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探讨植入心脏起搏器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对50例植入或更换起搏器出现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囊袋血肿10例,电极脱位8例,心室纤颤6例,切口和(或)囊袋感染6例,阈值一过性升高5例。感知不良5例,气胸3例,心室电极误人冠状静脉窦2例。脑栓塞2例,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2例,心包填塞1例。结论应加强对植入起搏器常见并发症的认识,严格术中规范操作,加强术后随访,尽可能将并发症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眼眶-上颌-颧骨复合骨折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减少并发症的措施。方法23例眼眶-上颌-颧骨复合骨折的患者应用冠状切口,术中均使用微型钛板或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结果23例患者均无面神经永久性损伤,未发生手术后切口感染,术后所有咬合关系紊乱的患者均得到满意恢复,面形恢复较满意。术后眼球内陷、复视均恢复满意。结论眼眶-上颌-颧骨复合骨折适宜使用头皮冠状切口,熟练掌握颞部的解刮层次至关重要,仔细保护种经及血管结构可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冠状切口径路30a前开始应用于先天性颅面畸形的手术治疗,目前已广泛用于颅颌面外科、肿瘤外科、整形外科、美容外科等多个领域,在颌面外科领域应用最多的是面中部多发性骨折的治疗,我院1997-06/2000-08对42例面中部多发性骨折采用冠状切口进行了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回顾如下,并对进一步提高疗效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类型的胸大肌皮瓣修复颅颌面组织缺损临床应用分析。方法回顾2002年1月至2010年1月采用多类型的胸大肌皮瓣修复颅颌面组织缺损病例164例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164例多类型的胸大肌皮瓣修复颅颌面组织缺损,完全成活133例,完全成活率占81.09%;完全坏死10例,完全坏死率6.09%,部分坏死21例,部分坏死率12.80%。结论治疗颅颌面缺损采用胸大肌皮瓣修复可以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在临床应用中根据颅颌面缺损类型选择合适的胸大肌皮瓣修复方法,能够达到对创口的修复,和创面愈后以及起到美容整形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颧骨颧弓位于面部突出部位,是面部骨折的好发区域。单纯颧弓骨折大部分可经颞部或口内切口撬动复位或单齿钩经皮复位。但当损伤时间超过2周已发生明显纤维黏连甚至愈合或存在明显移位且不连续的骨折段、以及合并颧骨骨折时,往往需要直视下复位及内固定治疗,以往用经头皮冠状或半冠状切口完成操作。小切口内镜辅助颧弓骨折复位内固定与经冠状切口相比,减少了创伤及并发症的发生。2003年4月至2007年12月,本院实施内镜辅助经耳屏前小切口进行颧弓骨折的复位内固定术17例,现将手术配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底恶性肿瘤手术后的护理方法。方法:对85例颅颌面联合切除颅底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的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4%,死亡率为2.4%。所有85例皮瓣均成活;有2例出现良性颅内压增高,经调整体位,腰池引流后消退;4例并发术后脑脊液漏,经保守治疗治愈;2例发生颅内感染,虽经积极处理,最后仍死于重症颅内感染。结论:精心做好颅颌面联合手术的术后护理,早期发现可能的并发症,协助医生及时准确的对症处理,可以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颌面联合切除术后大型缺损游离皮瓣修复术的护理。方法:对23例颅颌面部癌行联合切除术后游离皮瓣修复的护理进行总结。结果:收到满意的护理效果。结论:颅颌面联合切除术后大型缺损游离皮瓣修复术的护理关键在于做好术后游离皮瓣的监护,消除一切不利皮瓣成活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前颅底沟通性肿瘤的手术切除与修复方法。方法采用颅面联合进路进行16例鼻腔、鼻窦-颅沟通性肿瘤及鼻-眶-颅沟通性肿瘤切除,并同期行带蒂额肌帽状腱膜裂层颅骨瓣修复;3例眶颅沟通性肿瘤行额下选路手术切除。并行颞肌筋膜修补。结果19例术后均未发生脑脊液漏、颅内感染。随访17例,2年生存13例,3年生存8例,5年以上存活2例。结论颅面联合进路、额下进路进行前颅底沟通性肿瘤切除,加以带蒂额肌帽状腱膜裂层颅骨瓣、颞肌筋膜瓣修复,切除彻底、安全,修复方便、可靠,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切除及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对72例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颐性分析。结果:67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根治性手术34例,姑息切除26例,其他7例。术后4例出现并发症,其中肺部并发症2例,切口感染1例,吻合口漏1例;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重视结肠癌的早期临床表现,恰当选用辅助检查手段,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个体化综合治疗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刘育凤  归来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4):161-163,F0003
