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女,18岁.自幼视物时左眼外斜,伴歪头.于2010年2月入院.全身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15-2.50-1.50×180=1.0,左眼0.6-0.75×145=1.0,双眼前后节均未见异常.眼压检查:右眼12 mm Hg,左眼13 mmg.角膜映光:os-15°L/R5°,遮盖试验示左眼恒定性外上斜视.  相似文献   

2.
吴辉 《眼科新进展》2002,22(4):285-285
1 临床资料患者 ,男 ,2 0岁 ,因发现双眼向上向外偏斜 2 0 a入院。眼科检查 :视力 :左眼 4.9,右眼 5 .0 ,双眼球运动外展过强 ,双眼上转过强 ,左眼为重。眼球内部结构未见异常。角膜映光法检查双眼交替性外斜视 ,去遮盖 :右眼注视 ,左眼外斜 30°,左眼处于上斜位约 10°,左眼注视 ,右眼外斜 15°,左眼处于上斜位约 5°。遮与不遮 :右眼注视 ,左眼由外上→中 ,左眼注视 ,右眼由外上→中。眼肌 :双眼外直肌亢进 ,左眼下斜肌亢进。诊断为“垂直性分离性斜视”,给予双眼外直肌后徙 ,左眼上直肌后徙术 ,术中将左眼外直肌后徙 10 mm,上直肌后徙 6…  相似文献   

3.
1临床资料患儿,男,13岁,因自幼左眼向外偏斜而就诊。出生后患儿父母发现患儿左眼向外偏斜,斜视度无明显变化。患儿足月顺产,无眼外伤史,全身检查未见异常,家族中无斜视者,父母非近亲结婚。眼部检查:视力:左0.05,矫正视力0.07;右1.0;双眼压Tn。眼位:右眼注视,左眼外斜-30°;左眼注视,右眼外斜20°;左眼注视时角膜映光点位于瞳孔中心偏鼻侧10°,双眼各方向运动正常,双眼前节裂隙灯检查正常。眼底检查:右眼眼底正常;左眼散瞳检查眼底(图1):视盘呈椭圆形,视盘颞侧起有一束状膜样物向颞侧延伸,并与颞侧视网膜上瘢痕病灶相连;束状膜样物周围血管…  相似文献   

4.
患者胡,女,20岁,1986年10月28日以“右眼共转性外斜视、右眼斜视性弱视”收住我科。入院查:视力右0.1,左1.5,右眼外斜30°。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清晰。虹膜、瞳孔、晶体及眼底均正常。既往健康。于入院第3天在局麻下行右眼外斜矫正术,术中按常规步骤将外直肌徒后7mm经板层缝合于巩膜上,内直肌缩短6mm,手术经过顺利。术后单  相似文献   

5.
翼状胬肉手术致麻痹性外斜视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翼状胬肉切除术是目前较为常用的治疗方法。手术并发症并不多见,偶有眼外肌损伤引起麻痹性斜视,术中或术后的处理技术对预后很重要。我们诊治了一例翼状胬肉切除术后的的麻痹性外斜视患者,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病例报告患者伍××,男性,49岁。患者于1995年12月底在外院行左眼翼状胬肉切除术,术后即发现复视及左眼向外偏斜,左眼球不能向右转动。于1996年4月22日以左眼麻痹性外斜视收入院。入院检查所见:右眼视力1-2,左眼视力0-9,试镜片不能提高。右眼鼻侧睑裂部球结膜翼状胬肉增厚,并越过角膜内侧缘2…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20岁,因左眼自幼外斜并视物时歪头,于2001年5月2日收入院。全身检查未见异常。眼部检查:视力,双眼0.8。眼前段及眼底未见异常。左眼睑裂宽度6mm,角膜映光法检查左眼外斜20°,无垂直斜视,外转不能,内转时睑裂明显缩小。代偿头位:面向右侧偏斜。入院诊断:左眼球后退综合征。入院后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17岁,2011年1月因"斜视10余年"来我院第一次就诊,平素未戴镜.眼科检查:右眼裸眼视力0.3,左眼0.5,眼前节未见异常.直接检眼镜眼底检查,双眼均为中心注视,视盘略小,无其他异常.眼位:角膜映光法检测显示外斜-10°左右,可交替性注视.双眼同时注视时角膜映光点对称性的位于双眼瞳孔内侧缘(见图1).遮盖一眼后可转为单眼中心注视,无明显kappa角(见图2).三棱镜加遮盖法检测显示斜视角-20△,看远看近斜视角无明显变化.眼球运动正常.综合验光:右眼+7.0 D+0.75 D×155°=0.7;左眼+6.5 D+0.5 D×20°=0.8.1%托皮卡按扩瞳验光:右眼0.3,+8.0 D+0.75 D×155°=0.6;左眼0.5,+7.0 D+0.5 D×30°=0.8.未戴镜矫正同视机检查,同时视:自觉斜视角+3°,他觉斜视角+1°;融合范围:-8°~+11°;有粗略立体视.戴镜矫正后同视机检查,同时视:自觉斜视角+9°,他觉斜视角+9°;融合范围:+5°~+25°;有粗略立体视.  相似文献   

