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芪棱汤对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探讨芪棱汤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改良的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阻塞致短暂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补阳还五汤治疗组、芪棱汤治疗组;于缺血2 h再灌注3、12、24、72和168 h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梗死边缘区GFAP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各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芪棱汤组明显优于其他组.再灌注3 h和12 h两个治疗组GFAP阳性细胞数均低于模型组,而芪棱汤治疗组少于补阳还五汤治疗组(P<0.05);再灌注24、72和168 h时间段,两个治疗组GFAP阳性细胞数均多于模型组(P均<0.05),且芪棱汤治疗组多于补阳还五汤治疗组(P均<0.05).结论:芪棱汤可能通过调节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梗死边缘区脑细胞GFAP的表达来减少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且芪棱汤疗效优于补阳还五汤.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DNA聚合酶Ⅰ介导的生物素标记的(dATP)缺口平移PANT在检测短暂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细胞凋亡与坏死方面的特异性。方法:采用TUNEL,PANT和苏木精-伊红染色方法,检测短暂大脑中动脉缺血30min再灌注不同时间点,前囟水平冠状平面组织切片DNA损伤,采用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细胞核DNA的损伤。结果:大脑中动脉缺血30min以及再灌注2h,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到,缺血侧呈细胞坏死特征性条带;苏木精-伊红染色证实纹状体有坏死细胞;但在缺血30min,TUNEI和PANT检测不到阳性细胞。再灌注2h,出现PANT阳性细胞,但邻片TUNEL阳性细胞无增加。再灌注24h,TUNEL,PANT用性细胞都呈凋亡特征性改变。结论:在短暂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条件下,①再灌注早期,TUNEL和PANT都不标记坏死细胞。②再灌注早期TUNEL不标记DNA单链断裂。③再灌注24h,PANT可标记发生凋亡的单链损伤细胞。④在短暂局灶性脑缺血横型.TUNEL检测细胞凋亡以及PANT检测细胞核DNA单链断裂特异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再灌注不同时间点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caspase-3表达情况,并探讨caspase-3表达的变化规律及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脑保护作用,为临床应用神经生长因子(NGF)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缺血再灌注模型,肌肉注射NGF,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和HE染色检测脑部神经元caspase-3表达,并观察大鼠脑部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组大鼠脑内caspase-3的表达量增多,于再灌注后6h即有所增加,并于24h达高峰,之后下降。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缺血早期给予神经生长因子(NGF)(干预),可使脑内caspase-3的表达减少(P〈0.05)。结论NGF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减轻脑组织的损伤程度,抑制caspase-3的表达,减少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激发内源性GAP-43和Bcl-2促进凋亡神经元可塑性再生并介导海马缺血半影区代偿性修复的作用。方法: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0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各10只,再灌注组80只。再灌注组应用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根据缺血再灌注时间细分为再灌注2、6、12、24、48h及3、7和14d8个时间点各10只,缺血时间均为1h,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UNEL、GAP-43和Bcl-2在神经元中的表达,用TTC法观察海马梗死灶的改变。结果: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偶见TUNEL阳性细胞。再灌注组与前2组比较,缺血再灌注2h点TUNEL阳性细胞增加,48h达高峰,14d时降至最低;神经元GAP-43缺血再灌注2h点呈基础表达,3~7d达高峰,14d时降至最低;神经元Bcl-2表达缺血再灌注2h点增加,7d达高峰,14d降至最低;梗死灶于再灌注2h点开始逐渐形成,48h点梗死面积最大,以后梗死面积逐渐减少,至14d时恢复正常水平。结论:脑缺血后激发内源性GAP-43和Bcl-2表达可能促进神经元轴突再生;神经元凋亡可能参与内源性相关凋亡基因激活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胰岛素(insulin,RI)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凋亡及其相应基因的调控作用。