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年病人规范化疼痛治疗的原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慢性疼痛在老年群体中发病率较高,因为老年人身体组织器官退化、免疫力低下,容易患有肿瘤、骨关节疾病及各种神经病理性疼痛,并可能严重影响正常的生理及运动功能,其中因骨折后疼痛的致死致残率较高。研究显示老年患者的疼痛发生率为25%-50%,其中约有45%-80%患有明显疼痛的患者需要长期治疗护理。随着我国及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趋加重,关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控制治疗疼痛,提高生活质量,是疼痛治疗领域里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3.
住院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力衰竭是老年人住院的常见原因,年龄是心力衰竭预后的主要预测指标。明确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中的特殊性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我们比较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与非老年患者临床特点和预后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壮医经筋推拿对神经病理性疼痛(NPP)大鼠的镇痛机制。方法 将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正常组、壮医经筋推拿组、假推拿组、假手术组,每组9只。除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其余三组均建立L5脊神经结扎(SNL)模型。于术后第1天开始对假推拿组(轻抚摸其双后肢)和壮医经筋推拿组进行干预,连续干预14 d,其余三组不予推拿或抚摸干预。于术前,以及术后1 d、3 d、14 d对各组大鼠测定机械缩足反射阈值(PWMT)和热刺激回缩潜伏期(PWTL)。于术后第14天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法检测大鼠L4-6脊髓背角caspase-1的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18表达水平,采用微板法检测血清乳酸脱氢酶(LDH)的表达水平。结果 术前五组大鼠PWMT和PWT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3 d,与正常组比较,其余四组的PWMT和PWTL均显著降低(P<0.05)。术后14 d,壮医经筋推拿组的PWMT和PWTL高于模型组和假推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模型组脊髓背角组织caspase-1以及血清IL-18、LDH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显著增高(P<0.05)。与模型组、假推拿组相比,壮医经筋推拿组脊髓组织的caspase-1以及血清中IL-18、LDH的表达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壮医经筋推拿可减轻SNL模型大鼠痛敏反应,其机制与下调脊髓背角caspase-1表达,以及抑制细胞焦亡介导的免疫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老年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伴抑郁焦虑症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我院年龄≥60岁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0例,其中伴抑郁焦虑症患者39例(A组),不伴抑郁焦虑症患者51例(B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Holter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组患者临床表现中失眠、心悸、乏力、全身颤抖等症状的检出率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olter监测显示,A组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缺血性ST-T改变以及心率变异性(HRV)降低的检出率显著高于B组(P<0.05)。A组患者HRV时域指标SDNN、RMSSD、PNN50降低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抑郁焦虑症老年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失眠、心悸、乏力、全身颤抖等症状较不伴抑郁焦虑症患者明显,HRV减低明显,并且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及缺血性ST-T改变。 相似文献
6.
7.
8.
本院自1992年至1996年来共收治60岁以上的老年糖尿病患76例、与同期59岁以下非老年组42例、作一对照分析,以探讨其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心力衰竭病因、药物治疗及死亡原因构成情况。方法入选大连市中心医院2002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确诊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518例,对入选患者病因、药物治疗及死亡方式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老年患者占同期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69.6%。男女比例为1.67:1。入院时(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58.6%)和Ⅳ级(28.5%)患者居多。CHF病因构成由高至低依次为冠心病(63.7%),高心病(17.14%),风心病(8.5%)、扩心病(6.2%)。抗心衰药物使用率由高到低分别为:硝酸酯类(86.5%)、利尿剂(74.4%)、洋地黄类(58.6%)、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45.2%),β受体阻滞剂(22.3%)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20.8%)。死亡原因主要为泵衰竭(52.6%)。结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首位病因为冠心病,硝酸酯类、利尿剂和洋地黄类仍为主要治疗药物,ACEI、β受体阻滞剂在基层医院应用仍不普遍。 相似文献
10.