8.
Helveston 综合征是比较少见的斜视综合征,国内尚未见报导,作者所见1例报告如下。患者魏×男5岁病例号:9059565 91年12月5日入院,主诉右眼外斜3年,初发病时,右眼有时正位,逐渐发展到恒定性外斜视。既往患儿身体健康,足月、顺产,无斜视家族病史。眼科检查:视力:右0.8,Jrl,左1.0,Jrl,屈光检查:右眼+2.50DS+0.50DC×90°,左眼+2.00DS+0.50DC×90°。双眼外眼、眼前节及眼底无异常。双眼中心注视。眼位检查:33cm 角膜映光法:-30°,当分别遮盖一眼后,另眼由外上(?)中。三棱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16岁。2 0 0 2年9月因出生后双眼角膜下方有肿物并逐渐渐增大就诊于我院眼科。检查:一般情况良好。视力右眼0 .1(不能矫正) ,左眼0 .6 (加小孔后为0 .8)。双眼上下睑无异常,右眼角膜颞下侧跨越角膜缘有半球形淡红色肿物,约6mm×5mm ,表面粗糙似皮肤,质韧,可见毛细血管,中央部有少许纤毛。左眼肿物在角膜下方亦跨越角膜缘,外观同右眼,略小,无纤毛。除肿物覆盖处外,余角膜透明,屈光间质透明,眼底无异常。左眼注视时,右眼外斜4 5°。有双侧副耳,右侧2个,约4mm×7mm和3mm×3mm大小,左侧1个约6mm×5mm ,表面有正常皮肤覆盖。初步诊断:①…  相似文献   

10.
1病例报告 患者,男,34岁,12年前因“右眼角膜穿通伤、外伤性白内障、球内异物”于外院行“铁异物取出,晶体摘除术”。5年前发现右眼外斜、视力逐渐下降,现要求行人工晶状体植入、斜视矫正术,于1999年8月26日收入院。眼部检查:右眼视力,指数/眼前, 8.0DS→0.4,双眼交替性外斜约40度,  相似文献   

11.
许×女38岁.7岁发现右眼向内偏斜,未曾治疗.检查:Vod 0.04,Vos0.5,右眼向内偏斜,角膜映光>+45°,右眼外转达不到中线,下转不足,右眼上睑内侧倒睫,被眼睑遮盖的3/4角膜缘可见新生血管,瞳孔中央可见浅表溃疡约2mm,周围无浸润.双眼底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41岁.以左眼外斜视15年于2011年3月15日就诊要求手术矫正斜视而入院.无产伤及手术史.父母及兄一姐均健康,家族中无虹膜缺损或脉络膜缺损类似病例及同类病史.体格检查: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无智力障碍及全身畸形.跟科检查:视力:右眼0.2.矫正视力-3.00 D至0 6,左眼0.2,矫正视力-3.00 D至0.4.眼压正常.眼位检查:右眼注视,左眼不能固视.左眼交替遮盖阳性,外斜20°,无垂直斜视;眼球各方向运动正常.右眼各方向运动正常.双眼角膜透明.6点钟位虹膜缺损,瞳孔呈梨形(图1).晶状体点状混浊,玻璃体混浊,眼底检查发现,双跟视盘边界不清,大于一个象限的脉络膜缺损,透见下方巩膜(图2).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22岁。白幼出现一眼外斜于2016年2月1日于我院就诊,屈光检查:右眼:矫正视力1.0(-2.00DS),左眼矫正视力1.0(-2.25 DS)。斜视检查:映光法:第一眼位33cm及6m右眼外斜-15°,右眼主斜。遮盖试验:33cm及6m处,交替外斜-20°,交替遮盖时,遮盖右眼,右眼上漂明显,遮盖左眼,左眼稍上漂。  相似文献   

14.
上斜肌麻痹手术疗法之一,为患眼下斜肌切断术,或将肌肉切除一部,以获得更大疗效。笔者对1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病人,行下斜肌全切断术,效果满意,特报告如下。高×女22岁理发师住院号137717 1983年1月25日入院。主诉自4岁时发现右眼斜视,无高烧史。眼部检查:视力右0.3 J_1,左0.3 J_1,代偿头位向左歪,面转向左,下颏内收。左眼固视,右眼向内及向上偏斜皆为10°。右眼固视,左眼向内斜  相似文献   

15.
1 临床资料患者 ,女 ,2 3a,因右眼自幼视力欠佳、视物不见 0 .5 a,于 2 0 0 0年 5月 2 3日入院 ,无眼外伤史。体检全身无异常发现。眼部检查 :右眼视力 :数指 / 2 0 cm,眼睑无浮肿 ,结膜无充血 ,角膜清亮 ,前房正常深 ,房水清 ,虹膜 5~ 7点处后粘连 ,瞳孔直径约 3.5 mm,圆 ,对光反应 ( ) ,晶状体全混 ,眼压 :14.5 7mm Hg(1k Pa=7.5 m m Hg) ,眼位外斜约 15°,角膜屈光力 :垂直 4 9.0 D,水平 4 6 .0 D,眼轴长 :2 1.2 0 m m。左眼视力 1.2 ,检查未见异常。诊断 :右眼先天性白内障 ,右眼废用性外斜视。于 2 0 0 0年 5月 2 5日在局麻下行…  相似文献   

