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多研究资料报道,用多种方法刺激经穴,某些受试者能产业某种酸、胀、麻或其它特殊感觉,从被刺激的穴位开始,沿着古典的经络循行路线传导,或向患区传导。这种“循经感传”或“气至病所”的现象,我国古人早有发现。如《灵枢》和《针灸大成》中就有“中气穴,则针游于巷”,“有病道运者,必先使其气直到病所”  相似文献   

2.
古典气功学指出若要达到任督二脉贯通,必需使舌尖与上颚接触。本文报导当两例循经感传显著者手指井六之间通过导体时,感传可以互相接通,这种“接通”现象和感传循行时电流的发生有关。实验在6例循经感传显著的患者进行。第一部分实验,请二位受试者(甲方和乙方)对坐,各平放一手在实验台上,手掌向上,伸出中指。此后受试者视线转移侧方(或用布蒙眼),在试验者帮助下,使受试者的两个中指尖相对应,但保持约1毫米的距离。再用生理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循经感传现象的观察分析,笔者认为这种现象的发生与微血管的自律运动有密切关系。微血管(包括淋巴管)所具有的那种“自发的、不从属于心脏跳动的、节律性的舒缩运动”很可能就是中医经络学说中所讲的“经气”。并由此推论:循经感传现象是通过刺激俞穴,引起了微血管自律运动的频率和振幅发生改变所产生的。即循经感传只是一种现象,而本质则是微血管自律运动的频率和振幅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循经感传现象在我国历代医籍中均有记载,是古人创立经络学说的一个重要依据,因而也是我们今天研究经络学说,探讨经络实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十多年来,国内许多研究单位对循经感传现象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以许多确凿的实验结果深入论证了循经感传的一些重要特征,记录到感传过程中循环出现的一些机能反应。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肯定了循经感传与针刺镇痛作用和临床疗效的密切关系,并初步掌握了一些激发感传,促进气至病所的手段。激发感传的成功和隐性感传的发现说明循经感传是在人群之中比较普遍存在的一种经络现象,这一现象以已知的医学和生物学知识尚难作出恰当的解释,有其固有的生理学基础。在充分肯定现象的基础上,目前,不少单位正在研究如何进一步掌握它的规律,提高针刺疗效,并对循经感传形成的机理和反映循经感传的指标进行了探讨。实践证明,感传研究确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问题,对于进一步提高针刺临床疗效,闹明针灸针麻原理和经络实质都有直接的意义,有待继续深入。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循经感传现象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碧英  黎宝娇 《针刺研究》1993,18(2):159-162
循经感传现象与年龄的关系,各地的报导尚有分歧。近10年来,我们对536名在校青少年的循经感传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观察。青少年受试者的循经感传的主要特征与成年人基本相同。但其循经感传的出现率,特别是循经感传的显著程度远比成年人高,结果稳定,可以重复。结果表明循经感传的显著程度与受试者年龄有密切的关系。虽然,目前还很难对此作出恰当的解释,但这一事实为进一步弄清影响循经感传“显现”的因素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线索,有助于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和促进循经感传机理的阐明。  相似文献   

6.
陈洪沛  吴节  王静华 《四川中医》2008,26(11):110-112
本文收集和整理了古代文献中有关循经感传现象的载述,着重从循经感传的性质、速度、激发及控制等方面加以整理和论述,以期为现代针灸临床和实验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63岁,因鼻塞流涕,时喷嚏而寻医.验血及X光鼻窦像皆无阳性发现,诊为慢性鼻炎,经治无效.视病人精神不振,对话时鼻塞音明显,流涕,时而喷嚏,余无异常,舌红苔薄白,脉浮数无力.此乃内有蕴热,加之老年体虚易感外邪,乃致肺气不宣,宜采用辛凉解表,宣肺通窍法.  相似文献   

8.
9.
循经感传的脊髓脑干神经网络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辣根过氧化物酶类(CB-HRP)逆行跨神经节追踪观察证明,脊髓脑干胶状质内可能存在一条与体表胃经相对应的神经网络链。计算机仿真证明,在一定条件下,单、多穴交联的脊髓脑干神经网络链模型均可产生具有循经感传基本特征的冲动传递;在相同条件下,单交联较多交联易产生上述的冲动传递。在刺激家兔解溪穴诱发节段性脊髓场电位的模型上,督脉注射士的宁,93.33%实验例可在T12或C7记录到传导性脊髓场电位,传导波以P2N3为主。此电位可能与感传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循经感传的脊髓脑干神经网络假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循经感传是古人描述经络路线,创立经络学说的主要临床依据。不少工作证明,这种感传现象的发生与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密切相关。例如,刺激外周神经向心端和断肢残端可出现双向感传;感传可从感觉正常区进入腰麻区并在该区内循行;入静诱导、不完全性截瘫、某些脑部疾患可明显提高循经感传的出现率。因此有人认为,循经感传的本质是兴奋在大脑皮层S、S区、丘脑腹后内、外侧核的定向扩散。但无论是大脑皮层的S、S区或丘脑的腹后侧核,其下肢、躯干和头面部的代表区都被上肢的代表区分隔,难以解释足三阳经的感传现象[1]。鉴于脊髓和低位脑干仍保持…  相似文献   

