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评价《国民体质测定标准》中肥胖指标与正常偏高血压及高血压风险关系,并确定判定切点,为高血压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在辽宁省沈阳、丹东、朝阳市3个国民体质监测点抽取的5 809名20~69岁未接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居民进行体格检查。结果 5 809名居民的正常偏高血压率和高血压率分别为16.92%和24.89%,其中男性居民正常偏高血压率和高血压率分别为20.98%和31.57%,均高于女性居民的12.94%和18.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40岁和体质指数(BMI)是正常偏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女性是正常偏高血压的保护因素;年龄≥30岁、BMI和腰围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女性是高血压的保护因素;控制年龄、性别的影响后,BMI每升高1个标准差,正常偏高血压和高血压的风险分别增大1.38倍(95%CI=1.28~1.50)和1.57倍(95%CI=1.39~1.78);腰围每升高1个标准差,高血压的风险增大1.37倍(95%CI=1.20~1.56);以约登指数最大确定切点,BMI判定正常偏高血压的切点为男性24.0 kg/m2、女性24.3 kg/m2,BMI判定高血压的切点为男性25.1 kg/m2、女性24.3 kg/m2,腰围判定高血压的切点为男性87.0 cm,女性80.6 cm;以灵敏度≥80%确定切点,BMI判定正常偏高血压的切点为男性23.0 kg/m2、女性22.3 kg/m2,BMI判定高血压的切点为男性23.4 kg/m2、女性22.8 kg/m2,腰围判定高血压的切点为男性82.0 cm、女性76.9 cm。结论高血压的风险随BMI及腰围的增加而增大,BMI与高血压的关联强度大于腰围。  相似文献   

2.
中国成人腰围、体质指数与高血压关系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 采用腰围(WC)、体质指数(BMI)综合评价中国18~69岁成年人中心性肥胖者高血压患病风险.方法 利用2004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样本人数,采用多级抽样方法抽取18~69岁成年人30 686人,采用问卷调查和人体测量方法收集数据,比较各BMI组别中心性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的OR值.结果 体质指数正常、超重和肥胖组中,男性中心性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26.1%,32.0%和49.2%;女性中心性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22.5%,28.2%和41.5%;除男性肥胖组外,中心性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均明显高于同组内的正常腰围人数(P<0.01);调整混杂因素(年龄、吸烟状况、饮酒状况和锻炼等)后,与正常腰围人群比较,各BMI组别中男性中心性肥胖者患高血压患病的OR值分别为1.9(95%CI=1.6~2.3),1.6(95%CI=1.3~1.9),1.6(95%CI=0.7~3.7);女性患高血压患病OR值分别为1.5(95%CI=1.3~1.8),1.4(95%CI=0.2~1.6),2.5(95%CI=1.2~5.2).结论 中心性肥胖者与正常腰围者比较具有更高的高血压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体质指数(BMI)、腰围(WC)、腰臀比(WHR)与高血压、高血糖的关系及三者对高血压高血糖的预防价值。方法2006年4-9月整群抽取黑龙江省电力医院健康检查中心体检的1751人,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和空腹血糖。结果①BMI、WC与血压的相关性比WHR好;WHR、WC与血糖的相关性比BMI好;②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3个指标中BMI是高血压重要的预测因子,而WC是高血糖及二者聚集重要的预测因子;③BMI、WC与WHR三者之间两两指标同时存在时对高血糖、高血压及二者聚集都存在交互作用;④当BMI≥25kg/m2时,其OR值在3.02-4.01之间,ARP在58.13%-69.21%之间,PARP在43.79%-55.77%之间;当WC≥85cm(男性)、WC≥80cm(女性)时,其OR值在4.04-6.70之间,PARP在56.47%-75.52%之间;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好,正确指数高,具有较高的公共卫生价值。