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angiomyofibroblastoma,AMF)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分析6例AMF的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结果,结合文献总结AMF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结果:肿瘤境界清楚,直径<5cm,瘤细胞梭形或卵圆形,常围绕血管排列,呈疏密交替分布特征。免疫表型:desmin、vimentin强阳性,SMA、CD34、ER、PR阳性或部分阳性,而S-100蛋白、NF和CK均阴性。结论:AMF是一种主要发生于生育期女性外阴的良性软组织肿瘤,需与侵袭性血管粘液瘤、富细胞性血管纤维瘤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angiomyfibroblastoma,AMF)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通过对3例AMF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观察,结合文献复习,总结AMF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肿瘤境界清楚,瘤细胞梭形或卵圆形,常围绕血管排列,呈疏密交替分布特征?免疫表型:瘤细胞Vimentin,SMA?ER和PR检测均阳性,CD34?Desmin?MSA?S-100蛋白和CK均阴性?结论:AMF是一种少见的好发于生育期女性外阴的良性软组织肿瘤,需与侵袭性血管黏液瘤?富细胞性血管纤维瘤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肌纤维母细胞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对3例肌纤维母细胞进行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研究,结合文献资料分析本病临束表现病理形态及鉴别诊断结果组织学由具有平滑肌细胞和纤维母细胞特征的梭形肿瘤细胞,大量慢性炎细胞及粘液血管样背景构成免疫组化SMActinc( )、desmin( )、Vimentin( )。电镜下可见肌纤维母细胞特征结论肌纤维母细胞瘤是既具有平滑肌细胞特征,又具有纤维母细胞特征的独立性肿瘤。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的病理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表型以及它的鉴别诊断。方法通过对3例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以及免疫组化的研究,结合文献复习,总结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及鉴别诊断。结果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均境界清楚,肿瘤由相互交错分布的细胞密集区和细胞稀疏区组成,其间血管丰富,多为毛细血管至中等大薄壁血管;瘤细胞成巢或束状围绕血管周围排列,可见红细胞漏出。免疫表型:肿瘤细胞V im entin、ER和PR阳性,desm in大都数阳性、少数阴性,CD34、CK和S-100蛋白均阴性。结论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全身多处部位可见,发病部位以女性外阴及盆腔最多见;其生物学行为及组织来源尚无定论,需与侵袭性血管粘液瘤、富于细胞性血管纤维瘤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5.
杜日昌  谭丽珊  陈智慧  李海南  郭慧  陈玉英 《疑难病杂志》2011,10(2):107-108,165,109
目的探讨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细胞肿瘤的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进行观察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表现均为皮下肿块伴疼痛。光镜下肿瘤呈海绵状血管瘤样改变,囊性扩张的薄壁血管腔内被覆靴钉样内皮细胞,并呈乳头状、肾小球样突入管腔内,核分裂相少见。免疫组化示:瘤细胞CD31(+)、CD34(+)、FVIIIRag(+)、Vimetin(+)、CK(-)、NSE(-)。结论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细胞肿瘤是罕见的血管源性肿瘤,有独特的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可协助诊断。应与其他血管源性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侵袭性血管粘液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阴道侵袭性血管粘液瘤进行光镜和免疫组化检测观察。结果 镜检:肿瘤细胞梭形或星形,分布于疏松的粘液样背景中,间质血管丰富,血管壁厚薄不均。免疫组化Vimentin、Desmin、ER和PR阳性,SMA、S-100和HMB45阴性。结论 侵袭性血管粘液瘤是一种少见的特征性的间叶性肿瘤,具有鲜明的组织学特点,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可能为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来源。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容易复发但不转移,须与其他粘液性肿瘤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肌内黏液瘤临床病理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勇 《吉林医学》2010,(34):6196-6197
