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秀 《医学综述》2011,17(11):1648-165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关于前列腺肿瘤病因学及发病机制研究表明,基因异常在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前列腺恶性肿瘤中常见的相关基因包括遗传易感性基因、肿瘤抑制基因、转移基因、转移抑制基因等。基因异常在肿瘤形成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肿瘤细胞增殖、抑制其凋亡,并能促进肿瘤细胞对周围及远处器官的浸润或转移。现就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中主要的相关基因异常进行综述,为进一步了解前列腺癌的发病机制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2.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子生物学研究已经证实,肿瘤是一种基因病.肿瘤的侵袭、转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多基因调控和多步骤发展的过程,不仅涉及到肿瘤细胞与宿主环境的相互影响和作用,还涉及到一系列肿瘤侵袭转移相关基因的结构和/或功能的异常,如一些转移促进基因的激活,一些转移抑制基因的失活或表达下调.肿瘤转移抑制基因功能的丧失是肿瘤细胞由非转移表型向转移表型发展过程的重要事件.KAI1基因是新近发现的一种肿瘤转移抑制基因,因它首先发现于前列腺癌细胞,所以被称为前列腺癌转移抑制基因,但其抑制肿瘤转移的作用在人体其它肿瘤中随后得到了广泛证实.本文就KAI1基因目前的研究状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挖掘并验证前列腺癌转移的关键枢纽基因。方法 对前列腺癌全基因组芯片GSE6919进行主成分分析(PCA),通过R语言分析差异表达基因(DEGs);利用WGCNA构建基因共表达网络并筛选关键基因;在 TCGA 公共数据中分析基因表达量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设计和验证针对转移相关的关键基因HNRNPA2B1的小分子干扰片段,通过MTT、流式细胞术、克隆形成、Transwell等实验验证其对前列腺癌细胞系生长、凋亡、克隆形成、迁移和侵袭的影响。结果 PCA分析显示癌转移组和原位及癌旁组明显分开聚类,基因表达差异显著。WGCNA分析得到与癌转移组密切相关的模块,与干细胞分化、氨基酸代谢及免疫反应密切相关。进一步筛选得到与前列腺癌发生相关的(BDH1、PAK4、EXTL3)和转移相关的(NKTR、CTBP2、HNRNPA2B1)6个枢纽基因,在TCGA数据库中有表达差异,且与患者的总生存期相关。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HNRNPA2B1小分子干扰成功;干扰片段转染PC3及LNCap细胞,MTT实验结果显示沉默HNRNPA2B1可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生长,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沉默HNRNPA2B1可诱导细胞凋亡,克隆形成实验显示沉默HNRNPA2B1可抑制其克隆形成,Transwell实验显示沉默HNRNPA2B1显著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P<0.05)。结论 发现前列腺癌发生相关的BDH1、PAK4、EXTL3和转移相关的NKTR、CTBP2、HNRNPA2B1 6个枢纽基因,为前列腺癌调控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不同转移潜能人前列腺癌细胞中KAI1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前列腺癌细胞转移潜能与KAI1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运用Northern印迹杂交检测KAI1基因在不同转移潜能人前列腺癌细胞中的表达,以甲基化分析和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研究KAI1低表达的机制.结果:在转移性人前列腺癌细胞系PC3和PC3M中不论其转移潜能强弱,KAI1 mRNA表达均降低.甲基化分析未发现KAI1基因5'-启动子部位CCm5CGGG甲基化.PCR-SSCP分析显示:KAI1基因第7外显子在PC3和PC3M均显示异常带,PC3M较弱.结论:KAI1基因表达降低与人前列腺癌的转移有关,但其转移潜能的强弱可能不取决于KAI1的调控.KAI1基因的低表达与5'-启动子部位CCm5CGGG甲基化无关,可能与该基因的突变失活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寻人前列腺癌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 以29例病人原发性前列腺癌和淋巴转移组织成对标本为研究对象,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p53和p21^WAF1/CIP1蛋白的表达,后采用切片显微微切割和聚合酶链式反应-单股构造多态性分析(PCR-SSCP)及DNA测序测定p53基因突变。结果 12例病人原发癌灶和淋巴转移灶中p53基因的点突变位相同,3例病人原发癌灶无p53异常但淋巴转移灶中有p53基因点突变,1例病人原发癌灶有2种位点的p53基因点突变,淋巴转移灶有1个位点的p53基因点突变并和原发癌灶中位点之一相同。非癌组织中均有p21^WAF1/CIP1表达,有p53基因异常的前列腺癌原发灶和转移灶中均未见有p21^WAF1/CIP1蛋白的表达。结论 人前列腺癌发生及转移和p53基因异常有关,可能人前列腺癌原发癌细胞是杂合性的,转移灶来源于其中克隆的扩展,p21^WAF1/CIP1蛋白的翻译表达是p53基因依赖性的。  相似文献   