结论BMI、WC分别是高血压、高血糖重要的预测因子,以BMI≥25kg/m2或WC≥85cm(男性)、WC≥80cm(女性)为超重肥胖切点时,诊断价值最高,建议以此为诊断界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肥胖指标与高血压的关联性,筛选预测老年人高血压风险的良好肥胖指标。方法分析辽宁省国民体质监测点1 608名60~69岁老年人的数据资料。传统肥胖指标包括体质指数(BMI)、体格指数(PI)、腰围(WC)、腰臀比(WHR)和锥削度指数(CI);新肥胖指标包括腰围身高比(WHtR)、身体形态指数(ABSI)、身体圆润指数(BRI)、腰臀脂肪指数(AVI)、臀围指数(HI)和身体脂肪指数(BAI)。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不同肥胖指标预测高血压的效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肥胖指标与高血压风险的关联强度。结果辽宁省60~69岁老年人高血压率为38.6%(620/1 608),男性为41.5%(323/778),女性为35.8%(297/830)。男、女性BMI、WC、WHtR、AVI、PI、BRI、BAI预测高血压的ROC曲线下面积均有统计学意义,最佳切点值为:BMI(男:25.4 kg/m~2,女:25.6 kg/m~2),WC(男:83.5 cm,女:86.6 cm),WHtR(男:0.50,女:0.53),AVI(男:14.3 cm~2,女:15.2 cm~2),PI(男:14.6 kg/m3,女:16.1 kg/m~3),BRI(男:3.4,女:4.1)和BAI(男:25.4,女:32.6)。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BMI和WHtR是预测男、女性高血压风险的良好肥胖指标;男性BMI≥25.4 kg/m~2者高血压风险是BMI 25.4 kg/m~2者的1.53倍,WHtR≥0.50者高血压风险是WHtR 0.50者的1.55倍;女性BMI≥25.6 kg/m~2者高血压风险是BMI 25.6 kg/m~2者的1.62倍,WHtR≥0.53者高血压风险是WHtR 0.53者的1.81倍。将BMI与WHtR结合,男性BMI≥25.4 kg/m~2且WHtR≥0.50者高血压风险是BMI 25.4 kg/m~2且WHtR 0.50者的2.33倍(95%CI=1.63~3.34);女性BMI≥25.6 kg/m~2且WHtR≥0.53者高血压风险是BMI 25.6 kg/m~2且WHtR 0.53者的2.88倍(95%CI=2.03~4.09)。结论 BMI和WHtR是预测老年人高血压风险的良好肥胖指标;BMI与WHtR联合应用,能够显著提高预测高血压风险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山东省济南地区35~75岁人群肥胖类型与血脂促动脉硬化指数的相关性。方法 2011年6月—2013年7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山东省济南地区35~75岁人群10 079人,测量受试者腰围、身高、体重、颈-股动脉的脉搏波速度(cf PWV)及空腹血脂指标,并计算体质指数(BMI)及血脂促动脉硬化指数(PAI)。结果 BMI28 kg/m~2+非腹型肥胖组cf PWV及PAI分别为(9.15±1.62)m/s和(2.27±0.96),BM I28 kg/m~2+腹型肥胖组分别为(9.82±1.78)m/s和(2.56±1.18),BM I≥28 kg/m~2+非腹型肥胖组分别为(9.45±1.82)m/s和(2.44±1.19),BM I≥28 kg/m~2+腹型肥胖组分别为(10.99±1.91)m/s和(3.21±1.71)。与BM I28 kg/m~2+非腹型肥胖组比较,其余各组cf PWV及PAI明显升高(P0.05)。与BM I28 kg/m~2+腹型肥胖组比较,BMI≥28 kg/m~2+非腹型肥胖组cf PWV明显升高(P0.05)。与BM I≥28 kg/m~2+非腹型肥胖组比较,BM I≥28 kg/m~2+腹型肥胖组cf PWV及PAI明显升高(P0.05)。BM I及腰围对cf PWV及PAI共同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61.366、42.682,P0.001)。以BMI28kg/m~2非腹型肥胖组为参照,在校正年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FPG等因素后,BM I≥28 kg/m~2非腹型肥胖组PAI4及cf PWV10m/s的OR值分别为1.649(95%CI=1.154~2.144)和1.551(95%CI=1.117~1.985),P均0.001;BM I28kg/m~2腹型肥胖组OR值分别为1.764(95%CI=1.370~2.158)和1.577(95%CI=1.264~1.890),P均0.001;BM I≥28 kg/m~2腹型肥胖组OR值分别为5.666(95%CI=3.726~7.606)和4.631(95%CI=2.615~6.647),P均0.001。