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生儿和小婴儿心脏手术体外循环管理策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介绍 2 0 0 2年 1月~ 2 0 0 2年 12月 62例 6kg以下新生儿、小婴儿心脏手术体外循环 (CPB)管理策略。方法 各种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 62例 ,年龄 2d~ 12m( 4.78± 2 .69)m ,体重 2 .3~ 6.0 ( 5 .18± 0 .96)kg均使用进口膜式氧合器 ,预充总量控制在 3 5 0ml,常温浅低温流量 5 7例 ,中度低温中流量 4例 ,低温低流量 6例 ,深低温停循环 1例。全部采用 4:1含血心肌保护液 ,术中和术后常规超滤与改良超滤。结果 主动脉阻断时间 0~ 13 2 ( 3 7.85± 2 6.5 2 )min ,CPB时间 3 8~ 2 5 8( 81.2 7± 5 6.5 1)min,心肌全部自动复跳 ,尿量排出满意 ,转流过程平稳 ,未出现与CPB相关故障和并发症 ,全部顺利脱机 ,5 8例痊愈出院 4例死亡。结论 低体重小儿应根据病情及手术操作的难易程度采取不同的CPB方法尽量减少预充量 ,积极排出体内多余水分和良好的心肌保护及脏器保护是确保CPB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婴儿心脏直视手术体外循环319例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婴儿心脏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 (CPB)管理。方法 回顾该所开展婴儿心脏直视手术共 3 19例的CPB情况 ,包括血液稀释、灌注方式、心肺保护、相关并发症 ,并按病种、年龄、生存情况分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①CPB时间 2 2~ 40 6min ,平均 (89± 5 7)min ,主动脉阻断 (ACC)时间 0~ 199min ,平均 (4 6± 3 2 )min。患儿年龄越小、畸形越复杂CPB ,ACC时间越长 ,死亡组明显长过生存组 (P <0 0 1)。②各年龄、病种、生存情况组术前红细胞压积 (HCT)虽略有差异 ,稀释后、术毕HCT各组间无差异 (P >0 0 5 )。③CPB主要采用高流量灌注 ,48例深低温低流量 ,8例深低温停循环。④心肌保护主要采用冷晶体停搏液 (90 6% )一次性 (82 1% )顺行 (98 3 % )灌注 ,自动复跳率 97 3 %。⑤死亡 5 3例 ,住院病死率 16 6%。主要死因为低心排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心律失常 ;术后主要并发症为低心排综合征、呼衰、肺部感染。结论 根据患儿的体重、病种选用相应的血液稀释和灌注方式、注重心肺等生命器官的保护将有助于婴儿心脏手术的顺利开展 ,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体外循环过程中的炎性反应机制及治疗策略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心脏手术体外循环过程中血液直接与心肺机的异物表面接触,体外循环本身的非生理灌注,手术创伤,器官缺血再灌注致白细胞与内皮细胞激活、体温变化、肠道内毒素释放等均可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启动以炎性细胞因子、补体、中性粒细胞相继被激活的“炎性瀑布”效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患儿,女,21天龄,体重3kg.出生后5 d因呼吸困难诊为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新生儿肺炎、呼吸衰竭而入院,应用人工机械呼吸机支持治疗16 d,脱机困难.体征:胸骨左缘第2、3、4肋间均可闻及Ⅲ级左右的全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并可扪及收缩期震颤,肺动脉第二音明显亢进,两肺干、湿罗音.胸片示两肺纹理增多增粗,心胸比率0.71.心电图示左室肥大.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超声估测肺动脉压力74 mmHg.  相似文献   

5.
