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SARS的胸部影像学特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SARS肺部影像学特点。方法:临床确诊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51例,年龄9~75岁;X线检查用DR摄取胸部正、侧位像。结果:51例患中,呈两肺多发病灶或单侧广泛分布共30例(58.8%)。病灶位于周边肺野较多见42例(82.4%)。病灶形态早期多为局限片状、扇形或椭圆形43例(84.3%);密度低且均匀32例(62.7%);随病情进展;病灶扩大27例(51.9%);同时病灶中央密度增高,病灶之间互相融合2例(3.9%),病灶吸收后残留索条状纤维化5例(9.8%)。结论:SARS以急性肺损伤为其病理基础,病程发展迅速。胸部影像学主要表现为间质性炎症过程,按其病情进展可分为①充血期;②间质渗出期;③进展期;④肺泡浸润期;病灶吸收后常残留间质纤维化。数字化成像技术有助于对病变进行更准确的分析及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胸部X线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60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胸部X线表现。结果 260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胸部X线表现可见:斑片状影183例(70.38%);大片状影102例(39.23%);间质改变208例(80%);磨玻璃样改变113~J(43.46%);大范围肺实变31例(11.92%);索条状影108例(41.54%);弥漫性病变42例(16.15%);单肺受累96例(36.92%);双肺受累176例(67.69%)。结论 不同程度的肺组织实变是SARS的共同特征,胸片能够显示和诊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作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文旨在提高对肺类风湿性病的认识,以便早发现,早治疗。方法回顾分析56例肺类风湿性病患者的X线表现,56例有胸部X线改变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均有首次和复查的胸部直立后前位平片,就其主要的X线表现从发病机制及病理基础上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肺类风湿性病的主要X线表现有以下几种:胸膜炎及胸腔积液29例(51.8%);广泛间质性纤维病变18例(32.1%);渐进坏死性结节6例(10.7%);Caplan综合征2例;急性肺炎1例。结论及时正确地诊断肺类风湿性病,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及疗效的预测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肺部病变出现的早晚或多少直接影响药物的疗效。因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未出现肺部症状之前或已有肺部症状者均应摄胸部X线平片,以便早期发现,及时治疗,防止病情恶化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 (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 ,SARS ,即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经积极治疗后恢复期胸部X线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诊断的 2 0例SARS病人恢复期的X线表现。恢复期标准为体温正常 3天且胸片明显吸收 5 0 %以上。本文所有患者均符合该标准。结果  80 %的SARS恢复期患者肺部病灶基本吸收 ,2 0 %的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序的肺部病变。结论 SARS患者积极治疗肺部病变大部分可以吸收 ,少部分患者肺组织遗留有不同程序的病变。肺部CT扫描可以更好的了解肺内病变。  相似文献   

5.
成人支原体肺炎52例X线和CT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成人支原体肺炎的X线和CT特点。方法:分析经多聚酶链反应证实的52例成人支原体肺炎的胸部X线和CT表现。结果:肺间质浸润26例,亚段或段型肺实质浸润15例,小斑片或扇形浸润11例,合并肺门淋巴结肿大10例,胸腔积液7例。结论:支原体肺炎的影像学表现呈多样性,正确诊断有赖于与临床、实验室检查的密切结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肺结核(PTB)的胸部X线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AIDS合并PTB的正侧位X线胸片,42例均有胸部CT检查资料。结果42例中浸润型肺结核30例,其中合并胸腔积液8例,血行播散型肺结核7例,原发型肺结核5例;肺部阴影多为大片状或小片状互相融合状,边缘模糊,其中可有空洞;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多见;病灶分布广泛,常常双肺多叶多段同时受累。结论胸部X线检查对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诊断以及在确定病变的范围与程度、抗结核治疗动态效果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肺炎90例X线影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新生儿肺炎的主要临床表现和X线胸部平片的影像表现、二者之间的特点和相互关系。方法分析90例新生儿肺炎的主要临床表现和X线表现。结果本组病例中支气管肺炎58例(占64.4%),间质性肺炎20例(占22.2%),大病灶肺炎8例(占8.9%),大叶和(或)节段性肺炎4例(占4.5%)。