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城市学龄儿童超重、肥胖与血压、血脂和血糖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聚集性。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测定石家庄市区913名7~13岁儿童的身高、体重、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空腹血糖水平。结果儿童超重和肥胖总检出率为29.24%(男34.98%,女24.23%)。与正常儿童相比,超重和肥胖儿童的SBP、DBP、TC和TG水平明显升高,HDL-C明显降低。超重和肥胖儿童的高血压、高TG、高TC、高血糖和低HDL-C检出率也明显高于正常儿童。校正年龄和性别后,超重和肥胖儿童的SBP、DBP、TC、TG、血糖升高和HDL-C降低的危险性分别为正常儿童的6.77、3.22、2.55、6.42、3.85和2.94倍(95%CI分别是4.15~11.04、1.38~7.49、1.59~4.11、3.46~11.92、1.69~8.78和1.83~4.73);超重与肥胖儿童有任意1、2、3个所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危险性分别是正常儿童的2.74、13.15和15.33倍(95%CI分别是1.92~3.92、6.69~25.87和4.17~56.39)。结论儿童期超重与肥胖增加儿童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聚集性以及儿童获得多个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控制儿童超重和肥胖有助于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体质指数BMI对血压、血糖及血脂的影响。方法:将调查对象按性别、年龄和BMI分组,分析各组的血压、血糖和血脂的差异,并用偏相关分析这些因素与BMI的相关程度。结果:随年龄增加,超重肥胖的现患率明显增加;在各个年龄段,超重肥胖组的收缩压、舒张压、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均值及其异常率均比正常组高,且大多达到显著差异水平;女性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均值及其异常率比男性高。结论:男女性BMI与血压(舒张压)、血糖、血脂(甘油三酯)均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居巢区农村成人体质指数、腰围与血压、血糖和血脂患病率间的关系,为相关疾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2009年在巢湖市居巢区随机抽取了709人为调查对象,对其体质指数、腰围与血糖、血脂、血压患病率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居巢区农村成人血压、血糖和血脂患病率随BM I和WC的升高而升高,除血糖在WC组间无统计学意义外(2χ=2.95,P=0.086),其他各指标与BM I、WC均相关(P<0.05)。腹型肥胖与全身型超重肥胖者间血糖、血脂、血压的异常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居巢区农村成人慢性病的防治要重视肥胖症的控制,并针对该类疾病的共同危险因素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从而预防和控制肥胖及其相关疾病的患病率、病残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6.
7.
哈萨克族人群高血压与高血糖及高血脂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新疆哈萨克族不同体质指数人群高血压与高血脂、高血糖的关系.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沙湾地区18岁以上哈萨克族居民进行高血压调查和体质指数、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糖等指标检测.结果 高血压组与对照组比较,高血糖检出率分别为16%,6.3%(X2=24.35,P=0.000),高总胆固醇分别为18.7%,9.9%(X2=15.63,P=0.000),高甘油三酯分别为20.9%,15.1%(X2=5.28,P=0.02);高低密度脂蛋白分别为15.4%,7.2%(X2=16.70,P=0.000),低高密度脂蛋白分别为18.6%,6.2%(X2=25.41,P=0.000),并且随体质指数增大,血糖、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且在高血压组和对照组异常率均升高(P<0.05).结论 哈萨克族不同体质指数人群中高血压与血脂紊乱、血糖升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昌平区居民肥胖现状及其与血压、血糖、血脂水平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超重和肥胖是一种慢性病,同时也是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及骨关节疾病等的重要危险因素。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率呈上升趋势,预防肥胖的流行已被称为全球21世纪上半叶面临的最重要的公共卫生挑战。 相似文献
9.
儿童肥胖与脂质代谢紊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肥胖与脂质代谢紊乱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肥胖病门诊7~18岁患儿283例,其中男性179例、女性104例。测量体重、身高、腰围及臀围,酶比色法测定空腹血清总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结果283例患儿超重15例、肥胖268例。147例血脂水平异常,其中1项异常100例、2项异常34例、3项异常和4项全部异常分别为11和2例。TG升高131例、TC升高42例、HDL-C降低和LDL-C升高分别为20和17例。校正年龄和性别后,体质指数(BMI)仅与血清TG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13,P<0.05)。腰围不仅与血清TG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21,P<0.01),也与血清HDL-C呈显著负相关(r=-0.14,P<0.05)。腰围与血脂紊乱的程度呈正相关(r=0.17,P<0.01)。以同龄同性别腰围95th百分位值为标准,将283例患儿分为腰围正常组和腰围异常组,则腰围异常组患儿血清TG显著增高(P<0.01),而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肥胖儿童脂质代谢紊乱以血清TG和TC升高为主。与BMI相比,腰围与脂质代谢紊乱的关系更密切。同龄同性别腰围95th百分位值可作为诊断儿童腰围正常与否的临界点。 相似文献
10.
