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对河北汉族一个四代先天性核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白内障家系进行基因分析,了解此家系在候选基因上是否存在突变位点.方法 该家系22名成员(包括患者7人,非患者15人)知情同意进入本研究,并接受全面的眼部及全身检查,以排除白内障以及外眼部及全身疾患.该家系成员中患病者经眼部裂隙灯检查发现晶状体均为核性混浊.采集22名家系成员的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选择国内外已报道的与先天性核性白内障发生相关的7个候选基因(CRYBA3/A1、CRYBB1、CRYBB2、CRYGD、GJA3、CJA8和MIP),设计引物使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的片段覆盖候选基因外显子,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寻找突变位点.结果 发现编码晶状体蛋白Bb1的基因(CRTBB1)第4外显子一个等位基因的第457个碱基发生错义突变C>A.形成杂合子,导致其编码蛋白第129位氨基酸由丝氨酸(S)转变为精氨酸(R),其余外显子的碱基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正常序列一致.结论 该家系的核性先天性白内障是由于CRYBB1基因外显子4的错义突变C>A引起.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先天性白内障一家系进行晶状体蛋白致病基因的初步筛查。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对先天性白内障一家系中4代8例患者进行CRYAA、CRYAB、CRYA1/A3、CRYBB2、CRYGC和CRYGD6个候选基因的外显子及内含子扩增,扩增产物进行直接测序,测序结果与GeneBank中原始序列进行BLAST比对分析。结果该家系每代均有先天性白内障患者,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该家系的CRYAA、CRYAB、CRYA1/A3、CRYBB2、CRYGC和CRYGD6个晶状体蛋白候选基因的外显子及其邻近的内含子与基因库对照未发现任何突变。结论CRYAA、CRYAB、CRYA1/A3、CRYBB2、CRYGC和CRYGD为该先天性白内障家系的非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3.
朱亚楠  申屠形超  王玮 《眼科新进展》2011,31(12):1145-1147
目的 探讨一先天性后极性白内障家系晶状体的超微结构改变,并初步筛查其致病基因.方法 收集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先天性后极性白内障家系资料,对家系成员行眼部检查;在透射电镜下观察晶状体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选择CRYAB、CRYBA1/A3、CRYBB2、GJA8、CHMP4B、PITX3和EPHA2这7个热点基因进行突变位点筛查.结果 根据家系图分析该家系为垂直遗传,符合单基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点.裂隙灯显微镜下检查示全部患者晶状体混浊形态完全相同.透射电镜下发现患者前囊面晶状体上皮细胞排列紧密,结构完整,未见特异性病理变化;前皮质晶状体纤维细胞排列紧密,细胞内密度均一一致,但后皮质晶状体纤维细胞内出现斑驳状中高密度异常颗粒沉着.热点基因筛查显示:7个候选基因的外显子及其邻近内含子序列与基因库对照未发现任何突变.结论 本研究将后极性白内障病变定位于后皮质晶状体纤维细胞,排除了前囊面晶状体上皮细胞及前皮质晶状体纤维细胞.此家系携带的遗传突变位点位于尚未见报道的与后极性白内障相关的致病基因上.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一个珊瑚状先天性白内障家系进行致病基因的筛查。方法:采集家系中2例患者和1例正常对照者的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选择与珊瑚状白内障相关的候选基因GJA3、GJA8、CRYGC及CRYGD设计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 PCR)扩增候选基因,并对扩增片段进行Sanger测序。结果:该家系疾病表型为珊瑚状白内障,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通过对扩增产物测序,发现家系内患者CRYGD第2个外显子第70位有1个C>A碱基的杂合突变( c.70C>A),正常对照未见该点突变。结论:CRYGD基因的错义突变c.70C>A是该珊瑚状白内障家系的致病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国人6个常染色体显性先天性白内障(ADCC)家系的基因突变,确定其致病基因及突变形式.设计实验性研究.研究对象6个ADCC家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DNA直接测序方法,对家系进行ADCC常见致病基因突变分析.主要指标基因序列.结果 对12个ADCC常见致病基因(CRYAA, CRYAB, CRYBB1, CRYBB2, CRYBA1, CRYGS ,CRYGC, CRYGD, GJA8, GJA3, MIP, BESP2)外显子及外显子内含子连接区进行DNA直接测序,发现7种碱基序列改变,并导致相应编码氨基酸变化,分别是位于CRYBB2基因cDNA序列445位C→T(R145W),452位A→G(0147R),461位C→T(T150M)和388位G→T碱基改变(D126Y);GJA8基因cDNA序列1055位A→G碱基替代(E352G);BFSP2基因cDNA序列1295位C→A(A407D)及MIP基因cDNA序列96位T→A碱基改变(Y23N).