结论在山东济南地区35~75岁人群中,单纯性肥胖及腹型肥胖均是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腰围及BMI增加在致动脉硬化中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中国中老年人群和高个成年人的适宜腰围界值点及其对糖尿病患病危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分析≥45岁人群和身高在全人群第85百分位数(P85)以上成年人的腰围分布特征,分析不同的腰同界值点与体重指数(BMI:kg/m2)≥24的诊断一致性,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腰围水平的调查对象患糖尿病和空腹血糖受损的相对风险,并以ROC曲线最短距离确定上述人群的适宜腰围界值点.结果 中国中老年人腰围男性均值为80.8 cm,女性均值为79.4 cm;高个男性腰围均值为84.1 cm,女性为77.9 cm.中老年人腰围以男性85 cm、女性80 cm作为界值点,与BMI≥24的诊断一致性最好,预测糖尿病的ROC曲线距离最短.与腰围<85 cm组相比,85 cm~组、90 cm~组和95 cm~组的中老年男性患糖尿病[OR值分别为2.1(95%CI:1.6~2.8)、3.0(95%CI:2.3~4.0)和4.5(95%CI:3.4~5.8)]和空腹血糖受损[OR值分别为1.6(95%CI:1.2~2.2)、2.6(95%CI:1.9~3.5)和3.5(95%CI:2.6~4.6)]的相对风险明显增加.与腰围<80 cm组相比,80 cm~组、85 cm~组和90 cm~组中老年女性患糖尿病[OR值分别为1.9(95% CI:1.4-2.6)、3.2(95%CI:2.4~4.3)和4.8(95%CI:3.7~6.1)]和空腹血糖受损[OR值分别为2.5(95%CI:1.8~3.4)、3.2(95%CI:2.4~4.4)和4.2(95%CI:3.2~5.6)]的相对风险明显增高.高个成年人腰围以男性90 cm、女性85 cm作为界值点,预测糖尿病患病的ROC曲线距离最短.与腰围<85 cm组相比,95cm~组高个男性患糖尿病和空腹血糖受损的相对风险明显增高[OR值分别为3.6(95%CI:2.1~6.4)和5.5(95%CI:3.0~10.1)].与腰围<80cm组相比,85 cm~、90 cm~组高个女性患糖尿病的相对风险明显升高[OR值分别为5.0(95%CI:2.7~9.4)和8.0(95%CI:4.6~14.1)],90 cm~组患空腹血糖受损的相对风险OR=3.7(95%CI:2.0~6.9).结论 男性85 cm和女性80 cm是中老年人群的适宜腰围界值点;对于高个成年人,此腰围界值点对于空腹血糖受损有预测价值;人群中心型肥胖预防指标建议使用男性85 cm和女性80 cm作为腰围界值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中国成年人高血压的区域聚集性及危险因素,探讨多水平模型在高血压危险因素研究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于2000-2001年从中国10地区共抽得年龄在35~74岁之间的15 540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MLwiN 2.02软件对数据进行二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拟合.结果 高血压的患病存在地区聚集现象,方差成分系数为3.1%.在调整了年龄和性别的影响后,全身型肥胖人群(BMI≥28 kg/m2)和超重人群(BMI 24~27.9 kg/m2)分别为BMI正常人群(18.5~23.9 kg/m2)患高血压风险的4.50(95%CI:4.00~5.06)和2.26(95%CI:2.07~2.46)倍;中心型肥胖人群(男性腰围≥85 cm或女性≥80 cm)为正常腰围人群患高血压风险的2.62(95%CI:2.42~2.83)倍;片油三酯、总胆固醇、血糖、低密度脂蛋门胆固醇含量升高或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降低者患病风险分别为正常者高血压患病风险的2.10(95%CI:1.89~2.33)、2.08(95%CI:1.84~2.35)、1.85(95%CI:1.60~2.14)、1.58(95%CI:1.38~1.81)和1.49(95%CI:1.32~1.69)倍,饮酒人群为不饮酒人群患高血压风险的1.15(95%CI:1.05~1.27)倍.结论 高血压的发生不仪与个体肥胖、血糖升高、血脂异常和饮酒等危险因素有关,还受所居住区域环境因素的影响;在高血压的一级预防中,既要关注高危人群,还要重视以一般人群为基础的群体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8.
