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欢  傅娴 《药物与人》2014,(10):247-248
目的:探讨锁骨下深静脉置管在急诊危重病人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随机对53例急诊危重患者进行锁骨下深静脉穿刺置管及予以护理,55例患者行常规静脉穿刺,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厦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深静脉置管首次穿刺成功率为66.03%,总穿刺成功率96.21%,与常规穿刺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锁骨下深静脉置管留置时间明显延长,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5),且并发症发生率低(P〈O.05)。结论:锁骨下深静脉置管操作安全、可靠,穿刺成功率高,可有效提高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加强深静脉导管护理,可明显延长早管留置时闻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锁骨下深静脉置管术96例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春香  李赖方  林彩银 《职业与健康》2007,23(17):1575-1576
目的总结实施锁骨下深静脉置管96例的观察与护理。方法对96例患者采用锁骨下深静脉置管术输液,进行严密的病情观察及护理。结果96例患者无1例发生气胸、血胸、静脉炎、血栓形成等现象,拔管后伤口愈合良好。成功置管后严密观察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预防感染,防止脱管等是护理重点。结论采用锁骨下深静脉置管术为抢救休克、长期输液而周围静脉穿刺困难、需深静脉营养和化疗等患者,开辟了一条迅捷安全的途径,减少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有利于顺利完成治疗及抢救工作。  相似文献   

3.
郭颖贞  周妹 《职业与健康》2010,26(13):1560-1560
化疗是乳腺癌患者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传统用药途径为反复浅静脉穿刺,该方法的缺点较多,深静脉置管术是一种以特制穿刺管经皮肤穿刺置留于深静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等)腔内,经此输入化疗药物、高营养液等的方法。本方简单易掌握,但若护理不当,也可酿成严重后果。我科对50例乳腺癌患者行深静脉置管化疗,并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深静脉置管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杨梅  李旭 《健康必读》2008,7(4):97-98
深静脉置管术通常是指自颈内静脉穿刺或经锁骨上、下径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人上腔静脉。是目前临床上输血、补液、静脉内营养支持、给药和测定中心静脉压的公认的重要诊疗措施,具有留置时间长、输液速度与量随机可控、患者痛苦少等优点,并为临床上进行CVP监测、高价营养的补充、术后化疗、安置心脏临时起搏器等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赵娅  范玉华 《职业与健康》2003,19(9):169-170
锁骨下静脉置管是深静脉置管的一种 ,通过锁骨下静脉置管可以达到长期保留 ,随时应用 ,避免了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降低了化疗药物及某些对血管有刺激作用的药物对血管的刺激 ,而且穿刺术后仍可活动自如。1 临床资料 自 2 0 0 1年 1~ 8月对 2 4名患者进行了锁骨下静脉置管 ,其中男 19例 ,女 5例 ,年龄 3 0~ 72岁 ,平均年龄 5 8岁。2 操作步骤 采用下位穿刺法[1] :病人去枕平卧、肩部垫高 15度 ,头转向对侧 ,同侧上肢伸直下垂 ,贴紧身体 (有利于锁骨下静脉充盈、压力升高 ,防止插管过程中空气进入体内 ) ,穿刺针接注射器 ,内盛生…  相似文献   

