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MSI2是一种RNA结合蛋白,在人体生理和病理情况下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MSI2主要表达于神经、造血、胰腺和胃肠组织干细胞内,参与神经系统的发育、细胞增殖分化的调控以及干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同时,MSI2在实体肿瘤及白血病中异常表达,并参与实体肿瘤及白血病的发生发展.本文通过探讨MSI2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机制,为MSI2作为基因治疗的新靶点提供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肠凝集素1(intelectin1,ITLN1)是1998年Komiya等[1]运用原位杂交筛选法从小鼠肠帕内特细胞(肠腺嗜酸性粒细胞)中分离的一种新基因。2003年,Yang等[2]在进行人类网膜脂肪cDNA文库的表达序列标签测序时,发现了一种腹腔网膜脂肪组织特异性分泌的蛋白因子,命名为网膜素(omentin)。后续研究发现人类ITLN1与网膜素的编码基因和氨基酸序列相同,于是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统一命名为ITLN1。鉴于ITLN1在内分泌疾病、心血管疾病、炎症、肿瘤等诸多方面中的作用,引起了学界广泛的关注。本文从ITLN1的基因和蛋白结构、分布、生物学功能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HACE1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通过介导细胞自噬、Rac1的泛素化等多种作用机制发挥重要的肿瘤抑制作用,而且还涉及到众多的生物学功能,在心脏保护、抗氧化应激和细胞学动力学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HACE1基因表达下调或突变在人类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侵袭转移等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且与预后密切相关。因此,HACE1可能成为肿瘤治疗的一个新靶标,为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和机遇。  相似文献   

4.
P33^ING1基因生物学功能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arkavtsev等〔1〕采用cDNA消减杂交方法 (substractivehybridization)建立了一种从富含所需序列的cDNA文库中构建较简便GSEs(geneticsuppressorelements)文库的方法 ,并结合体内选择技术 (invivoselectionassay) ,成功地克隆了一个新的肿瘤抑制基因 ,命名为ING1(inhibitorofgrowth)。研究发现 ,P33ING1的过表达可有效抑制细胞生长 ,促进无生长因子条件下的细胞凋亡 ,在抑制细胞生长过程中 ,P33ING1与p5 3相互…  相似文献   

5.
本文综述了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在阐明BRCA1基因结构特点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它作为一种新的肿瘤抑制基因在细胞生长发育、核转录调控及DNA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LOX-1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OX-1是由内皮细胞表达的氧化性低密度脂蛋白特异性受体(OxLDL),属Ⅱ型单链跨膜蛋白,C型选择素家族。OxLDL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危险因子,它通过与内皮细胞表面的LOX-1结合激活内皮,影响内皮功能,损伤血管,参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血栓症等疾病的形成。本文综述了近年LOX-1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白细胞介素1受体2(type 2 IL-1 receptor, IL-1R2)和白细胞介素1受体1(type 1 IL-1 receptor, IL-1R1)是IL-1的2种受体。IL-1R2在结构上与负责IL-1信号转导的IL-1R1相似,但其较短的胞质结构域和Toll/IL-1受体(Toll/IL-1 receptor, TIR)结构域的缺乏使得IL-1R2仅能作为IL-1的诱饵受体而不能跨膜转导信号。本文就IL-1R2基因与蛋白、生物学功能与负调控机制、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表达与在炎症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摘要】hUHRF1是最近发现的一个新基因,与鼠mUHRF1基因同属UHRF家族,目前,有关鼠mUHRF1基因的功能研究较多,且多以胚胎干细胞为研究对象;hUHRF1基因编码的蛋白序列与鼠mUHRF1之间有73.7%的同源性,那么,hUHRF1基因是否也具有类似鼠mUHRF1基因的功能?该基因在体细胞中的功能又如何?因此,有关hUHRF1基因功能的研究成为必然,现就相关的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PLK1在细胞周期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PLK1(polo like kinase)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丝/苏氨酸激酶,其结构及功能均十分保守。研究表明,plk1在启动、维持及完成有丝分裂中扮演重要角色,plk1磷酸化多种下游底物而实现其功能。已发现plk1基因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存在过表达并与某些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相关,有望成为恶性肿瘤的又一新的标记物,阻断plk1表达可导致体外肿瘤细胞分裂停滞及凋亡。  相似文献   