5kg以下婴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5 kg以下婴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s,CHD)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管理策略,以减少婴儿先心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5 kg以下婴儿先心病心内直视手术的CPB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全组34例,年龄13 d至9个月,平均(3.71±2.25)个月、体质量2.5~5.0(4.23±0.59)kg;采用中低温中等流量CPB 18例、深低温停循环(DHCA)3例、深低温低流量CPB(DHLF)9例、DHCA结合DHLF 4例;26例行超滤.结果开放主动脉后心脏自动复跳34例(100%),无严重心律紊乱;32例顺利停体外循环,无严重的CPB并发症.死亡4例,死亡率为11.8%.结论小预充、CPB中较高的血球压积(HCT)和胶体渗透压、充分静脉引流及与温度匹配的足够灌注流量、良好的心肌保护和脑保护是低体重儿成功CPB的关键,适时的超滤是减少CPB术后并发症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报告新生儿心脏直视手术体外循环(CPB)61例,探讨其CPB灌注特点。方法61例新生儿心脏直视手术,CPB采用新生儿型膜肺及循环管道;预充液加入人血白蛋白、新鲜全血、浓缩红细胞或冰冻血浆,维持胶体渗透压(COP)在15mmHg以上;加入抑肽酶、甲基强的松龙等以减轻CPB炎症反应、加强血液保护;大多数手术选用深低温低流量(DHLF)灌注,必要时行深低温停循环(DHCA);心肌保护采用改良St.ThomasHospital冷晶体停搏液顺行或结合逆行灌注;应用超滤和改良超滤(MUF);CPB降温及复温过程缓慢均匀进行,水温与血温相差小于10℃。结果CPB时间59~379min,平均(217±84)min;主动脉阻断时间0~199min,平均(120±48)min。主动脉开放后61例(100%)患儿心脏均自动复跳。47例采用DHLF灌注,13例行DHCA6~43min。除早期的7例外,54例采用超滤,超滤量80~560ml,平均(334±156)ml,其中49例为MUF。48例顺利脱离CPB,13例脱离心肺机后因血压不能维持需再次CPB辅助,9例辅助30~132min脱离CPB。结论新生儿CPB宜选优质的人工心肺机和婴儿型膜肺、管道,尽量减少预充量,适中的血液稀释、维持COP在合适范围,超滤可减轻组织器官水肿,采用冷晶体停搏液灌注新生儿心肌能取得良好的保护效果;DHLF或DHCA利于外科医生手术操作,DHLF配合能缓慢、均匀的降温和复温利于脑保护;对于脱离CPB后循环功能不稳定的患儿,重新开机CPB辅助是一安全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小婴儿体外循环173例总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173例半岁内婴儿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CPB)经验,提高小婴儿心内直视手术的成功率.方法⑴选择精良的CPB设备,减少晶体预充量和库血用量.⑵术中传统超滤和停转流后改良超滤联合应用.⑶体外循环方法为深低温停循环(57例)、深低温低流量(53例)、中低温中流量(39例)、浅低温高流量(24例).结果治愈161例,死亡率6.94%,无严重的CPB并发症.结论提高小婴儿CPB质量是其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观察在体外循环中应用大剂量抑肽酶对术后出血的影响。20例成人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抑肽酶组和对照组。结果显示,抑肽酶组术后6h和24h引流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认为在体外循环中大剂量抑肽酶应用通过对血小板功能的保护和抗纤溶作用从而大减少了术后患者渗血量。  相似文献   

9.
炎性反应的普遍激活在任何一种手术方式中都能观察到,它是机体对外科创伤的普遍反应。心脏体外循环手术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激活炎性反应。围术期应激反应增加表明心脏和肺部并发症的风险,其临床后果被称为"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可能造成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为了解这种复杂的炎性反应作用,以及发现减轻器官功能障碍后果的策略。现就目前关于炎性反应各种介质、手术应激的作用、器官损伤的发病机制以及限制和克服这种反应的策略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小婴儿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手术围术期炎性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效果来评价聚-2-膦酰甲氧乙基腺嘌呤(poly-2-methoxyethylacrylate,PMEA)涂层管道的生物相容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20例在ECC下进行大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PMEA涂层管道组(A组)和非涂层组(B组),每组10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相仿。