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护士分诊工作在批量伤员抢救中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批量伤员往往突发性强、数量大、伤情复杂、危重伤员多 ,在抢救过程中易造成工作混乱 ,大多需要紧急救治。急救现场出现四大矛盾 :急救力量不足与伤员需要抢救的矛盾 :急救物质短缺与需要量的矛盾 ;重伤员与轻伤员都需要急救的矛盾 ;轻重伤员都需要后送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的办法就是对伤员进行分类 ,伤员分类对于保证及时有效的救治是非常重要的。有人提出伤员分类应由第一个到现场的合适人员进行 ,而作为现场急救中坚力量护士的分诊就尤为重要 ,这就要求有一套完整的有科学性、统一性的急诊分诊、登记工作 ,才能使急诊救治工作有章可循、…  相似文献   

2.
目的将护理工作流程管理理论,应用到突发矿难救治中,从而提高批量伤员救治成功效率和质量。方法应用护理流程,使院外院内生存链救援安全转运,发挥网络体系指挥的优势。结果当矿难发生时,护理流程质量、速度、服务等急救秩序规范化的控制,资源整合有效利用,为抢救生命争取时间,是保证成批矿难患者救治的基础。结论护理工作流程更科学、救治更迅速,从而提高伤员抢救效率,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急救经验与护理体会。方法针对多发伤患者不同情况进行生命救治,有效地进行现场救治、转运监测和院内抢救措施,提高了伤员急救成功率。结果合理掌握优先处理原则,有效提高了抢救成功率。结论掌握多发伤的急救护理观察要点,迅速有效地采取急救措施,是提高多发伤救治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为适应现代军事及急救医学发展的需要,保证部队医院在突发事件和应急状态下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及时有效地施行手术救治大批危重伤病员,我院充分利用汶川地震急需手术救治大批伤员的平台,迅速在院内开阔地展开野战手术车,搭建野战帐篷手术室,组织人员及时抢运手术用物及抢救设备,保证了5月12日17:00~13日10:00对44例地震伤员施行及时有效的手术救治,收到满意效Ё果,现将野战环境下大批地震伤员的急救手术配合体会报告加下.  相似文献   

5.
为适应现代军事及急救医学发展的需要,保证部队医院在突发事件和应急状态下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及时有效地施行手术救治大批危重伤病员,我院充分利用汶川地震急需手术救治大批伤员的平台,迅速在院内开阔地展开野战手术车,搭建野战帐篷手术室,组织人员及时抢运手术用物及抢救设备,保证了5月12日17:00~13日10:00对44例地震伤员施行及时有效的手术救治,收到满意效Ё果,现将野战环境下大批地震伤员的急救手术配合体会报告加下.  相似文献   

