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B细胞激活因子(BLyS) 及其受体在多发性骨髓瘤(MM)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FQ-PCR),对31例MM患者和30名健康人血清BLyS含量、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 中BLyS及其受体mRNA含量进行检测;并比较MM患者血清BLyS含量与外周血PBMCs中BLyS及其受体基因表达水平和β2微球蛋白(β2M)的相关性.结果 MM患者血清BLyS含量(6.99±3.28 g/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70±1.09 g/L,P<0.01),并与β2M浓度呈正相关性(r=0.954,P=0.000);77.42%(24/31),93.55%(29/31),90.32%(28/31)的MM患者血清BLyS蛋白和PBMCs中BLyS,B细胞成熟抗原(BCMA) 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人明显增高,并且也与β2M的含量呈正相关;而64.52%(20/31)患者穿膜蛋白活化物(TACI) mRNA表达水平降低.结论 MM患者的血清BLyS蛋白浓度和PBMCs中BLyS及其受体基因表达水平有异常改变,说明BLyS及其受体可能参与MM的发病;BLyS及其受体表达水平也许可作为预后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2.
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AFF)属于肿瘤坏死因子家族的成员,通过与3个受体(TACI、BCMA、BAFF-R)结合,发挥生物学功能,参与B、T淋巴细胞增殖和功能的调节;BAFF过度表达与受体结合后,可促使B淋巴细胞不断增殖并分泌自身抗体,从而导致一系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BAFF过度表达,也会使淋巴细胞增殖失控,导致B细胞恶性肿瘤的发生。多发性骨髓瘤是骨髓内浆细胞异常增生的1种B细胞恶性肿瘤,恶性B细胞自分泌产生BAFF,在MM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B细胞激活因子(BAFF)在多发性骨髓瘤(MM)中的表达水平。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对31例MM患者和30名健康人血清BAFF含量进行检测;并比较MM患者血清BAFF含量与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的相关性。结果:MM患者血清BAFF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并与LDH、β2M浓度呈正相关性。结论:MM患者的血清BAFF蛋白表达水平有异常改变,说明BAFF可能参与MM的发病;BAFF表达水平也许可作为预后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4.
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通过和隶属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的BCMA,TACI和BLyS-R的结合,在调节外周成熟B淋巴细胞的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肿瘤性疾病中的异常表达,BLyS和其受体也被认为是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肿瘤性疾病的重要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5.
汪萍  沈立松  张冬青 《检验医学》2010,25(6):442-446
目的通过测定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及其受体在单克隆丙球蛋白血症中的表达水平,探讨BLyS及其受体与多发性骨髓瘤(MM)的关联性。方法流式细胞术对9例不同型别的MM患者及11例良性单克隆丙球蛋白血症(MGUS)患者,以及7名正常人外周B淋巴细胞表面BLyS及其3种受体BLyS受体(BAFFR)、穿膜蛋白活化物(TACI)、B细胞成熟抗原(BCMA)进行分析。并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0例MM患者、23例MGUS患者、20名健康者血清BAFF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MM、MGUS及正常对照组外周B淋巴细胞膜表面均表达BAFFR,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膜表面受体结合BAFF情况比较,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组结合能力最强。TACI在MM及MGUS组低表达,其中MM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胞浆BCMA高表达,MM组与正常对照组或与MGUS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BLyS水平MM组高于MGUS组(P〈0.05),MGUS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BLyS及其受体BAFFR、TACI、BCMA可能与MM的发病机制有关。血清BLyS可作为MM的实验室辅助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起源于B细胞系并能够产生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恶性增生性疾病,至今尚无法治愈。MM在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中占10%~15%,高居第2位,仅次于淋巴瘤,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目前认为,MM的发展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实验室诊断指标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及预后的意义。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52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实验组)及同期50例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为观察对象,对其均实施血清尿酸(UA)、β2微球蛋白(β2-MG)检测,对比两组观察对象的检查结果。结果实验组UA、β2-MG较对照组更高,P<0.05;Ⅰ期、Ⅱ期、Ⅲ期患者各组间的UA、β2-MG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应用实验室诊断指标具有较好的效果,可为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监测血清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G)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68例MM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51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研究对象血清LDH、β2-MG水平,以及不同临床分期MM患者治疗前后血清LDH、β2-MG水平。随访2年,统计不同血清LDH、β2-MG水平患者预后生存情况。结果⑴观察组患者血清LDH、β2-M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⑵不同临床分期MM患者血清LDH、β2-MG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显示Ⅲ期组血清LDH、β2-MG水平显著高于Ⅱ期组、Ⅰ期组(P<0.001),Ⅱ期组血清LDH、β2-MG水平显著高于Ⅰ期组(P<0.001)。⑶治疗前血清LDH、β2-MG水平与MM分期呈显著正相关(P<0.05)。