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小剂量红霉素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观察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 探讨小剂量红霉素早期干预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 随机将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和极低体质量儿86例分为治疗组44例,对照组42例,两组均于入院后48 h经胃肠喂养,不能吸吮者口饲。治疗组同时用小剂量红霉素防治喂养不耐受。了解两组早期经胃肠喂养耐受情况,并对两组体质量增长情况、自行吸吮时间、胆红素变化等因素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喂养不耐受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体质量增长、自行吸吮时间好于对照组,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早期小剂量红霉素干预可促进早产儿胃肠动力,提高其喂养耐受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与非营养性吸吮对窒息后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将67例喂养不耐受的窒息新生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给予早期微量喂养与非营养性吸吮;对照组35例,给予常规喂养。结果两组患儿均未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吸入性肺炎等严重的并发症。治疗组在达全量肠内营养时间、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提前,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前白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结论微量喂养与非营养性吸吮可促进窒息新生儿胃肠道发育成熟,减少可能发生的喂养问题,并且可降低胆红素水平,改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3.
低体重早产儿胃肠道内营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 探讨胃肠道内喂养在低体重早产儿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 36例低体重早产儿分为观察组 2 0例 ,对照组 16例 ,观察组采用胃肠道内营养 ,经口插入胃管间歇喂养 ,观察喂养耐受 ,监测总蛋白、清蛋白、胆红素、治疗后体重增长、平均住院天数 ;对照组采用全静脉肠外营养。结果 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胃肠内营养明显低于静脉营养 (χ2 =10 .8 P <0 .0 1) ;肠内营养 12日龄体重≥出生体重 ,优于静脉营养 (χ2 =5 .0 4 P<0 .0 5 ) ;平均住院日肠内营养明显缩短 ,优于静脉营养 (t=3.0 9 P <0 .0 1)。结论 低体重早产儿间歇胃管喂养能刺激胃肠道生长发育 ,并促进胃肠功能成熟 ,能及早补充足够营养 ,减少并发症发生 ,缩短住院日 ,且治疗安全、有效、价廉  相似文献   

4.
早产儿早期微量喂养81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早产儿早期微量喂养与体质量增长等因素的关系。方法将NICU收治的81例早产儿,随机分为早开奶组(41例)与晚开奶组(40例)。比较两组在体质量增长、达足量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时间及喂养不耐受、低血糖等并发症情况。结果早开奶组体质量增长快、达足量喂养及静脉营养时间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时胃肠喂养不耐受、低血糖和高胆红素血症明显减少(P均<0.05)。结论如早产儿生命体症稳定,出生后应尽可能早地开始胃肠道喂养,有助于改善早产儿营养和预后。  相似文献   

5.
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喂养不耐受疗效观察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 探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 对41例出现喂养不耐受VLBWI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9例予常规处理;治疗组2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红霉素静脉滴注,3 mg/(kg·d),1次/d,用药至能耐受肠道营养1周后。结果 治疗组腹胀及胃潴留消失时间、恢复至正常出生体质量所需日龄、4周末奶量、足量胃肠营养日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小剂量红霉素治疗VLBWI喂养不耐受有显著疗效,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持续经口胃管法早期微量喂养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营养、生长发育及喂养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存活1周以上的VLBWI16例(治疗组)与存活1周以上的VLBWI14例(对照组),在不同早期微量喂养方法下,喂养并发症发生、营养方式转换和体格发育变化。治疗组采用持续经口胃管法早期微量喂养,对照组采用间断经口胃管法微量喂养。结果持续经口胃管法早期微量喂养喂养相关并发症,与间断经口胃管法微量喂养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5;可明显减少部分静脉营养(PPN)输注时间,提前转换到吸吮喂养;并促进头围增加。结论持续经口胃管法早期微量喂养活官于VLBWI的治疗,疗效优于间断经口胃管法微量喂养。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比较经幽门喂养(TP)和经胃管喂养(IG)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的喂养耐受性,探讨TP在VLBWI儿胃肠内营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3例胎龄为28~33周的VLBWI儿随机分为TP组(n=20)和IG组(n=23)。喂养开始于出生2~3d,且生命体征平稳。喂奶量由10~20mL/(kg.d)开始,间断喂养每3~6小时1次,VLBWI儿均同时进行部分外周静脉营养,逐渐过渡到完全肠道内营养。观察二组患儿喂养耐受性、呼吸暂停、体质量增长速度、达出生体质量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喂养耐受性中呕吐发生率TP组显著低于IG组(χ2=4.74P<0.05),呼吸暂停发生次数TP组显著低于IG组(t=3.098P<0.05)。二组患儿腹胀、体质量增长速度、达出生体质量时间、平均住院天数经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χ2=0.378;t=1.243,0.388,0.834Pa>0.05),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二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0.027P>0.05),且二组患儿均无肠穿孔发生。结论TP能显著减少VLBWI儿呼吸暂停及呕吐的发生率,改善喂养的耐受性,TP可用于不能耐受IG而反复出现胃食管反流的VLBWI儿。  相似文献   

8.
低出生体重儿不同喂养方法时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评估低出生体重儿生后早期间断鼻胃管喂养和鼻十二指肠喂养的效果 ,将 40例低出生体重儿 (出生体重 1 0 50~ 1 92 0g)随机分为间断鼻胃管喂养组和鼻十二指肠喂养组 ,两组出生体重、性别、胎龄无显著差异 (P >0 0 5)。用同一种配方乳喂养 ,记录入液量、热能、蛋白质摄入量、大便性状及喂养相关并发症 ,喂养前和喂养后 1周用ELISA法测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结果显示 ,喂养后 1周鼻十二指肠喂养组较鼻胃管喂养组奶量、热能、蛋白质摄入量均显著增加 (P <0 0 0 1 ) ;肠道营养热能达 1 0 0kcal (kg·d)的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均明显缩短 (P <0 0 5)。前者较后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明显增加 (P <0 0 5)。两组均无腹泻、十二指肠穿孔、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 ,鼻十二指肠喂养组较鼻胃管喂养组吸入性肺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显著减少 (P <0 0 1 )。提示低出生体重儿生后早期鼻十二指肠喂养优于鼻胃管喂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静脉应用小剂量红霉素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并评估其临床应用的相关不良反应.方法 将60例胎龄>32周的早产儿随机分为低剂量红霉素组[5 mg/(kg·d),连用7 d]和对照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及达到全肠道喂养的时间.监测红霉素潜在的不良反应.结果 60例早产儿中25例出现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41.67%(25/60).红霉素组及对照组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x2=0.231,P=0.631).红霉素组取得完全肠内营养及恢复出生体质量的时间早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的血清胆汁酸水平高于红霉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02,P=0.003).两组早产儿其他肝功能生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最静脉红霉素对于胎龄>32周的早产儿,不能降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但可以缩短达到全肠道喂养及恢复出生体质量的时间,并能减少长期静脉营养相关的胆汁淤积改变,未发生肝功能损伤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评价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将早产喂养不耐受患儿4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2例。治疗组予小剂量红霉素5 mg/(kg.d),静脉滴注,1次/d,疗程5~7 d。对照组减少喂奶次数或量,或停止喂养。结果两组在症状消退时间、达足量喂养日龄、体质量增长日龄、增至出生体质量日龄、静脉营养和住院天数等方面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1.
12.
Feeding     
Latronico N 《Minerva pediatrica》1999,51(9-10):325-360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