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30例有窦房结功能不全临床和心电图证据的儿童和青少年患者进行了研究。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3天~26岁。心电图表现为:(1)持续或散发不适当的窦性心动过缓,即心率<60次/分,静脉注射阿托品0.01毫克/公斤或亚极量运动不能使心率增加超过20%;(2)突然发作窦性静止,不伴有心房自主性冲动,其间期大于2次正常窦性间期;(3)反复发作窦房阻滞。 33例中22例有心脏病,20例为先天性心脏病,其中13例首次发生窦房结功能不全是在外科纠治手术后1天~7周(8例系发生于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或大血管错位Mustard手术后)。在平均  相似文献   

2.
为观察地高辛对窦房结功能的影响,本文对26例窦性心动过缓者,用经食道心房调搏法,观察用地高辛前后窦房结功能,同时做血浆地高辛浓度测定,探讨该药对窦房结功能的影响。资料及方法:(一)病例选择:26例窦性心动过缓者,12例诊断病窦(简称SSS),窦房结功能均异常,14例疑似病窦,窦房结功能正常。受试者前一周停用各种影响窦房结功能药物。26例分二组:Ⅰ组(SSS 组)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23~57岁,心电图:心率50次/分,窦性停搏1例;Ⅱ窦缓组: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23~60(平均39)岁,心电图:心率40~60次/分。二组患者均有明显的头昏,一例有晕厥史。  相似文献   

3.
<正> 我们对一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伴眩晕患者安装了AAI起搏器,并进行了血流动力学观察。女性患者,47岁。以头晕、黑矇、胸闷反复发作,持续性心动过缓8年,出现眩晕而入院。查体:Bp12/9.3kPa(90/70mmHg),心界正常,心率42次/分,律不齐,各瓣膜区无病理性杂音,双肺(一)。ECG: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P-R间期及QRS波群时限正常。DCG:24小时平均心率为49次/分,最快心率99次/分,最慢为30次/分,连续出现窦性停搏,P-P间期>3000ms共325次,最长为4600ms。心房调搏SNRT:3730ms,CSNRT:2382ms,文氏阻滞点150次/分,IHR75次/分。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房结起搏功能障碍,房室传导功能正常。经右锁骨下静脉穿刺插入J形心房电极固定于右心耳内,测P波幅度4mV,起搏阈值电压1.0V。将起搏器(Pinnade  相似文献   

4.
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临床方法大致分三类,即长时程心电监测、药物试验及心脏电生理检测。本文对三种常用的体表心电检查方法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敏感性作了初步评估。 对象与方法 37例患者,综合临床表现、心电图、动态心电图、食管心房调搏、阿托品试验结果进行综合诊断,均符合1993年心律失常对策组提出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诊断标准。年龄38~85岁,男18例、女17例。患者入院后常规描记12导联心电图,且每于各类相关症状发作时立即作心电图检查。入院后即采用SIEMENS公司SIE STOREⅣ型动态心电图仪作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同时采用SEN-EI BIOVIE型遥测心电监护仪对每例患者作72小时心电遥测。 结果 1.37例患者基础心律均为窦性;2.常规心电图对心率≤50次/分的窦性心动过缓的检出率仅为75.7%(28/37例),而动态心电图及遥测心电图检出率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63岁。反复发作黑朦、晕厥1年,24h长程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缓、平均心率52次/min、最慢心率30次/min、最长RR间期3.2s,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于1995年行VVI起搏器植入术。2001年因电池耗尽更换为双腔起搏器,原心室电极因阈值不符合要求而弃用。重新经原右侧锁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术前窦性心动过缓者是否存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以免增加肿瘤患者的手术风险。方法选择肿瘤患者术前常规心电图中窦性心动过缓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分为A组(常规心电图示心率50次/min~59次/min者)和B组(常规心电图示心率<50次/min者),对两组的DCG监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B组病例中窦性心动过缓、阵发性室上速及房颤、窦性停搏、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等异常心电活动的检出率明显增高,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心电图示轻度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0次/min~59次/min)的原因多为生理性,系迷走神经张力过高所致;常规心电图示中度及以上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0次/min),SSS的检出率增高。对有窦性停搏患者术前最好安装临时起搏器,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防止术中心脏意外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阵发性房室传导阻滞(PAVB)的表现和临床意义。方法对动态心电图(DCG)检查发现的15例PAVB进行分析,结合临床分为器质性心脏病组(A组)和无器质性心脏病组(B组),探讨两组的差异。结果15例中A组11例,以冠心病多见;其DCG的特点是二度Ⅱ型和三度AVB,全天均可发生,平均发作5.5次.发作时窦性心率较平均窦性心率增加。B组4例只在夜间发生二度Ⅰ型AVB,平均发作2.1次,发作时窦性心率较平均窦性心率减慢。结论发生PAVB时应结合临床和DCG的特点,鉴别其意义。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PAVB是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指征。  相似文献   