不同性别成人体质指数与不同亚型高血压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辽宁省彰武县成年人体质指数(BMI)与不同亚型高血压患病率的关系.方法 2001~2003年,采用整群抽样横断面调查方法,调查该地区18岁以上成年人6 710人,分析比较不同性别不同BMI各亚型高血压患病率、OR值差异.结果 随着BMI水平增加,男性和女性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值逐渐增高.男、女性在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的各亚型高血压患病率和OR值亦呈升高趋势.超重和肥胖(BMI≥24 kg/m2)时,与体重正常组相比,男性单纯性舒张期高血压(IDH)OR=2.16,收缩期和舒张期联合性高血压(SDH)OR=2.11,女性单纯性舒张期高血压(IDH)OR=1.62,收缩期和舒张期联合性高血压(SDH)OR=2.21,(P<0.05).与非超重者相比,超重和肥胖男性中53.70%的IDH和52.60%的SDH归因于BMI≥24 kg/m2,女性有38.27%的IDH和54.75%的SDH由超重和肥胖引起.结论 体质指数与IDH和SDH亚型高血压的患病危险呈显著正相关;减重和控制肥胖对于预防IDH和SDH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构建中国成人身体形态指数(ABSI),评价其与血压水平的关联性,为研制适用于中国人群的肥胖指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0年5—6月和2014年6—7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辽宁省沈阳、丹东和朝阳3个国民体质国家定点监测城市抽取9 592名20~69岁成人进行体质测定;应用体重、身高和腰围3个人体测量指标构建ABSI公式,根据异速生长模型,以In(腰围)为因变量,In(体重)和In(身高)为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推导出男性和女性的ABSI。结果男性线性回归方程为In(腰围)=-2.641+0.700×In(体重)-0.945×In(身高)(R~2=0.748,P0.001),女性线性回归方程为In(腰围)=-2.750+0.734×In(体重)-1.060×In(身高)(R~2=0.688,P0.001);男性ABSI公式为ABSI(kg~(-0.7)m~(1.945))=腰围(m)/(BMI(kg/m~2)~(0.7)×(身高(m)~(0.455)),女性ABSI公式为ABSI(kg~(-0.734)m~(2.06)=腰围(m)/(BMI(kg/m~2)~(0.734)×身高(m)~(0.408))。本研究人群中,男性ABSI为(0.072±0.004) kg~(-0.7)m~(1.945),高于女性ABSI的(0.064±0.004)kg~(-0.734)m~(2.06)(t=73.09,P0.00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构建公式计算的男性和女性ABSI均与腰围呈正相关(r=0.487和0.550,均P0.01),与身高、体重、BMI均不存在相关关系(均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ABSI 0.070~0.072和≥0.073 kg~(-0.7)m~(1.945)组患高血压的风险分别为ABSI0.070 kg~(-0.7)m~(1.945)组的1.45倍(OR=1.45,95%CI=1.23~1.71)和1.63倍(OR=1.63,95%CI=1.38~1.92);女性ABSI 0.062~0.065和≥0.066 kg~(-0.734)m~(2.06)组患正常偏高血压、高血压的风险分别为ABSI0.062kg~(-0.734)m~(2.06)组的1.37倍(OR=1.37,95%CI=1.10~1.71)和1.69倍(OR=1.69,95%CI=1.36~2.11)、1.66倍(OR=1.66,95%CI=1.35~2.04)和2.49倍(OR=2.49,95%CI=2.04~3.03)。结论ABSI是腰围以体重和身高标准化的中心性肥胖指标,与BMI不存在相关关系;ABSI的增加能增大中国成人患高血压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不同类型肥胖与心血管疾病(CVD)危险因素的关联,为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按照<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中判定肥胖的界值点[体重指数(BMI):24kg/m2和28 kg/m2;腰围:男性85 cm和95 cm,女性80 cm和90 cm]判定肥胖类型,比较不同类型肥胖人群与罹患CVD危险因素的关联;用logistic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BMI和腰围与CVD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 与体重和腰围均在正常范围的人群(OR=1)相比,正常体重并高腰围Ⅰ(男性85~95 cm,女性80~90 cm)的人群、超重但腰围正常的人群罹患CVD危险因素的风险为1~2倍,超重并高腰围Ⅰ、肥胖但腰围正常的人群为2~3倍,超重并高腰围Ⅱ(男性≥95 cm,女性≥90 cm)、肥胖并高腰围Ⅰ或Ⅱ(男性≥85 cm,女性≥80 cm)的人群为≥3倍;同一腰围组中,随着BMI增加罹患CVD危险因素的风险也呈逐渐增加趋势;BMI和腰围同时解释CVD危险因素变异的1.7%~9.4%,大于BMI或腰围单独解释的比例(1.5%~9.0%);BMI对于收缩压的标化回归系数为0.129,略大于腰围(0.123),腰围对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同醇标化回归系数的绝对值大于BMI.结论 BMI和腰围与CVD危险因素独立相关,建议评估疾病危险时同时使用BMI和腰围两项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珠海市1980名中青年警察血脂进行检测,比较不同血脂水平间高血压、糖调节受损检出率的差别,分析血脂与血压、血糖异常的聚集性。方法对1980名中青年警察的血脂进行分类,对不同血脂水平合并高血压、糖调节受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均在合适范围的检出率为47.1%,高血压、糖调节受损的检出率分别为8.4%和3.6%。TG升高人群空腹血糖、收缩压、舒张压均高于合适范围人群,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脂正常者合并糖调节受损、高血压检出率分别为1.5%和4.2%;血清TG升高者合并糖调节受损、高血压检出率分别为6.5%和8.8%;血清TC升高者合并糖调节受损、高血压检出率分别为1.7%和16.1%;混合型高脂血症者合并糖调节受损、高血压检出率为4.7%和18.7%。结论警察群体血脂异常与高血压、糖调节受损有显著的聚集性,防治血脂异常应兼顾相关因素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2.