其中前3种序列改变已报道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经过对相应家系其他成员的分析发现后4种序列改变也为SNP.结论 先天性白内障的临床表型与基因型均有明显的遗传异质性,本试验在12个基因外显子及外显子内含子连接区内未发现导致这6个ADCC家系疾病表型的致病基因突变,但是发现了7种SNP改变,其中4种为本研究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一个先天性白内障家系进行缝隙连接蛋白致病基因的初步筛查。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对一先天性白内障家系中的全部患者进行GJA8、GJA3候选基因的外显子及内含子扩增,扩增产物进行直接测序,测序结果与GeneBank中原始序列进行BLAST比对分析。结果该家系的2个缝隙连接蛋白候选基因的外显子及其邻近的内含子未发现任何突变。结论GJA8、GJA3为该先天性白内障家系的非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一中国人先天性白内障家系中进行缝隙连接蛋白基因(GJA3、GJA8)突变筛查.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对一先天性白内障家系中的全部患者进行GJA3基因及GJA8基因外显子的扩增,扩增产物进行直接测序.结果:该家系GJA8基因的外显子及其邻近的内含子未发现任何突变.先证者GJA3基因外显子非编码区发现碱基CA的缺失.结论:缝隙连接蛋白基因为该先天性白内障家系的非致病性基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一个四代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调查研究。采集一个先天性白内障家系中3例患者和1例表型正常者的外周静脉血各5 ml,收集100例正常人外周静脉血各5 ml作为对照,提取所有参与者基因组DNA。选择与先天性白内障发生相关的八个致病基因(CRYAA、CRYAB、CRYBA1、CRYGC、CRYGD、CRYGS、GJA3、GJA8)作为候选基因,进行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候选基因的外显子及毗邻内含子。扩增产物进行直接测序,测序结果与GeneBank中序列进行BLAST比对分析,寻找突变位点。结果该家系中先证者及患者均在CRYAA基因第1外显子发生c.160 C>T杂合突变,导致其编码的晶状体蛋白第54位精氨酸变为半胱氨酸(p.R54C)。该家系中参与研究的1名表型正常者和100名正常对照者无此基因突变。结论CRYAA基因 c.160 C>T(p.R54C)突变是导致该先天性白内障家系致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ADCC)家系进行候选基因筛查,以期寻找其可能的致病基因。设计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 一个中国南方ADCC家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DNA直接测序方法,对该家系进行ADCC常见致病基因突变筛查。主要指标 基因序列。结果 临床眼科检查显示该家系先天性白内障类型为核性白内障。候选基因序列测定显示在GJA8基因c.565位置上存在C>G的突变,该突变导致在缝隙连接蛋白Cx50 p.189位置上的脯氨酸突变为丙氨酸,此氨基酸改变位点位于缝隙连接蛋白结构中第二个细胞外段。而该家系中非患者和100名对照者基因组序列均无此改变。结论 位于GJA8 的c.565C>G突变是导致此先天性白内障家系可能的致病原因,缝隙连接蛋白第二个胞外结构域对晶状体的透明性起着重要作用。(眼科, 2013, 22: 86-89)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一个中国先天性白内障家系进行分子遗传学研究,并分析其基因型与表型相关性。方法 对该家系采集详细的病历资料,并进行全面的眼科检查,采集外周血并提取DNA。用二代测序方法对可能致病基因进行测序,对发现的变异通过Sanger测序法进行DNA序列分析。结果 在先证者的GJA8基因第二外显子中发现了一个杂合错义突变[c.199G>T](p.Asp67Tyr),这一突变也存在于该家系的其他白内障成员中,在正常亲属中未发现相同改变。该家系先证者IV2表现为双眼晶状体全白色混浊,其母III3表现为双眼点状晶状体混浊。结论 在一个中国先天性白内障家系中,发现GJA8基因新致病突变(c.199G>T),拓宽了GJA8基因的突变谱,有助于加深对先天性白内障发病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Gu JZ  Qi YH  Lin H  Li X  Wang J  Meng WM  Su H 《中华眼科杂志》2006,42(10):913-917
目的确定中国北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白内障(ADCC)-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收集ADCC-家系资料,提取血液白细胞DNA,运用微卫星位点多态性连锁分析,对提示连锁的染色体区域内的候选基因测序,寻找突变。结果该家系致病基因定位在2q33.3-34区域内,对其候选基因γ晶体蛋白基因簇各基因进行测序,发现γD晶体蛋白基因第二外显子有一个杂合子的错义突变(109C→A)与家系患者共分离,此突变可导致其编码的第36位精氨酸被丝氨酸取代。结论此γ晶体蛋白基因突变引起该家系核性结晶样先天性白内障,是由1D晶体蛋白基因109C→A(R36S)突变引起的。(中华腰群杂志,2006,42:913—917)  相似文献   

12.
