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目的通过使用微小化管道和内置动脉微栓滤器膜肺等综合措施,探讨低预充体外循环(CPB)方法对低体重先天性心脏患儿CPB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37例低体重(体重≤5 kg)简单先天性心脏病CPB手术矫治患儿的数据。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n=20)采用新型整合式膜肺(内置动脉微栓滤器)+3/16英寸微小化管道;对照组(n=17)采用普通膜肺+婴儿型动脉滤器+1/4英寸管道。分别于术前、CPB中5 min、停机时及术后12 h采桡动脉血测定血乳酸值;记录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监护室停留时间。结果静态预充量和红细胞使用量对照组260~290(272.9±13.1)ml和130~230(171.3±33.3)ml,均高于实验组135~190(160.3±15.2)ml和90~130(111.2±12.9)ml,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术中、停机时及术后12 h的血乳酸值实验组分别为1.0 mmol/L、(1.2±0.5)mmol/L和(1.1±0.3)mmol/L,均较对照组(1.5±0.8)mmol/L、(1.7±0.9)mmol/L和(1.3±0.5)mmol/L低(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机械通气时间和在监护室停留时间对照组为(49.6±3.8)h和(6.5±0.5)d,均长于实验组(22.6±2.3)h和(4.5±0.5)d,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小化管道和内置动脉微栓滤器膜肺可以有效地减少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CPB预充量和用血量并降低转流过程中的血乳酸水平,更有利于患儿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试从多角度探讨现有新生儿体外循环装置各环节的整体作用及研发空间。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6月在本院行先天性心脏病根治术的足月新生患儿40例,体重3.1~4.3 kg,随机分为两组,T组(n=20):使用内置动脉微栓滤器的整合式膜式氧合器(膜肺);M组(n=20):使用普通膜肺联合外置的动脉微栓滤器。两组均使用定制的国产Ф4新生儿迷你管路及静脉负压辅助装置。两组均添加适量红细胞以维持转中红细胞比容0.25左右,均不用血浆。比较两组的静态预充量、库血预充量、库血使用总量及膜肺自身个性特点。结果 T组的最低静态预充量为135 ml,显著低于M组(P0.05),红细胞预充量、红细胞使用总量也较M组明显减少;术前备血T组仅需1 U,M组则需2 U(P0.05)。虽然两组膜肺的自身预充量无差异,但在临床灌注医师精确静脉还血的指导性、Ф4迷你管路连接的依从性方面,T组略优于M组。国内、外所有的各种体外循环插管、氧饱和度管等最细直径均为1/4″,与Ф4迷你管路不匹配。结论综合使用新型膜肺、Ф4迷你管路等新型体外装置可以做到新生儿少血预充。传统的体外循环产品尚需继续配套化、规范化、迷你化、商业化,协助实现新生儿无血预充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婴幼儿心脏直视手术中微小化体外循环(ECC)策略下选择性使用超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9年7月行ECC下心脏直视手术的体重≤15 kg婴幼儿共1 816例,分为传统ECC(n=644)和微小化ECC(n=1 172)。两组并进行一般情况比较,对术后结局按是否使用超滤分为传统超滤组(n=492)和微小化不超滤组(n=1 009)进行比较;再根据患儿体重进行分层(体重≤4 kg,4 kg体重≤8 kg,8 kg体重≤15 kg),比较不同ECC策略下两组预充量、尿量、无血预充率、超快通道率、血细胞比容(HCT)、乳酸(Lac)、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及ICU滞留时间等指标。结果微小化ECC患儿的预充量明显低于传统组。不同体重下超滤组的尿量和无血预充率明显低于不超滤组(P 0.05)。体重≤4kg的患儿中超滤组术后Lac略高于不超滤组(P 0.05),4 kg体重≤8 kg的患儿中超滤组术后HCT略高于不超滤组(P 0.05),其余血气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8 kg体重≤15 kg的患儿中微小化不超滤组的超快通道率略高于超滤组(P 0.05),其余体重患儿中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体重≤4 kg的患儿中两组的术后ICU滞留时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体重患儿中微小化不超滤组的术后机械通气时长和术后ICU滞留时长均明显低于超滤组(P 0.05)。结论 使用微小化ECC管路和选择性使用超滤的策略可以减少临床用血、不延长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和术后ICU滞留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微小化新生儿及小婴儿心肺转流(CPB)管路的长度和直径,探讨该技术对术中悬浮红细胞的用量及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CPB下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新生儿及小婴儿(定义为年龄3个月或体重5 kg的婴儿)病例并分为两组,试验组(n=238)采用微小化管路,对照组(n=120)采用普通婴儿型管路。比较两组术中悬浮红细胞用量、术中及术后血细胞比容(HCT)、术后血乳酸、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等。结果 两组CPB开始前基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主动脉阻断后10 min、CPB中及CPB结束后HCT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试验组悬浮红细胞用量低于对照组(P 0.05)。试验组术后血乳酸较对照组降低(P 0.05)。