笔者有感对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18首治疗心绞痛具有代表性的方药归纳分析,研讨其辨证核心和治疗规律,以便同道学习和应用。不妥之处请指正。 1.心绞痛的基本病机和方药组成特点  相似文献   

10.
“不通则痛”作为实痛的基本病理,早在《内经》中就已基本确立。后世医家如李东垣、张景岳、高士宗等,在对痛证的治疗上,相应地提出了“痛随利减”、“通则不痛”的基本原则并加以具体化。这些理论有力地指导着临床.根据前人的理论和经验,爰将个人对痛证以通为治的常用方法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1.
“辛甘化阳”是药味合化反应的主要形式之一.该理论发端于《黄帝内经》,应用于张仲景,发展于金元明,提出于清代郑钦安.对“辛甘化阳”实质的认识不应停留在发散风寒、温补阳气上,而应从阴阳属性的角度,结合具体的方药进行.“辛甘化阳”的核心在于“阳”的特性——向外、温热、主动,包括辛甘发散和辛甘温通.辛甘发散类方药具有向外的特性,可见于发散风寒类方药、发散风热类方药以及透邪外出的清气分热方药;辛甘温通类方药具有温热、主动的特性,可见于温里、补益、行气活血、祛湿除痰、消食、泻下等方药.  相似文献   

12.
刘杰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9):453-454
疼痛是临床常见症状,寒热虚实皆可致痛。《素问·举痛论》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指出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是寒邪;而“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血脉瘀滞不通也可导致疼痛。疼痛经久不愈,又会出“现久病多虚”,“久病多瘀”,故临床上某些慢性疼痛因寒瘀夹杂者多见。现在某些医者动则用寒凉清热、凉血、解毒,认为具有消炎作用,实则克伐生气,于气血的生化、运行不利。笔者在临床上运用自拟温通汤为主加减治疗部分慢性疼痛取得一定疗效,略述于下:1基本方药温通汤:黄芪5…  相似文献   

13.
1 历代医家综论脾阴虚 有关脾阴虚论述,最早见于《内经》如 《灵枢·五邪篇》说:“邪在脾胃,则病肌肉 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即 是针对胃阳有余,脾阴不足而言,但《内 经》对脾阴虚的治疗和方药均未涉及。开 创脾阴虚证治方药先河当首推,汉·张仲 景,《金匮要略》言:“脾中风者.翕翕发热,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养阴清热方药治疗乳痛症的疗效.方法:60例乳痛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运用养阴清热方药一贯煎加减治疗,对照组运用疏肝解郁、理气散结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对比观察两组间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养阴清热法治疗乳痛症疗效优于疏肝解郁、理气散结法.  相似文献   

15.
历节是中医古病名,其涉及到的方药,如白虎桂枝汤,今天仍然在临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面就历节病名的几个问题做一些初步探讨。1含义“历节”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上经》:“薇衔,……治风湿痹,历节痛,惊痫,”“别弱,……治风寒湿痹,身重,四肢疼酸,寒邪,历节痛。”“蔓椒,……治风寒湿痹历节疼,除四肢厥气,膝痛。”“天雄,……治大风、寒湿痹,历节痛,拘挛缓急。”历节病最早在《金匮》中得到阐发,经过历代医家的研究和阐释,到隋唐时期形成了比较确定的含义,是指盛人因饮酒汗出当风或因虚受风而出现短气自汗出、肢节疼痛不可伸等症状的疾病…  相似文献   

16.
跌、扑、闪、挫伤农村较常见。主要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功能活动障碍。 笔者用“伤科跌打散”内服、外涂治之,多获显效。本方药源广、制作简便、价廉效高、药专力宏,具有疗程短、取效快、效力久、消肿力强、止痛迅速、治愈率高、无明显毒副反应、患者易于接受等优点。现简介如下: 方药及服法:将骨碎补30克,泽兰、苏木、玄胡、降香各20克,血竭  相似文献   

17.
对痛证的基本病理认识,历代医家多以“不通则痛”加以解释,尤其近几年来对活血化瘀等法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不通则痛”之说更被广大医者所采纳和接受,并以此作为临证之指南,论理之依据。虽然此说在祖国医学的发展、中西医结合和临床治疗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根据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与发展情况,我们认为单以“不通则痛”作为全部痛证的基本病理尚有不足之处,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以探讨。一、“不通则痛”不能概括痛证的全部病理“不通则痛”作为痛证的基本病理之一由来已久,早在《内经》就有这方面的描述,但从描述情况来看多属实证。如“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  相似文献   

18.
四指疼痛是指病人上下肢、筋脉肌肉、关节疼痛的症状。痹痛最早见于《内经》,“肢节痛”、“骨痛”、“手臂痛”、“脚下痛”、“腰股痛”等。《伤寒论》、《金匮要略》载有“历节病”、“四肢痛”、“肢节痛”。后世俗称“痛风”、“腰腿疼痛”、“肩肘痛”、“手指痛”等。《  相似文献   

19.
《金匮》呕吐治法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人以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常呕吐并称,认为呕与吐常同时发生,很难截然分开,故合称呕吐。干呕与呕吐虽有区别,但其发病机理均是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致。早在《内经·举痛论》、《内经·至真要大论》就有“呕”与“呕逆”的记载,但无具体的治疗方药。《金匮》对呕吐证治疗阐发甚详,不仅提出了一些现在仍然行之有效的方剂,而且认识到呕吐有时又是人体排出胃中有害物质的保  相似文献   

20.
7带状疱疹验方马传玺传:带状疱疹祖国医学称之为“缠腰火丹”、“蛇丹”等。发生的原因是湿热之毒相互搏结,经络不通,气血不行,不通则痛,热毒则发生赤红的烫,湿不疏泄则成水泡。故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方药:生大黄30g,冰片5g,蜈蚣5条,共研细末,香油调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