We investigated whether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related to food (unhealthful/healthful food sources ratio), walkability and public open spaces (POS; number, median size, greenness and type) were associated with incidence of four cardio-metabolic risk factors (pre-diabetes/diabetes, hypertension, dyslipidaemia, abdominal obesity) in a biomedical cohort (n=3205).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risk of developing pre-diabetes/diabetes was lower for participants in areas with larger POS and greater walkability. Incident abdominal obesity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the unhealthful food environment index. No associations were found with hypertension or dyslipidaemia. Results provide new evidence for specific, prospective associations between the built environment and cardio-metabolic risk factors.  相似文献   

13.
田华  王岱君  王代红  刘兴田  陶恩学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4):3588-3589,3592
目的了解某高校在职教职工高血脂、高血糖和高血压发病情况以及与性别、年龄及职业的关系,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方法选择709名高校教职工健康体检中的血脂、血糖及血压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高血脂、高血糖和高血压检出率,≥40岁年龄组均显著高于﹤40岁年龄组(P﹤0.01);男性高于女性(P﹤0.01或P﹤0.05);后勤服务组各指标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教师组,且高血糖及高血压检出率显著高于行政管理组(P﹤0.01或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脂、血糖和血压水平的异常检出率≥40岁年龄组均显著高于﹤40年龄组,且男性高于女性,后勤服务组高于其他组。因此应加强对高校教职工健康理念及生活方式的干预,定期对40岁以上的教职工进行血脂、血糖及血压的检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超重肥胖与血脂、血糖异常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测量320例儿童身高、体质量、血压,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血糖(Glu)、血清总胆固醇(TC)。根据BMI指数水平,将320例儿童分为正常对照组和超重肥胖组,比较各组儿童血压、血脂、血糖的差异。结果本次研究对象男生165例,女生155例,超重肥胖儿童共56例,超重肥胖率为17.50%的超重肥胖率为17.50%。超重肥胖儿童在性别分布方面,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超重肥胖组儿童在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方面的发生率分别为25.0%、19.6%、25.0%,均与正常对照组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结论对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进行早期预防时,应从儿童抓起,将肥胖超重儿童这一群体作为重点干预对象,并加强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5.