⑷随访2年,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治疗前血清LDH、β2-MG阳性患者、血清LDH、β2-MG阴性患者生存曲线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LDH、β2-MG水平变化与MM临床分期及预后关系密切,动态监测其水平变化可为临床评估、调整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体外观察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生长特性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mRNA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对MM发病影响。方法检测8例MM患者(实验组)及8例缺铁性贫血(IDA)患者(对照组)血清ALP、β2-MG的表达水平,同时取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分离BMMSCs,观察其体外细胞生长特性及生长曲线,并用流式细胞术鉴定;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MMSCs中NF-κB 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BMMSCs中NF-κB mRNA与血清ALP、β2-MG表达水平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BMMSCs体外细胞生长特性及生长曲线无明显差异;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MM患者BMMSCs中CD105、CD90、CD44、CD29表达阳性,CD34表达阴性;MM组BMMSCs中NF-κB mRNA及血清ALP、β2-MG的水平分别为(5.45±4.52)×10-3、(311.30±68.18)U/L、(3.37±0.96)mg/L,IDA对照组分别为(0.64±0.46)×10-3、(92.50±21.20)U/L、(1.16±0.24)mg/L,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994、8.704和6.331,P均0.05);仅MM组血清ALP与NF-κB mRNA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841,P0.05)。结论 MM患者BMMSCs中NF-κB表达水平升高,且与血清ALP表达水平呈正相关,联合检测可能对MM病情评估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类浆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近年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迄今尚无治愈方法.从浆细胞分化和存活的调控机制入手,探索MM治疗的新靶点和新策略是一可行的治疗手段.B淋巴细胞诱导成熟蛋白(Blimp)-1是调控浆细胞分化和存活的关键转录因子,但对其在MM中作用的研究迄今尚少.相关研究结果显示,骨髓瘤细胞高表达Blimp-1,RNA干扰沉默Blimp-1表达,可使浆细胞分化消失并伴各型免疫球蛋白(Ig)合成障碍,从而抑制骨髓瘤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笔者拟就Blimp-1调控浆细胞分化和存活在MM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能否作为监测肿瘤负荷的潜在指标。方法选择20例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给予以硼替佐米(万珂)为主的化疗4个疗程,测定治疗前后血清Cys-C、β2-微球蛋白(β2-MG)的变化,并与收集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结果 MM患者血清Cys-C和β2-MG较对照组升高(P〈0.05),经以硼替佐米为主的化疗治疗后,血清Cys-C和β2-MG均下降(P〈0.05),复发患者较初发者减少更明显。结论以硼替佐米为主的化疗可明显降低MM患者血清Cys-C、β2-MG水平,Cys-C可以作为肿瘤负荷监测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13.
多发性骨髓瘤危险因素及早期诊断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回顾分析51例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实验室检测结果,筛选MM危险因素,探索早期诊断指标。方法比较MM组与疾病对照组患者血常规、血清白蛋白(Alb)、肌酐(Cr)、乳酸脱氢酶(LDH)、血钙、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C-反应蛋白(CRP)测定值。对有显著差异的指标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MM危险因素的相对危险度(odd ratio,OR)。应用多因素回归Stepwise法将有统计学意义的MM危险因素分别与MM患者免疫球蛋白测定值、骨髓浆细胞百分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MM患者Hb、PLT、Alb、Cr、血清β2-MG与疾病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这5项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Hb、血清β2-MG是对MM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OR分别为0.967,1.234。对这2项指标进一步分层,分别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随着Hb减低,OR值由4.329升至17.588。同样随着β2-MG水平升高,OR值相应升高分别为5.143、12.800、21.333。多因素相关分析显示:MM患者Hb、血清β2-MG水平分别与免疫球蛋白定量、骨髓浆细胞百分数显著相关(P〈0.05)。结论患者贫血程度、血清β2-MG为罹患MM危险因素,并且这2项指标对MM临床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观察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中白介素-17(IL-17)的水平及其与MM活动期/稳定期、MM临床分期、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的关系,探讨IL-17在M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33例MM患者及20例对照者血清IL-17水平,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β2-MG含量。结果表明,MM患者血清IL-17及β2-MG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活动期MM患者血清IL-17及β2-MG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期MM患者(P<0.05);按国际分期系统(ISS)分期,Ⅲ期MM患者血清IL-17及β2-MG水平明显高于Ⅱ期(P<0.05);血清IL-17与β2-MG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690,P<0.05)。结论:血清IL-17水平与MM活动期/稳定期、MM分期相关,IL-17可能在疾病的发展过程及预后中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miR-192-5 p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表达水平及其调控机制.方法 选取骨髓瘤细胞株U266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中miR-192-5 p的表达水平;使用生物信息学网站预测miR-192-5 p潜在靶基因USP1并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其靶向关系;利用细胞转染实验对多发性骨髓...  相似文献   

16.