背景 先天性白内障是儿童致盲的重要原因,多数先天性白内障与遗传有关.目前已知的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ADCC)有关的基因有39个. 目的 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法对一ADCC家系的致病突变基因进行筛查和分析.方法 纳入2014年8月-9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一ADCC家系,分别采集家系中14例患者和14名表型正常成员外周静脉血各10 ml,同期同法采集100名健康体检者10 ml的外周静脉血作为对照.用标准酚-氯仿提取法提取所有受检者基因组DNA,并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法将先证者的DNA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与数据库对比后筛选出候选基因突变位点,设计突变基因位点引物后采用PCR技术对家系中受检者及100名健康对照者的该基因位点进行扩增并测序,以验证候选基因的致病性并分析其致病机制.结果 该家系共5代68名成员,患病者20例,遗传方式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患者均双眼发病,晶状体混浊以皮质性为主.先证者全外显子组测序后分析发现,13号染色体GJA3基因的2号外显子第143位核糖核苷酸A突变为G(c.143A>G),导致其编码的第48位氨基酸由谷氨酸变为甘氨酸(p.E48G).PCR扩增产物测序结果显示该家系中患病受检者DNA均有此突变,但该家系中表型正常的受检者及100名健康对照者该候选基因均不存在此突变.结论 GJA3基因c.143A>G为该ADCC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增补了GJA3基因的突变谱.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鉴定一个四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autosomaldominant congenital cataract,ADCC)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 收集ADCC一家系资料,全面检查,提取血液DNA,在已报道的与先天性白内障相关的致病基因和其附近选择合适的微卫星标记位点进行连锁分析,对提示连锁的染色体区域内的已知候选基因测序.结果 系谱图分析示该ADCC家系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点.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示全部患者表型均为核性.连锁分析示致病基因定位在11q22.3-23.1区域内,对此区域内的候选基因B-晶状体蛋白基因进行测序,发现其外显子1第58位核苷酸C→T错义突变,引起所编码的第20位脯氨酸被丝氨酸取代(p20S).结论 B-晶状体蛋白的点突变导致了该家系遗传性先天性核性白内障,丰富了基因型-表型谱,并为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线索.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寻找一个我国汉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白内障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收集家系的资料,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家系成员的晶状体;提取家系中参与研究的26名成员的基因组DNA,进行白内障致病基因(如晶状体蛋白基因和Cx基因等6个基因)外显子区域的突变扫描,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PCR-RFLP)对检测到的突变进行验证,在42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和204名正常人中检测是否存在已筛查到的突变.结果 疾病的表型为粉尘状核性白内障;在Cx50基因(GJA8)的编码核苷酸序列第827位发现一个C到T的新突变,导致在Cx氨基酸序列的276位出现一个丝氨酸到苯丙氨酸的改变,氨基酸由极性中性氨基酸变成疏水性的非极性氨基酸.在42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和204名正常人中均未检测到这一突变,同时在晶状体蛋白和Cx基因上发现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结论 在一个我国汉族显性遗传性白内障家系中发现一个GJA8基因的新突变(P.276 S>F),可能是该遗传性白内障的致病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缝隙连接蛋白基因GJA3与先天性白内障的关系。方法收集2个先天性白内障家系及30例散发先天性白内障患者,制备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PCR扩增GJA3基因的外显子及其邻近的内含子,应用SSCP法检测并发现变异条带,将相应的扩增产物回收并纯化后进行GJA3基因测序。测序结果与GenBank公布的GJA3基因正常序列比对找出突变。结果在68例先天性白内障患者中,仅发现1例患者其GJA3基因外显子D段扩增产物SSCP电泳有3条DNA单链带,而其他患者为2条带。将该段序列进行PCR扩增并测序,于编码区未见任何突变,仅在非编码区域发现碱基CA的缺失。结论GJA3基因与本组先天性白内障无关。先天性白内障临床表型与基因型之间的确切关系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定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粉尘状核性白内障一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收集该家系资料,针对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发病相关的14个热点致病基因设计引物,对此4代先天性白内障家系进行热点突变位点的分析,了解是否有相应的改变。结果此家系患者编码人类晶状体蛋白的基因βB2的第6外显子存在一个C→T突变,此突变导致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该基因的第2外显子的第40个核苷酸存在A/T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结论编码人类晶状体蛋白的基因βB2是此先天性白内障家系的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17.