肥胖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密切相关。体质指数(BMI)作为评估肥胖程度的指标,在与肥胖相关的慢性病预防和控制中的作用正逐渐被重视。为探讨机关干部超重、肥胖与血压、血糖的关系,笔者对通辽市2004-2008年参加体检的机关干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老年肥胖人群的个体化健康管理方案,为肥胖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1-7月选取武汉市一社区肥胖患者62人做为干预组,同时选取另一社区的肥胖居民62人做为对照组,干预组进行6个月的个体化肥胖管理.结果 干预前124名老年肥胖患者体质指数(BMI)均值为(31.29±2.38) kg/m2;男性患者腰围(WC)均值为(94.71±6.70) cm,女性为(92.05±8.53) cm,不同组别患者BMI、W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个体化健康管理后不同组别患者BMI、W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干预前不同组别患者血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不同组别患者血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个体化健康管理是老年肥胖患者有效的健康促进途径,应积极探讨综合防治模式,实现控制体重和血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超重和肥胖高血压病患者与血压变异性关系。方法 19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体重指数(BMI)分为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采用24h动态血压检测方法探讨血压负荷及血压变异的特征。结果 BMI增加血压负荷和血压变异性指数均增加,与正常组相比超重组和肥胖组夜间收缩压变异(nSBPSD)增加14.10%。夜间舒张压变异(nDBPSD)增加13.15%。夜间平均动脉压变异(nMAPSD)增加15.92%。肥胖组增加更明显,分别为20.06%,17.92%,21.63%;但这种血压变异性的差异仅表现在男性。结论 超重和肥胖的高血压病患者不仅加重血压负荷,而且使血压变异性增加;这种血压变异性增加只见于男性病人,且出现在夜间。 相似文献
13.
腰/臀比值与糖、脂代谢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226例NIDDM、389例IGT患者体质指数(BMI)及腰/臀比值(WHR),并与153例糖耐量正常对照组作了比较。结果显示:NIDDM组、IGT组BMI、WH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NIDDM组WHR显著高于IGT组(P<0.01),两组间BMI无显著性差异(P>0.05)。另外,NIDDM组、IGT组的FIns、2hBG、2hIns、TG、SBP、DBP及高血压患病率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NIDDM组FBG、FIns、2hBG、TG及高血压患病率显著高于IGT组(P<0.01),而ID1、2hIns、ID2显著低于IGT组(P<0.01)。NIDDM组Ch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IGT组Ch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分析结果示WHR与ID1、ID2、Ch、TG、SBP、DBP,均呈正相关。提示WHR是体脂分布对糖、脂及胰岛素代谢影响较重要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体质指数(BMI)正常但体脂肪含量(BF%)偏高的正常体质指数性肥胖(NWO)与心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对健康体检者940名,选取BMI介于18.5~25kg/m^2者407名。利用生物电阻抗(BIA)原理进行BF%测定,按BF%≥25%(男)或BF%≥35%(女)定义为NWO组,BF%〈25%(男)或BF%〈35%(女)者为对照组。两组心血管危险因素水平及检出率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NWO组发生各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危险度(OR)。结果男性、女性NWO检出率分别为13.13%、14.91%。随年龄增长NWO检出率有增高趋势(趋势χ^2=6.90,P〈0.05)。NWO组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尿酸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分别为2.97、2.44、2.54、5.09、2.71和3.91,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对照组(t=-3.90,P〈0.05)。高血压、高血糖、高三酰甘油、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脂异常及高尿酸的检出率NWO组均高于对照组(χ^2分别为6.76、5.58、14.50、11.97、10.97和8.76,P〈0.05)。NWO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和高尿酸的发病风险分别是对照组的2.186、2.120、2,088和4.175倍。校正了年龄和性别因素,NWO组高尿酸的发病风险降低为对照组的3.491倍。结论NWO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是具有高心血管疾病危险的群体。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 了解和分析贵州省成人超重、肥胖流行状况,为预防控制超重肥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贵州省9市(州)12个县(区)选取18岁及以上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并测量身高和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并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全省共调查18岁及以上成人9260人,超重率为24.6%,肥胖率为7.0%。男性和女性超重率分别为23.8%、25.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肥胖率分别为5.9%、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城市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 28.5%、9.3%,均显著高于农村(23.3%、6.2%)(P<0.01)。各年龄组中,40岁~组超重率、肥胖率均为最高,分别为28.1%、9.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肥胖相关的因素有年龄、地区、红肉摄入过量、性别、食用油炸食品。结论 我省近1/3的人处于超重和肥胖状态,由之引发的慢性疾病将日益严重。因此,应针对重点人群积极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和控制肥胖。 相似文献
16.