11.
循经感传在经络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是古人创立经络理论的重要依据,是针灸发展史上关键的一步。因此,本研究收集了近些年有关于循经感传的文献,通过对循经感传研究进展的总结分析,分别从循经感传的机制研究(肥大细胞论、电生理系统论、筋膜结缔组织论、容积传输理论等)、激发方法(刺法和灸法)、临床研究(针刺镇痛以及针刺麻醉等)方面进行简单客观的介绍,旨在为以后的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近年,国内对感传的研究,有较多单位认为暗示对感传的影响很少,甚至有认为感传是不能暗示的。而有些单位则发现,仅作一些象征性的刺激形式,某些感传显著者就出现了感传。因而有的科学工作者认为,感传显著者都是暗示感受性良好者,或者说,感传是否出现,取决于暗示感受性。而有的同志则因发现暗示能引出感传,从此对感传的真实性及科学价值产生了严重的怀疑。我们认为,有必要弄清楚暗示与感传的关系,以澄清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3.
循经感传现象产生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探讨外周感觉神经末梢间是否存在跨节段的远距离信息传递以及此信息传递的特点。方法:分离神经细束,观察逆行电刺激大鼠脊神经背侧皮支后,相距较远的神经细束上机械感受单位的电活动变化。结果:记录的单位主要是Aδ和C类单位,其感受野多位于距背中线0.5-2.0cm的范围内。机械感受单位一般在距节段电刺激后的91-120s传入放电增加;刺激T9在T12记录的单位和刺激T12在T9记录的单位,二者放电增加反应相似;另外,T10、T11脊神经与中枢断开和不断开两种情况下所记录的单位放电也未见明显不同。结论:外周末梢间的信息传递具有传导速度较慢,传递线路相对稳定,且具有不受中枢调控和双向性的特点,可能是形成循经感传的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多年来,国内外医学工作者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经络的本质进行了较深入的探索,其中一个较大的进展是开展了对“循经感传现象”的大量研究。这些研究大大丰富了对经络学说的感性认识,表明深入探讨感传的实质有助于阐明经络学说。本文就近年来我国在循经感传研究方面的主要进展作一概述。一、感传率普查对全国范围内不同地区、民族、年龄、性别、职业及各种病态条件下的人,约18万进行普查,发现感传显著者约500例,总的平均感传率为1.1%。健康人的感传率约0.23%。一般认为它与地区、民族、年龄、性别和职业等的差别无关,而与季节、遗传及某些疾病等因素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418例的观察,发现循经感传现象的出现和大脑皮层弥漫性病理过程及躯体慢性局限性病灶刺激有关。循感的性质与病灶刺激的感觉性质相应,循感的布局及某经循感的出现和病灶之间有着定位符合关系。循感有趋向病灶的特性。循感的长短与疾病的病程共消长。认为这是一个以感觉效应为重要表现形式的与大脑皮层有关的病理反射。运用这一反射与疾病间的规律性关系去诊治疾病可能有着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17.
1976年我们提出了循经感传的八个规律,既普遍性、潜在性、趋病性、效应性、可激性、可控性、循经性、变异性。循经性是循经感传的基本规律之一。感传的循经是指循《灵枢·经脉》篇所描述的经脉循行路线。为了进一步验证感传的循经性以及循经性的临床意义。我们应用声电鍉针对33例病人,524条经进行了循经感传气至病所的观察。结果表明十四经感传线具有循经性,感传线循经长者疗效好。  相似文献   

18.
1 概述 受多种原因的影响,脊髓内形成管状空腔,称为脊髓空洞症,在空洞周围常有神经胶质增生.本症发病较为缓慢.  相似文献   

19.
循经感传现象与淋巴管关系的机制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合探讨了循经感传现象与淋巴系统之间的关系,认为在经穴部给予针灸刺激时,引起局部含P物质的神经末梢分泌P物质,通过毛细淋巴管吸收进入淋巴管,引起淋巴管发达平滑肌的节律性收缩运动。  相似文献   

20.
董春波  高淑敏 《针刺研究》1998,23(2):95-100
循经感传现象是一种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被压抑了的高级感觉性病理过程,它与疾病间有一定规律性关系,并可依此进行病灶穴位诊断。对68例循经感传阳性的心脑血管病患者观察的结果表明:脑血管病与心血管病同时罹患者,其循经感体的阳性率比分别患病者高,高血压能明显提高循经感传的阳性率。循经感传的分布形式与病灶的范围相关,局限性病灶时,多为单经感传,弥漫性病灶时多为泛经感传。循经感传的走行方向是首先趋病循行,其后则起头循行。或者趋病,或者趋头,两者必居其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