目的:研究肌内黏液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探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肌内粘液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应用VIM、CD34、SMA、S-100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肿瘤有粘滑外观,镜下见肿瘤由丰富的粘液样基质及稀少的星芒状、短梭形细胞构成,血管结构稀少,部分区域可见浸润周围骨骼肌;免疫组化Vim(2例均阳性),CD34(其中1例阳性),S-100、SMA均为阴性。结论:肌内黏液瘤是少见的来源不明的良性软组织肿瘤,可以根据形态学和免疫组化加以诊断,需与一些肿瘤做鉴别诊断;完整切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HE、免疫组化染色观察1例女性胫骨及腓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探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肿瘤的组织学特征是由较肥胖的上皮样细胞构成条索状及巢状结构,其间由典型的粘液样区域构成,镜下可见肯定的血管形成区域及浆内有空泡细胞组成的实性区域,异形核有时可见,免疫组化染色明显瘤细胞Vim、UEA-1、CD34阳性。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是一种居间恶性的血管来源肿瘤,应当与上皮样血管瘤、上皮样血管肉瘤及转移性腺癌要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女性外阴侵袭性血管粘液瘤的临床特点与病理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结合相关文献,分析2例外阴侵袭性血管粘液瘤并行手术切除的病例,并行光镜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术中见肿瘤无包膜生长,剖面灰白色光滑胶冻样,有粘液性间质分隔。光镜下示粘液样背景下梭形或星形细胞疏松排列,其间散在不分支、扩张的薄壁血管及小的厚壁血管。免疫组化染色示SMA(2/2), Desmin(1/2),Vimentin(2/2),ER(2/2),PR(1/2),S100均阴性。结论:侵袭性血管粘液瘤罕见,具有侵袭性与复发性,临床上易误诊漏诊。治疗以肿瘤完全切除为宜,并需长期随访。因部分肿瘤为激素依赖性, GnRHa等抗激素治疗有可能为侵袭性血管粘液瘤的治疗提供另一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结合相关文献,对2例胃血管球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胃血管球瘤形态学上由大小一致的血管球细胞围绕扩张的血管呈实性和巢状排列,核圆无异型性。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表达Vimentin、SMA及actin(+)。结论胃血管球瘤是一种非常少见的胃原发性良性间叶性肿瘤,易误诊为类癌、胃间质瘤等,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治疗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阴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AMFB)与侵袭性血管粘液瘤(AAM)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2例侵袭性血管粘液瘤患者以及11例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的免疫组化结果以及临床病理学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患者的肿瘤病灶多出现于右侧的大阴唇上,所有患者的瘤体直径在1~4cm 之间,平均直径为2.1±0.8cm。两组患者经局部切除术进行治疗,术后为期1年的随访均未出现复发。两类肿瘤镜下均以间质瘤细胞和丰富的血管成分为主。结论:侵袭性血管粘液瘤以及外阴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在临床表现、病理学变化,治疗方法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区别,临床上需要依据病理细胞学以及免疫组化方法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鼻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要点和相关预后因素。方法:分析总结13例鼻NK/T细胞淋巴瘤临床分期、病理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标记情况,并随访10年。结果:鼻NK/T细胞淋巴瘤病理特征为溃疡坏死组织背景中及其深部存在密集的异型淋巴细胞,肿瘤细胞具血管侵袭性,免疫组化显示表达CD3E、CD45RO、CD56、Pf和GrB。5年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46.1%和53.8%。结论:诊断鼻NK/T细胞淋巴瘤时要密切结合临床,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鉴别诊断。肿瘤临床分期及生长状态与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3.
外阴富于细胞性血管纤维瘤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富于细胞性血管纤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外阴富于细胞性血管纤维瘤进行临床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见肿瘤有薄层纤维包膜,由短梭形细胞和大量小至中等大小的血管构成,梭形细胞分布疏密不均,可见多核瘤细胞,血管壁增厚伴广泛玻璃样变,部分血管扩张.免疫组化:肿瘤Vimentin弥漫阳性,CD34弱阳性,EMA局灶阳性,而desmin,actin,ER,PR,S100,CD117均阴性.结论:富于细胞性血管纤维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的间叶性肿瘤,应注意与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侵袭性血管粘液瘤,软组织多形性玻璃样变血管扩张性肿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14.