评估RI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健康wistar大鼠5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盐水组(NS)、缺血再灌注胰岛素组(RI)。采用pulsinelli4血管阻塞模型,观察RI、NS在4.24,48h海马CA1区存活神经元数目,TUNEL阳性细胞数目,Bcl-2蛋白的表达,以观察比较缺血再灌注阶段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 再灌注NS组CA1区神经元数目(36&;#177;6)个/mm^2较再灌注RI组(88&;#177;9)个/mm^2少(t=3.34,P&;lt;0.01)。再灌注后CA1区细胞凋亡数:4h时再灌注NS组(12&;#177;3)个/mm^2高于再灌注RI(8&;#177;1)个/mm^2和假手术组(2&;#177;1)个/mm^2:组间比较,F=127.66,P&;lt;0.001。Bcl-2对海马CA1细胞凋亡评估4h时。再灌注NS组43.0&;#177;9.8,高于再灌注RI组24.0&;#177;5.4和假手术组2.7&;#177;0.8。结论 全脑缺血再灌注时急用RI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神经元凋亡,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神经元延迟性坏死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梗死体积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应用血管内细丝栓堵大脑中动脉(MCA)制作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用HBO(2.0ATA)治疗后,观察MCA缺血2h再灌注损伤6h、24h、48h、72h、120h和10d各组大鼠脑梗死灶体积百分比、小胶质细胞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蛋白的变化。结果:HBO组与缺血组相比72h~120h梗死灶体积百分比减小,缺血24-48h小胶质细胞减少,缺血48h和120h MMP-9蛋白表达减少。结论:HBO能减小脑缺血梗死灶体积,其作用可能与HBO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及下调MMP-9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压氧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神经细胞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HBO组,采用栓线法阻断大脑中动脉3h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一再灌注损伤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再灌注6h、24h、48h、72h和120h各时间点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caspase-3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无caspase-3表达。模型组和HBO组再灌注各时间点caspase-3的表达均增高,HBO组大鼠再灌注6h、24h和48h各时间点easpase-3的表达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caspase-3表达增强,高压氧治疗可抑制大鼠脑神经细胞easpase-3的活性,减少脑神经细胞凋亡,具有脑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DNA聚合酶I介导的生物素标记的(dATP)缺口平移PANT在检测短暂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细胞凋亡与坏死方面的特异性。方法:采用TUNEL,PANT和苏木精-伊红染色方法,检测短暂大脑中动脉缺血30min再灌注不同时间点,前囟水平冠状平面组织切片DNA损伤,采用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细胞核DNA的损伤。结果:大脑中动脉缺血30min以及再灌注2h,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到,缺血侧呈细胞坏死特征性条带;苏木精-伊红染色证实纹状体有坏死细胞;但在缺血30min,TUNEL和PANT检测不到阳性细胞。再灌注2h,出现PANT阳性细胞,但邻片TUNEL阳性细胞无增加。再灌注24h,TUNEL,PANT阳性细胞都呈凋亡特征性改变。结论:在短暂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条件下,①再灌注早期,TUNEL和PANT都不标记坏死细胞。②再灌注早期TUNEL不标记DNA单链断裂。③再灌注24h,PANT可标记发生凋亡的单链损伤细胞。④在短暂局灶性脑缺血模型,TUNEL检测细胞凋亡以及PANT检测细胞核DNA单链断裂特异性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细胞凋亡的线粒体途径为切入点,探讨心肌缺血延迟预适应抑制心缺血再灌注(MI/R)后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方法: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延迟缺血预处理组.缺血再灌注组采用经典大鼠冠脉结扎,缺血1h,再灌1h.延迟缺血预处理组采用缺血5min,再灌5min,反复循环3次,24h后缺血1h,再灌1h.流式细胞仪测定心肌细胞凋亡率,进行细胞色素C(CytC)和凋亡诱导因子(AIF)的Western blotting分析及Caspase-3活性测定,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大鼠心肌HSP70的表达.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较,心肌缺血预处理24h后可以减少MI/R后心肌细胞凋亡率,抑制CytC和AIF自线粒体向胞浆的释放及caspase-3的活化,上调HSP70蛋白表达.结论:心肌缺血延迟预适应可以减少MI/R造成的细胞凋亡,机制与其诱导HSP70的生成,抑制细胞凋亡的线粒体信号转导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10.