两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小化CPB管路能减少新生儿及小婴儿心脏手术中悬浮红细胞的用量,提高术中及术后HCT,降低术后血乳酸水平,达到节约用血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出血新生儿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新生儿颅内出血86例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在本院分娩的健康新生儿43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两组患儿血清IL-6及TNF-α水平并进行比较;观察组根据出血量、出血部位及预后情况进一步分组,评价不同出血量、不同出血部位、不同预后情况患儿血清IL-6及TNF-α水平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儿IL-6和TNF-α水平为(45.47±5.36)ng/L和(83.49±5.16)pg/ml,高于对照组的(2.14±0.48)ng/L和(10.78±0.24)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观察组中出血亚组患儿的IL-6和TNF-α水平排序为少量出血组<中量出血组<大量出血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痊愈组的IL-6和TNF-α水平为(22.18±3.76)ng/L和(61.46±4.73)pg/ml,低于未痊愈组的(53.78±6.24)ng/L和(107.39±7.9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不同出血部位组患儿IL-6、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IL-6及TNF-α水平检测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病情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常规体外循环管路中存在多条分流路径,其中动脉微栓滤器排气管分流最为常见。本实验通过模拟成人体外循环管路,观测其在不同流量及压力下的分流量和分流率。方法模拟成人体外循环过程,主要包括人工心肺机,变温水箱,成人膜肺和动脉微栓滤器。整个模拟环路采用肝素抗凝血及乳酸林格液预充,使红细胞比容维持在0.21。在模拟体外循环管路中,分别在5种不同流量(流量范围3 000~5 000 ml/min,每次增加500 ml/min)和6种滤器后压力下(压力范围120~220 mm Hg,每次增加20 mm Hg),记录动脉滤器前、后以及滤器分流管的压力,膜肺前流量和动脉滤器后流量。计算动脉滤器排气管开放状态时分流量,并计算分流率。结果当泵流量不变时,动脉滤器排气管分流率随着滤器后压力增加而升高。当滤器后压力不变时,分流率随着泵流量的增加而降低。当泵流量恒定时,分流管压力随着滤器后压力增加而增加。结论在动脉滤器排气管开放状态下,会产生从动脉管路的分流,分流率过大则会影响患者组织器官的灌注。分流率在低流量和高滤器后压力情况下尤为显著。在滤器后安装流量计有助于精确的了解分流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变化对脑白质损伤早产儿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观察组为脑白质损伤早产儿35例,对照组为正常早产儿35名。采用ELISA分别于生后1、7、14 d检测两组血清IL-6、NSE水平。结果对照组患儿生后第1、7及14天血清IL-6水平分别为(19.14±1.18)pg/ml、(19.14±1.14)pg/ml及(19.11±1.34)pg/ml,观察组患儿分别为(25.19±3.03)pg/ml、(24.48±2.97)pg/ml及(23.74±2.95)pg/ml,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对照组患儿生后第1、7及14天血清NSE水平分别为(4.70±0.36)ng/ml、(4.31±0.29)ng/ml及(4.14±0.30)ng/ml,观察组患儿分别为(6.30±0.89)ng/ml、(6.05±0.86)ng/ml及(5.64±0.75)ng/ml,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结论脑白质损伤早产儿血清IL-6和NSE的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监测早产儿血清IL-6和NSE水平,对脑白质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效果的评价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羟乙基淀粉130/0.4电解质注射液用于成人体外循环(ECC)管路预充对术后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双盲、随机对照研究方法,272例18岁以上于2019年5月至2019年11月于本院ECC下行心脏手术患者,分为羟乙基淀粉130/0.4电解质注射液组(20 ml/kg,A组)、羟乙基淀粉130/0.4电解质注射液组(40 ml/kg,B组)、琥珀酰明胶组(20 ml/kg,C组)、琥珀酰明胶组(40 ml/kg,D组),每组各68例。应用血栓弹力图测定检测转前(T1)、鱼精蛋白中和后15 min(T2)、转后4 h(T3)及术后24 h(T4)的凝血功能。结果四组患者年龄、身高、体重、性别、手术种类及术前心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CC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ICU监护时间、术中红细胞用量、术后24 h红细胞用量、24 h胸液引流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B组血小板数量在T2时点组与A组、C组、D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5);血栓弹力图最大幅度值在T2时点,B组与A组、C组和D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9)。结论中分子量羟乙基淀粉130/0.4电解质注射液作为ECC预充液,当剂量小于40 ml/kg时对机体凝血功能不会造成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先天性心脏病术中应用微小化体外循环(ECC)策略和超滤对术后婴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C反应蛋白(CRP)变化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于本院在ECC辅助下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婴儿共637例,按照术中是否应用微小化ECC策略或常规ECC是否使用超滤分为三组:微小...  相似文献   

10.
