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总结腰神经根管狭窄症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及有关发病因素。方法 对经手术证实的 18例腰神经根管狭窄症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L5根管狭窄 12例 ,S1根管狭窄 6例 ,体力劳动者 12例。病程一年以上 14例 ,单侧根痛性间歇性跛行 17例 ,向患侧的弯腰屈髋行走步态 14例 ,直腿抬高试验阴性 15例 ,反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并加强试验阳性 15例 ,腰骶部叩击痛伸直位 (+)弯腰位 (- ) 14例 ,坐骨神经功能下降者 13例。CT提示椎间隙及椎体上缘平面侧隐窝狭窄 14例 ,椎弓根及其下缘平面根管狭窄 4例。 18例行扩大开窗根管减压术。随访半年~ 5年 ,优 14例 ,良 4例。结论 ①单侧根痛性间歇性跛行 ;向患侧的弯腰屈髋行走步态 ;直腿抬高试验阴性 ;反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并加强试验阳性 ;腰骶部叩击痛弯腰位 (- )伸直位 (+)是该病的五大临床特点。②椎间盘 ,椎弓根及下缘平面的CT或CTM是该病最有价值的诊断手段。③扩大开窗根管减压是该病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2.
腰神经根管狭窄症手术治疗1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腰神经根管狭窄的发病因素,诊断要点及手术指征、方法.方法 对经手术证实的14例腰神经根管狭窄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均行后路椎板开窗根管减压术,随访6月-5年,优8例、良4例.结论 (1)CT和CTM是该病最有价值的诊断手段;(2)以临床症状,体征定位为主,影像学检查为辅确定狭窄平面;(3)椎板开窗根管减压是该病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3.
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神经根管狭窄症:附50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50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神经根管狭窄症,采用扩大式开窗手术。术后随访1~3年,结果优42例,进步7例,优良率87.5%。坐骨神经牵拉试验后出现持续性疼痛是本症与单纯椎间盘突出症的不同之处,并强调术后的稳定治疗。作者认为,把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神经根管狭窄症作为一个完整的疾病名称提出,对于提高治愈率和远期疗效有较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68例腰椎神经根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分析张维斌,王佳福,孟宪武,刘玉,杨英昕,李向东腰椎神经根管狭窄症是一种常见病,虽然治疗方法很多,但唯有手术治疗才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1]。近年来由于实验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CT及MRI的广泛临床应用、对其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腰神经根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及其疗效。方法分析经扩大开窗根管减压术治疗的158例腰神经根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L5神经根管狭窄97例,S1神经根管狭窄61例;男96,女62;年龄45~67岁,平均52岁;发病至手术时间1.5~4年,平均2.6年;体力劳动者137例。所有病例均采用扩大开窗根管减压术。结果所有病例均获术后随访1~5年,手术治疗效果:优147例,良11例。结论扩大开窗根管减压术是腰神经根管狭窄症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椎间盘突出、小关节增生、黄韧带肥厚合并腰神经根管狭窄的文章较多[1~3],但对椎间静脉畸形合并腰神经根管狭窄症尚未见报道。本组报道自1985年~1992年间,264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中经手术证实的9例椎间静脉畸形合并腰神经根管狭窄症(占3.4%)。术中采用结扎畸形血管和神经根管扩大成形术,解除了神经根的压迫,术后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9例中男7例,女2例;45~55岁3例, 55~65岁5例, 65岁以上者1例。病程3~20年,平均5年2个月。病因:5例均有明确外伤史,其中3例摔伤,抬重物腰扭伤2例,其余4例原因…  相似文献   

8.
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腰椎管狭窄症是指构成椎管、神经根管的骨或纤维结构,由于退变等因素造成其容积或形态的变化,并产生椎管内容纳的神经、马尾及血管等受压,所致的相应临床表现,是导致腰腿痛或腰痛的常见病之一。自Verbiest(1954)首先提出“腰椎管狭窄症”这一疾病诊断,迄今为止骨科界对该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已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腰椎管狭窄可  相似文献   