项洁  沈霞  耿德勤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8):6094-6095
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msis factor-alpha,TNF-α)表达及细胞凋亡情况,探讨TNF-α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为3组:脑缺血再灌注组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2h,再灌注2,6,12,24,48,72,96h、假手术组及永久缺血组,分别测定TNF-α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细胞凋亡数(原位凋亡检测试剂盒)。结果:脑缺血再灌注组TNF-α表达水平[6h:(15.0&;#177;3.21)个/mm^2,12h:(47.0&;#177;0.87)个/mm^2,24h:(49.0&;#177;10.3)个/mm^2,48h:(44.8&;#177;6.9)个/mm^2,96h:(37.9&;#177;6.4)个/mm^2、细胞凋亡数[2h:(33.3&;#177;0.8)个/mm^2,6h:(56.6&;#177;1.6)个/mm^2,12h:(72.3&;#177;4.2)个/mm^2.24h:(86.6&;#177;5.5)个/mm^2,48h:(96.8&;#177;0.9)个/mm^2]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lt;0.01)及永久缺血组(P&;lt;0.05);且TNF-α表达与细胞凋亡数关系密切(r=0.567.P&;lt;0,01)。结论: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TNF-α在神经元迟发性坏死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背景:Fan及P53是重要的促进凋亡的调控基因,属于肿瘤坏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受体家族,其表达产物具有传递凋亡信号的作用,可调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细胞的凋亡,而葛根素则能够减轻细胞的凋亡程度。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大鼠脑复苏后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相关基因Fas及P53的影响。 设计:随机对照实验。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急诊科。 材料:实验于2001-09/2002-02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急诊科实验室完成。选取清洁级3个月龄Wistar大鼠4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葛根素治疗组,15只/组。 方法:葛根素治疗组及模型对照组建立大鼠急性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只分离第一颈椎两侧翼小孔,但不电凝两侧椎动脉,只分离两侧颈总动脉,但不夹闭之。葛根素治疗组于缺血前1h给予葛根索注射液100mg/kg,模型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假手术组不给药。各组大鼠分别于脑缺血再灌注后3,6,12,24,48h即速处死,每次每组3只。分离海马组织,制备组织切片,利用免疫组化法、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Fas及P53蛋白表达的水平及凋亡细胞数的变化。 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海马CA1区Fas及P53蛋白表达的阳性细胞数。②各组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海马CA1区凋亡细胞数的比较。 结果:实验纳入大鼠45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海马CA1区Fas蛋白表达的阳性细胞数:假手术组未见明显Fas基因表达。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葛根素治疗组于脑缺血再灌注后各时间点均明显降低:6,12,24,48h时差异显著[(15.0&;#177;4.3)。(13.5&;#177;4.9);(40.7&;#177;3.4),(27.2&;#177;3.1);(37&;#177;4.8),(22.0&;#177;2.1);(24.7&;#177;4.1)。(18.9&;#177;5.3)个/mm;P〈0.05,P〈0.01]。②各组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海马CA1区P53蛋白表达的阳性细胞数:假手术组未见明显P53基因表达。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葛根索治疗组于脑缺血再灌注后24,48h均明显降低[(25.3&;#177;4.4),(12.8&;#177;2.7);(24.3&;#177;3.6),(10.9&;#177;3.0)个/mm;P〈0.01]。