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与预后。方法对2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以老年患者为主,病因及高危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心脏病等,临床常见眩晕、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及运动障碍。影像学特征常为中脑或丘脑合并枕叶、颞叶、小脑等部位的梗死,尤以双侧丘脑“蝶形”梗死灶为特征性改变。本病预后不良。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早期全面综合治疗,可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的概念最早由Caplan在1980年提出。TOBS是指由于各种病因所致的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组成“干”字形结构的5条血管(即双侧小脑上动脉、双侧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上端)的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其临床特点以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和瞳孔改变为主要特点,TOBS的发生率仅占脑梗死的7.6%[1]。目前认为TOBS的首要病因为动脉栓塞,文献报道TOBS的患者中有61.5%因动脉栓塞所致[2]。现报道1例由窦性心动过缓而引发的反复发作TOBS。患者男,70岁,因家人发现晨起时呼之不应送…  相似文献   

3.
李瀛  余丹  王爱岳  刘春苗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9):2314-2315,2318
目的研究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的临床特点和影响预后的因素,以提高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45例临床诊断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患者进行回顾研究,并对临床特点、影像学改变等进行分析,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病半数以上预后不良,死亡率及致残率极高,脑疝及合并症为主要死亡及高残障的主要原因。变部位、病变个数、并发症与预后不良相关。结论影响TOBS预后的因素有:入院时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31分、头CT或MRI示病灶个数≥4个、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既往有糖尿病病史、合并感染、合并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MRI特点。方法 对12例经临床证实的TOBS患者进行MRI平扫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12例均为多发病灶,累及多个脑区。除2例超急性期患者T1WI、T2WI及FLAIR未见病变显示外,其余病灶的MRI平扫显示T1WI呈略低信号、T2WI及FLAIR呈略高信号、DWI呈高信号。12例患者的MRA均显示基底动脉尖部血管形态、信号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结论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其主要特点是供血区域多发病变、双侧脑区对称受累,MRI与临床资料相结合可为TOBS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是因基底动脉尖部血液循环障碍所致的一组症候群 ,常引起中脑、丘脑、丘脑下部、枕叶、颞叶及小脑梗死 ,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瞳孔异常及眼球运动障碍、偏瘫及感觉障碍。现报道我院收治的 12例病人 ,结合临床及影像学检查分析如下。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本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特点、影像特点。方法对15例TOB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总结。结果本组病例多有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嗜烟酒等),以意识障碍、神经眼征、瘫痪、感觉障碍、记忆障碍等为常见表现,MRI可发现基底动脉尖端5条血管供血区的多发梗死灶(中脑、丘脑、小脑、颢叶及枕叶等部位)。结论TOBS是一种特殊类型脑血管病,头部MRI对其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TOBS)是 1980年由Caplan首先报道。该病是以意识障碍、瞳孔变化及眼球运动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国外报道TOBS发病率占脑梗死的 7% [1] 。随着影像学的广泛应用 ,TOBS确诊率不断增加。现将我院收治的1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收集 1994年 8月至 2 0 0 2年 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确诊的TOBS 14例 ,并排除脑出血、脑炎、脑瘤等疾病 ,其中男 9例 ,女 5例。年龄 48~ 72岁 ,其中 48~ 5 9岁 4例 ,60~ 72岁 10例。发病距入院时间 4h~ 3d ,活动状态下发病 8例…  相似文献   

8.
梁红 《中国保健》2010,(5):46-47
目的分析基底动脉尖综合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5例基底动脉尖综合症(TOBS)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及其诊疗效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45例TOBS患者中,高血压病史占第1位,其他依次为心脏病史、脑卒中史、糖尿病史,血流变学改变也是其原因之一,临床表现以眩晕、意识障碍、眼球运动异常、瞳孔异常、共济失调为主,大多数病情呈进展性,预后不良,死亡率高。头颅MRI为首选检查。治疗上要全面兼顾,既要重视溶栓治疗,又要全身治疗及并发症的防治。结论基地动脉尖综合症主要病因是脑梗死和脑栓塞,临床具有起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的特点,及时诊断,合理治疗是关键。  相似文献   

9.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临床表现多样,预后较差,早期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现将我科收治的24例TOB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战学臣 《现代保健》2011,(1):194-195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症候群定义的内涵和外延。方法对4例TOBS的一般资料、既往史、发病方式、临床症状体征、血液生化、心电图、影像资料、治疗方法、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死亡3例,存活1例。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作为一种症候群,病因可以是闭塞性脑血管病,也可以是出血性脑血管病,只要是基底动脉尖供血区同时出现两个以上损害病灶,就可以诊断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病灶可一次性同时出现或相继出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中不同程度意识障碍9例占81.8%;同时伴有经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9例。经积极治疗后好转5例、改善3例、恶化后自动出院2例、死亡1例。头颅CT或头MRI确诊3处病灶以上的有8例占72.7%。结论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疾患是本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大多数病情呈进展性,预后不良,死亡率高。应尽早诊断,积极有效的处理脑梗死可改善TOBS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正>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S)是后循环缺血的一种特殊类型,由Caplan在1980年首先报道并命名[1]。由于基底动脉尖区血液供应的特殊性,该区血循环障碍常导致多个梗死灶,累及后循环的不同功能区域,因此,临床  相似文献   