6.
范益芹 《首都医药》2010,(18):23-24
目的 探讨交通事故中成批伤员的院前急救和组织管理。方法回顺性总结交通事故中成批伤员的院前急救处理和组织管理方法。结果伤员在现场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且现场秩序井然。结论交通事故发生后,院前急救建立了应急协作机制和组织管理,使大批伤员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救治,提高了急救的社会化水平,大大降低了伤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提高医院对大批量伤员的应急处置能力.方法 总结某军队医院急诊科2011年9月11日对一起大批量食物中毒学员成功救治的经验.结果 117名学员在20小时内陆续送至医院,均能得到合理分诊,危重病员得到及时有效救治,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 迅速启动批量伤员救治应急预案、科学合理的分诊和急救流程、实施正确的共同医嘱是成功救治批量伤员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某地区交通事故多发伤伤员采用一体化救治模式救治的经验进行总结分析.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月在院采用一体化救治模式救治的305例交通事故多发伤伤员的救治效果,与2005年1月-2007年12月医院救治的186例伤员进行比较.结果 采用一体化救治模式后,接警到现场时间、从接警到将伤员送达医院的时间、从接警到伤员接受院内救治时间均较未采用一体化救治模式缩短(P〈0.05),入院后施行损伤控制性手术能提高交通事故多发伤伤员救治成功率.结论 在交通事故所致的多发伤救治中,一体化救治模式是一种高效的救治模式,施行损伤控制性手术能提高救治成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群体伤的院内救治与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永丽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7):1091-1092
群体伤是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致伤因素造成的3人次以上的伤害。是突然发生的交通事故、工伤、爆炸及群体斗殴等引起的大宗伤员伤亡[1],群体伤具有发生突然、时间急、伤员多、伤情复杂抢救难度大、社会影响大等特点。我院近年来群体伤的救治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其中以交通事故伤所占比例最高。根据我们的经验,在进行群体伤员救治时,对医护人员进行合理分工,明确相关职责,进行严密的救护组织管理,能有效缩短院内急救等待时间,是群体伤员抢救成功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救治模式在重大车祸伤的救治作用。方法对13起重大车祸伤136例伤员实施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急救措施分别是心肺复苏48例次,心脏电除颤36例次,吸氧、辅助呼吸65例次,静脉穿刺输液95例次,加压包扎止血42例次,颈托夹板固定16例次,院内专科手术36例次。结果恢复良好105例,伤残26例,死亡10例,其中现场死亡7例,院内死亡3例,死亡原因主要是脑疝、呼吸循环功能衰竭及失血性休克。结论对重大车祸伤实施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医疗理念,使整个急救程序环环紧扣,保持了治疗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使急救工作达到快捷、规范、优质、高效的目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空中急救转运伤员流程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基于平、战时空中急救转运伤员的流程设计。根据未来战场的突发性和战伤伤员的复杂性,建立一个伤员安全、快速后送的医疗救治保障体系。通过对空中急救转运伤员的流程特点、设计要求、主要步骤的分析与探讨,提出一个符合突发事件和应急作战情况下的空中急救转运伤员的流程设计,为我军在未来战争中伤员医疗救护的卫勤保障和医院空中急救转运伤员体系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的有效组织方法,缩短急救的时间。方法:根据自制的创伤救治表及急救流程对2013年10月28日至2014年5月10日院前急救的340例伤员实施救治。结果:340例伤员中,重伤50例(占14.71%)、中度损伤190例(占55.88%)、轻伤100例(占29.41%)。实施初级创伤救治表及急救流程后,减少了漏诊率,缩短了急救反应时间及科室之间往返周转次数,提高了抢救成功率,也明显减少了医疗纠纷。结论:应用初级创伤救治表及急救流程,使医疗急救规范有序,实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卫星定位的现代化通讯指挥调度系统在医疗急救中的作用。方法对采用卫星定位的现代化通讯指挥调度系统前(2008年1~12月,对照组)、后(2009年1~12月,实验组)我市120急诊救治急危重症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两组的救治总数、救治成功率、院内反应时间、出车到达现场的时间、从发出求救信号到到达现场的时间等指标进行对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救治成功率明显提高;实验组院内反应时间、出车到达现场的时间、从发出求救信号到到达现场的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组间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卫星定位的现代化通讯指挥调度系统能缩短单位报警时间,提高急救接警效率和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120”院前急救队伍是一个医院的前沿窗口,面对的是复杂的人群、复杂的疾病情况,服务的对象是急、危、重的伤患者员。“120”出诊区别于院内其他科室,现场缺少人力、设备支持,给急救人员带来了各种压力,不但要求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技能,还要具备坚决果断处理应急事务的协调能力,这便要求“120”急救人员从接听报警到患者回院,把握好每一个细节,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抢救措施,获得最佳的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15.
肖维 《中国实用医药》2009,4(21):207-208
目的探讨在实施院内急救护理中按照应急预案实施急救以及与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是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医患矛盾的重要手段。方法抢救人员定岗、定位、定责,建立重大疾病应急预案并按照抢救程序进行早期急救护理;与家属及时沟通随时交代患者病情,取得家属配合,使患者在短时间内得到最有效的救治与妥善分流。结果按以上应急预案有效实施急救护理,成功抢救一批次食物中毒患者41例,减少医疗纠纷3例。结论不断完善院内急救应急预案和护理程序以及病情交代制度,使家属在配合急救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并且在避免医疗纠纷、减少医患矛盾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杨旭 《首都医药》2012,(12):14-15
目的探讨院前院内有效结合急救模式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比较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完善绿色生命通道前后,救治创伤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救治效果比较。结果病人性别、年龄、伤情特点无明显差异,急诊二次转运人数、住院等待时间、受伤到接受急诊手术时间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创伤急救绿色通道模式减少了术前的中间环节,为多发伤患者得到确定性治疗赢得了宝贵时间,从而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交通事故多发性损伤的院前急救的有效救治模式。方法129例因交通事故致严重多发性损伤患者,随机分为A组(65例)、B组(64例)。A组为观察组,采用“医疗与伤员同在”的院前急救新模式;B组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急救模式。对不同院前急救模式的救治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组生存率与死亡率分别为96.9%和3.1%,B组生存率与死亡率分别为84.4%和15.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采用“医疗与伤员同在”的院前急救新模式,急救效果好。结论“医疗与伤员同在”的院前急救新模式,是交通事故多发性损伤院前急救的有效救治模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寻找有效的细节管理方法,实现急诊救治过程中在出诊现场急救、转运急救、院内急诊科急救及ICU或专科病房延续抢救四个环节中环环相扣无缝隙,提高急诊救治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以往不同阶段两种管理方法的病例资料,传统管理模式下急诊救治的394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实验组513例为加强细节管理阶段急诊救治的患者,总结统计相关数据做对照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出诊到达现场平均时间、现场明确急救诊断例数、现场急救成功例数、转运成功例数、急诊科延续抢救成功例数、收入ICU或专科病房2h内死亡的例数等观察指标上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加强急诊科细节管理促进了现场急救、转运急救、院内急诊科急救及ICU或专科病房延续抢救四个环节之间的有效链接,提高了急诊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急救意识的提高,院前现场急救工作在抢救伤病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院前现场急救的任务是对事故或发病现场的伤病员进行紧急、简要、合理的处理,建立有效的呼吸与循环,并尽快使伤病员脱离现场,转运到就近的医疗单位进行确定救治.院前现场急救的好坏直接影响伤病员的救治成功率.我市急救中心在2005年对三起重大车祸的大批伤员进行了院前急救,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从成批伤员手术救治谈手术室的急救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成批伤员往往发生在较大的交通、火灾、工业等事故中,具有突发性,病情急重,多发伤、伤情复杂等特点。手术室在成批伤员的手术救治中,如何合理地根据伤员的轻重缓急及时有效地完成救治任务,特别是在同一时间开展多台不同的急救手术,手术室的急救管理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对我院1998年6月18日晚8时“撞船事体’中一次性收治9例遇难伤员,其中4例进行手术救治的临床资料进行初步分析,并就手术室的急救管理提出探讨。1临床资料本组4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6-68岁,平均年龄36岁,受伤原因为“撞船”.脾破裂1例,肠破裂1例,脑出血1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