所有患儿均在麻醉成功开胸前(T1)、ECC 30min(T2)、ECC结束鱼精蛋白中和后(T3)、术后4 h(T4)和术后24 h(T5)5个时间点采取动脉血,测定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IL)1β、IL-6、IL-8、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术前、术后24 h常规测定肝肾功能、白、球蛋白及电泳、心肌肌钙蛋白I(cTnI)值,并进行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24 h尿量、心包引流量、血制品用量、ICU滞留时间及术后肺功能比较。结果血小板计数(T3、T4)A组明显高于B组(P<0.05)。各时间点白细胞计数、IL-10、TNF-α无明显差异。IL-6(T4、T5)、CRP(T5)、IL-1β(T5)、IL-8(T5)A组升高低于B组(P<0.05)。术后肝肾功能两组相仿;而cTnI A组升高低于B组(P<0.05)。术后机械通气气道峰压A组低于B组,术后肺功能好于B组。术后尿量、机械通气时间、ICU滞留时间相仿。A组心包引流量及血制品用量少于B组(P<0.05)。结论PMEA涂层体外循环管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具有减轻ECC诱发的全身炎性反应和保护血小板的作用,临床上体现出保护肺功能的良好结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10公斤以下婴幼儿心脏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 2006年12月-2011年7月共对153例10公斤以下婴幼儿在体外循环下实施例心脏直视手术,男82例,女71例,年龄为5个月-5岁,平均(20.0±8.4)个月,其中5-12个月31例,13-24个月82例,25-36个月39例,37-60个月1例;体重4-10 kg,平均(8.9±1.3)kg。69例使用膜肺,84例使用西京87型(小号)鼓泡式氧合器;19例采用心脏不停跳下手术,其余均阻断升主动脉,灌注冷晶体心脏停搏液,浅或中低温高流量灌注。结果体外循环时间为18-166(57.5)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8-123(39)min,开放主动脉后148例患儿心脏自动复跳,自动复跳率为97%,辅助时间为4-60(16)min。术后患儿死亡3例,死亡率为2%,死亡原因2例为严重低心排,1例为突然心脏骤停,抢救无效临床死亡。结论根据婴幼儿的体重、病情及手术操作难易程度选用膜肺或鼓泡肺,尽量减少预充晶体量,提高胶体预充量,采用高流量灌注,通过给予速尿、超滤、加入白蛋白提高胶体渗透压,排除体内多余水分及良好的心肌保护、肺保护、脑保护有利于患儿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及探讨心脏直视手术中体外循环意外及故障发生的原因。方法回顾性总结2年内4 755例心脏直视手术病例资料,其中发生体外循环意外14例,发生率为0.29%。结果 14例体外循环意外事件中,设备故障4例,药物反应1例,人为因素9例。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后,14例均被治愈,无死亡,无后遗症的发生。结论心脏直视手术中发生体外循环意外主要是由人为因素造成。因此,加强人员能力培训、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提高医务人员责任心等可有效地降低体外循环意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右侧腋下小切口心脏直视手术体外循环管理的经验。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我们采用右侧腋下小切口实施心脏直视手术83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56例;年龄7个月~59(8.0±9.1)岁;病种包括房间隔缺损修补21例(不停跳18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3例,二尖瓣成形1例),室间隔缺损60例(同期行右室流出道疏通4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1例,右室双出口1例。回顾分析体外循环中主动脉插管选择、灌注方法、灌注压力、转流时间以及心脏复跳情况。结果主动脉弯头插管69例,直头插管14例;其中弯头插管出现高阻力泵压5例,1例更换为直头插管,其余4例调整插管位置后泵压恢复正常;直头插管中无高阻力泵压出现。体外循环时间21~185(66.9±32.3)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5~122(32.5±25.5)min。80例自动复跳,自动复跳率96.4%。3例经电击除颤1次后心脏复跳。全部病例都顺利脱机。术后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右侧腋下小切口选择性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具有安全可靠、创伤小、切口美观等优点;稳定可靠的体外循环、正确的管理以及紧急情况下的配合处置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4.