6.
深静脉置管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应用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抢救过程中,为保证输液途径通畅、保护外周血管和监测中心静脉压,用深静脉置管代替外周静脉穿刺的可行性.方法 对4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经锁骨下静脉或股静脉行深静脉置管术.结果 穿刺41次,均置管成功.结论 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采用深静脉置管,其操作方便、快速,不破坏血管,对提高抢救成功率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并使其末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内的深静脉导管置入术。与传统的静脉给药和锁骨下深静脉置管术相比,PICC具有留置时间长、能够安全地输注刺激性药物、保护患者血管、减轻患者痛苦及可由护士操作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8.
张翠兰 《工企医刊》1994,7(3):35-36
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后,常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笔者谈谈术后及其并发症的护理体会。一、气胸:气胸不常发生,仅在穿刺点较低且肺尖高于第一肋骨时,行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穿刺时才发生。对自觉症状不明显者可不处理,但若有严重呼吸困难及胸痛者,应立即行胸腔置管减压。二、出血与血肿: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的穿刺易发生误穿邻近的动脉而造成纵隔血肿。由于血液由颈根部向下流入纵隔,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锁骨下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口渗血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8-01~2018-12我院实施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患者321例,回顾性分析穿刺口渗血发生情况。结果:321例实施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穿刺口出现渗血28例,经积极处理,均能有效止血,未造成严重后果。结论:对于锁骨下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口渗血,应早预防、早发现同时及时给予有效处理,以降低穿刺口渗血发生率,保证导管正常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非常规体位下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穿刺置管的优缺点及穿刺方式的选择。方法130例急诊危重症病人行中心静脉置管,比较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和股静脉穿刺置管过程中及导管留置期间的并发症。结果两种方法穿刺成功率无明显差异,分别为98.5%(经锁骨下静脉)和95%(经股静脉);误穿动脉出现比率、导管留置期间发生导管堵塞或打折的发生率、局部血肿发生率均以经股静脉穿刺置管为高,分别为8.3%、8.3%和10%。结论在非常规体位下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优于股静脉;在急诊危重病人抢救中,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应作为建立深静脉通路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三种途径深静脉置管在ICU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情况.方法 对326例深静脉置管(其中包括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三种途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置管目的、误穿动脉、导管相关性感染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如不考虑置管目的,三者在ICU中的应用无明显差别.以中心静脉压监测为目的 ,穿刺只能选择锁骨下静脉及颈内静脉途径,二者例数相近(P>0.05).单纯为建立输液通路及血液净化时,锁骨下静脉及颈内静脉途径例数相近(P>0.05),而股静脉途径例数较多(P<0.05).三种途径误穿动脉发生率相近(P>0.05).颈内静脉与股静脉途径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相近[6.00%(6/100)比10.20%(10/98)](P>0.05),二者均明显高于锁骨下静脉途径[2.34%(3/128)](P<0.05).结论 三种途径深静脉置管的选择,受置管目的、术者熟练程度、习惯以及对穿刺并发症的考虑等影响,熟练掌握各种穿刺技术及多靶点穿刺方法 ,而不是片面追求某一种方法的成功率,是提高深静脉置管的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正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深静脉穿刺技术,临床广泛应用于中、长期需要静脉输液的患者[1]。尽管PICC有许多优点,但在PICC导管留置过程中存在一些并发症和危险,给患者增加了痛苦及经济负担,甚至导致导管留置失败[2]。现对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安徽省某三甲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术在危重病人抢救中的价值.方法:对45例重症患者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术进行了回顾总结.结果:一次穿刺成功率98%,能够迅速纠正休克,且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只要正确的掌握穿刺技术、加强术后观察与导管护理,对保证救治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并发症的预防.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锁骨下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按照入院顺序选取我院自2011年12月—2013年6月以来收治的行锁骨下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168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右侧组以及左侧组,右侧106例,左侧62例,右侧组患者给予经右锁骨下静脉穿刺途径左侧组患者给予左经锁骨下穿途径,分析其穿刺效果。结果右侧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5.28%(101/106),未成功的5例患者改行左侧锁骨下穿刺均得到成功,患者发生并发症率为1.89%(2/106);左侧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100%(62/62),没有发生并发症.两组患者在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以及并发症上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骨下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可以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因其是安全的,可行的,使其成为至今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肠外营养支持输液途径,因为该操作方法穿刺部位在锁骨下方胸壁,该处较为平坦,可以满意地消毒,穿刺导管易于固定,敷料不跨越关节,易于护理和更换,不影响病人头部与上肢关节的活动,利于置管后的护理,只要操作者受过大量的训练,本治疗方法是相对安全的。两种穿刺途径都能够取得较好的穿刺效果,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其中一种途径,另一种途径作为替补使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张涛  李杰 《工企医刊》2003,16(1):55-56
深静脉穿刺置管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以颈内静脉为首选,其次为颈外静脉,最后为锁骨下静脉。本文对3种深静脉4种穿刺技术做了临床观察与比较。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文96例,年龄15岁~90岁,男49例,女47例。 1.2 方法 1.2.1 颈内静脉穿刺术穿刺部位一般以中间径路容易掌握而且常用,穿刺操作时先用手确定胸锁乳头肌的胸骨头和锁骨头及锁骨三角,该三角顶点即为进针点,进针时针尖指  相似文献   

16.
李凤英 《中国保健》2005,13(18):100-100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具体操作步骤见下文.结论对肿瘤患者在化疗中分别采用普通针穿刺、套管针留置及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中,进行临就要观察及护理,实践表明锁穿置管,大大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并且减少了反复穿刺给患者造成的痛苦,保护了静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是经锁骨下静脉将导管插至上腔静脉入口,将药物和营养物质直接输注管径粗、流速快的中心静脉.方法 我院乳腺科于2008年10月开始应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进行乳腺癌术后化疗给药方式.结果 锁骨下静脉置管避免了对患者外周血管的反复穿刺,更好地保护血管、减少痛苦,得到了护理人员、患者及家属的认可.结论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为乳腺癌患者的化疗提供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18.
静脉化疗是大部分乳腺癌患者规范治疗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但由于化疗药物的毒性作用,易给静脉造成损伤,常表现为注射部位血管出现红、肿、灼热及疼痛。特别是乳腺癌患者静脉选择的限制,增加了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难度,稍有不慎,会给患者造成更多的伤害,如皮肤坏死、心理损害以及影响化疗的正常进度等。而锁骨下、颈内静脉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3种深静脉穿刺留置化疗方法,因其费用高、留置时间长、出现的各类并发症以及出院后仍需定期到医院做静脉置管护理,而使大部分乳腺癌患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股静脉置管与锁骨下静脉置管在冠心病重症监护室(CCU)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200例CCU中心静脉置管患者,根据双盲分组法将对象分为股静脉置管组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每组100例,比较两种深静脉置管的应用效果。结果统计显示:股静脉置管成功率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股静脉置管组患者误入动脉率、感染发生率均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导管位移、堵塞及脱出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静脉置管与锁骨下静脉置管各具优势,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针对性选择穿刺入路,可有效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精确置管对危重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以降低血流感染率。方法随机选取ICU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危重患者260例,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130例,对照组采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进行深静脉置管,试验组采用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置管法进行深静脉置管,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平均穿刺所需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平均导管留置时间及患者置管后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结果对照组患者的穿刺所需时间为(8.76±3.68)min,一次穿刺成功为112例,成功率为86.15%,导管留置时间为(58.34±6.78)d,患者置管后发生血流感染8例,感染率为6.15%;试验组患者穿刺所需时间为(9.34±3.17)min,一次穿刺成功124例,成功率为95.38%,导管留置时间为(59.07±5.97)d,置管后发生血流感染1例,感染率为0.77%,两组患者置管穿刺所需时间和导管留置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要高于对照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精确置管能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危重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