以某目标人群中筛选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例为研究对象,探讨血糖、血脂、脂蛋白、胰岛素与高血压关系。结果:在正常体重组,高血压患者有较高的空腹及餐后血糖水平,有较低的apoA,与血压正常者相比,差异显著;肥胖者中高血压者与正常血压者各生化指标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体重正常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与空腹血糖呈正相关关系,与ISI呈负相关关系,SBP与空腹及服糖后2 小时血胰岛素呈显著正相关;经逐步回归分析,体重正常者的高血压与DBP、apoA、服糖后2 小时胰岛素水平有关,肥胖者的高血压与DBP和年龄有关。结论:本研究提示血糖、血脂、脂蛋白、胰岛素与高血压间可能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张世蘋 《现代预防医学》2015,(17):3107-3111
摘要:目的 了解高校教职工人群脂肪肝患病分布趋势,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为高校群体脂肪肝的防治工作提供一定依据。方法 对2014年某高校健康体检的1447名教职工进行身高、体重、血压、血脂、空腹血糖、转氨酶、肌酐、尿酸及腹部B超检查,并对体检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脂肪肝总检出率为25.7%,60岁之前检出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χ2=41.053,P<0.001),50~60岁组达高峰为37.4%,随后下降;男性检出率(38.5%)明显高于女性检出率(16.0%)(χ2=93.428,P<0.001);脂肪肝组超重肥胖、血脂紊乱、高血糖、高血压和肝功能异常检出率高于非脂肪肝组(P<0.01);超重肥胖、血脂紊乱、高血糖、高血压的检出率与脂肪肝检出率性别和年龄趋势一致,男性高于女性,与年龄呈正相关;体重指数、空腹血糖和甘油三酯分层分析,脂肪肝检出率随体重指数和甘油三酯水平增高而升高,最高达85.5%和62.0%,趋势性卡方检验χ2值为364.493和208.155(P<0.001),提示体重指数和甘油三酯与脂肪肝发生关系最为密切。结论 高校教职工脂肪肝患病率高,肥胖、血脂紊乱与脂肪肝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机关职业人群高尿酸血症(HUA)患病率,分析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与HUA患病的相关性。方法对北京市2014~2016年参加健康体检的4 735名机关干部和公务员进行横断面调查,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HUA患病率与超重或肥胖、高血压、高血糖和血脂异常检出率的相关性。结果总体HUA患病率为8.91﹪,其中男性为9.86%,女性为5.87%,男性HUA患病率高于女性(P<0.01)。男性HUA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血脂异常、高血压、超重或肥胖(P<0.01);女性HUA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血脂异常、高血糖、高血压、超重或肥胖(P<0.05)。结论 HUA的发生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中的超重或肥胖、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的关联强度较为明显,需建立以饮食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为基础的干预措施,以减少相关危险因素的暴露水平。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 调查重庆市成年人(≥18岁)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S)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聚集特点,为全面了解MetS的分布情况及提出针对性健康管理意见提供依据。方法 提取2014年在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并具有完整资料的26685名成年人,对其进行MetS相关组分的检测和分析。结果 MetS的总患病率为15.67%,男性高于女性(分别为20.74%和7.85%,P<0.01);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50岁以上女性患病率增长显著(P<0.01)。受检者中有3种组分异常的比例高达11.50%,组合形式以“中心性肥胖+高血压+高TG血症” 的比例最高。因子分析显示中心性肥胖、高血糖、血脂异常(高总胆固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血压4个因子对MetS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2.43%,其中高血压因子贡献最高,其次为血脂、血糖和中心性肥胖。结论 重庆市成年人MetS的患病率在全国范围内呈中等水平,患病人群以男性和50岁以上女性为主。MetS是以高血压为首要因子的多种组分综合作用结果,防治时应采取重点监控和综合干预相结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黑龙江省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职工的高血糖患病情况,并对高血糖者高血压、高血糖及血脂异常的聚集性进行分析。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306名学院职工的血糖、血压、甘油三脂、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在306名受检人员中,高血糖总检出率为13·4%,其中男性为14·2%,女性为12·5%,男性高于女性,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40~60岁之间高血糖检出率出现高峰,女性随年龄增加检出率明显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糖合并高血压的检出率为9·48%,男女之间差异无显著性。高血糖合并高血压及高血脂的检出率患病率为6·54%,男女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明确了高血糖的检出率及高血糖、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在高血糖人中的聚集性比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广西居民正常高值血压流行状况及相关危险因素,为广西高血压防控工作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2013年在广西10个监测点,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5 987名18岁及以上居民,采用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及实验室检测等方法进行调查。剔除有变量缺失及已诊断高血压1 547例,对4 440名研究对象进行分析,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探索正常高值血压及高血压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人群正常高值血压检出率为36.5%,男性(43.8%)高于女性(30.0%),男性18~34岁组、35~44岁组检出率分别为44.2%、44.7%。调整年龄、性别后,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相对于正常血压,肥胖(OR = 2.356,95%CI:1.609~3.451)、中心性肥胖(OR = 1.594,95%CI:1.364~1.861)、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OR = 2.160,95%CI:1.710~2.726)、高血糖(OR = 1.455,95%CI:1.190~1.779)是正常高值血压的危险因素;相对于正常高值血压,肥胖(OR = 2.419,95%CI:1.743~3.357)、中心性肥胖(OR = 1.250,95%CI:1.021~1.529)、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OR = 1.312,95%CI:1.023~1.683)、高血糖(OR = 1.600,95%CI:1.291~1.982)也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结论 广西人群正常高值血压检出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并且存在多种危险因素。应加大正常高值血压的筛查,尤其是中青年男性,控制体重,加强多种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