10.
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是由内皮细胞分泌的一种新型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分子,其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到调节炎症反应、细胞的黏附迁移、血管生成等病理生理过程中。近年研究发现,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与肿瘤、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等多种类型疾病密切相关,为上述疾病的诊断、严重程度、预后及靶向治疗等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生物学价值。本文主要就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Follistatin-like protein 1(FSTL1)是一种细胞外的糖蛋白,其参与细胞多种生物学过程,包括细胞增殖、凋亡、新陈代谢、分化、免疫反应及内分泌功能等。FSTL1存在于在大部分哺乳动物中,可由多种细胞分泌。通过激活PI3K-Akt、雌激素受体及其信号通路等发挥作用。目前关于FSTL1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尚不够明朗。近年FSTL1被认为参与了机体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排斥及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因而,拓展FSTL1在临床上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哺乳动物不育系20样激酶1(mammalian sterile 20-like kinase 1,MST1)是酵母Ste20激酶在哺乳动物体内的同源蛋白,随着其作为Hippo抑制通路的核心组件在果蝇体内的重新定义,MST1得到了广泛的研究。MST1在调节胚胎生长发育、细胞迁移和分化、维护免疫系统稳定、促进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等多种生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MST1的基本结构、生理功能、信号调控及其与人体疾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胞内HMGB1可以主动或被动释放到胞外,外源性HMGB1被认为是重要的晚期炎症因子,在炎症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胞外HMGB1能与很多因子形成复合物,通过不同的受体通路影响转录因子NF-κB的活性,发挥不同的生物学效应.除发挥炎症因子的作用外,HMGB1在组织的修复和重建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另外,HMGB1预处理可以诱导产生免疫耐受,可能与脓毒症末期免疫功能低下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4.
TRIB1属于人类TRIB家族,是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途径级联控制的调节蛋白,在多种组织中表达,与骨髓恶性肿瘤、卵巢癌、动脉粥样硬化及组织移植密切相关.此文就TRIB1的起源、家族、结构、功能、参与的信号途径及相关疾病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TRIB1属于人类TRIB家族,是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proteinkinase,MAPK)途径级联控制的调节蛋白,在多种组织中表达,与骨髓恶性肿瘤、卵巢癌、动脉粥样硬化及组织移植密切相关。此文就TRIB1的起源、家族、结构、功能、参与的信号途径及相关疾病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候选癌基因SEI-1(又名SERTAD1和TRIP- Br1)位于人染色体19q13.1区域,它编码的蛋白分子P34SEI-1能阻碍P16INK4a抑制cyclin D1- CDK4复合体的形成,促进细胞生长.已发现SEI-1在多种肿瘤中相比正常组织过表达,包括乳腺癌、卵巢癌、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等.随着对SEI-1基因功能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它与一些重要的细胞生命活动调节通路或分子相互作用而且对肿瘤的发生发展有一定作用.该文综述了SEI-1的分子结构和功能,以及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Caveolin-1(Cav-1)在疾病中的表达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特别是在肿瘤中的表达尤为热门。Cav-1在皮肤相关疾病中也存在表达异常,在皮肤肿瘤、结缔组织病、银屑病等恶性、难治性、复发性皮肤病发挥着重要作用。Cav-1不仅是各种增殖性和炎症性皮肤病的重要病理生理因子,而且可以作为治疗的靶点,靶向调控Cav-1可能成为皮肤科的一种新的治疗策略,现就Cav-1在皮肤相关疾病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卵泡抑素样蛋白1 (follistatin-like protein 1,FSTL1)是一种分泌型细胞外基质糖蛋白,在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炎症等疾病模型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包括细胞增殖、凋亡、组织分化等.FSTL1在脊椎动物神经系统中调节神经胚形成和神经元分化诱导;参与大脑皮质进化机制和功能区域的划分;调节突触传递和维持躯体感觉正常阈值;减少脑卒中后神经元凋亡并改善神经缺陷功能.  相似文献   

19.
背景:生物起搏器不需要更换电池,可接近磁场,对体内神经递质有自动反应性,有望成为临床治疗心脏传导系统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目的:从基因治疗、细胞移植、激素治疗3方面总结生物起搏器的构建方法。 方法:以“生物起搏器”为检索词,应用计算机检索2000-03/2009-03万方数据库的相关文章,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同时计算机检索2000-03/2009-03 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为“biological pacemaker”,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共检索到105篇文章,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25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目前,生物起搏器的构建主要有基因转导、细胞移植与激素治疗3种方法。生物“起搏器”的研究还处于动物实验研究阶段,将它应用于临床实践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如怎样获得高效、安全的基因转染载体,细胞移植的最佳部位,起搏功能的调控及免疫排斥反应的处理等。随着细胞生物学、细胞电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相信心脏生物起搏器将成为临床治疗心脏传导系统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