班博  王雪楠  郭焕 《中国热带医学》2007,7(4):517-518,556
目的研究Th1/Th2细胞亚群分泌的不同细胞因子,探讨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Th1/Th2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了48例1型糖尿病患者(7例合并有下肢血管病变)血清中Th1型细胞亚群分泌的细胞因子IFN-γ、TNF-α和Th2型细胞亚群分泌的细胞因子IL-4、IL-10的水平变化,19例健康志愿者做为对照。结果1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Th1型细胞因子IFN-γ、TNF-α的水平分别(63.30±14.3)ng/L和(65.03±24.98)Fmol/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9.48±11.98)ng/L和(23.66±13.51)Fmol/ml(P<0.01);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的水平分别为(2.21±0.96)ng/L和(24.98±7.31)ng/L,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5.37±1.10)ng/L和(62.87±5.97)ng/L(P<0.01);糖尿病并发下肢血管病患者Th1型细胞因子IFN-γ、TNF-α和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水平分别为(90.03±5.20)ng/L、(109.28±26.74)Fmol/ml和(0.55±0.22)ng/L、(12.12±2.39)ng/L,单纯糖尿病患者组四种细胞因子水平分别为(58.76±9.57)ng/L、(56.98±15.43)Fmol/ml和(2.49±0.72)ng/L、(27.18±5.30)ng/L,两组相比,四种细胞因子水平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Th1/Th2细胞亚群发生了Th2→Th1的漂移改变,并与病情相关,为探讨该病的发病机制及病情监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深低温停循环(deep hypothermia circulatory arrest,DHCA)结合选择性脑灌注(selective cerebral perfusion,SCP)技术在小体重婴幼儿一期主动脉弓重建过程中的脑保护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外科于2007年1月至2008年7月间完成的15例8kg以下行一期主动脉弓重建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月龄1.2—21(6.1±5.2)个月,体重4~8(5.9±1.4)kg。全部病例温度均逐级降温至鼻咽温度18℃~20℃,直肠温度降至19℃~22℃,在主动脉弓重建过程中使用DHCA,通过无名动脉进行SCP(25—30ml/kg)的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管理方法。心肌保护均采用一次性低温康斯特器官保护液(HTK液)。ECC前采用洗血球机(cellsaver)处理库血以及ECC中应用常规超滤(conventional uhrafiltration,CUF)结合改良超滤(modifled ultrafiltration,MUF)的方法。结果全组均无与ECC相关的神经系统并发症。死亡2例,1例于术后9天死于严重肺部感染,另1例于术后16d死于严重左心功能衰竭。ECC时间116~591(231.5±127.4)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5~258(103.5±77.0)min,SCP时间20—80(32.6±18.4)min,自动复跳率100%。患儿术后常规镇静,清醒时间1~8(4.2±2.0)d,ICU气管插管时间20~321(177.2±76.8)h,ICU停留时间92—544(237.2±136.6)h。结论对小体重婴幼儿行一期主动脉弓重建术中,使用DHCA结合SCP等综合保护策略有助于重要器官的保护,尤其减少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降低体外循环预充量,减少低体重成人患者库存红细胞用量的方法。方法将60例体重在40-60kg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Dideco905膜式氧合器,儿童管道),B组(希健成人膜式氧合器,儿童管道),C组(JostraVKMO70000膜式氧合器,成人管道)。观察三组患者实际预充量、复温时间、术中用血例数、ICU 24 h内用血例数、术后带管时间,监测转机前(T0)、转中(T1)、复温(T2)、停机(T3)、ICU 0 h(T4)、ICU 1 h(T5)、ICU 3 h(T6)血气指标。结果三组在复温时间、术后带管时间,术中及术后ICU 24 h内用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预充量大于A,B两组(P〈0.05)。血红蛋白浓度在T1、T2时间点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时间点无统计学差异(P〉0.05),T1、T2时间点进行组间比较,C组低于A、B两组(P〈0.05)。结论通过改良体外循环预充管道,减少了预充液对低体重患者血红蛋白稀释的影响,减少了围术期库存红细胞的应用机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改装密闭式体外循环套包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应用的经验。方法 2009年3月至2014年8月,将改装的密闭式体外循环套包用于体外循环转流14例。