某高校教职工体质指数及腰臀比与血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体质指数(BMI)和腰臀比(WHR)对教职工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的影响。方法 对郑州大学2008年健康体检的2 668名教职工体检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教职工总体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17.2%,男性为21.0%,女性为15.8%,男性高于女性(P=0.000);随着年龄的增加,总体人群平均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检出率均明显升高(P<0.01);与BMI、WHR正常人群比较,超重及肥胖组、腹型肥胖人群血压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且高血压检出率均升高(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WHR、BMI、年龄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分别为94.291(95%CI=8.147~1 091.264),1.216(95%CI=1.170~1.264),1.051(95%CI=1.041~1.060)。结论 教职工人群WHR及BMI水平与高血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老年人体重指数(BMI)与高血压和死亡的关系。方法:1992年在北京市区和近郊山区,各随机抽取1个区/县,在所抽取的区/县采取分层、分段及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55岁以上人群2086名进行队列研究。结果:BMI随年龄的上升而下降,高血压患病率则随BMI和年龄的增高而上升。BMI与全死因死亡率呈负相关关系,BMI≥25.0和20.0-24.9组老人的死亡危险分别比BMI<20.0组老人低62%(HR=0.38,95,CI:0.29-0.49)和39%(HR=0.61,95%;CI:0.49-0.75);Cox多因素分析表明,在控制年龄、性别、地区(城乡)、高血压患病史、认知功能、健康自评等因素后,上述关系依然存在。结论;在老年人群不应过分强调减肥,但结果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证实。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中国成年人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发病的关系。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多中心协作研究和中国心血管健康多中心合作研究,两项研究分别于1998年和2000-2001年开展基线调查,并在2007-2008年开展统一的健康状况随访。共纳入13739名研究对象进入最终分析,按照BMI将研究对象分成四组:低体重组(<18.5 kg/m2)、正常体重组(18.5~23.9 kg/m2)、超重组(24.0~27.9 kg/m2)和肥胖组(≥28.0 kg/m2)。计算四组人群年龄标化的高血压累积发病率;并以正常体重组为参照,使用广义线性回归模型计算其他三组高血压发病风险RR值及其95%CI。结果 本研究平均随访8.1年,确诊新发高血压4271例,其中男性2012例,女性2259例。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的年龄标化高血压累积发病率分别为21.6%、30.6%、42.4%和50.8%,随着BMI的升高而升高(趋势P<0.001)。以正常体重组为参照调整协变量,男性低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的RR值(95%CI)分别为0.78(0.64~0.95)、1.22(1.13~1.30)和1.28(1.16~1.42);女性分别为0.89(0.77~1.03)、1.16(1.09~1.23)和1.28(1.18~1.38)。结论 我国超重和肥胖者的高血压发病风险明显升高,应加强对超重和肥胖人群的高血压防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沿海某地区公务员体重指数与血压、血脂指标水平的相关性及其年龄、性别分布特征。方法 利用本地区公务员体检相关数据 ,在SAS软件包支持下做相关分析。结果 体重指数 (BMI)与血压指数 (舒张压、收缩压和脉压 )和血脂指标 [甘油三酯 (TG)、总胆固醇 (TC)、高密度脂蛋白 (HDL C)和低密度脂蛋白 (LDL C) ]均呈现高度显著性(P <0 0 1) ,其中在男性中青年年龄段群体这种相关性最为突出。结论 多食肥胖是心脑血管病的危险行为问题 ,当前特别要注意中青年群体的多食肥胖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