9.
腰神经根管狭窄诊断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作者报告16例退行性腰神经根管狭窄的CT、MRI三维图像重建检查及针对性充分减压和钛合金花篮状椎体融合固定器治疗。认为:腰椎间盘突出,中央椎管狭窄,神经根管狭窄各有不同的病因,病理解剖,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以及不同的CT、MRI三维重建图像,其治疗方法也不同,所以诊断不宜混淆。治疗需要注意有针对性减压,增加并维持椎间盘高度,增强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椎板间开窗潜行部分切除上关节突治疗腰祸根这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992年2月~1997年6月采用椎量工窗潜行部分切除上关节突治疗腰神经根管狭窄症31例。结果:经术后平均2.5年随访。手术优良率93.6%。结论:该手术对神经根管减压彻底,骨性结构破坏少,利于病人的术后康复及脊柱的稳定,是治疗腰神经根管狭窄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腰椎间盘镜治疗老年性腰神经根管狭窄症的手术疗效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叶春平  朱家骏 《中国骨伤》2013,26(10):805-809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镜治疗老年性腰神经根管狭窄症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术后疗效. 方法: 自2007年3月至2010年10月,采用腰椎间盘镜下后路椎管开窗减压术治疗56例老年性腰神经根管狭窄患者,其中男38例,女18例;年龄61~76岁,平均(64.53±4.43)岁;病程6个月~15年. 手术前后根据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腰痛评分 29 分法(包括主观症状、客观体征、膀胱功能)对功能进行评分,评估术后1、3、6、12个月的临床疗效,并摄X线片进行影像学评估. 结果: 51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12个月,术后1、3、6个月及1年的JOA评分由术前的13.46±2.02,分别提高到23.13±1.86、23.54±2.39、24.66±1.57、24.83±1.74,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12个月的优良率分别为83.92%、90.74%、95.42%、92.15%.影像学检查没有发现腰椎失稳现象. 结论: 腰椎间盘镜开窗根管减压术治疗老年性腰神经根管狭窄症是一种有效的术式,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特点,合适的适应证选择和精细的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经椎间入路内镜治疗腰神经根管狭窄症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2017年1月~2019年5月,80例腰神经根管狭窄症患者纳入本研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40例采用经椎间孔内镜减压,40例采用经椎板间入路减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近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术中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虽然经椎间孔组建立通道时间显著长于经椎板间组(P0.05),但是经椎板间组的内镜下减压时间、总手术时间和住院日均显著优于经椎板间组(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评分显著减少(P0.05),而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经椎间孔组VAS和JOA评分均显著优于经椎板间组(P0.05)。影像方面,两组患者术后CT测量单侧椎管面积均较术前明显增大(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经椎间孔组CT测量的单侧椎管面积显著大于经椎板间组(P0.05)。[结论]经椎间孔后路内镜治疗腰神经根管狭窄症的早期临床结果显著优于经椎板间入路。  相似文献   

13.
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神经根管狭窄,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不仅见于老年人,青壮年也较多见,单纯施行腰椎间盘摘除术往往不能获得满意疗效,这一点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证实。1992年3月~1999年5月,我们采用“蝌蚪”形开窗手术,治疗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合并神经根管狭窄症65例,不仅摘除了椎间盘,而且扩大了神经根管,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35例单侧椎板开窗神经根管扩大: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病例,对其疗效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采用单侧椎板开窗神经根管扩大术治疗的有单侧症状的腰椎狭窄症病例。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5年。优25例(70.6%),良7例(20%),好转2例(5.9%),差1例(3.5%)。其优良率达90.6%。结论:与后路椎板全切除或半切除相比该术式减少了手术损伤风险,保持了脊椎的稳定性,术后并发症少,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5.
腰神经根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神经根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手术方法。方法 对83例腰神经根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症病例进行椎间盘切除并神经根管扩大术。结果 经1-6年的随访观察,优良率为92.9%。结论根据类型选择手术方法,减压必须彻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应用显微内窥镜系统,显微化、微创技术进行腰神经根管狭窄减压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要求术前诊断明确,术中定位准确。首先通过导针建立工作通道,放入显微内窥镜,将术野在监视器上放大64倍,然后在监视下有限范围内咬除增生的椎板及小关节、黄韧带,切除突出的髓核组织及增生的软骨板、纤维环,彻底松解神经根。结果 11例腰神经根管狭窄者术后均痊愈,无并发症。结论 该术式充分体现了有效的脊柱外科微创原则,能够达到外科手术同样的效果,对腰神经根减压尤其适用。  相似文献   

