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颅底区副神经节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颅底副神经节瘤的MRI表现特征.[方法]16例颅底区副神经节瘤术前进行了MRI检查,并最终经病理证实.其中男性5例,女性11例,年龄在19~71岁之间.1例为功能性,分泌儿茶酚氨激素,产生高血压.[结果]16例颅底区副神经节瘤中,2例为中耳鼓室瘤,8例为颈静脉球瘤,6例同时侵犯颈静脉球区和鼓室,即颈静脉鼓室球瘤.颅底区副神经瘤的主要征象包括:肿瘤实质T2WI呈均匀高信号,T1WI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及肿瘤内点条状迂曲流空血管,这些异常瘤内血管在T1WI增强扫描和T2WI显示清楚,即为"盐和楜椒"征,该征在本组病例出现率为81.3%.[结论]MRI均清楚地显示了颅底副神经节瘤的形态、大小、边界、侵犯范围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是诊断该类肿瘤的良好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椎管内副神经节癌的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华山神经外科集团医院1999至2008年经病理学证实的椎管内副神经节瘤瘸例特点并进行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复习.结果:椎管内副神经节瘤大多位于腰骶部,大多为良性肿瘤,牦床症状和影像学特点和椎管内常见良性肿瘤(如神经鞘瘤)相比没有特殊性,治疗依靠手术切除.结论:副神经节瘤的诊断依靠病理学检查,绝大多数可以手术全切,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66岁,以“体检发现左肝占位10余天”入院,检查,ALT 18U/L,AST 19U/L;AFP0.746ng/ml,CEA2.92ng/ml,乙肝HBSAb(+),Anti—HBc(+),上腹B超检查,左肝实质性占位性病变,余腹腔脏器未探及明显异常回声;腹膜后大血管周围未探及明显异常回声及异常血流信号;本院CT平扫+增强显示,肝左外叶见一类圆形低密度影,境界尚清,范围约为6.2cm×7.1cm,密度欠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8例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均经腹部CT定位诊断。行开放手术治疗并完整切除肿瘤,瘤体直径4~9 cm,手术时间80~120 min,住院时间14~28 d。18例均获得长期随访,随访0.5~4年。17例高血压患者术后血压恢复,1例术后仍有高血压。结论腹膜后副神经节瘤CT定位诊断确切,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积极的术前准备是手术成败的关键,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张杰  康曼  张娜 《中国全科医学》2006,9(4):302-302
1病例简介患者,女,33岁。因左上腹胀满不适6个月,加重2个月,于2001-08-26入院。餐后腹胀加重,近2个月来出现消瘦、乏力。查体:T 36·8℃,P 80次/m in,R 20次/m in,Bp 145/100 mm Hg(1 mm Hg=0·133 kPa)。于左上腹肋缘下可触及6 cm×5 cm的肿物,质韧,轻度压痛,固定不移。入院当  相似文献   

6.
病人,女,51岁。3个月前在当地医院体检时B超发现腹膜后占位(直径约12cm)。患者无腰腹疼痛、心慌、头晕等不适,未给予进一步检查及治疗,2个月前再次行MRI及CT检查示:右肾上腺区富血供占位性病变,约12cm×5cm×5cm。有血压高4年,直系亲属中无相应病史。本院B超示甲状腺及肾上腺均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示:立卧位醛固酮升高,余无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7.
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是发生于副神经节的一类肿瘤,其发生率低,临床资料相对较少,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特收集我院病例资料15例并结合有关资料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底脊索瘤CT与MRI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颅底脊索瘤患者的CT与MRI资料。结果 17例脊索瘤中,发生在斜坡6例、鞍区5例、颅中窝3例、鼻咽部2例、蝶窦1例。MRI表现为T1WI呈低、等、高混杂信号,T2WI则以高低混杂信号为主,增强后病灶呈轻到中度不均匀强化。CT见病灶呈不均匀或稍高密度肿块,10例见骨质破坏。结论颅底脊索瘤的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大多可以确诊,但需与脑膜瘤、垂体瘤、鼻咽癌等鉴别。  相似文献   

9.