酞咪哌啶酮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疗效与机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观察酞咪哌啶酮 (thalidomide,商品名反应停 )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multiplemyeloma ,MM)的疗效、机制及不良反应。方法 用凝血因子Ⅷ相关抗原和CD3 4 单克隆抗体 (单抗 )免疫组化染色方法 ,观察 10例患者骨髓微血管密度 (MVD)。用ELISA方法测定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的浓度。反应停起始剂量 10 0~ 2 0 0mg d ,每周以 5 0mg d增加 ,直至 45 0~ 6 5 0mg d。根据血清M蛋白及骨髓中骨髓瘤细胞减少情况判断疗效 ,疗效分为部分缓解、进步和无效 ,同时观察MM患者贫血的程度、骨髓瘤细胞百分数、肾功能及血电解质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患者MVD治疗前为 73.32± 2 8.80 ,与正常对照组 32 .30± 12 .5 0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治疗后为 5 6 .12±19 34 ,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 ,和正常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P值分别 <0 .0 5 ,<0 .0 1)。患者治疗前、后VEGF的浓度分别为 (178.2 3± 2 6 .5 6 )ng L和 (74.48± 19.98)ng L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值分别 <0 .0 5 ,<0 .0 1)。 10例MM患者中部分缓解 4例 ,进步 3例 ,无效 3例 ,总有效率 70 % ,无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结论 MM患者MVD和VEGF明显增高 ,经反应停治疗两者均明显下降。反应停剂量为45 0~ 6 5 0mg d能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CXCR4在多发性骨髓瘤 (MM)细胞上的表达和CXCR4 SDF 1α相互作用对MM肿瘤细胞生物行为及ICAM 1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仪表型检测分析MM细胞上CXCR4和粘附分子的表达 ;采用体外微孔隔离室实验进行SDF 1诱导的MM细胞迁移实验 ;ELISA方法测定血浆中sICAM 1的水平。结果 ①新鲜MM细胞及MM细胞株不同程度地表达功能性CXCR4 [(5 0 .4± 2 7.3) % ],其表达水平与体外对SDF 1α诱导的迁移能力 [(2 3.6± 17.2 ) % ]密切相关 (P <0 .0 1) ;②SDF 1α可上调MM细胞表达粘附分子ICAM 1,ICAM 1的表达和可溶性ICAM 1的产生与CXCR4表达有一定相关性。结论 SDF 1α CXCR4对介导粘附分子的调节效应在MM细胞的生物行为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藤黄酸对人多发性骨髓瘤U266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不同浓度藤黄酸处理U266细胞,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对细胞增殖的影响,AnnexinⅤ/PI双染法检测细胞的凋亡,JC-1染色法检测线粒体跨膜电位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荧光素激活的Caspase3、Caspase8、Caspase9阳性细胞水平。结果藤黄酸呈浓度依赖性抑制U266细胞的生长,藤黄酸>0.5μg/ml才出现较明显的诱导凋亡的能力,藤黄酸降低U266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水平。藤黄酸作用U266细胞24h和48h时激活的Caspase3、Caspase8、Caspase9阳性细胞比例分别上升24.9%、31.7%、32.4%和57.0%、64.5%、63.5%。结论藤黄酸可抑制U266细胞的生长,机制与诱导U266细胞凋亡有关,线粒体跨膜电位途径和胞浆激活途径参与了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Hao M  Xie ZQ  Han YJ  An G  Meng HX  Huang J  Li CH  Zou DH  Qiu LG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0,31(10):680-683
目的 探讨间充质干细胞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生长以及硼替佐米诱导骨髓瘤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取15例临床确诊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以及3名正常供者的骨髓标本,分离其间充质干细胞(MM-BMSC和ND-BMSC);测定细胞生长曲线、免疫表型和细胞因子分泌水平.将骨髓瘤细胞(NCI-H929)与BMSC细胞共培养,并加入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观察BMSC对NCI-H929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进一步通过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流式细胞术(FCM)检测BMSC对硼替佐米诱导NCI-H929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成功分离得到MM患者以及正常供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FCM检测显示两者均高表达CD73和CD105(>95%),表达CD44和CD29,不表达CD31、CD34、CD45和HLA-DR(<1%)等表面分子.生长曲线测定显示MM-BMSC增殖较为缓慢,倍增时间(82 h)较ND-BMSC(62 h)略有延长(P<0.05).与ND-BMSC比较,MM-BMSC分泌高水平的细胞因子IL-6和VEGF,分别为(188.8±9.4)pg/ml对(115.0±15.1)pg/ml和(1497.2±39.7)pg/ml对(1329.0±21.1)pg/ml.将BMSC与骨髓瘤细胞NCI-H929共培养,MM-BMSC可促进骨髓瘤细胞的生存,降低NCI-H929细胞对硼替佐米的敏感性,明显抑制硼替佐米诱导的瘤细胞凋亡.结论 MM-BMSC可促进骨髓瘤细胞的生长,明显减少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诱导的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