16.
病例 患者女,9岁,藏族.因右眼斜视,视物模糊逐渐加重,在牧区卫生院诊断为"斜视",经保守治疗未见好转,即来我院眼科就诊.眼部检查:左眼视力1.0,眼前节及眼底均正常.右眼视力0.2,不能矫正,眼位右眼33cm外斜25°~30°,L/R30°;6m外斜25°.  相似文献   

17.
徐×男 17岁自幼发现眼向外偏斜.检查:正前方Vod 0.25,Vos0.6,代偿头位时Vod 1.0-,Vos 1.0-,眼前节及眼底检查未见异常,单眼运动未见异常,双眼运动右眼卜斜肌功能亢进+++,左眼下斜肌功能亢进++,头向右肩倾斜,面向左侧转位约20°,视线向右,下颌内收,角膜映光OD-150 R/L15°,OS -15°L/R15°交替遮盖OD外上→正,OS外上→正,主导眼左眼,双眼水平眼球震颤+,无中间带,向右侧转减轻.  相似文献   

18.
患者 ,男 ,1岁 3个月。因左眼发生外斜视并逐渐加重 8个月 ,伴左眼完全不能内转 2个月而就诊 ,以“左眼固定性外斜视”收住院。患儿出生后 7个月时家长发现其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眼外斜视 ,伴左眼内转受限及头、面向右侧偏转 ,以后外斜视逐渐加重。外斜视发生后 4个月时头面偏斜消失 ,但外斜视继续加重。入院前 2个月左眼球已完全不能内转。于 2 0 0 2年 1 1月 1 9日收住院。入院检查 :全身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眼科情况 :视力不会查。遮盖右眼后患儿行动无障碍。左眼外眼正常。鼻侧巩膜有大片黑蓝色色素斑。角膜透明 ,前房清晰 ,瞳孔直径 …  相似文献   

19.
1979年三井幸彦固视眼进行矫正的治疗方针。我们按照这种理论治疗3例外斜视获得满意效果。对于2例外斜视矫正不良的患者,也采用这种方法手术获得满意效果。例1 张××男30岁住院号864459 生后就发现左眼外斜视。视力:右眼1.2,左眼1.2,双眼底正常。向正前方注视时,右眼正位,左眼外斜约40°,眼球运动正常,左眼外直肌亢进。诊断左眼共转性外斜视。右眼点1%地卡因局麻后,用摄子  相似文献   

20.
吴葆健  付晶  洪洁  王京辉  孙省利  褚航  阎丽 《眼科》2020,29(2):133-137
目的 对比分析同视机法与基于计算机平台的知觉眼位检查法检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主观斜视角的差别。设计 前瞻性比较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355例。方法 用同视机检测患者的远距离主观斜视角,用基于计算机平台的知觉眼位检查方法检测间患者的中距离主观斜视角。主要指标 水平主观斜视角和垂直主观斜视角。结果 同视机检查水平主观斜视角平均值为(-8.85±5.39)°,垂直眼位偏斜平均值为(2.13±1.33)°;知觉眼位检查水平主观斜视角平均值为(287.41±220.80)像素(1°=53像素),垂直眼位偏斜平均值为(25.06±33.95)像素。水平主观斜视角的检出率,知觉眼位检查(84.79%,301/355)高于同视机检查(63.10%,224/355)(χ2=51.115,P=0.000);垂直眼位偏斜的检出率,知觉眼位检查(82.82%,294/355)高于同视机检查(6.44%,23/355)(χ2=267.033,P=0.000)。同视机检查23例存在垂直眼位偏斜的患者,其水平主观斜视角为(-10.48±3.19)°,其垂直主观斜视角为(2.13±1.33)°,两者之间不呈线性相关(r=-0.211,P=0.335)。知觉眼位检查294例存在垂直眼位偏斜的患者,其水平主观斜视角为(291.05±220.43)像素,垂直主观斜视角为(25.06±33.95)像素,两者之间呈线性相关(r=0.406,P=0.000)。206例患者两种方法同时检测出了水平主观斜视角,同视机检查为(-8.84±5.31)°,知觉眼位检查为(296.14±222.19)像素,两者之间呈线性相关(r=-0.301,P=0.000)。22例用两种方法同时检测出垂直眼位偏斜,同视机检查为(2.09±1.34)°,知觉眼位检查为(42.95±40.88)像素,两者之间不具有线性相关关系(r=0.119,P=0.598)。结论 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中,同视机法与知觉眼位主观斜视角检查法均能反映患者双眼分视状态下水平方向的眼位偏斜状态;知觉眼位检查法在垂直方向的眼位偏斜检出率明显高于同视机法;垂直方向的知觉眼位偏斜随着水平方向知觉眼位偏斜的增加而增大。知觉眼位检查法是一种更灵敏精确地反映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眼位偏斜状态的检查方法。(眼科, 2020, 29: 133-13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