主要病种包括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4例、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3例、主动脉缩窄合并主动脉弓发育不良3例、大血管转位合并室间隔完整3例以及1例法洛四联症术后低氧再次手术。密闭式体外循环套包内的管道及膜肺均有肝素涂层材料。在套包的静脉回路上安装一个储血罐,利用套包内的小儿离心泵为主泵,驱动静脉血从储血罐到膜肺,氧合后灌注到体内。如需要转为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只需将体外循环中的储血罐去除,离心泵泵头直接连接静脉回路,恢复密闭式转流方式。结果平均转流时间(164.4±71.9)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71.4±21.9)min,有6例患儿采用深低温停循环。术后脱离体外循环12例,存活10例,死亡2例(均为NorwoodⅠ期手术患儿)。转ECMO支持2例,其中死亡1例。总体死亡率21.4%。结论将密闭式体外循环套包中的离心泵、肝素涂层管道和膜肺用于复杂先心病手术,改装技术可行,术中转换成ECMO支持简便,在本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矫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低出生体重儿心内直视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低出生体重儿(≤2.5 kg)心内直视术的体外循环(ECC)管理经验。方法对我院34例低出生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行心内直视术的ECC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22例,女性12例,出生体重1 130~2 500(2 278.3±444.6)g;孕周28~42(36.5±3.29)周。手术时日龄为3~80(23.9±15.4)d,手术日体重1 130~2 700(2 193.2±349.6)g。其中早产儿15例。所有患儿均在全身麻醉ECC下完成心内畸形矫治手术。其中深低温停循环(DHCA)2例,深低温低流量(DHLF)15例,ECC中度低温中低流量11例,浅低温中高流量3例,常温不停跳3例。1例术中给予平衡超滤(ZBUF)结合常规超滤(CUF)和改良超滤(MUF),其余均给予CUF联合MUF。结果本组病例无术中死亡。ECC转流时间35~235(109±55.9)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4~125(59.8±28.2)min。所有病例在开放主动脉后心脏均自动复跳,并成功脱离ECC,14例延迟关胸。术后早期死亡8例,死亡率23.5%。结论防止液体潴留,良好的心肌保护、脑保护,选用适宜的灌注方式有助于降低围术期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并提高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ECC)手术用血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近三年9196例ECC相关手术过程中血制品使用情况。结果平均每例手术ECC过程中浓缩红细胞(PRBC)和新鲜冰冻血浆(FFP)用量分别为(167.7±187.8)ml和(123.9±164.1)ml;手术种类不同将明显影响血制品用量;患者年龄和体重对血制品用量有明显影响;成人病例中,女性患者红细胞用量显著高于男性患者;ECC残余血量与ECC血制品使用总量接近。结论ECC装置的个体化或微型化是目前减少ECC术中血制品用量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全机器人心脏手术中应用负压辅助静脉引流(vacuum-assist venous drainage,VAVD)技术进行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转流的经验。方法 2007年1月-2011年8月使用达芬奇(da vinci S)机器人完成心脏手术体外循环转流249例。在食道超声引导下,经右侧股动、静脉及右颈内静脉插管建立ECC。ECC转流中使用VAVD辅助静脉引流,负压控制在-30--60mmHg(1mmHg=0.133kPa)。结果 249例ECC时间40-219(105.9±38.8)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21-166(69.5±30.0)min,ECC转流中尿量100-2 100(771.7±477.6)ml,超滤液量800-4 800(2 485.4±811.6)ml。16例ECC液体量为零平衡,189例ECC液体量为负平衡150-2 600(816.6±535.9)ml。结论机器人心脏手术需采用外周ECC,VAVD技术保证了充分的静脉引流量,能达到液体量零平衡或负平衡,是安全有效的技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术前急性自体血小板(Plt)分离回输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血液保护效果。方法 36名择期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ASAⅡ~Ⅲ级,年龄24~60岁,体重53~71 kg。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18):对照组(A组)和急性Plt分离组(B组)。A组行单纯术中自体血回收,B组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联合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回输及术中自体血回收,整个Plt分离过程在肝素化之前完成。于麻醉诱导前(T1)、肝素化前(T2)、术后1 h、24 h和48 h(T3、T4、T5)各时点记录相关血液凝血功能各项指标。