结论通过肺部体征和X线表现关系的分析,提出提高本病诊断率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肺部弥漫性疾病的X线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48例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肺部弥漫性病变病人的胸部X线表现.结果根据248例患者肺部X线影像学表现归纳为:肺实质性病变征象98例(39.5%),肺间质性病变征象84例(33.9%),肺实质与肺间质性病变共有征象66例(26.6%).结论肺部弥漫性疾病发病原因多,结合临床对X线征象进行分析,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非典型肺炎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非典型肺炎的临床特点及其有效防治措施。方法 对25例非典型肺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社区感染3例;22例院内感染者均有该病接触史,潜伏期约为1-11天。临床表现均有高热、头痛、咳嗽和气促;10例(4_0%)有严重呼吸困难;12例(4-8%)关节肌肉剧痛;仅4例(16%)有少量湿罗音;25例(100%)血白细胞总数不高,血培养、衣原体抗体阴性;X线检查3例(12%)呈双肺间质性改变;22例(88%)呈斑片状浸润影。结论 非典型肺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综合治疗其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与其他肺部疾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包括临床表现,胸部X显影像、实验室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等特点。方法 对我院发热门诊接诊的440例发热患者的临床表现,X线胸片及实际室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除1例患者与SARS患者有接触史,其他患者无SARS接触史,全部患者以发热为首发症状(100%),伴有干咳(77.0%),气促(34.0%);无腹泻;高热患者均有胸部X线改变,多数累及单肺,肺部体征与脑部X线表现多数一致;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99.8%的患者经使用抗菌药物、抗病毒药物、糖皮质激素有明显疗效。结论 SARS传染性极强,有一定的病死率,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对有胸部X线改变的患者需要认真分析、细致研究、仔细鉴别,才能不误诊,不漏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的胸部X线和CT表现。方法 回顾7例临床诊断SARS的患发病后一系列的胸片和CT影像进行分析。结果 7例SARS胸部X线片和CT检查均有异常发现。影像学表现可为两肺不同程度的片状或斑片状磨玻璃样密度阴影(7/7),其中小片状影1例(1/7),大片状影2例(2/7),兼有大片、小片状4例(4/7)。胸腔积液3例(3/7),继发空洞2例(2/7)。结论 SARS以肺实质和间质渗出性病变为主,常伴有胸腔积液,病变发展迅速,恢复期胸部的病灶吸收较慢。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诊断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价值。方法:本课题产选取我院2018年6月—2019年5月时段内诊疗的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共100例。分别行胸部X线、CT检查,评估患儿不同检查方式的准确率以及影像学特征。结果:胸部X线检查方式确诊率为89.00%,CT检查方式确诊率为97.00%,数据间比较有意义(P<0.05)。而这两种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均可见肺组织内实质性病变,X线表现为间质浸润型,同时伴有肺纹理增多、增粗的现象,且病变边缘模糊,个别患儿则表现为腺泡型或混合型;但病变在CT上则表现为边缘模糊的不均匀性高密度影,在个别患儿则表现为肺不张和胸腔积液。结论:针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CT检查可显著提高诊断准确率,同时还可依据其影像学特征,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SARS和支原体肺炎(MP)的临床影像特征.方法回顾分析临床确诊的38例SARS患儿和100例MP患儿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 结果 SARS组和MP组影像表现可为四种类型:间质浸润型:主要表现为肺纹理增多、紊乱、模糊及网状模糊影,部分伴肺门影增大.SARS组8例;MP组46例.小叶实质浸润型:主要表现为斑点状、斑片状或密度不均片状影.SARS组4例;MP组13例.肺段实质浸润型:病变累及一个或一个以上肺段、叶,呈大片状实变阴影.SARS组23例,MP组36例.混合型:主要表现为斑片状阴影和网状阴影混杂,肺纹理增强较明显.SARS组3例,MP组5例.结论儿童SARS以大片实变、单侧受累为主;MP以间质改变为主,常伴肺门结构紊乱.二者诊断需密切结合临床和实验室检查,且注意与相似疾病鉴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肺部影像学表现。方法 复习20例SARS病人X线胸片及其中2例CT的影像特点。结果 影像显示肺实质磨玻璃片状影19例(95%),网格状影1例(5%),普通胸片正常2例于CT检查发现片状影。结论 普通X线片可作为SARS首诊影像检查手段,CT是早期诊断SARS最佳的影像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X线和CT诊断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价值及临床表现的差异性。材料与方法:2013年1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我院诊治的20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分别进行胸部X线和CT检查,比较和分析两种检查结果。