6.
雄激素受体双重突变使前列腺癌细胞对糖皮质激素敏感,这一发现提示了一条新的途径,由此前列腺癌细胞可以逃避雄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是西方国家男性的第二大癌症死亡原因,已知雄激素、孕激素、肾上腺雄激素,甚至抗雄激素能刺激前列腺癌细胞的基因表达和生长,因此对前列腺癌转移者的标准治疗包括抑制雄激素的产生和  相似文献   

7.
KAI-1基因是1995年美国国立环境健康研究院Dong等[1]采用人特异的Alu元素-PCR方法,从人前列腺癌中发现的肿瘤转移抑制基因,最初只被认为是前列腺癌转移的特异性抑制因子,但随后的研究者们应用RT-PCR、原位杂交及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发现其他恶性肿瘤也存在KAI-1基因失活[2]。本文对KAI-1基因及其编码产物的结构、功能、抑制肿瘤转移的可能机制及其与各种肿瘤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肿瘤转移是肿瘤细胞与宿主细胞之间多种分子和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近年来,通过分子克隆技术发现了一类参与调控肿瘤转移的基因。由于此类基因的失活、突变及表达异常,可导致肿瘤转移,表明具有抑制肿瘤细胞转移的作用,因此被称为转移抑制基因。自从第一个转移抑制基因NM23于1988年被鉴定以来,已陆续确认了8个肿瘤抑制基因。KISS-1就是其中的一种。本文就该基因参与肿瘤转移的机制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9.
前列腺癌是男性最常见的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去势治疗是其主要的初期治疗手段,但其中大部分患 者的肿瘤仍会复发、转移及进展成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揭示了较多前列腺癌发生及进展相 关的易感基因、抑瘤基因和癌基因及其变异,为优化前列腺癌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策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前列腺癌细胞转移潜能与KAI1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运用Northem印迹杂交检测KAI1基因在不同转移潜能人前列腺癌细胞中的表达,以甲基化分析与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研究KAI1低表达的机制。结果:在转移性人前列腺癌细胞系PC3和PC3M中不论其转移潜能强弱,KAI1 mRNA表达均降低。甲基化分析未发现KAI1基因5’-启动子部位CC^m5GGGG甲基  相似文献   

11.
李梦阳  陆云飞 《广西医学》2005,27(12):1975-1977
肿瘤的发生发展是多因素、多步骤、多阶段和多基因改变的过程,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是受累最多的两大类型,各种关键基因的改变是人类肿瘤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 deleted on chromosome10,PTEN)基因是近几年新发现的抑癌基因。PTEN基因是继P53基因之后人类肿瘤中最常发生异常的抑癌基因,PTEN基因正常表达可以抑制肿瘤细胞侵袭、转移和生长,该基因异常将导致蛋白表达下降甚至完全不表达。在许多肿瘤包括神经胶质瘤、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肝癌和乳腺癌等都有PTEN基因的缺失和突变。PTEN基因在肿瘤组织中的作用机制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对PTEN的研究进展及其与乳腺癌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应用ABC免疫组化及半巢式PCR分别对大肠癌bcl-2基因表达及重排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bcl-2基因异常表达与重排在大肠癌早期即已出现明显的异常改变。随着病程演变,这种异常现象表现增多趋势即愈晚期重排发生率显著增加。而bcl-2基因的蛋白在有淋巴结转移亦明显多于无淋巴结转移组,说明bcl-2基因参与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的调节,并在大肠癌细胞的增殖、进展及转移中起重要作用。研究大肠癌bcl-2基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前列腺癌基因治疗的新途径。方法 用脂质体介导 p2 7kip1基因转染前列腺癌 PC- 3 M细胞 ,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癌细胞外源性 p2 7kip1基因表达 ;MTT比色分析检测癌细胞体外生长活性 ;流式细胞仪 ( FCM)分析细胞周期改变 ;DNA L adder、吖啶橙 -溴化乙啶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发现外源性 p2 7kip1基因转移后 ,前列腺癌细胞 p2 7kip1蛋白水平显著增强 ( P<0 .0 1) ,体外生长抑制 12 .2 4%~ 3 6.5 2 % ( P<0 .0 1) ,出现 G0 / G1 期细胞周期阻滞及凋亡性“亚 G1期”峰 ,电泳可见典型的“梯状”条带 ,凋亡比率为 18.5 % ( P<0 .0 1)。结论 转染外源性p2 7kip1基因能增强对细胞周期的负性调节 ,显著诱导前列腺癌细胞凋亡 ,是前列腺癌基因治疗的潜在途径  相似文献   