17.
小切口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神经根管狭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院自 1995年 1月至 1999年 7月采用小切口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神经根管狭窄 5 5例 ,41例获得 7个月至 4年的随访 ,疗效满意 ,现报导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5 5例中男 31例 ,女 2 4例 ,年龄 35~6 2岁 ,平均 43岁 ,病程 2个月至 19年 ,平均 11 2个月。有明显外伤史者 11例。均累及一侧肢体 ,其中左侧 32例 ,右侧2 3例。 17例均做过推拿、理疗、牵引 2个月以上 ,所有病人均常规摄腰椎正侧位片及CT检查 ,其中 13例还做了脊髓造影检查 ,17例做了MRI检查。突出节段L4 ,537例 ,L5S118例 ,伴L5椎体Ⅰ度滑脱 3例 ,共…  相似文献   

18.
腰神经根管减压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了1985年~1994年的178例腰神经根管减压术.该组病例腰神经根的致压因素中,腰椎间盘突出53例,腰椎间盘膨出合并黄韧带肥厚48例,关节突增生28例,椎体后缘 增生19例,纤维粘连带压迫11例.椎体假性滑脱15例,神经根袖囊肿4例.其中158例术后经平 均4.8年的随访,疗效优良率95.0%。该手术的要点是针对致压因素,彻底解除神经根压迫.优点 为神经根减压充分,并保护了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腰神经根管狭窄的治疗手段。方法 :自 1989年以来 ,对 2 6例腰神经根管狭窄的患者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腰神经根松解 ,神经根管扩大治疗。平均年龄 5 1岁 ,病程平均 2 .1年。X线显示均有退行性改变。椎管造影 :椎间盘脱出 4例 ,CT:椎间盘脱出 10例 ,并椎管狭窄 10例 ,MRI:椎间盘脱出 8例 ,椎管狭窄 4例 ,两者合并 2例 ,肌电图阳性者 2 1例。手术在显微镜下操作 ,凿除压迫的骨质 ,用显微剪将束缚神经根的束带 ,索条及片状粘连切断 ,使神经根能移动 1.0 cm。结果 :随访2 2例 ,优 16例 ,良 4例 ,可 2例 ,优良率 90 .91%。结论 :显微外科技术进行腰神经根松解及神经根管扩大 ,副损伤小 ,松解及减压更为彻底 ,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本组观察神经根最常压迫的部位在侧隐窝与椎间管的交界处。神经根在神经根管中粘连 ,束带束缚及压迫均可引起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0.
沈一真  黄永辉  曹兴兵 《骨科》2020,11(1):6-12
目的探讨神经根沉降征(nerve root sedimentation sign, NRS)对于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canal stenosis, LS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8月因腰腿痛或间歇性跛行于我院就诊行MRI检查的病人162例,收集MRI影像资料,测量并计算以下影像学指标:NRS分型、椎管正中矢状径(posteroanterior diameter, PAD)、硬膜囊横截面积(dural sac cross-sectional area, DCSA)、椎管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 of the canal, CAC)、侧隐窝矢状径、DCSA变化率,按照DCSA/CAC的比值将所有入选节段分为椎管狭窄组和非狭窄组,比较上述影像学指标的组间差异,对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LSS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316个节段,其中椎管狭窄节段229个,非狭窄节段87个。椎管狭窄与不狭窄节段间的NRS分型、PAD、DCSA、侧隐窝矢状径、DCSA变化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LS的发生与NRS分型为阳性b型[与分型为阴性的病人相比,OR=16.291,95%CI(1.982,133.913),P=0.009]、DCSA≤130 mm^2[DCSA值为100~130 mm^2的病人与DCSA值>130 mm^2的病人相比,OR=3.814,95%CI(1.758,8.274),P=0.001;DCSA值<100 mm^2的病人与DCSA值>130 mm^2的病人相比,OR=10.189,95%CI(2.286,45.421),P=0.002]相关,NRS其余各型及其他影像学指标与LLS的发生无相关性(P均>0.05)。将形态上存在近似的NRS阳性b、c型合并为b+c型后再次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LS的发生与NRS分型为阳性b+c型、DCSA≤130 mm^2相关,结果相近。结论 NRS在诊断没有发生明显形态学改变的LSS时,与DCSA相比无优越性,诊断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