副神经节瘤是一类起源于神经嵴细胞的肿瘤,主要分布于头颈、纵隔、肾上腺及腹膜后等有副神经节聚集的部位,临床上较为少见.副神经节瘤伴节细胞神经瘤更是罕见.我们于2003年收治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副神经节瘤由于其发病率低,以往文献对其命名、分型不一,且病理形态与生物学行为不一定完全平行,极易导致临床及病理误诊.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报道我院收治的1 例腹膜后复发性副神经节瘤,并结合文献讨论其临床特征、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鼻颅底的CT影像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对与鼻颅底相关的CT影像学特征的研究,阐述它们在内镜下鼻颅底手术中的意义.[方法]对80例鼻窦冠状CT和50例轴位CT进行与颅底相关的结构测量.观测内容有:①筛板、筛顶的宽度;②筛板和筛顶的位置关系;③后组筛窦、蝶窦与视神经管的毗邻关系;④蝶窦的气化类型;⑤蝶窦分隔;⑥蝶骨嵴至视神经管眶口的垂直距离.[结果]①筛板和筛顶的宽度前、中、后部略有不同.筛板和筛顶的位置关系可分为:高台型占43.75%,倾斜型43.75%,不规则型占8.75%,双侧不平衡型3.75%.高台型中筛板、筛顶间的高度差以4~7 mm者为多,占65%.②后组筛窦、蝶窦与视神经管毗邻关系中以蝶窦优势型为多占59%,筛窦优势型11%,筛蝶均势型30%.③蝶窦气化类型:全鞍型57.5%,半鞍型21.25%,蝶枕型和鞍前壁各10%,甲介型1.25%.④蝶窦分隔,正中者仅7.5%,其余形态各异.⑤蝶骨嵴至双侧视神经管眶口水平的垂直距离比较,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和以往分类略有不同,筛板和筛顶的连接关系,应分为:倾斜型、高台型、不规则型和双侧不平衡型.②后组筛窦、蝶窦和视神经管的毗邻关系分为筛窦优势型,筛蝶均势型,蝶窦优势型.③蝶窦气化分型:以全鞍型为多,半鞍型次之.蝶骨嵴可以作为判断蝶鞍中线的标志.  相似文献   

12.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底肿瘤术前的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CTA)在颅底肿瘤术前的应用价值。方法45例颅底肿瘤患者行Multislice—CTA检查,采用表面遮蔽显示法(SSD)、彩色SSD法、最大强度投影法(MIP)及透视法等方法重建图像。结幕Multislice—CTA显示了所有肿瘤灶的部位、大小、形态、轮廓的三维结构,特别清晰地显示出肿瘤、Willis环的大血管、静脉窦和颅底骨之间的三维空间关系,特别是肿瘤对脑血管的压迫移位以及肿瘤破坏颅底骨质的情况。这些情况均被手术所证实。结论Multislice-CTA对颅底肿瘤术前评估有其独特的价值,有助于手术入路的设汁,尤其适合于血供丰富的实质性颅底肿瘤。  相似文献   

13.