16例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60岁及以上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和人民医院1985~2000年间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住院患者及部分门诊患者共186例,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比较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0岁)与非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20~59岁)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18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60岁者16例(8.6%)。在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腹痛、腹泻及发热较非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多见,便血少见,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消瘦及贫血则明显多见(P<0.01)。两组患者的肠外表现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2.5%和12.5%、12.7%和3%),差异无显著性(P>0.05)。2例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并发结直肠癌,非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亦有2例结肠癌。其癌变率分别为12%和1%,差异有显著性(P<0.05)。老年组中病情轻度占19%,中重度占81%;而非老年组分别为54%和47%,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病情较非老年患者重,癌变率高于非老年患者,可能与溃疡性结肠炎病程长有关。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尤以呼吸系统真菌感染最为突出。我们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43例肺部真菌感染病例进行了临床特点、病原学类型、治疗等分析。 相似文献
12.
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冠心病是老年患者的多发病,是影响老年人健康及寿命的主要疾病。为能进一步了解其心脏结构及功能有何特征性的变化特点,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14.
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肺心病患者于急性加重期除可发生呼吸衰竭、肺性脑病和右心功能衰竭外,尚可出现其他器官功能损害,并与其病死率有密切关系。本文报告老年慢阻肺、肺心病患者多器官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并与非老年患者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5.
老年前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流行病学资料表明 ,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colitis ,UC)的好发年龄为 2 0~ 3 0岁 ,60岁以上老年人UC发病率可有第二个高峰〔1〕。近 2 0年来 ,我国UC发病呈上升趋势〔2 ,3〕。然而 ,有关我国老年前期人群 (4 5 5 9岁 )中UC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的报道鲜见。在此 ,我们回顾性分析老年前期UC患者的临床特点。1 材料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 回顾性收集 1985~ 2 0 0 0年诊断为UC的住院患者及部分门诊患者共 186例 ,老年前期患者 42例。诊断标准参照《UC的诊断及疗效标准》(1993 ) 〔4〕。 186例UC患者中 ,男12 1例 ,女 65例 ,年龄 5… 相似文献
16.
17.
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 (severeacutepancreatitis ,SAP)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 ,我们回顾性分析了 47例老年SAP患者的临床资料 ,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1 .临床资料 :1993年 1月 1日至 2 0 0 0年 12月 31日收住我院的老年急性胰腺炎患者 15 4例 ,符合SAP诊断标准者 47例 ,男 2 2例 ,女 2 5例 ,男∶女为 1∶1 1;年龄 6 0~ 83岁 ,平均 6 7 3岁。其中 6 0~ 6 9岁 30例 ,70~ 79岁 15例 ,82岁和 83岁各 1例。内科综合治疗 18例 ,手术治疗 2 9例。同期非老年组 85例 ,男 41例 ,女 44例 ,男∶…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引起老年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临床特点及防治原则。方法对2005年1月~2009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160例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老年住院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药物性肝损害患病率为3.17%(160/5047);老年患者联合用药多,易出现肝损害,以心血管药物最多,构成比为25.6%(41/160),其次是抗肿瘤药,构成比为21.9%(35/160),再次是抗生素,构成比为18.1%(29/160)。主要临床症状为疲乏纳差、恶心呕吐,构成比为39.4%(63/160),黄疸构成比为8.1%(13/160),低热构成比为5.6%(9/160),皮肤搔痒构成比为4.4%(7/160),无症状者构成比为59.4%(95/160)。临床治愈率为71.3%。结论心血管药、抗肿瘤药和抗生素是引起老年药物性肝损害的常见药物。老年患者肝功能受损后大多无明显症状。老年人肝损伤与其肝药物代谢酶活性降低及长期联合用药有关。 相似文献
19.
20.
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外周静脉穿刺的技巧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周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和急救用药的重要途径,老年患者存在血管条件差和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特点,尤其应用高渗溶液时易造成血管痉挛、静脉炎、渗出等情况发生,重者可发生局部皮肤变色,甚至坏死,从而加重患者心理负担,影响治疗和康复,尤其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血管条件差的特点更为突出,为了减少老年患者外周静脉的损伤,减轻疼痛,现将工作中积累的一些穿刺经验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