④各组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海马CA1区凋亡细胞数的比较: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葛根素治疗组于脑缺血再灌注后12,24,48h均明显降低[(34.0&;#177;3.7),(21.0&;#177;3.7);(41.0&;#177;4.2),(33.0&;#177;4.8);(71.0&;#177;5.5),(41.0&;#177;3.4)个/mm;P〈0.01]。 结论:给予葛根紊治疗的大鼠缺血再灌注6-48h时Fas的表达显著降低,缺血再灌注24—48h时P53的表达亦明显减少,且凋亡细胞数也呈下降趋势,进一步证实葛根紊的脑保护作用,提示葛根素抑制脑复苏后的细胞凋亡可能与其减少促凋亡基因Fas及P53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细胞凋亡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再灌注后24h和48h取脊髓标本,应用HE染色、透射电镜、TUNEL和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脊髓标本中运动神经元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兔脊髓缺血再灌注后,HE染色可见运动神经元呈凋亡形态改变,TUNEL染色阳性,免疫组化染色示Bax蛋白表达明显升高,Bcl-2蛋白表达轻度升高,Bax/Bcl-2比值升高,电镜观察可见典型凋亡小体出现。再灌注24h时凋亡细胞较48h时为多。结论:细胞凋亡是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运动神经元的主要死亡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黄皮酰胺对肾性高血压大鼠(RHR)脑缺血-再灌注后Bcl-2蛋白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其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75只RHR被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单纯缺血-再灌注组和黄皮酰胺组。采用线栓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不造成缺血。用免疫组化法和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标记法(TUNEL法)分别观察缺血2h后再灌注6、12、24、48和72h脑细胞Bcl-2蛋白表达和凋亡细胞数。结果①再灌注6h即可见Bcl-2蛋白表达较多,24h达高峰,此后逐渐下降。与单纯缺血-再灌注组比较,黄皮酰胺组Bcl-2蛋白表达于再灌注后各时间点均明显增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1)。②再灌注6h后有较多凋亡细胞,于72h达高峰。与单纯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再灌注6-24h黄皮酰胺组凋亡细胞均显著减少(P均<0.01),但再灌注48h后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不明显(P均>0.05)。假手术组及缺血-再灌注组的非缺血侧无Bcl-2阳性细胞,仅见0-2个凋亡细胞。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Bcl-2表达显著增高,细胞凋亡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过程。黄皮酰胺能显著上调Bcl-2表达,抑制细胞凋亡,并可能与Bcl-2协同抑制细胞凋亡,这可能是黄皮酰胺脑保护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病变侧亚低温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生长抑制和DNA损伤诱导基因45(Gadd45)和Bcl-2蛋白变化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4-11/2005~07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实验室完成。将雄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4组:(1)常温缺血组(n=20):采用改良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2h再灌注模型,再灌3,12,24,48和72h分别处死,每个时间点4只。(2)亚低温缺血组(n=20):造模和处死时间同常温缺血组,并于栓搴后30min实施病灶侧亚低温(设定制冷器温度为6-8℃,脑内缺血区温度为32℃左右)并持续4h。(3)假手术组(n=4):手术,但不栓塞,术后24h处死。(4)正常组(n=4):不干预。各组大鼠处死前进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0—4分,评分越高,神经功能缺陷越重);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变化;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Gadd45和Bcl-2蛋白的表达。 结果:48只进入结果分析。(1)神经功能缺陷评分:亚低温缺血组大鼠各时间点均明显低于常温缺血组(P〈0.05)。