背景:颞浅筋膜瓣吻合移植在手伴有骨、肌腱、关节外露的脱套手损伤治疗中具有诸多优点,但在国内几乎没有报道。 目的:评估颞浅筋膜瓣吻合移植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术后患者的手部功能及其外观。 设计:病例回顾分析。 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整形外科医院颌面外科。 对象:选择2001—01/2005-05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整形外科医院颌面外科就诊的采用颞浅筋膜瓣吻合移植的手损伤患者11例,均自愿参加观察分析。所有病例均有肌腱,骨或肌腱外露。 方法:术前采用多普勒或触摸的方法行定位并标记颞浅血管神经束的走向,切取筋膜瓣尺寸于10cm&;#215;9cm和4cm&;#215;6cm之间。通过全厚皮肤移植行筋膜瓣表面再皮肤化。随访时间8个月(6~11个月),随访项目包括手的功能检查和外形的满意程度。功能评估采用伤及关节的总主动活动度与相应未受伤关节的比值进行评价,中位为零。功能康复按比值大小分3等:大于0.75为良好,小于0.5为差,二者之间为较好。手部外形的评价包括患者和医生的双方满意程度,包括是否臃肿和有可见瘢痕。 主要观察指标:颞浅筋膜瓣吻合移植术后患者手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纳入手外伤患者11例,4例失访。①例患者的筋膜瓣完全成活,1例因取瓣操作中损伤静脉,术后出现部分坏死,创面通过换药自行愈合。1例3d后出现静脉危象,手术探查发现,因静脉过长,术后出现静脉折叠,形成血栓,再次吻合后静脉通畅,但创面形成散在疤痕。②手部功能恢复4例良好,3例较好,4例失访。医生和患者对手部外观恢复情况满意。 结论:应用颞浅筋膜瓣吻合移植同时再皮肤化是修复骨、肌腱外露的手部组织缺损的良好选择。不需要二次皮瓣修整,能获得良好的美学效果。而最重要的是柔软的筋膜组织特点为肌腱、关节的功能恢复提供了良好的组织环境。且供区的瘢痕隐蔽而且无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 对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近10 a来收治的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21例诊治情况作回顾性研究.结果 胆管癌在肝胆管结石患者的发生率为3.3%;术前诊断正确率61.9%;CA199阳性率为76.2%,术前诊断正确率B超为56.3%,CT为67.8%,MRI/MRCP为82.3%,根治性切除肿瘤42.8%,姑息性手术57.2%,根治性切除肿瘤1、2、3a生存率分别为91.3%、71.5%和50.7%;姑息性手术1、2、3a生存率分别为30.3%、18.4%和0.00%.结论 肝胆胆管癌患者中血清CA199升高的敏感性、特异性较高,对胆管癌的患者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且血清CA199在监测术后复发中也具价值.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根治性手术能明显延长患者寿命,疗效的关键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争取根治性切除.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体液离子含量的变化。方法:选择46例合并肺心病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测定其血清、红细胞、白细胞及24h尿K、Na、Ca、Mg离子含量。结果:患者自细胞Ca增高,红细胞Ca、Mg、K及白细胞Mg、血清Mg、Na均显著降低。红细胞Mg与白细胞Mg显著正相关。该组患者尿Ca增多占54%,尿K、Na、Mg减低者分别占92%,65%及32%。结论:COPD患者存在K、Mg缺失,用红细胞Mg评价机体的Mg状态更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对早期肝硬化诊断的价值。方法:将48例CT诊断早期肝炎后肝硬化组及96例慢性肝炎分轻、中、重组行肝脏穿刺活检。活检标本分别进行苏木素(HE)、网状纤维Gomori法、范基森(VG)、结缔组织Masson三色法染色检查,将病理检查结果与临床及CT影像特征相对照。结果:CT检查提示早期肝硬化病理检查结果仅6例符合(6/48,12.5%)。慢性肝炎轻、中度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各为85.7%(36/42)、75%(36/48)。但两组不符合部分仅为轻-中度之间的交叉。慢性肝炎重度与病理诊断符合率100%(6/6)。CT肝脏形态缩小的影像特征,与肝组织病理学纤维化指征符合率达100%。与无肝缩小征象组对照,无一例符合。结论:CT肝脏形态缩小是早期肝硬化的较可靠诊断依据。慢性肝炎临床诊断与病理符合率高,如非必要,可免将肝活检用于慢性肝炎的常规诊断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颗粒酶B(grmazymeB,GrB)、颗粒溶素(granulysin,GNLY)及穿孔素(pefforin,又称pore-formingpro—tein,PFP)三种免疫效应分子在隐球菌性脑膜炎(cryptococcalmeningitis)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首先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得到25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和30例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tmclearcells,PBMC),其次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其中的GrB、GNLY、及PFP的蛋白含量,用实时荧光定量(RVQ)-PCR方法测定其中GrB、GNLY、及PFP的mRNA含量。