8.
<正> 临床资料及心内电生理检查患者男性,50岁。因反复发作性头晕、黑矇二个月,于1990年5月14日入院。体检、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无异常发现。ECG示:窦性心律过缓,偶见房性早搏。阿托品试验(1mg)最快心率70次/分。Holter最慢心率46次/分,最快心率110次/分,房早7850次/24小时。活动平板(-)。临床诊断:窦房结功能低下,频发房性早搏,心电生理检查,窦房结恢复时间1330ms,窦房传导时闻75ms,文氏点170次/分,2∶1房室阻滞点200次/分。希氏束导管近端记录A-H85ms,H15ms,H-V40ms;远端记录到右束支图形(见附图IE_1),其距V波20ms,提示窦房结、房室结功能正常。高位右心房(HRA)程序刺激(见图1E_3),当S_1S_1500ms,S_1S_2370ms  相似文献   

9.
目的 进一步认识心率变异,探讨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方法 对58例心电图诊断正常者与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观察,检测出最快心率、最慢心率、平均心率,再采用时域法、频域法进行心率变异分析,了解自主神经系统对窦房结的支配有无改变.结果 心电图诊断正常组与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动过速组相比较,窦性心动过速组24h的最快心率、最慢心率、平均心率增高,心率变异的RR间期标准差(SDNN)、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DANN)、相邻RR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相邻RR间期差值>50 ms所占百分比(PNN50)、三角指数(HRVI)等时域指标有所降低,频域指标低频域值(LF)增高,高频域值(HF)降低.结论 心率变异是评价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指标.交感神经兴奋,迷走神经功能相对降低,可减弱对窦房结的支配.  相似文献   

10.
老年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江岩 《实用老年医学》2001,15(4):201-202
目的分析老年人24h动态心电图(DCG)昼夜窦房结功能及各种心律失常的变化.方法根据218例老年人的临床资料和DCG检查结果,分为心脏病与器质性心律失常(OHD)组86例,非心脏病(NHD)组132例,2组间进行比较.结果OHD组平均最低心率(42.59±9.33)次*min-1比NHD组(46.53±8.63)次*min-1显著降低(P<0.05).窦房结功能不全者OHD组34例(39.53%)比NHD组4例(3.03%)明显增多(P<0.01).各种房性和室性心律紊乱的检出率在OHD组分别为63例(73.26%)和34例(39.54%),比NHD组7例(5.03%)和13例(9.85%)明显增高(P<0.01).结论资料表明老年人窦房结功能减退与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是由不同器质性心脏损害引起的.DCG对老年人窦房结功能与心律失常的检出与评估有相当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用佩带式磁带记录心电图连续监护器结合快速分析技术,对50名23~27岁无器质性心脏病或其他明显的全身性疾病的男性医学生进行研究,以了解无明显心脏病的青年男性中的心律失常类型及发病率。结果:24小时平均心率为59.4~86.8次/分(平均73±7次/分)。醒时平均心率为67~95次/分(平均80±7次/分),最高心率107~180次/分,(平均141±17次/分),最慢心率37~65次/分(平均53±6次/分),最长窦性暂仃为1.00~1.68秒(平均1.36士0.16秒)。所有受检者醒时心率至少有某段时间大于100次/分,13名醒时心率至少有某段时间<50次/分。睡眠时平均心率45~70次/分  相似文献   

12.
例1患者男性.80岁,因“反复胸闷、头晕、乏力5年”入院。入院常规心电图示显著窦性心动过缓,交接区逸搏心律,心率40次/min。入院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显著窦性心动过缓,交接区逸搏心律。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未见明显器质性心脏病,拟行起搏器植入术。  相似文献   

13.
平均59.1(28~81)岁的55(男43、女12)例窦性心动过缓持续数日的受试者(无一例运动员)接受电生理测试。在阻断自主神经(于3min内静脉注入0.2mg/kg普萘洛尔,10min后于1min内静脉注入0.04mg/kg阿托品)后约4~30min,复测RR间距最短的连续10次窦性心搏以计算固有的窦性心率,另外测定固有的纠正窦房结恢复时间。固有的窦性心率低于预测值(根据Jose等直线回归方程按照年龄推算)和/或固有的纠正窦房结恢复时间>384ms(根据22例窦房结正常的器质性心脏病病人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阿托品试验联合24 h动态心电图对预测窦性心动过缓患者猝死风险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5年3月于解放军第一医院接收的窦性心动过缓患者64例,所有患者均未安装心脏永久性起搏器,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延长1 h给予阿托品静脉推注,记录患者最高心率变化,通过与24 h动态心电图所示最慢时间段心率结果分析,评估窦性心动过缓患者猝死风险。结果所有受试的窦性心动过缓患者中,最低心率45次/min有21例,40~60次/min 43例。在延长检查1 h并接受阿托品激发试验后,以最大心率85次/min为阴性,共42例,85次/min为阳性,共22例,评估所有患者的猝死风险并进行分组,死亡13例,占20.3%,各组病死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阿托品试验联合24 h动态心电图对窦性心动过缓患者猝死风险有明显预测价值,在1 h激发试验过程中,如患者最大心率低于85次/min即视为猝死高风险患者,需格外警惕,可通过安装永久性起搏器以降低其猝死风险。  相似文献   