(2)Gadd45袭达:在再灌注3h表达增强,且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强(P〈0.05),至48h达高峰,其后叉随之下降。亚低温缺血组各时间点表达明显少于常温缺血组(P〈0.05)。(3)Bcl-2表达:再灌注3h增多,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其表达逐渐增多(P〈0.05),至24h达高峰,其后叉随之下降,亚低温缺血组各时间点表达明显高于常温缺血组(P〈0.05)。 结论:Gadd45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早期能修复受损的DNA.损伤加重时则促进细胞凋亡;Bcl-2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主要起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亚低温能减少Gadd45的表达,增加Bcl-2的表达;能明显减轻缺血所致的损伤,并能明显抑制细胞调亡;对大鼠缺血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有确切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病理机制进行实验性研究。方法 应用鼠大脑中动脉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进行组织病理超微结构研究。结果 ①缺血 1、2小时再灌注脑损伤最轻 ,缺血 4小时再灌注脑损伤最重 ,中性粒细胞出现在缺血损伤区 ,与单纯缺血 4小时损伤程度相当。②缺血 1小时再灌注 ,凋亡细胞最多 ;缺血 2小时再灌注 ,凋亡细胞少于缺血 1小时再灌注组 ;缺血 3小时再灌注 ,凋亡细胞几乎是缺血 1小时再灌注组的 1/ 4,并与坏死细胞掺杂 ;缺血 4小时再灌注 ,凋亡细胞不存在 ,主要以坏死细胞为主。结论 缺血性损伤发生不可逆时 ,在损伤中心区有中性粒细胞出现 ,循环破坏严重。不同强度的缺血导致细胞凋亡的发生从缺血损伤中心到半暗带 ,较温和的脑缺血损伤以细胞凋亡为主 ,剧烈脑缺血损伤以细胞坏死为主 ,坏死细胞的出现与中性粒细胞的出现相伴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与甘露醇联合治疗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2h再灌注24h模型并术前15min分别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0%甘露醇、尼莫地平以及20%甘露醇和尼莫地平,通过TTC、TUNEL染色分别观察梗死灶体积和凋亡细胞数目的改变。结果:甘露醇与尼莫地平联合治疗组梗死灶体积显著缩小、凋亡细胞数目显著降低(P<0.05)。结论:尼莫地平与甘露醇联合治疗可通过抗细胞凋亡机制发挥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姜黄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姜黄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50只Wistar雄性大鼠被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和100mg/kg、300mg/kg姜黄素治疗组。缺血组和姜黄素治疗组分别在脑缺血再灌注后24h处死,观察大鼠神经功能缺失的评分.应用TTC染色观察梗死体积,应用TUNEL法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脑组织凋亡细胞数及Bcl-2、Bax蛋白表达。结果:与损伤模型组比较.姜黄素治疗组改善大鼠神经功能的受损程度和减少脑梗死体积.各剂量姜黄素治疗组均可明显减少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P〈0.01),明显增加Bcl-2蛋白表达(P〈0.01),并且姜黄素治疗组Bax表达低于缺血组(P〈0.05)。结论:姜黄素可通过上调Bcl-2蛋白下调Bax蛋白表达而减少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从而改善受损的神经功能.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对家兔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作用及MR影像学评价。方法:采用兔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在缺血2h再灌注损伤后即刻应用微量进样器将不同剂量的VEGF立体定向导入梗死灶周,于再灌注72h,观察梗死体积、灶周缺血半暗带caspase-3蛋白表达、凋亡率、ADC值比率(ADCR),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结果:缺血再灌注即刻灶周给予VEGF,1.25ng/μl VEGF的应用对脑水肿、神经功能恢复和血管形成影响不大,而2.5ng/μl和5.0ng/μl的VEGF应用明显降低脑含水量、灶周皮层凋亡率及caspase-3活性表达,ADCR升高,脑组织表面血管增粗、增加,2.5ng/μl组的变化较5.0ng/μl组更明显,同时也能明显降低梗死体积(P<0.05)。结论:2.5ng/μl VEGF应用治疗家兔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诱导血管发生和神经保护作用,是进一步研究和评价VEGF治疗效应的最佳剂量。  相似文献   

19.