并分析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蛋白含量与一些免疫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PBMC中GNLY、PFP蛋白含量和mRNA均明显降低,而GrB无明显变化。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中GNLY蛋白表达水平与血清IgG、IFN-γ水平成正相关(r=0.477,P〈0.05;r=0.534,P〈0.05),与IL-10水平成负相关(r=-0.505,P〈0.05)。结论GNLY、PFP)可能参与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疾病进程,这为探讨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病情监控和有效治疗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胸膜孤立性纤维瘤(SFTP)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河南大学淮河医院胸外科1990-01-2009-08间收治的胸膜孤立性纤维瘤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胸闷、胸痛、咳嗽、咯痰、发热是SFTP的主要症状。诊断主要依据免疫组化分析,所有患者的CD34、vi mentin、bcl-2和CD99均阳性表达。随访5个月至19 a,无复发及转移。结论胸膜孤立性纤维瘤的诊断主要依[靠免疫组化分析,根治性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胆囊癌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误诊的原因和预防。方法:分析1例胆囊癌肉瘤的临床表现,对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并复习文献,了解该肿瘤的特征。结果:胆囊癌肉瘤罕见,女性多于男性,恶性度高,预后差。组织学检查显示有癌和肉瘤成分,免疫组织化学对鉴别诊断有帮助。手术及放、化疗均疗效不好。结论:原发于胆囊的癌肉瘤较罕见,预后与肿瘤分期有关。临床实践中要特别重视本病与胆囊的一些相似疾病鉴别。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利培酮治疗停药后的血脂变化.[方法]将本院收治的9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3组,首发未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者33例(A组),持续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者31例(B 组),停止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治疗至少3个月以上者30例(C组).另外选择32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D组).采集所有入组人员的一般临床资料和人口学资料,并测量其体质量,腰围和臀围,检测其空腹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A2 (apoA2)水平.[结果]A组血清HDL-C、apoA1水平显著低于D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BMI显著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血清HDL水平显著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利培酮治疗停药后短缺内不能逆转已经出现的血脂异常.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家兔急性心肌梗死KChIP2 mRNA表达量的影响。方法家兔36只,随机等分为手术组、药物组、假手术组;各组按术后1周、4周分成2个亚组。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检测各组梗死周围区心肌KChIP2 mRNA的水平。结果手术组和药物组在AMI后1周、4周,KChIP2 mRNA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01)。与手术组相比,药物组1周、4周后KChIP2 mRNA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缬沙坦能够提高家兔AMI后KChIP2 mRNA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报告1例阴囊特发性钙盐沉着症。方法:分析1例阴囊特发性钙盐沉着症的诊断与治疗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37岁,阴囊起白色硬性结节7a,病理符合阴囊特发性钙盐沉着症。结论:阴囊特发性钙盐沉着症临床罕见,本病需与多发性脂囊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氯沙坦与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疗效。【方法】将2009年5月至2010卑3月期间收治的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口服氯沙坦50mg/d,B组给予氨氯地平5mg/d,治疗6周。观察患者服药后舒张压、收缩压、血尿酸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6周后,A组降压总有效率(84.38%,27/32)低于B组(93.75%,30/32)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血尿酸水平明显下降(P〈0.01),B组尿酸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氯沙坦适用于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