林冬云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150-150,152
目的总结体外循环安全管理与防范措施。方法总结分析我院154例心内直视手术围CPB期安全管理与防范措施。结果154例手术均安全顺利完成,术后恢复好。结论加强CPB安全管理与防范措施,能够杜绝或减少CPB意外的发生,并能够做到快速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以减少因意外造成的严重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心脏二次手术的体外循环(ECC)管理体会。方法实施心脏二次手术患者15例,其中经升主动脉-上下腔静脉插管10例,股动-静脉插管4例,升主动脉-腔房管1例。均在浅中低温下行体外循环。15例均采用4∶1氧合血心肌保护液。结果体外循环时间超过120 min 6例,心脏自动复跳8例,除颤后复跳7例。术中行超滤10例。术后1例因脑出血死亡,2例自动出院,其余均治愈出院。结论二次手术患者具有病史长,病情重,心功能差,ECC时间长等特点,采取综合的心肌保护措施,加强血液保护,及时的超滤是心脏二次手术的ECC管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联合应用常规超滤、零平衡超滤与改良超滤在婴幼儿体外循环手术中的经验、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本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4~24个月,体重5~14 kg,体外循环术中根据灌注压、红细胞压积(Hct)行常规超滤+零平衡超滤,停机后行改良超滤.结果 60例患儿均顺利停机,无死亡,未出现超滤并发症.转中Hct 22%~28%,平均(25.2±2.2)%;停机改良超滤后Hct上升至33%~38%,平均(34.8±1.2)%.结论 在婴幼儿体外循环中将常规超滤、零平衡超滤与改良超滤联合应用,零平衡超滤能排除炎性因子,改良超滤能在ECC结束后排出多余的水分,提高红细胞压积,改善心肺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测量围术期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重复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明确体外循环(ECC)对循环EPCs的影响。方法 2010年7月到2010年12月外科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患儿40例,分为非ECC组和ECC组,每组20例。非ECC组在非ECC下行胸部小切口直视封堵和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ECC组在经典ECC下行各种心脏畸形矫正手术。两组患者分别于麻醉前(T1)、手术后即刻(T2)、术后4 h(T3)、24 h(T4)、72 h(T5)抽取患儿桡动脉血,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中EPCs数量。分析ECC对循环EPCs的影响。结果两组患儿T1时间EPCs无显著差异(P〉0.05);在T3时间点ECC组患儿循环EPCs数高于非E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T2、T4、T5时间点ECC组循环EPCs数均低于非ECC组和T1时间EPCs数,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ECC可以导致术后循环EPCs水平的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在胸外科手术中应用体外循环(ECC)配合完成手术的方法及经验。方法 2005年2月至2010年2月共15例胸外科患者应用ECC配合完成手术,气管肿瘤8例,纵隔巨大肿瘤3例,肺癌侵及血管4例。ECC方式:股动脉/股静脉插管5例,股动脉/右心房插管7例,升主动脉/右心房(或腔静脉)插管3例。结果死亡2例(13.3%):肺癌侵及血管行右全肺切除+上腔静脉置换术1例;纵隔巨大肿瘤压迫上腔静脉行肿瘤切除+上腔静脉置换术1例,术后均因广泛渗血、多器官衰竭死亡。术中股动脉/股静脉建立ECC失败1例。其余12例均在ECC配合下顺利完成疾病根治手术,获得成功,无1例ECC相关并发症发生,均康复出院。随访5年生存率达83.3%。结论 EC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支持技术,不仅能够广泛应用于心脏大血管手术,也可应用于胸外科的气管肿瘤、纵隔巨大肿瘤、肺癌侵及血管等危重患者手术中。  相似文献   

19.
低出生体重儿心内直视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低出生体重儿(≤2.5 kg)心内直视术的体外循环(ECC)管理经验。方法对我院34例低出生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行心内直视术的ECC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22例,女性12例,出生体重1 130~2 500(2 278.3±444.6)g;孕周28~42(36.5±3.29)周。手术时日龄为3~80(23.9±15.4)d,手术日体重1 130~2 700(2 193.2±349.6)g。其中早产儿15例。所有患儿均在全身麻醉ECC下完成心内畸形矫治手术。其中深低温停循环(DHCA)2例,深低温低流量(DHLF)15例,ECC中度低温中低流量11例,浅低温中高流量3例,常温不停跳3例。1例术中给予平衡超滤(ZBUF)结合常规超滤(CUF)和改良超滤(MUF),其余均给予CUF联合MUF。结果本组病例无术中死亡。ECC转流时间35~235(109±55.9)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4~125(59.8±28.2)min。所有病例在开放主动脉后心脏均自动复跳,并成功脱离ECC,14例延迟关胸。术后早期死亡8例,死亡率23.5%。结论防止液体潴留,良好的心肌保护、脑保护,选用适宜的灌注方式有助于降低围术期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并提高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20.
5公斤以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方法总结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5kg以下133例低体重婴幼儿先心病的体外循环(ECC)管理。结果 ECC时间13~382(55.7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0~135(34.07)min,术后死亡3例,与ECC无直接关系。结论合理的预充,足够的流量灌注,行常规超滤和改良超滤,重视机体各脏器的保护,是5 kg以下婴幼儿ECC管理的确切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