背景:细胞色素C(chromosome C,CytC)的释放是细胞凋亡的重要环节之一。肌苷对脑缺血损伤神经细胞凋亡可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其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的:研究肌苷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和CytC基因表达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本实验在青岛大学医学院脑血管病研究所和山东省脑血管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完成。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68只,体质量230~280g,清洁级,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干预:应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腹腔注射肌苷,100mg/kg)32只和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32只,每组再随机分为缺血1.5h再灌注2,6,12,24h,2,3,7,14d组(n=4)。另外4只作假手术组。原位末端标记和原位杂交技术分别观察神经细胞凋亡和CytC mRNA表达。主要观察指标: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和CytC mRNA表达。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2h皮质区与纹状体区即出现凋亡细胞并逐渐增加,分别于1d和2d达高峰,之后逐渐减少,至14d接近于假手术组水平;经肌苷治疗后凋亡神经细胞减少,其中再灌注12h~7d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CytC mRNA于脑缺血再灌注2h开始表达,皮质区12h达高峰,纹状体区1d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肌苷治疗组CytC mRNA表达于再灌注12h~7d在皮质区、12h~14d在纹状体区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结论:肌苷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而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对治疗脑血管病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局灶性脑缺血及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的制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介绍一种简便易行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制备方法。 方法:实验于2003-03/2005-03在泰山医学院神经生物学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成年清洁级SD大鼠48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6只,脑缺血组24只,脑缺血再灌注组18只。选择韩国产的3号圆柱形尼龙钓鱼线,直径0.2864mm,剪成长30mm若干段,将其一端粘少许用乙醇稀释合适浓度的指甲油,可形成一薄层保护膜,使插线前端光滑无锐缘,且插线前端无明显膨大,然后垂直倒放,自然凉干,于距处理端18,20mm处做黑色标记备用。自制插线从颈外动脉经颈内动脉插入,栓塞大脑中动脉,形成脑缺血状态,分别缺血30min,24h,2,3d,每个时相点6只。精确控制栓塞时间30min,拔出插线,形成脑缺血再灌注状态,分别再灌注24h,2,3d,每个时相点6只。观察动物模型的成功率,大鼠脑组织溴化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红染色结果,光镜下脑组织尼氏小体的显示结果,脑细胞电镜观察结果,凋亡细胞观察结果。 结果:①假手术组动物模型成功率为100%,脑缺血组动物模型成功率为91.7%,脑缺血再灌注组动物模型成功率为94.4%。②溴化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红染色结果:脑缺血30min肉眼几乎分辨不出梗死灶;脑缺血24h梗死灶主要累及大脑皮质额叶颞侧及其纹状体颞侧靠近大脑皮质下的边缘部分;脑缺血2d梗死灶几乎累及缺血侧大脑半球额顶叶的全部及其纹状体的大部分;脑缺血3d梗死灶累及缺血侧的全部脑组织,甚至累及部分对侧脑组织;脑缺血再灌注显示梗死灶主要累及缺血侧大脑皮质颞侧及纹状体的颞侧部分。③尼氏染色结果显示脑缺血30min,脑组织结构无明显变化;脑缺血24h,脑损伤侧梗死区内广泛细胞坏死,部分细胞自溶;脑缺血30min再灌注24h,脑损伤侧呈现点状坏死灶;脑缺血2d,脑损伤侧呈现较多片状坏死灶;脑缺血30min再灌注2d脑细胞边界呈现毛刺样;脑缺血&;#183;3d,损伤侧脑组织大片状坏死;脑缺血30min再灌注3d,脑损害趋向稳定。④电镜结果显示:脑缺血30min,神经细胞结构、层次破坏不明显;脑缺血24h,细胞内出现许多高密度中毒颗粒。脑缺血30min再灌注24h,神经细胞胞质内出现少量小的空泡及高密度中毒颗粒;脑缺血2d,很少见到能分辨的细胞结构;脑缺血30min再灌注2d,神经细胞膜性结构继续破坏,结构尚可辨认;脑缺血3d,未见形态可辨的神经细胞;脑缺血30min再灌注3d,能够分辨细胞残存的部分膜性结构。⑤脑缺血组、脑缺血再灌注组凋亡细胞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75.0&;#177;2.3),(47.0&;#177;3.7)。(8.0&;#177;1.2)个。F=12.3,P=0.019〈0.05]。 结论:该方法简便快捷(手术时间不足15min),结果可靠,稳定性好,是较理想的一种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