记录ECC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1 h、24 h引流量和异体输血量。结果 B组急性Plt分离处理的全血容量为(1150±168)ml,采集富Plt血浆(177±32)ml,其中Plt计数(1 060±255)×109/L,占全身血容量Plt总数(25±4)%,Plt分离时间(38±11)min。与A组比较,B组术后1 h时Plt计数明显升高,术后1 h、24 h引流量、异体红细胞、Plt输注量和异体Plt输注率降低(P<0.05或0.01),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自体血小板分离回输联合术中自体血回收可改善心脏手术患者的凝血功能,并降低术后出血量和异体血的输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预充液超滤对10 kg以下婴幼儿转流前期血气分析、电解质及血糖(Glu)和乳酸(Lac)水平等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例体重10 kg以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择期直视手术患者,对其含血预充液进行超滤。超滤前、超滤后分别抽取含血预充液,肝素化5 min后、并行体外循环10 min后分别抽取患儿动脉血床旁监测血气、电解质、Glu以及Lac水平和红细胞比容(Hct)。结果预充液超滤液量为50~100(70±20)ml,超滤后预充液PCO2下降,PO2升高,血钾(K+)浓度降低(6.18±1.65)mmol/L vs(5.82±1.56)mmol/L,Hct显著升高(0.27±0.06)vs(0.35±0.06)(P0.05);并行循环后患儿K+浓度降低(3.73±1.16)mmol/L vs(3.25±0.40)mmol/L,Glu(5.10±1.04)mmol/L vs(7.95±0.93)mmol/L和Lac(1.00±0.48)mmol/L vs(1.90±0.41)mmol/L浓度明显升高(P0.01);Hct(0.25±0.01)vs(0.29±0.02)显著上升(P0.05)。结论对预充液进行超滤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电解质、Glu和Lac等参数,提高预充液Hct,减少含血预充液对婴幼儿患者内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应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SAP患者1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例(常规治疗)及观察组5例(常规治疗+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1、6、8(IL-1、6、8)以及肿瘤坏死因子(TNF-a)的水平变化;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治疗后IL-1(101.2±10.9)ng/L、IL-6(149.5±11.8)ng/L、IL-8(88.2±8.3)ng/L以及TNF-a(221.4±33.5)ng/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IL-1(147.8±40.2)ng/L、IL-6(197.4±38.5)ng/L、IL-8(118.4±22.8)ng/L、TNF-a(345.5±31.2)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5.3±1.2)d、住院时间(8.5±2.4)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8.3±1.4)d、(12.5±2.1)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SAP患者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能有效改善患者炎症细胞水平,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0.
乌司他丁对重症肌无力患者围术期炎性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重症肌无力患者围术期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60例择期行胸腺扩大切除术的重症肌无力患者(OssermannⅠ-Ⅱb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30)和乌司他丁组(U组,n=30)。U组入手术室后即给予乌司他丁4000U/kg溶于20ml氯化钠注射液中,10min内缓慢静脉推注,然后以2000U.kg^-1.h^-1持续泵入至手术结束。对照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两组分别于麻醉前(T1)、切皮时(T2)、手术开始后60min(T3)、术毕(T4)、术后60min(T5)抽取动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TNF-a)、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浓度。结果两组患者血浆TNF-a、IL-6、IL-10浓度在T2-T5各时间点与麻醉前比较均明显增加(P〈0.05-0.01);U组患者血浆TNF-a、IL-6浓度在T2-T5各时间点明显低于C组,血浆IL-10浓度明显高于C组(P〈0.05-0.01)。结论乌司他丁能够抑制重症肌无力患者围术期促炎细胞因子TNF-a和IL-6的释放,促进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释放,调节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