13.
基底动脉尖部综合征(top of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S)是由Caplan于1980年首先提出,是指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5条血管交叉部即由双侧大脑后动脉、双侧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顶端组成的"干"字形结构由各种原因引起该区域的循环障碍包括中脑、丘脑、丘脑下部、桥脑上部、小脑、枕叶和颞叶的梗死,临床上较少见,现将我院2003年10月~2006年8月收治的3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TOB)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特征。方法对28例TOB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心脏超声、心电图、TCD、影像学资料、治疗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发症状常为头晕、意识障碍、瞳孔异常及眼球运动异常、偏盲及皮质盲、记忆力障碍,运动障碍为最常见的症状及体征;头颅影像学表现位于幕上(丘脑、颞枕叶)及幕下(小脑、脑干)改变,双侧丘脑“蝶形”梗死灶为特征性改变;早期CT诊断阳性率为21.4%,而MRI为82.1%,MRI对该病的诊断较CT明显敏感;TCD作为筛选手段,诊断阳性率为91.3%(21/23),并发现皆有不同程度的后循环血管流速改变,结合头颅CT、MRI检查有助于TOB综合征早期诊断,对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结论TOB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早期往往缺乏特异性改变。有特征性影像学改变,预后不佳。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TOB)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特征。方法对28例TOB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心脏超声、心电图、TCD、影像学资料、治疗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发症状常为头晕、意识障碍、瞳孔异常及眼球运动异常、偏盲及皮质盲、记忆力障碍,运动障碍为最常见的症状及体征;头颅影像学表现位于幕上(丘脑、颞枕叶)及幕下(小脑、脑干)改变,双侧丘脑“蝶形”梗死灶为特征性改变;早期CT诊断阳性率为21.4%,而MRI为82.1%,MRI对该病的诊断较CT明显敏感;TCD作为筛选手段,诊断阳性率为91.3%(21/23),并发现皆有不同程度的后循环血管流速改变,结合头颅CT、MRI检查有助于TOB综合征早期诊断,对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结论TOB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早期往往缺乏特异性改变。有特征性影像学改变,预后不佳。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中不同程度意识障碍9例占81.8%,同时件有经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9例.经积极治疗后好转5例、改善3例、恶化后自动出院2例、死亡1例.头烦CT或头MRI确诊3处病灶以上的有8例占72.7%.结论: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疾患是本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大多数病情呈进展性,预后不良,死亡率高.应尽早诊断,积极有效的处理脑梗死可改善TOGS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析核磁共振(MRI)联合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某院自2009年3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30例TOBS患者的MRI和DSA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MRI显示的病变部位的分布范围和DSA显示的椎-基底动脉血管结构。结果:梗死部位主要有中脑、丘脑、枕叶、脑桥、颞叶内侧面、胼胝体压部、基底节、侧脑室旁等。其中23例出现3处及以上病灶(23/30,76.7%),7例出现2处病灶(7/30,23.3%);20例出现双侧病灶(20/30,66.7%),10例为单侧病灶(10/30,33.3%)。DSA检查显示椎-基底动脉血管异常,多表现为基底动脉(B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小脑后下动脉(SCA)的狭窄或未显影。结论:MRI联合DSA检查可以为临床提供较为完整的诊断信息,能够作为TOBS筛选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更进一步探讨糖尿病合并药源性低血糖对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影响。方法对32例中老年糖尿病合并低血糖致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糖尿病患者在应用过量胰岛素或口服磺脲类降糖药,而不及时监测血糖的情况下,引起低血糖反应,随即在长期糖尿病动脉硬化的基础上,低血糖又易导致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发生。结论糖尿病合并低血糖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中起重要作用,为预防并及时纠正低血糖引起并发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颅内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BA-DA)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经影像学确诊的15例患者和文献报道的10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病因分为外伤性和自发性。临床表现主要为椎-基底动脉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三大症状群。影像学特点: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梗死是VBA-DA的一般影像学表现;串珠样/线样征、锥样闭塞征、偏心动脉瘤、动脉壁内血肿、双腔征及内膜瓣是VBA-DA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结论VBA-DA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的特征性表现是明确诊断VBA-DA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颅内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BA-DA)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经影像学确诊的15例患者和文献报道的10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病因分为外伤性和自发性。临床表现主要为椎-基底动脉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三大症状群。影像学特点: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梗死是VBA-DA的一般影像学表现;串珠样/线样征、锥样闭塞征、偏心动脉瘤、动脉壁内血肿、双腔征及内膜瓣是VBA-DA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结论VBA-DA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的特征性表现是明确诊断VBA-DA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