万春生   《中国医学工程》2012,(4):185-186
目的探讨肾脏粘液样小管状和梭行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观察一例肾脏粘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病理形态(光镜、免疫组化)及临床资料分析,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肾脏粘液样小管和梭形细胞癌患者因腰部酸痛不适而就诊,大体观察肿瘤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切面实性,灰红色,镜下肿瘤主要由小管状结构,梭形细胞和粘液样间质构成,瘤细胞呈立方形或梭形,胞浆嗜酸,细胞形态温和,核分裂像少见,免疫组化染色:EMA、CK19、CKpan、vim均阳性表达,SMA、S-100、CD10、CD15均阴性表达。Ki-67〈5%。结论肾脏粘液样小管和梭形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低级别肿瘤,明确该肿瘤的形态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陆夏良  赵光明  汤颖  展瑞 《安徽医学》2022,43(2):204-207
目的 探讨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2016年7月至2019年11月诊断为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的患者3例,采用HE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3例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观察其病理学及临床特征,并进行随诊。结果 患者51~62岁,平均55.3岁,肿瘤均位于宫体,组织学示肿瘤由透明或嗜酸性细胞巢组成,瘤细胞呈上皮样、梭形,核仁明显,间质血管丰富。免疫组化示瘤细胞vimentin、HMB45、MelanA、Caldesmon、SMA及desmin(+),随访13~53个月,均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 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是一种罕见的间叶性肿瘤,术前易误诊,确诊应依据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等。方法:对2例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进行临床、病理形态以及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临床表现为乳房肿块伴有胀痛。大体上,肿瘤切面灰白、实性,可有黏液感。镜下,肿块边界清楚或者欠清,黏液或胶原背景下瘤细胞以梭形细胞为主,瘤细胞无明显异型性,核分裂象少见;间质血管丰富,见淋巴细胞、浆细胞等浸润。免疫组化梭形细胞vimentin(+),SMA、Desmin和ALK不同程度(+),而CK、S-100、Myogenin、bcl-2和CD34均(-)。结论: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比较少见,形态多样,并缺乏特异性免疫标记,病理诊断有时较困难,应与一些梭形细胞肿瘤或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10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表型和影像学特点,并与几种临床常见的梭形细胞肿瘤相比较,提高对SF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认识。方法收集10例SFT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观察病理形态学特点;免疫组化检测Vim、CD99、CD34、BcI-2、SMA、Des、S100、CD117、EMA在SFT、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血管外皮细胞瘤、纤维组织细胞瘤、滑膜肉瘤、纤维肉瘤、胃肠道问质瘤的表达情况。结果10例SFT的临床表现多为无症状或相关部位的压迫症状。影像学表现多为相关部位的占位性病变。苏木精-伊红染色下观察所有肿瘤的基本病理形态学特征为梭形细胞肿瘤。免疫组化显示Vim、CD99、CD34、Bcl-2在10例SFT中的阳性表达例数分别为10/10、10/10、9/10、8/10,SMA和S100少数病例阳性,Des只有1例为灶性阳性,CDll7,EMA为阴性;其他肿瘤的阳性高表达指标各不相同。结论SFT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病理形态特点和免疫组化标记,联合使用Vim、CD99、CD34及Bcl-2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提高对甲状腺嗜酸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 对2例甲状腺嗜酸细胞性肿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例嗜酸细胞性腺瘤,1例嗜酸细胞性滤泡癌,2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55岁、62岁,手术后无复发。肿瘤较大,直径约5cm和8cm,有包膜,实性。组织学,瘤细胞大小形态较一致,核圆形或卵圆形,核异形不明显,核分裂罕见,丰富的嗜酸性胞质为其特征。两者的鉴别主要点是有无包膜和/或血管浸润。良性和恶性嗜酸细胞性肿瘤均表达TG、vimentin、S-100,CEA。结论 甲状腺嗜酸细胞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与甲状腺其他相对应类型的肿瘤相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肺具有血管周上皮样细胞分化的肿瘤(Neoplasms with 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differentiation,PEComa)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表达特征、鉴别诊断和预后.方法 回顾我院今年年初收治的1例肺PEComa的临床病理组织学及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肺PEComa属间叶肿瘤,由具有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特征的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组成,瘤细胞特征性表达黑色素生成标记物,瘤细胞胞浆PAS染色强阳性.结论 肺PEComa临床治疗以手术完整切除肿块为主,多数病例预后良好,但部分病例可复发,应注重长时间随访  相似文献   

20.
血管球瘤5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任长庆  高梦先  刘君 《陕西医学杂志》2003,32(12):1113-1114
目的 :研究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采用 HE染色、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技术 ,对 5例血管球瘤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结果及结论 :血管球瘤在临床上出现指端疼痛和包块 ,对温度比较敏感 ,碰撞后出现剧烈疼痛 ;瘤组织内血管丰富 ,管壁外不等量血管球瘤细胞围绕 ,并有瘤细胞与平滑肌细胞并存或互相过度现象 ;Vimentin( + )、SMA( + ) ,F Rag( -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