结果:20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中,120例病灶位于右肺、57例位于左肺、23例位于双侧肺野,而检查结果均为肺组织实变。X线多表现为间质性浸润,CT表现多为不均匀性高密度影。与X线检查相比,CT检查的临床诊断率更高(84.0%vs 70.0%),能够更好地显示肺内病灶及合并症。结论:对于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应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并发症的影像学与I临床的相关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82例临床确诊SARS病人的X线胸片及CT所见,对肺内空洞,胸水,气胸、纵隔和皮下气肿等并发症征象和肺内原发病变进行评价。结果 在182例患者中,5例(2.7%)出现肺内空洞性病变,11例胸水(6.04%),2例气胸(1.1%),8例纵隔和皮下气肿(4.4%)。结论 认识SARS胸部并发症的影像学征象有助于鉴别诊断、指导治疗和评价预后。  相似文献   

17.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非典型肺炎)的胸片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分析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acuteresplratorysyndrome,SARS)患者治疗前后的x线表现,探讨胸片在SARs诊断与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61例SARS患者在治疗前与治疗后的不同时间作了胸部x线平片检查。男2j例,女38例,年龄17~63岁,平均33岁。观察一系列X线平片表现。结果61例均见肺纹理增粗,23例并网格状改变,肺内见薄雾状(10例)、云絮状(33例)、浓烟状(11例)或磨玻璃样(23例)阴影。首诊时肺内阴影在单侧单叶29例,单侧多叶9例,双侧23例。38例阴影出现在单侧者,28例在右侧(74%)。肺内阴影共累及129个肺叶,下肺叶71个(j5%)。患者还合并膈胸膜增厚(6例)、纵隔气肿(3例)、心影增大(1例)。18例胸片随访见肺部阴影增多,其中13例阴影由单侧向双侧发展。激素治疗可使肺部阴影在4~37天后吸收。结论SARS的胸片表现多种多样,无特异性。但胸片检查是SARS诊断、疗效观察及指导治疗的必需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SARS恢复期胸部CT表现。方法 36例确诊为SARS的患者在出院后进行胸部螺旋CT扫描,CT扫描在发病后152~225d(平均187d)进行,分为重型组(19例)及普通型组(17例),并回顾性分析36例患者影像高峰期胸部X线表现。结果 58.33%(21/36例)无阳性CT胸部表现,其中重型组42.11%(8/19例),普通型组76.47%(13/17例);重型组31.58%(6/19例)可见双肺弥漫磨玻璃样改变,21.05%(4/19例)双肺散在磨玻璃样改变,5.26%(1/19例)单肺叶局段性磨玻璃样改变,31.58%(6/19例)见小叶内间隔和/或小叶间隔增厚,5.26%(1/19例)见胸膜下弧线影,5.26%(1/19例)见蜂窝影,5.26%(1/19例)见小支气管牵拉扩张,5.26%(1/19例)可见机化性肺炎,5.26%(1/19例)见肺大泡形成;普通型组11.76%(2/17例)见局段性磨玻璃样改变,11.76%(2/17例)见纤维索条影和/或小叶间隔增厚,5.88%(1/17例)可见机化性肺炎;重型组影像高峰期73.68%(14/19例)可见大面积肺实变及弥漫磨玻璃样改变,其中64.29%(9/14例)CT复查均可见双肺弥漫磨玻璃样改变或双肺散在磨玻璃样改变。结论 SARS恢复期大部分病例胸部CT表现恢复正常,小部分可遗留轻度磨玻璃样改变、小叶内间隔和/或小叶间隔增厚、胸膜下弧线影、蜂窝影、机化性肺炎及肺大泡,发生率与SARS轻重分型及影像高峰期病灶轻重程度有关,并且这些表现可持续较长时间及有发展为纤维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淋巴管型肺转移癌的X线表现,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例确诊的淋巴管型肺转移癌X线表现。结果:本组病例X线征象主要表现为:(1)两肺弥漫性、间质性或呈混合性病变(20例);(2)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11例);(3)胸腔积液(13例)。结论:淋巴管型肺转移癌有较特征的X线表现,结合临床对提高正确的诊断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Most renal lesions replace the renal parenchyma as a focal space-occupying mass with borders distinguishing the mass from normal parenchyma. However, some renal lesions exhibit interstitial infiltration—a process that permeates the renal parenchyma by using the normal renal architecture for growth. These infiltrative lesions frequently show nonspecific patterns that lead to little or no contour deformity and have ill-defined borders on CT, making detection and diagnosis challenging. The purpose of this pictorial essay is to describe the CT imaging findings of various conditions that may manifest as infiltrative renal les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