先天性白内障是一种严重的致肓性晶状体疾病,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文中总结近年来,先天性白内障基因定位的研究进展,就先天性白内障的致病基因及其功能加以综述.晶状体的发育是由多种基因及其产物在时间、空间上协调作用而指导完成的.涉及的基因包括晶状体蛋白基因(CRYAA、CRYAB、CRYBA1/A3、CRYBA4、CRYBB1、CRYBB2、CRYBB3、CRYGC、CRYGD、CRYGS)、缝隙连接通道蛋白基因(CJA1、GJA3、GJA8)、膜蛋白基因(GJA3、GJA8、MIP、LIM2)、细胞骨架蛋白基因(BF-SP2)、转录调节因子基因(HSF4、MAF、PITX3、PAX6)、铁蛋白轻链基因(FTL)、生长因子基因等.迄今为止已发现39个与白内障相关的基因位点,其中的23个与单纯性遗传性白内障有关,已成功克隆的相关基因有14个.  相似文献   

18.
背景遗传因素是先天性白内障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致病基因的筛查是研究先天性白内障发病分子机制的重要步骤。目的明确一结晶样晶状体混浊的先天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白内障(ADCC)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收集山西省榆社县一个四代先天性结晶样混浊白内障家系22名成员,其中患者10例。在获得知情同意后,该家系成员进行家系调查以确定遗传方式。经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和常规眼科临床检查确定表型。采集其中17例家系成员的外周静脉血5ml并提取DNA,ADCC的17个已知致病基因周围选取22个荧光标记的微卫星,通过对微卫星标志物的扩增和基因型分析对该家系进行基因两点连锁分析,并计算对数优势评分(LOD)值。对筛选的候选基因进行直接测序分析。结果该家系患者晶状体混浊表型非常类似,家系分析表明为四代垂直遗传,符合单基因ADCC的特点。基因连锁分析提示,该家系与微卫星D2S325位点和D2S2358位点连锁,最大LOD值分别为1.20(0=0)和0.22(0=0),位于此区域内的CRYGD基因测序后发现一个已经报道的错义突变c.C70A(p.P23T)。结论CRYGD基因P23T突变是该家系结晶样晶状体混浊的致病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先天性核型白内障一患病家系进行致病基因突变筛查,以探索其潜在遗传学缺陷.方法:经过详细的病史采集及临床检查后,应用PCR直接测序法对先证者及其家系内其他9例患者和11名有血缘关系的正常家系成员以及20名无血缘关系的正常对照者进行核型白内障候选基因的突变检测.结果:在该家系患者的GJA8基因发现了c.139G>A的杂合错义突变,导致第47位高度保守的天冬氨酸改变为天冬酰胺(p.D47N),而家系内正常成员及正常对照者中均未发现该突变.结论:p.D47N突变在中国先天性白内障家系中是首次报道.这一突变是该患病家系的潜在遗传学病因,GJA8基因是先天性白内障的致病基因之一.本研究也证实了先天性白内障是一种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疾病,特别是在不同种族之间这种异质性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20.
背景先天性白内障约1/3的病例是由遗传所致,已发现遗传性白内障有着极为明显的遗传异质性,了解先天性白内障的致病基因对其基因治疗极为重要。目的分析一个具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点的先天性白内障家系的临床表型特征,进行已知致病基因的筛查定位。方法对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一家系共16名成员眼部进行详细的临床检查,包括6例患者,确定为本家系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表型。收集其中11名家系成员的血液样本提取DNA,包括3名正常家系成员及其配偶、5例患者。利用连锁分析进行排除定位,并采用Schuelke报道的新方法,只合成普通引物及一种荧光标记的通用引物M13,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对连锁区域内的候选基因进行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本家系的白内障遗传方式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基因连锁分析表明,在D22S315得到最高LOD值为1.20,在D16S3068得到LOD值为0.6。CRYBB2基因所有编码区及外显子与内含子交界处未发现基因序列突变。结论本家系初步排除了CRYBB2基因与此家系先天性白内障的相关性。对这个家系的基因定位需要更进一步的全基因组扫描,以发现致病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可疑区间。连锁分析中进行微卫星位点的PCR扩增时,利用合成荧光标记的通用引物M13,可以显著降低成本,并取得同样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