15.
某些病人在用利多卡因静脉注射时或注射后发生窦性停搏。作者应用刺激心房的方法,评价利多卡因对于伴有或没有窦房结功能不全患者的窦房结和心房的电生理作用。方法:27例患者,其中13例窦房结功能正常,14例有窦房结功能不全。患者均为窦性心律,至少72小时内未用过心脏药物。以一根三极导管经股静脉插入记录希氏束电图。一根四极导管置于右房上方靠近窦房结处供心房调搏(远端两极)和记录右房上方心电图(近端两极);同时作体表心电图记录(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在临床中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16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作为试验组,并选取1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组的检查结果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试验组24h总心搏数、最高心率、最低心率、24h平均心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发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房室阻滞等心律失常的患者数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动态心电图是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单导长程心电图大数据散点图观察并分析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的心脏节律特点。方法因慢性心衰急性发作入院的患者,经治疗症状稳定,且口服药物能控制症状后,采用单导心电记录仪(电极贴片纵向粘贴于胸骨柄处,电极间距10.8cm)记录患者的24h长程心电图。用相应的配套软件导入心电数据,利用散点图分析界面及逆向心电图技术,结合直方图逆向技术,逐波分析心电波形,精确诊断每一心搏。根据患者心律失常发生个数占总心搏个数的百分比0.1%、0.1%~1%、1%将患者分为罕发组、偶发组和频发组。观察各组患者散点图的形态及分布特征,并比较3组性别、年龄、心率和心脏超声指标;比较病因及血浆脑钠肽(BNP)含量。再将患者按平均心率60次/分、60~79次/分、≥80次/分分为心率缓慢组、正常组和增快组,比较相应指标。结果总体60例心衰患者,排除非窦性心律及其他病例后,41例窦性心律患者最终入选,所有病例均表现出自身心电散点特点。罕发组、偶发组和频发组分别有13例、17例和11例患者。罕发组Lorenz-RR散点图整体表现为主导节律周围很稀疏的散点分布;24h房性早搏(简称房早)和室性早搏(简称室早)发生个数的中位数分别为69次和3次,窦房阻滞发生1例。偶发组Lorenz-RR散点图整体表现为主导节律外散点较多分布,分布面积较大者较稀疏,分布面积较小者较密集,呈单分布或多分布;24h房早和室早数的中位数分别为160次和26次,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4例,窦房结功能分离3例,各类传导阻滞4例。频发组Lorenz-RR散点图整体表现为散点分布密集型,呈多分布或团块状分布;24h房早和室早数的中位数分别为2 256次和415次,室速2例,窦房传导阻滞1例。3组间年龄、性别、心脏超声指标、病因和BNP等比较,无显著差异(P均0.05)。按心率分组中,与正常组比较,心率增快组最快心率和最慢心率均明显变快[(122±16)次/分vs(109±18)次/分和(63±8)次/分vs(52±8)次/分,P均0.05];而增快组年龄相对较小,但无显著差异[(62±6)岁vs(68±9)岁,P=0.068];病因分布的差异不明显(P=0.078)。结论慢性心衰患者的单导长程心电散点图形态特点可直观反映其心脏节律性质,有助于指导心衰患者的节律控制治疗。  相似文献   

18.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80岁,4年前因发作性头晕住院,心电图提示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最长间歇3.5 s,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治疗.术后患者恢复好,未再有头晕发作,外院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提示起搏功能正常.1个月前来我院起搏器随访.查体:血压120/80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65次/分,律齐,平卧位,双肺呼吸音清.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性,73岁。因发作性心悸2年,曾诊断心房扑动,在外院行2次射频消融术,但术后仍有心悸,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窦房结游走)、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后经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Lorenz散点图提示非窦性心律,经获取最慢心率(最大RR间期)心电图片段分析,诊断为房性心动过速伴房室传导阻滞,提示Lorenz散点图可从整体上把握心脏节律,指导诊断。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动态心电图中长间歇的临床意义,对213例患者的213份动态心电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窦性间歇≥2 000 ms 伴平均窦性心率<60 bpm、最快窦性心率反应<100 bpm 者,提示窦房结功能低下,此可能系窦房结固有病变引起。窦性间歇≥2 000 ms 伴平均窦性心率≥60 bpm、最快窦性心率反应≥100 bpm,提示长间歇由迷走神经张力增强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