三维CT在颅底缺损重建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用三维CT技术进行颅底重建手术的分析、设计、提高一期重建的成功率。方法 手术前联合采用三维CT、MRI或CT了解病变与颅底的关系,颅底缺损的大小、范围及所涉及的重要结构。根据不同情况设计相应手术方案,以自体骨、颞肌瓣和硅橡胶为修复材料。结果 10例中1例颅骨纤维结构不良者发生脑膜炎。3周后痊愈。余9例无类似或组织下垂、脑脊液鼻漏等并发症。结论 三维CT为分析颅底重建手术方案提供了立体分析资料,同时也为手术后评价颅底重建效果提供了直接的实体影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成像(DWI)在鼻咽癌颅底骨侵犯中的诊断价值,尤其是在鼻咽癌早期骨浸润中的作用。方法应用DWI技术及磁共振常规扫描技术对病理确诊为鼻咽癌的患者进行扫描,应用上述技术,对2008年1月~2009年2月间在福建省肿瘤医院的350例临床诊断为鼻咽癌的初诊病人进行分组和观察。所有病例行常规MRI平扫+增强及横轴位DwI扫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朵诊断颅底侵犯196例,常规序列显示颅底信号异常207例,假阳性11例,符合率为94.7%,弥散成像(DWI)信号异常196例,符合率达100%,结论磁共振弥散成像(DWI)在鼻咽癌颅底侵犯的诊断中比常规MRl扫描准确率更高,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尤其便是在MRI常规扫描及其它影像学技术无法确认是否有颅底侵犯时能提供必要的帮助,同时对治疗方案的制定与调整及评价疗效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出测量颅底解剖结构间角度的一种新方法-描记法,并将此新方法用于定位内听道,验证其准确性及实用性。方法利用几何原理,积累Fisch法定位内听道的数据。辨认岩浅大神经、弓状隆起及内耳门。确定并标记测量标志点。测量两两标志点之间的距离,将解剖结构之间的相对关系"描记"到纸上,测量岩浅大神经与内听道、岩浅大神经与弓状隆起的角度。结果此方法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对实验仪器要求低,准确性高。测得岩浅大神经与内听道夹角为59.3°±5.388°(50.0°~70.1°),岩浅大神经与弓状隆起所成角度为122.7°±7.632°(108.1°~137.5°)。结论描记法是颅底解剖研究中测量角度的一种新方法。可以提高角度测量的准确性,简便而经济。用此方法测得内听道位于岩浅大神经与弓状隆起的角平分线上,与岩浅大神经夹角约为60°,与Fisch法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颅底及近颅底肿瘤的手术入路及治疗方法,并评价其手术效果.[方法] 应用经颌下及颧弓入路对 11例颅底及近颅底肿瘤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后随访 1~ 3.5年.总结分析了 3种不同的手术径路与方法、适应症以及治疗效果. [结果] 采用 3种不同的手术入路使侵及颅底的几类肿瘤都能获得足够的暴露,术野清楚、操作方便,均能清晰完整地摘除瘤体.本组病例随访时间为 1~ 3.5年,所有病例均健在,至今未出现颅脑症状和神经损伤以及肿瘤复发.[结论] 颅底及近颅底肿瘤根据其所在部位、性质及瘤体大小采用适当的入路可获得足够的显露,并达到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7.
内镜下扩大经鼻入路是在扩大经鼻蝶入路和神经内镜的广泛应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相关解剖的研究进展,手术适应证已经扩展至处理颅底中线病变,如鞍上、鞍前、鞍后、鞍旁、斜坡和颅颈交界处等方面病变。现就以上各方面国内外相关解剖及临床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底骨折病例首次cT检查假阴性的原因及诊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2009年收治隐匿性颅底骨折68例病例资料,归纳各种导致首次CT检查假阴性的原冈及进一步诊疗措施。结果本组前颅窝骨折28例,中颅窝骨折33例,后颅窝骨折7例。结论造成CT检查假阴性的原凶可分为三类:一是CT扫描厚度大;二是颅底解剖的复杂性;三足“亨氏暗区”CT检查盲点存在。对首次CT检查阴性的可疑颅底骨折病例,一定要将CT结果与临床表现及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判断,必要时复查或留院观察以减少漏诊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初步探讨和总结应用Glubran2胶超选择性术前栓塞颅底脑膜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2例经DSA全脑血管造影证实为完全以颈外动脉供血或以颈外动脉供血为主的颅底脑膜瘤,应用Glubran2胶通过微导管超选择术前栓塞肿瘤,栓塞后7-9d行手术切除肿瘤。结果栓塞后肿瘤染色完全消失5例,大部分消失7例,无栓塞相关并发症。肿瘤全切除9例,大部切除3例,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在2-5h,平均3.5h,术后病人均恢复良好。结论 Glubran2胶超选择性术前栓塞颅底脑膜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有助于减少手术切除肿瘤过程中失血、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难度、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