14.
肿瘤侵袭转移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作用机制系列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针对肿瘤侵袭转移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及其抑制物的作用和调节机制进行了较深入的系列研究。在包括肺癌、前列腺癌和黑色素瘤的几组具有不同转移潜能的人肿瘤细胞系中,癌细胞产生MMP-2和MMP-9的能力与其侵袭转移能力密切相关。进一步通过反义基因转染技术证实,抑制MMP-9基因表达可以明显降低高转移癌细胞的体外侵袭及裸鼠体内自发转移能力。将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1,TIMP-2和TIMP-3基因分别导入高转移癌细胞,可以观察到转染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受到明显抑制。说明通过选择性抑制MMPs基因表达或增强TIMPs基因表达均可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抑制肿瘤侵袭转移的目的。与此同时,我们应用定时控制表达技术分别将正义或反义MMP-9基因导入MMP-9不表达或高表达的黑色素瘤细胞,通过四环素控制的分子开关成功实现了MMP-9基因的定时控制表达,为提高临床基因治疗的效果提供了初步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在人前列腺癌细胞、肺癌细胞和人黑色素瘤细胞系中的转移抑制作用.方法:应用Northern blot杂交法检测8种不同转移潜能人癌细胞中(PC3,PC3M,PAa,PG,WM35,WM1341b,WM983a和WM451) nm23基因的表达.结果:nm23 mRNA在8种不同转移潜能的人癌细胞中都有表达,且nm23表达水平也未见差异.结论:nm23基因可能与这些细胞系(前列腺癌细胞、肺癌细胞及黑色素瘤) 的转移抑制无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在前列腺癌中视网膜母细胞瘤易感基因(Rb)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对36例前列腺癌标本中Rb基因和PCNA进行检测,并采用图像分析仪及统计学方法对两者在不同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中的表达进行对比及相关分析。结果 36例前列腺癌标本中Rb基因表达阳性17例,阳性率为47.2%,其表达在前列腺癌的不同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PCNA的表达强度在不同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同时发现Rb基因与PCNA表达存在负相关,即Rb阳性标本中PCNA表达弱,而Rb阴性标本中PCNA表达强,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Rb基因参与了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在前列腺癌发病机制中可能涉及到Rb和PCNA调节通路的异常,检NRb基因和PCNA有助于前列腺癌恶性程度的判定及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检测RECK基因及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 2 )在前列腺癌组织及正常前列腺中的表达 ,探讨RECK基因在前列腺癌发生及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抽取组织总RNA ,采用RT PCR法检测RECK及MMP 2mRNA的表达 ;抽取组织总蛋白 ,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RECK蛋白的表达。结果 前列腺癌组织RECKmRNA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组织 (P <0 .0 1) ,MMP 2mRNA含量则明显升高 (P <0 .0 1)。前列腺癌组织中RECK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组织 (P <0 .0 5 )。结论 RECK基因可抑制MMP 2的表达 ,从而抑制前列腺癌的发生及转移 ,是一种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18.
miRNAs是长度为18~25nt的非编码小RNA分子,作为基因表达调控子,可以与mRNA完全或不完全互补而抑制翻译或降解mRNA。miRNAs的表达水平异常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及转归密切相关,有些miRNAs可促进癌变,有些则抑制癌变。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大规模高通量技术检测获得的前列腺癌miRNAs的差异表达谱及作为前列腺癌生物标志物的miRNAs,综述了miRNAs在前列腺癌发生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机制,为医务和科研工作者提供前列腺癌中miRNAs的地位及角色概貌。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前列腺癌组织RECK基因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探讨前列腺癌发生中RECK基因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取20例前列腺癌及12例正常前列腺组织,RT-PCR及real-time RT-PCR检测RECK基因表达,RT-PCR法检测MMP-9的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RECK蛋白表达.结果:RT-PCR及real-time RT-PCR检测发现前列腺癌组织RECK基因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组织(P<0.01),而MMP-9 mRNA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1).Western印迹分析见前列腺癌组织中RECK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组织(P<0.01).结论:前列腺癌组织中RECK基因表达较低,RECK基因可能通过抑制前列腺组织MMP-9表达发挥抑癌作用.  相似文献   

20.
miRNAs是长度为18~25nt的非编码小RNA分子,作为基因表达调控子,可以与mRNA完全或不完全互补而抑制翻译或降解mRNA。miRNAs的表达水平异常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及转归密切相关,有些miRNAs可促进癌变,有些则抑制癌变。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大规模高通量技术检测获得的前列腺癌miRNAs的差异表达谱及作为前列腺癌生物标志物的miRNAs,综述了miRNAs在前列腺癌发生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机制,为医务和科研工作者提供前列腺癌中miRNAs的地位及角色概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